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作业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作业家庭作业一
1、大气组成
2、大气分层(结构)
家庭作业二
一、以下描述哪些是指“天气”?哪些是指“气候”?
1. 今天的足球比赛因下雨停赛。

2. 北京的1月最冷。

3. 今天下午最高气温15℃。

4. 昨晚台风从广东省登陆。

5. 昆明是个旅游胜地,因为那四季如春。

6. 昨晚最低气温-20℃,是这个地方记录到的最低气温。

7. 今天多云。

答: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

气候是指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天气”:1、3、4、7
“气候”:2、5、
6、昨晚最低气温-20℃,是这个地方记录到的最低气温:前半句是天气,后半句是气候。

二、某地区海平面气温23℃,估计其2km上空大气温度多少?
解:已知气温直减率为0.65℃/100m
2km上空大气温度T=23-0.65×2000/100=10℃
答:其2km上空大气温度约为10℃。

三、某地区春季海平面气温10℃,假设气温直减率为0.65℃/100m,对流层顶温度为-55℃,求该地对流层顶高度,并说明该地区所在纬度是:高、中、低纬哪个纬度?
解:该地对流层顶高度h=[10-(-55)]÷0.65×100=10000m=10km
因为对流层在中纬度地区的厚度平均为10~12km,所以该地区为中纬度地区。

(对流层低纬平均高度17-18Km,中纬10-12km,极地8-9km)
答:该地对流层顶高度为10km,是中纬度。

四、位于赤道某地区海平面气温25℃,假设气温直减率为0.65℃,其对流层顶高度为16km,求该地对流层顶温度?
解:该地对流层顶温度T=25-0.65×16000/100=-79℃
答:该地对流层顶温度是-79℃
第二次作业
家庭作业一
一、设到达大气顶界的太阳辐射为100个单位,根据下图,描述地-气系统辐射平衡过
程。

答:设到达大气顶界的太阳辐射为100%。

①未到达地面部分:被大气和云滴吸收20%(其中18%被大气吸收(主要被水汽、臭氧、
微尘、二氧化碳等选择吸收),2%被云滴吸收),被云反射回宇宙空间20%,被大气散射回宇宙空间6%。

共计46%。

②到达地面部分:被地面吸收50%(其中地面吸收直接辐射22%,散射辐射28%),被地面
反射回宇宙空间4%。

共计54%。

在此过程中,地-气系统共反射回宇宙空间20%+6%+4%=30%,这部分为地球反射率。

地面吸收辐射而增温,向外放出长波辐射,其能量为115%,其中109%被大气吸收,6%透过大气窗逸入宇宙空间。

大气吸收辐射后,根据其温度进行长波辐射,95%为射向地面的逆辐射,64%射向宇宙空间。

在辐射过程中,大气共吸收20%+109%=129%,大气长波辐射支出95%+64%=159%。

全球大气的年平均辐射差额为-30%,这部分亏损的能量,由地面向大气输入的潜热24%和湍流显热6%来补充,以维持大气能平衡。

地面长波辐射到宇宙空间6%和大气长波辐射到宇宙空间64%共计70%。

从宇宙空间射入的太阳辐射100%,地球反射30%,长波辐射射出70%。

大气长波辐射指出159%,吸收=20%+109%+30%=159%。

地面吸收=50%+95%=145%,地面放出
=30%+115%=145%,各部分的能量收支都是平衡的。

二、假设地球无大气,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Fs为1368W · m-2,入射的太阳辐射有30%被反射(反射率A=0.3),其余均为地球吸收。

计算该情况下地球的等效黑体温度。

提示:
(1)等效黑体温度,是指相当于黑体的辐射温度。

(2)斯蒂芬-波尔兹曼常数 =5.67 ×10-8W · m-2· K-4
(3)去除反射部分外,地球以πR2面积吸收的太阳辐射,然后以4πR2面积放射长波辐射,二者达到平衡。

解:根据已知,地球吸收的太阳辐射与放射的长波辐射平衡的关系,有
F S*S1*(1-A)=E Tb*S2
S1=πR2 ,S2=4πR2,得到E Tb,带入求得E Tb=1368*0.7/4=239.4 W · m-2.
根据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E Tb =σ*T4,其中σ=5.67 ×10-8W · m-2· K-4
有,T=,带入解得,T=254.9K
答:该情况下地球的等效黑体温度为254.9K。

家庭作业二
1. 为什么说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而非太阳辐射?
答:因为大气本身对太阳短波辐射直接吸收得很少,几乎是透明的,而地球表面却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并经转化供给大气,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吸收强烈,从这个意义来说,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 无大气包围的地球温度为255K,有大气包围时的温度为288K,出现该差别的原因是什么,求288K时的等效黑体地球辐射通量密度及其最大辐射的波长?
答:无大气包围时的地球温度比有大气包围时的温度低,是因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效应。

在没有大气的情况下,这种保温效应消失,温度降低。

根据斯蒂芬-波耳兹曼定律E = σT4,5.67*10-8*(288)4≈390W/m2
根据韦恩定律λ=C/T:2896/288=10.06μm
3.一团未饱和湿空气块,从海平面开始沿山地爬升,此时温度为30℃,其露点温度为20℃。

设饱和后的湿绝热直减率为0.5℃/100m,求气块降温到10℃时爬升的高度?假设气块已达山顶时,开始沿山坡下降,问到达海平面时的气块温度?
答:爬升过程中先是干绝热上升,到达抬升凝结高度后沿湿绝热上升
(30-20)/1*100+(20-10)/0.5*100=3000m。

下沉时按干绝热下沉10+3000/100*1=40℃。

(若把上升饱和后看做可逆的湿绝热过程,则上升和下沉是可逆的,所以到达海平面得温度仍为30℃.但是,一般来说饱和上升时凝结的液态水会脱落,是假绝热过程,应按干绝热下沉。

同5)
4. 根据所给表格,求下列各空气块的相对湿度:
(1)35℃空气块每kg空气含水汽5g;
(2)15℃空气块每kg空气含水汽5g;
(3)将(2)的空气块降低5℃,其相对湿度变化多少?
(4)如果20℃空气块每kg空气含水汽7g,它的露点温度是多少?
答:相对湿度:f=水汽压/饱和水汽压*100%=e/E*100%
比湿:q= 0.622e/p
饱和比湿:qs=0.622E/p
所以,相对湿度f=e/E*100%=q/qs*100%
(1) 35℃时:q=5/1=5 g/kg
f=q/qs*100%=5/35*100%=14.3%
(2) 15℃时:q=5/1=5 g/kg
f=q/qs*100%=5/10*100%=50%
(3) 10℃时:q=5/1=5 g/kg
f=q/qs*100%=5/7=71.4%
71.4%-50%=21.4%
(4) 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

也就饱和比湿E(T)=e时的温度为露点温度。

20℃时:q=7/1=7 g/kg
与10℃的饱和比湿相等,所以露点温度为10℃
(注意,有些同学根据q= 0.622e/p,把p当做标准大气压,进而求出e,是不对的。

这里p 是未知的,如果要这么算的话,可以根据qs=0.622E/p,求出p,再代入,求e)
5. 如下图:A点气块位于海平面高度,温度25℃,露点温度10℃,山脉高度3500m,B 点海拔高度500m,假设到达凝结高度后,气块的湿绝热直减率为0.5℃/100m,求:(1)云底高度?(2)到达山顶后气块的温度以及此时气块的露点温度?(3)到达山顶时,每kg空气有多少水汽被凝结?(4)气块翻越山顶到达B点时的温度?此时该气块每kg最多可再容纳多少水汽?(5)假设该气块从山顶到达B点过程中无外来水汽加入,到达B点时的相对湿度是多少?
答:(1)云底高度即凝结高度。

(25-10)/1*100=1500m。

(2)10-(3500-1500)/100*0.5=0℃,因为已经饱和,所以露点温度也为0℃
(3)0℃时,饱和比湿为3.5g/kg,而开始凝结时为10℃,饱和比湿为7g/kg,7-3.5=3.5g 所以有3.5g水汽被凝结。

(4)翻过山岭,下沉时按干绝热递减率升温,0+1*3000/100=30℃.30℃时饱和比湿为26.5g/kg. 而在山顶0℃时,饱和比湿为3.5g/kg,所以可再容纳26.5-3.5=23g水汽。

(5) 0℃时饱和比湿为3.5g/kg。

因无外来水汽加入,所以在B点的比湿还是3.5g/kg,而在B点的饱和比湿为26.5g/kg,所以在B点的相对湿度为f=q/qs*100%=3.5/26.5*100%=13.2%。

第三次作业
1.某地晚6点气温20℃,相对湿度50%。

假设从此开始每2个小时气温下降1℃,到第二天早晨6点时,能否形成雾?若假设每小时气温下降1℃,能否形成雾?如果能,大约何时开始形成?假设没有空气运动发生,这种雾是什么类型的雾?(提示:查作业2中的饱和比湿表,可近似或内插。


答:晚6点,20℃,饱和比湿为14g/kg,相对湿度为50%,f=e/E*100%=q/qs*100%,
所以,比湿为7g/kg。

(1)若每2小时气温下降1℃,早晨6点时,20-1*6=14℃,饱和比湿约为9g/kg>7g/kg,所以空气未饱和,因此无法形成雾。

(2)若每小时下降1℃,早晨6点时,20-1*12=8℃,饱和比湿约为6g/kg<7g/kg,饱和,水汽大量凝结,可以形成雾。

(3)开始形成时间是当饱和比湿=7g/kg时,即10℃,早晨4点。

(4)由于没有空气运动发生,此雾是地面辐射冷却使地面附近变冷,大量水汽凝结或凝华形成的,所以为辐射雾。

2. 根据前面列出的云滴降落速度,假设空气静止,一个在1000m高空的云滴,理论上大约经过多长时间能够到达地面?实际上它能否到达地面?为什么?
答:假设此云滴尺寸为典型云滴,那么它下降的终极速度为0.01m/s,所以下落实践理论上为1000/0.01=100000s
实际上不能到达地面,因为云滴的体积很小,不能克服空气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只有当云滴增长到能够克服空气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并且在降落至地面的过程中不致被蒸发掉,即云滴增大为雨滴,雪花或其他降水物,形成降水降至地面。

第四次作业
1.北京-西安相距1200km,北京海平面气压1017hPa,西安海平面气压1010hPa,设只有
气压梯度的作用,持续3小时后空气的运动速度是多少?
(空气密度为0.75kg/m3,1hPa=100kg/ms2)
解:根据公式
和已知条件∂p=-700 kg/ms2,∂n=1200*103m,ρ=0.75kg/m3有,Gn≈7.8*10-4m/ s2根据v= Gn *t,t=3*60*60=10800s,有v=7.8*10-4m/ s2*10800≈8.4m/s。

2.计算速度为36km/h运动的空气在30o N和60o N所受地转偏向力大小。

(地球自转速度=7.29*10-5s-1)
解:地转偏向力A=2νωsinφ,v=36km/h=10m/s,ω=7.29*10-5s-1,有
当φ=30o N 时,A=2*10*7.29*10-5*sin30o=7.29*10-4N
当φ=60o N 时,A=2*10*7.29*10-5*sin60o=12.63*10-4 N
3.指出北半球4个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和2个半永久性活动中心,并说明其位置和强弱的
冬季,海上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范围扩大,强度增强,位置南移;夏威夷高压和亚速尔高压,范围甚小,强度减弱。

大陆上发展西伯利亚高压和北美高压。

夏季,海上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仍然存在,但强度大为减弱,几乎消失;夏威夷高压和亚速尔高压强度增强,范围扩大,位置北移。

大陆上发展南亚低压和北美低压,
4. 对下列现象进行解释:
(1)所谓的“三风四带”中的带状分布只出现在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2)冬季副热带高压的带状更为明显。

(3)欧亚大陆半永久性活动中心更强。

答:(1)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为辽阔的海洋,带状未被陆地隔断,能够保持稳定的环流条件。

而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加上海陆热力差异,北半球的气压带通常被隔断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

(2)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导致行星风系(三风四带)在冬季南移,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向热带方向移动,热带海洋面积增大,带状更明显;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向高纬移动,海洋面积也增大,带状也更明显。

(3)由于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相比,陆地面积更广阔,海陆差异更大,加之青藏高原的作用,所以欧亚大陆半永久活动中心更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