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图像题成热点!评析2017全国卷1第37题(兼评2015年第37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图像题成热点!评析2017全国卷1第37题(兼评
2015年第37题)
高考地理图像题成热点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
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
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6)。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6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6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6分)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6分)
(本题系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地理(全国卷1)第37题)
黑马哥分析
看到本题目,黑马哥第一个想到的是15年的全国卷第37题,因为两个题都是在考曲线图像问题,而且两个题目都是难度较高的试题。
本题知识点是基于课纲上山地垂直分异规律的知识点,考差了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规律,但是题目却立足实际问题,答案完全基于题干和图像,而非是书本上的固定知识。
这就给大家提了一个醒:近年来全国卷考察分析能力大于课本知识,只会书本上的知识和答题模板,已经
很难解应对高考。
黑马哥不禁感慨,近年来全国卷试题越来越灵活了,从最早的科目历史,到现在的科目地理,以及将来可能的科目政治,高考文综一直在向考查分析能力的方向发展。
(1)第一个题目,考查的是分析材料的能力。
题干中已经提及“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根据这一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图像中阴坡的变化规律是和此描述相符合的;而阳坡则不符合,所以受干扰的应该是阳坡。
那么它受干扰的部位究竟是哪里呢?题干中提到“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就是说明在这座山上,植物多样性数值的极值出现在某一个海拔高度(根据阴坡规律,是2300米),且只有这一个位置的极值。
因此,根据阴坡变化规律,我们发现,2000-2300米植物多样性和阳坡相反,故在这一区间是受到干扰的区域。
干扰的分布特征呈现什么规律呢?可以发现,干扰强度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减弱(为什么呢?因为理论值和受干扰后的差值随海拔升高而不断减小,见下边第二问画的图)。
(2)根据第一问,我们已经得出峰值在2300米附近,且2000-2300米是阳坡的干扰区域。
那么我们还原图像后,2300以下的阳坡应该是蓝线部分。
可以发现,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值是低于阴坡的。
其原因是什么呢?阳坡和阴坡最核心的差异,就是光照,所以阳坡光照强导致了植物多样性弱。
为什么呢?因为光照越强,温度就越高,蒸发就越旺盛,土壤当中的水分条件就越差。
(3)根据第二问,我们可以发现:苔原带阳坡地表的温度高,蒸发强,湿度小。
这是因为阳坡较阴坡光照强,气温高,蒸发旺盛。
【个人感觉第二问和第三问其实就一个问题:阳坡为什么条件差】(4)这道题目还是依据材料“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
很明显这里已经给了答案——海拔,大家只要稍作解释即可。
海拔越高,同一海拔的面积(区域)逐渐变小,阴阳坡热量、
降水等自然因素和阴坡的差别变小,因为阴阳坡的水热交互已经很强,区域差异小已经很弱。
接下来,带大家再回顾一下黑马哥认为的、近年来全国卷高考地理另一个比较难的题目,就是前边提到的15年全国卷37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我国的多年冻土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海拔地区。
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C。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
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机铁路路基。
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
图8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的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
图8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
热棒地热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
(8分)
(2)图8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
(8分)(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8b)的原因。
(8分)(本题系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综地理(全国卷1)第37题)
【黑马哥分析】第一问怎么做,还是要基于材料,咱们慢慢分析:
(1)①“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
→冬季0度以下
②我国的多年冻土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海拔地区→不是所有冬季低于0度都有。
所以推断:冬季0度以下,且气温足够低。
那么: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
首先,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冬季: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年较差小。
(黑马哥做了一幅图,更易于理解)
根据题干,我们刚刚已经分析出,出现多年冻土,必须冬季0度以下,且气温足够低;加上我们刚才得出的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的结论,所以青藏高原的年均气温必须比东北(年较差大的地方)更低,才能保证青藏高原地表冬季到达极低的温度。
(2)第二问如何做呢?
其实还是顺着第一个题目的思路。
由图可知,因为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根据刚才咱们得出的“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较小”的结论,甲地的地下冻土和五道梁相比会更容易融化——夏季可能大量融化造成地面下沉,冬季则可能并不会完全冻结。
(3)第三问怎么做呢?
其实就两个规律:汽化放热,地上比地下气温高。
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地下水分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的大气。
题目和配图源自于网络,解析原创,严谨转载,违者必采取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