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1届高考语文下学期适应性训练试题三20210602019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某省某某肥城市2021届高考语文下学期适应性训练试题(三)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某某、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
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
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
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
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
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
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
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
《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
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
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X畴。
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
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
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X,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
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
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
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
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
原载《光明日报》)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
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
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
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
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
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
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
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
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
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
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
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
但只靠收费,收的是小钱。
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费更多的服务费。
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
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B.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C.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
D.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
B.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C.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X。
D.“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
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B.文章以批判为主,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C.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D.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
4.下面是几篇流行于某些新媒体的文章:《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普通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
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指出这类文章的错误与危害。
(4分)
5.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心上的眼睛
欧阳黔森
我不止一次站在娄山关的隘口,俯瞰一片巍峨的群山。
这是大娄山脉最为险要的地方。
隘口向北入川,向南入黔。
过了此险便可两边长驱直入,再无如此雄关。
娄山关总有很多人,特别是春天的时候。
来得最多的是青少年,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是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
我的远房亲戚丁三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年纪与我相差无几,按家族字辈儿,我得叫他一声老叔。
他记得很深的是学生们在一脸严肃的老师的讲解中并不肃静,他们叽叽喳喳一个个吵闹不休,还一个个快乐地手舞足蹈。
看着老师的难堪,丁三老叔并不难过。
因为丁三老叔想,红军伯伯们也不会难过,他们应该骄傲,是因为他们英勇地化成了山脉,才换来今天学生们毫无顾忌的笑声。
我很奇怪,丁三老叔小学未毕业,如何会不说“牺牲”,而讲“化成了山脉”这么好的词儿。
我去娄山关是家常便饭。
我是一个有英雄情结的人,险峻的娄山关是英雄夺关斩将展示风采的地方,这也正是我经常想去的理由。
那儿的山,那儿的风,都洋溢着英雄的味道。
每当我站在隘口上,仰望山壁上那幅巨大的草书,并情不自禁地朗读它的时候,我的血液就沸腾起来。
其实主席《忆秦娥·娄山关》的填词,我早已背得滚瓜烂熟,可我每次依然会沿着毛体那潇洒苍劲的笔力逐字逐句地读下去,仿佛只有读才够力量、够味道。
当读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时,我全身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X开着,血液像涨满春水的溪流,正汹涌澎湃浩浩荡荡地奔向心海。
我从这奔流中充分体验了血往上涌后那胸中无比宽阔的味道。
正思量着什么时候去看丁三老叔,却不想从电视里知道有一种叫“非典型肺炎”的病突然来到了世上,说是尽量少出门流动,于是我有了充分的理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去娄山关了,当然也就很久没有见到丁三老叔。
知道丁三老叔的消息是五月中旬的时候,我的一个同事经过娄山关时看见了丁三老叔,说是有一帮人戴着口罩,在山口盘查过往车辆上的人员,每个人必须要量体温。
丁三老叔忙这忙那地给那伙人当助手。
听了这个消息,我是下决心要去看一看丁三老叔的。
我知道丁三老叔到山垭口去了,便迫不及待地找他去。
我首先看到的是山垭口山壁上熟悉的那幅《忆秦娥·娄山关》。
那巨大而苍劲的毛体字,在此时看来,我感觉它更显得庄严而潇洒。
再看到的是,丁三老叔在那幅字下,抱着一个
男军人的大腿往上推,旁边还有一个女军人在帮忙。
看来俩人很吃力,几乎支撑不住那位高大的男军人的身体,那军人的手指总和石壁上的毛体字还有那么一点距离。
山壁上那些潇洒而苍劲的字,我也曾不止一次在朗读中产生出想触摸它们的冲动,但终究因了我不够高而打消了念头。
从这个男军人高大的身材来看,他也许奋力一跳就能触及那些字,我很奇怪,这么高大而健壮的军人,怎么还要两个弱小的人帮忙?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也来不及想些什么,我赶紧搭上了一把力。
放下那位高大的军人后,我看到那男军人昂起的头颅对周围的反应有点儿迟钝,我感觉他的眼睛可能有问题。
我静静地看着他,看到墨镜下有泪水流下后,他说话了,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他摸的方向,“我终于摸到了,摸到了”。
我顺着他手的方向,看到的是“而今迈步从头越”。
我与两位军人,在纪念碑下的石梯上坐了很久,知道了两位军人都是军医。
男军人参加过边疆战斗的救护,后因公受伤,双目失明。
女军人是内科大夫,是呼吸道病的专家。
这位女军人报名参加“非典”治疗队援京,可是报名的人太多,院领导没有同意她去,理由就是因为她丈夫双目失明没人照顾。
男军人听妻子读报,听电视,每天关注着疫情,心情一直处在激动中。
“我虽然没有了眼睛,可是,我的心现在比什么时候都清楚。
我有眼睛,这眼睛比头上的还要清晰,我的眼睛就在这里。
”男军人面对着“苍山如海”,手指着胸口说。
我和丁三老叔下山的时候,两位军人还坐在石梯上,我想男军人正用心上的眼睛遥望着一片起伏的连山。
(有删改)
文本二
于我而言,创作文学作品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除了写作,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让我如此愉悦。
我为何对短篇小说情有独钟?自有我个人的想法。
我在还没有完全弄懂小说为何物的时候,就开始了短篇小说的创作。
那时候以为小说很简单,短篇更不在话下,随便一写就会发表,或者一不小心就会因此出名改变命运,活活欺小说太甚。
接连几封退稿告诉我,小说是不那么好欺负的,失败的滋味,当然还铭心刻骨。
但就像历史总愿意书写好的一面那样,我也愿意回忆写作之初的美好冲动,夜深人静了,身体总憋着一股劲儿,或者说一口气,他需要吐出来,释入在稿纸上。
吐这口气不需要太长时间,只一个晚上,也不需要太多的笔墨纸,20页300格的稿纸,这便是我心目中的短篇小说。
据我的经验,短篇小说可称得上是一种快乐的形式。
首先它的篇幅短小,不需要太耗体力,在兴奋点还没有消失的时候就已经完成,所以常常给人以饱满、激动和完美的印象;其次它是自由的,任何一个刹那的想法,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变成短篇小说;再次是它能够给人以成就感,无论长短,它毕竟是小说,况且世界上还立着那么几个靠短篇成为大师的榜样。
于是乎,我这样的懒汉,终于找到了借口,在没有写出大部头之前,无端便有了良好的感觉。
如果说我在写长篇或者中篇的时候倍感痛苦和劳累,那写短篇的大部分时间里却感轻松和快乐。
在阅读人群和阅读时间都越来越少的今天,短篇显得尤其适合阅读,它就像小说的浓缩液,能最大程度地去掉废话,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给读者以小说的全部感
受。
所以我以为短篇不仅是一口气写完的,它还必须能够让读者一口气读完。
(节选自欧阳黔森《我的文学理想与追求——自述》)【注】文本一提到的《忆秦娥·娄山关》是1935年创作的,该词描写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X激烈场景,表现了革命军人面对失利和困难时从容不迫的气度
和博大胸怀。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娄山关的青年学生“吵闹不休”、“手舞足蹈”,他们对于战火纷飞的娄山关的历史比较淡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隐忧。
B.丁三老叔是一个守护在娄山关的普通人,他帮助男军人触摸山壁上的字,可以看出他身上有着人性中最为朴素的对英雄的崇敬。
C.“非典”来袭,丁三老叔在娄山关协助检测,女军人主动要求前往一线,作者用看似不经意的交代讴歌了和平时期的平民英雄。
D.结尾男军人坐在娄山关的石梯上用“心上的眼睛”遥望群山,作者用这样一幅静穆的图画表达了对男军人的惋惜和敬仰之情。
7.下列对两则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的“娄山关”与附近的“群山”,不仅是一处风景秀美的历史文化景观,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坚韧不拔的长征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英雄精神的颂
扬。
B.文本一善于抓住关键的细节来刻画人物、表露情感,如丁三老叔讲“化成了山脉”
这么好的词儿、男军人在触摸山壁上的字后墨镜下的“泪水”等等,人物形象鲜明
生动。
C.文本一的语言格调质朴而又不失雅致,叙事流畅而自然,文本二为作者自述的关于短篇小说创作的随笔,语言通俗又略带诙谐,这既是文体使然,也可见作者深厚的
语言功底。
D.文本一的情节安排上看似松散无序,实则以“娄山关”为坐标将不同的人对娄山关的不同态度呈现出来;文本二则以自己对于短篇小说创作的心路历程为线,短小而
隽永。
8.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
9.请综合考虑文本一与文本二的内容,谈谈作者的短篇小说创作观。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宋均字叔庠,某某安众人也。
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
..日,辄受业博.
士.。
通《诗》《礼》,善论难。
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
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
..,禁绝淫祀,人皆安之。
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不义之民,送终逾制,失之轻者,而遽罚,非政之先。
”竟不肯施行。
迁某某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时常募设
槛阱而犹多伤害。
均下令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
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
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X捕,非忧恤之本也。
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
”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
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某某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
浚遒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
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
”于是遂绝。
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
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
每有驳议,多合上旨。
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于廷。
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
均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
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
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
...慰问,因留养疾。
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
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
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建初元年,卒于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
B.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
C.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
D.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士,古学官名,始于战国。
汉武帝时,《诗》《书》《礼》《乐》《春秋》每经置一博士,故称五经博士。
B.休沐,指古代官员的例假。
汉朝律令规定,吏五日得一休沐。
唐代则每十日一休假,称为旬假,又曰旬休。
C.学校,不同朝代称呼不同,夏代称“校”,殷商时代称“庠”,周代称“序”,先秦学校则有国学和乡学之分。
D.中黄门,汉宦者名,秩比百石,后增至比三百石。
又有中黄门冗从,平常担任宿卫,皇帝出行时则骑马随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均勤奋好学,喜欢读经书。
早年常利用休沐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
B.宋均为官有方,被百姓爱戴。
他任地方官颇有治绩;因故免官,百姓作歌颂扬他,并诣阙乞还。
C.宋均正直敢言,能执义不屈。
他曾遭到众疑,但毫不畏惧,在朝堂上厉声斥责官
员,守志不移。
D.宋均贤能有才,受皇帝赏识。
他因病请辞,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还想委以重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不义之民,送终逾制,失之轻者,而遽罚,非政之先。
(4分)
(2)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
(4分)
14.宋均敢于打破旧俗和现法,以民为本。
请结合全文,概括其具体做法。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①
宋·杨万里
其一
绿杨接叶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
过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片好人家。
其二
晓翠妨人看远山,小风偏入客衣单。
桃花爱做春寒信,只恐桃花也自寒。
【注释】①这两首诗为杨万里赴任某某常平茶盐之职途中所作。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角度有同有异:都描写了早春景物,但第二首重点写“寒”,暗点诗题“二月一日”和“晓”。
B.第一首第二句“嫩水新生尚露沙”用“嫩”和“新生”等词语形容水,令人产生喜悦怜爱之情。
C.第二首后三句运用拟人手法,“偏入”“爱做”“自寒”等词语将小风和桃花写得意趣盎然,鲜活生动。
D.两首诗都描绘了一个优美宁静而又伤感凄迷的境界,视角独特,动静交错,诗意清新,自成妙谛。
16.晚清诗评家陈衍曾说:“宋诗……大抵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正意反一层说、侧一层说。
”意思是说宋诗层次曲折,富于变化。
请结合两首诗做简要分析。
(6 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苏轼《后赤璧赋》中有“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之句,这与他《赤壁赋》中描写其游览行为的两句“,”相似,均反映出作者游览的随性无
拘。
(2)文人学者为了表明志向寄托情怀,常从名篇佳句中选字取意,命名书屋或居室。
如柳亚子有一书房曰“磨剑室”,即取意于贾岛的诗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