教育学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教师对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而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核心和指导的作用,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实施主体和学生最重要的到的榜样,其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

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德育过程中转变德育观念和教师角色。

《关键字》教师榜样德育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肯定了教师身教的重要性,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

教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

教师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主体,也是学生最重要的道德榜样。

但部分教师的师德不佳,在教育过程特别是道德教育过程中,常常有意无意地出现自身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削弱了学校德育的感染力和实际效力.虽然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其中教师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自身道德缺失现象
教师在对学生施教的过程中,应该遵守教育道德,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树立榜样。

但部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出现自身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即教育道德的悖逆。

如一所学校进行募捐活动,教师们都当着学生的面把百元钞票塞进募捐箱,学生们见教师慷慨解囊,也纷纷把自己的零花钱捐了出来,活动效果很好。

可是在清点捐款时,教师们又背着学生把自己的钞票拿了回去。

这件事被披露后,在全校引起轩然大波,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教师的“榜样"作用也适得其反.,教师自身道德行为的“失范",削弱了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影响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实际效力。

因此,要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际效力,就不得不考虑教师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

二、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教师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主体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人的活动,都不能离开人的参与而顺利进行。

道德教育尤其如此。

然而,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关注更多的是德育体制的完善,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对于人的关注,忽视了学校德育实施主体—-—教师的人格示范力量和榜样作用。

道德教育作为一种人的教育,其有效实施不仅需要完善的德育体制、切实的德育内容和恰当的德育方法,更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生命的相互关照、情感的相互沟通和人格的相互对话。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离开人的德育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可能的。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学校道德教育工作中占重要地位,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主体.
(二)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道德榜样
榜样是教师的表现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的一种承诺。

教师是学生的道德榜样,即教师具有怎样的道德态度,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实践能力和修养水平,成为一位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好老师.教师的权威使教师成为学生道德学习的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道德榜样。

教师的权威也使教师能够通过自己所树立的榜样影响学生的道德成长,学生也倾向于选择自己身边的师长或同伴作为自己道德学习的榜样。

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道德榜样中,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有感染力,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德育.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施教的过程中,应该遵守教育道德,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树立榜样。

(三)教师是点化学生善端,培养学生道德理想的主体
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或认可,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力量,鼓励其向前发展.所谓认可,是指对优秀者的肯定和鼓励,当人们认可某人时,就为他指明了一个更好的自我,并鼓励他向前发展,增强对自己道德理想的期望.人对于自己潜在的善意往往没有自觉或自信,然而当有人将之从纷乱的行为中点化出来时,其迈向理想自我的信心将大增。

老师对学生的最大影响正表现在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上,这期望是建立在对学生潜能和善端的认识的基础上的.通过教师对学生善端的点化和认可,增强学生的道德自信,坚定学生的道德信念,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

当然教师在认可学生时,并不是只说学生的好话或只说学生爱听的话,而掩饰其过错,变成一种溺爱或放任。

而是看清楚所有外在纷扰的线索中所掩藏的真实心
意,也点出其中的盲点,而非放任其发展。

道德理想是非常脆弱的,需要积极的呵护和培养.而教师能够恰当地发挥认可的实际功能,把握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时机,因而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

三、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确立以人为本教师德育观念
这里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成是教育服务的对象,一切从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使用对学生无伤害的教育形式,强调学生的内省和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健康地发展和完善自我。

德育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全面认识德育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的价值。

以人为本的德育不仅要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人,将社会所需要和倡导的思想道德品质、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使之社会化;而且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在德育工作中,从学生出发,真正把学生当作人来对待,尊重人,理解人,平等待人,教学生学会做人。

同时,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把人与社会相对立而是要教学生不仅对社会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
(二)转变教师角色,由教育的权威变成学生的朋友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学生绝对的权威,高高在上,具有神化的不可悖逆性。

德育工作者也成了“警察”和“消防队员",“严"字当头,“章”为命根,“罚”
为手段,使德育工作远离了教育的真谛,成为一种“无人”的教育,更是一种无效的教育.传统的“权力加制度”的德育模式,不能有效地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信念,这种德育模式下的教师也不能有效地对学生施以道德影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因此,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由教育的权威变成学生的朋友,应该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从初中开始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朋友:当心情苦闷时,愿意找朋友倾诉的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48%;遇到困难时,通常愿意和朋友一块儿解决的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46%;对朋友给自己的劝告、批评难以接受的仅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4%.可见,朋友间存在着极大的互动能源。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德育工作者,要想对学生施以较大的影响,就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观念,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朋友、可以学习的榜样。

(三)改进学校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其影响也不容忽视..重智轻德、升学竞争与学校德育工作之间的不和谐.重智轻德在社会生活中拥有很大的市场。

有的学校为了追求知名度,创“名校”不得不狠抓教学质量,把德育置于
智育的从属地位,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仍然客观存在,德育工作常常流于形式。

一位一线的教师说:“当升学率成为管理者心中唯一的追求时,当教学质量至上、先进学校的奖杯在他们的眼中闪烁着璀璨光芒时,他们便会淡忘包括师生的休息权在内的一切权利,法律也只能作用于校园的围墙之外,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

这是教师在制度下生存的真实写照。

因此学校领导应充分关注教师生存状态,切实改进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充分肯定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工作业绩和劳动价值,正确评价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劳动与付出,努力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积极营造尊重他们辛勤劳动的良好氛围,增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吸引力.
总之,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效性的提高,离不开学校、社会和家庭之间的密切配合.但教师,作为学校德育的实施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随时检视自己的道德行为,增强自身的道德示范力量;同时,注重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使他们亲近德育,投身德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