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成立新的桂林市的通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
成立新的桂林市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1998.09.04
•【字号】桂政发[1998]51号
•【施行日期】1998.09.0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区划地名
正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成立新
的桂林市的通知
(桂政发[1998]51号1998年9月4日)
各地区行署,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柳铁,区直各委、办、厅、局: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的批复》(国函[1998]73号),现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按照国务院的批复精神,原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成立新的地级桂林市,市人民政府驻象山区榕湖南路。
二、新的桂林市辖原桂林市的秀峰区、叠彩区、象山区、七星区、雁山区、临桂县、阳朔县和原桂林地区的灵川县、荔浦县、永福县、全州县、兴安县、灌阳县、资源县、平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
各县(区)原辖区不变。
三、新的桂林市要根据旅游城市的特点,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重新修订城市总体规划,认真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管理,不断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要切实抓好桂林大旅游圈的规划、开发和利用,做好漓江风景区的保护、整治和管理工作,充分挖掘桂北地区丰富的文
物古迹和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推动桂林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充分利用桂北地区良好的农业基础,通过以中心城市为依托,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要认真做好设立新的桂林市的各项筹备工作。
在筹备期间,原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及其直属各部门,要照常运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要过细地做好桂林地市合并中的各项工作,遵守财物管理制度,防止私分国家、集体财产和突击花钱等违反财经纪律现象的发生。
新的桂林市的成立,对于我区建设旅游大省具有重大的意义。
自治区有关部门要关心和支持新的桂林市的工作,群策群力,为建设好新的桂林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桂林市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
“三大战略、六大突破”重大决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1998年12月7日中国共产党桂林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地市合并后,桂林优势突出,发展潜力更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原桂林地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自治区党委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制定的“三大战略,六大突破”重大决策,对桂林今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实施这一重大决策,抓住机遇,加快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共桂林市第一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奋斗目标,把桂林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市各族人民面前的伟大历史任务。
1、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突出旅游和农林两大
重点,增创以高新技术为特点的现代工业和以旅游商贸、旅游服务为特色的第三产业两大新优势,实施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两大工程,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加快发展取得新成就,经过不懈努力,把桂林建设成为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安定、行居方便、市
民文明的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
2、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
充分利用以“甲天下”的山水为代表的旅游资源优势,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开发产品,拓展市场,优化旅游线路,完善旅游方式,千方百计吸引更多的游客,延长游客停留的时间,促进游客消费,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特别是旅游业对财政的贡献率。
逐步形成以市区为中心,连接各县的多环旅游圈,使旅游业由单纯行业性向综合的产业化方向发展,由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从而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
建立和完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和政府宏观管理下的行业自律机制。
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深化旅游企业改革,推进旅游企业品牌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
坚持“以山水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为内涵,开发与建设同步”的方针,做好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对旅游项目投资的引导和管理。
多渠道筹措旅游发展资金,积极引进外资,加大对旅游项目和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开发和包装旅游精品。
继续丰富和发展以漓江为主题的观光旅游,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三五年内将漓江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积极争取设立国家级旅游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加快原有景区、景点的改造和新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开发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资源,逐步形成以山水观光旅游为基础,融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休闲度假、会议商
务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规范旅游市场。
突出抓好环境、秩序、服务三个重点,依法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坚持不懈地加强旅游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经营,保护有序竞争、公平竞
争,努力解决旅游通道、游览区秩序、散客服务、城市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
题,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改革旅游宣传促销方式。
坚持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并举,重点开展对主要客源地的公众促销;不断更新促销手段,精心组织“山水旅游节”等具有桂林特色的重大旅游促销活动;积极巩固已开通的国际航线,力争开辟新的国际航线和旅游始发专列。
完善旅游落地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客源市场格局。
发挥旅游的带动效应,跳出单纯就旅游抓旅游的圈子,把旅游业发展与农业、工业、商贸、服务、科研、教育、文化、体育、环保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
过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大力发展农业,把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来发展。
深入贯彻十五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农林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
长期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建立和完善对农业的投入机制,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从现在起到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加200元以上。
努力增加各县乡财政收入,增强农村整体经济实力,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积极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名、特、优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特色农业。
在主攻粮食单产、稳定粮食总产、提高粮食品质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畜牧、水产、林果、蔬菜、花卉生产,重点建设沿桂阳公路、桂黄公路和机场路两侧、漓江两岸的优质林果为主的经济带。
改造好低产林和疏残林,扩大经济林种植面积,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加强以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进一步搞好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加快农村电网的改造和建设,提高防洪、排涝、治旱能力。
大力发展林业,保护生态环境。
继续抓好造林绿化,依法保护森林资源,坚决制止毁林开荒,严禁砍伐水源林、防护林,严格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搞好护林防
火,加快绿色通道建设和漓江流域防护林、水源林体系建设。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和农副产品流通网络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形式,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销售、贮藏、保鲜工作,强化抓生产从抓流通开始的观念,切实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
大力发展以食品饮料工业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加强和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建设,培植产供销一条龙的集团公司。
切实加强领导,下大力气加快发展乡镇企业。
调整乡镇产业和产品结构,积极支持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抓住沿海地区部分产业转移,城市国有企业结构调整,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乡镇企业与旅游开发、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有机结合,逐步建立起以农副产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生产、建筑建材业和商贸、运输、旅游、饮食等服务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群。
引导乡镇企业搞好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内部管理,加快制度创新和
科技创新,全面提高企业素质。
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
各县区和有关部门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切实为农民做好各项指导和服务工作。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配好各乡(镇)、村的领导班子,使之成为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4、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特点的现代工业,把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振兴,盘活存量,培植增量,积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开发一批新产品,新建一批生产线,建成一批新企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形成有桂林特色的工业经济。
调整工业经济布局,加快工业新区建设。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新建区建设。
西城经济开发区重点接受市区部分工业企业的转移,
建设制造业与加工业结合、工业与商贸业互补的新城区;苏桥工业开发区重点发展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和轻化工业,使之尽快成为新兴的工业重镇;各县要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和传统工艺优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矿产加工等工
业。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壮大支柱产业,调整产品结构。
电子、机械、信息产业,以发展电子元器件和主机为重点;汽车及汽车配件(含橡胶制品)产业,以发展客车整车生产为主,带动配件发展,医药(含生化)产业,重点发展中西成药;
食品饮料产业,重点发展啤酒、白酒、矿泉水等主导产品。
实施名牌战略,坚持扶优助强。
让大宇客车、西瓜霜、漓泉啤酒、三花酒、湘山酒、龙胜滑石、银海棉纱、桂林牌联合收割机、野牛牌蚊香等名优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并积极培育新的名优品牌;积极开拓市场,努力扩大产品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继续支持一批支柱企业、优势企业,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
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巩固和壮大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项目、产品和人才;加大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使其成为新的优势产业。
进一步落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行政管理权限,实行重点扶持,把高新开发区建成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5、大力发展以旅游商贸、旅游服务为特色的第三产业,把第三产业作为富民产业来发展。
充分发挥旅游城市的优势,围绕旅游商贸和旅游服务,适应旅游者和居民需求,实行“优化配置,多元开发、批发连锁、集团发展、名店名街”,优化服务结构,完善服务功能,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合理进行市场布局。
城区以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现代化商贸网络为重点,城郊以专业批发为重点,县、乡(镇)以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商贸网络为重点,构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市场体系。
大型商场向高标准、高档次、高品位的现
代化发展;中型商场向多门类、多功能的大众化发展;一般小店向实惠、实用、便利的方便化发展,形成三类定位合理、经营互补的营销网络,满足人民群众和国内外游客的日常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实行多元开发。
坚持国家、集体、个体等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开拓多种经营领域,实行多种经营方式,形成多元化商贸结构。
鼓励和支持非国有商贸企业发展,提高个体私营商贸经济在全市商贸业中的比重。
大力扶持专业批发市场,巩固发展现有的各类市场,建立和完善市区及各县的农贸、土特产品、生产资料等批发市场,积极推动产地批发、销地批发、中转批发全面发展。
建设大型会展中心,以优惠条件吸引和组织国内外名牌热线商品来桂展销。
以发展连锁商业为突破口,优化商贸业资源,实现规模经营,扩大市场占有率。
以资产和经营管理为纽带,建立现代营销网络,培育和组建内外贸相结合的商贸企业集团,形成规模化经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资产化水平。
充分利用企业信誉、形象、字号、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大力开展创名店、名所、名街的活动,
形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商业街。
强化旅游服务,发展社区服务。
围绕旅游者和居民的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加快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扩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文化、教育、体育等服务功能。
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惯例的服务机制和网络,满足不同人员多层次、全方位服务需求的社区服务体系,促进旅游服务及社区服务向规范化、现代化发展。
6、实施城市建设工程,提高城乡管理水平,塑造城市新形象。
完善城市建设构架,扩大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城市新区建设。
高标准修订和完成《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桂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一批分区规划以及县城、村镇规划,合理有效利用土地,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高度重视城市设计,突出山水和历史文化特色,塑造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的新形象。
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加强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改善全市交通状况,加大县乡道路建设力度,提高供水供电、排水排洪和邮电通信能力。
加快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设施,完善城市的公共服务功能。
加快城市新区建设,缓解中心城区压力。
建设一批较高水平的县城、集镇和村庄,使其在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
发挥骨干和带动作用。
建立和健全城市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
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依法对城市规划、建设、交通、房地产、物业、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等进行科学的管理,严肃查处违章建筑,保护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化、广场用地不受侵占,保护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不受破坏,促进城市的健康、协调和持续发展;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按照责权利对应的原则,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增强城区、街道,集镇的管理责任和职能。
7、实施环境保护工程,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继续治理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2000年确保所有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完成小东江、南溪、桃花江、宁远河的污染治理,漓江市区段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
搞好城市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严格控制兴建采石场、砖瓦厂和石灰窑,已建在风景名胜规划区内和旅游通道两侧的要限期关停。
加强漓江综合治理,保护水质,增加水量。
切实提高全市人民的环保意识,加大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保护野生动植物;治理城市白色污染,全面推行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建设,发展生态农业。
抓好植树造林和城区园林绿化工作,拆墙建绿,加快旅游通道绿色长廊建设,逐年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
8、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支持发展高等教育;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巩固和发展“两基”成果,积极推进素质教
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2000年全市实现“两基”达标,各类教育教学质量居自治区前列,2005年,各类教育结构合理、协调发展,教育质量达到全国同类城市先进水平。
保护开发历史文化遗产,繁荣发展现代化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商品市场建设,逐步使文化产品成为消费热点,使文化产业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卫生管理体制、卫生执法、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和社会医疗保障体制改革步伐,完善和落实区域卫生规划,加大农村卫生工作力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城市医院突出抓好特色专科建设,重视发展保健医疗,2005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卫生服务、卫生管理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发展农村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狠抓强项竞技项目,加强体育设施建设。
重视社会科学研究。
积极发展新闻出版事业,加快广播电视发展步伐。
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9、努力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
按照收缩战线、调整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对国有骨干企业通过多种资本运作形式改制成多元所有制结构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对中小型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全面放开搞活;把发展非公有制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鼓励和吸引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对国有企业的参股、兼并、购买等形式来发展壮大,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调整产业结构。
依据“稳定提高第一产业,调整壮大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优化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顺序,从现在的一、二、三调整到2000年的二、一、三,到2005年达到二、三、一,并力争实现三、二、一。
理顺三次产业内部结构。
调整农林产业结构,提高农林综合生产能力,到2005年经济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比重和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经济果林面积显著增加,农村非农经济收入的比重和农业商品产值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
调整工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壮大支柱产
业。
加快调整第三产业结构,以旅游业带动交通运输、邮电、商贸、餐饮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网络服务、咨询服务和社区服务、农村社会化服务等新兴产业,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层次。
10、努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以改革总揽全局,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打好企业改革攻坚战,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农村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深化粮食等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尽快形成开放、统一、有序竞争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逐步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加快企业改革与整顿步伐。
按照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建立企业用工自主的劳动管理制度和公开平等、择优聘用的岗位竞争用人机制以及按劳动与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收益分配激励机制。
加强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财务、技术、成本、质量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对具有一定条件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实行厂长(经理)年薪制和实施财务总监派驻制度。
加快各项配套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坚持依靠法律和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健全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和监督机制,组建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为主体,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适应多种所有制、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
完善财税体制,加强财源建设,强化税收征管,加强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优化支出结构,促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和财政收支平衡。
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推进住房商品化。
11、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进一步强化对外开放意识,优化对外开放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探索招商引资的新路子。
要明确落实各县区、各部门招商引资的责任,加强统筹协调。
充分利用“桂林山水”的知名度,不断探索有效的招商方式和途径。
坚持境内外资本市场并重,重点引进国际性大公司、大财团的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以外引外,以大招大,抓大带小”,实现投资一个,带动一片,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
增辟融资渠道,实行项目融资、股权融资、国际租赁、转让经营权、BOT等新型利用外资方式,尤其要把批量出让现有存量资产经营权或所有权作为利用外资的新路子。
加强产业政策引导,鼓励外商参与与基础设施建设、国有企业改造、农业综合开发、旅游资源开发和高新
技术的开发,实现利用外资领域新突破。
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加快外贸体制和外贸企业改革步伐,制订和落实鼓励外贸出口的政策的措施,建立外贸发展基金,积极支持我市骨干企业和“三资”企业自营出口。
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工业成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降低出口换汇成本。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外贸企业集团化、经营多元化、市场全球化的“大经贸”战略。
积极开展高新技术、环保等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设厂和到境外承包工程,参与国际市场
竞争,提高国民经济的外向度。
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管理体系。
依法管理,维护外商合法权益;简化审批手续,继续坚持重大项目跟踪联络责任制和服务承诺制,完善配套服务,提高办事效率;提高口岸部门和窗口单位服务质量,建设便捷开放的出入境通道;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塑造桂林市对外开放良好形象。
12、努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坚持“科教兴市”方针,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努力加快科技进步。
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建立政府、民间和受益企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