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比较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比较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潘贵民
[摘要]:中国傩戏,被称为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其在中国戏剧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对中国的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世界的戏剧,尤其是东南亚的戏剧,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深受中国傩文化影响的日本能剧。

日本能剧,也是日本戏剧的“活化石”,深受日本人民喜爱,更是纳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

对这两种戏剧活化石的比较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中日两国学者十分热衷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国学者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概括,以期为今后的继续深入研究打下基础,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 傩戏;能剧;比较研究;研究现状
一、引言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因其汉字发音的相似性以及悠久的历史渊源、相同的面具艺术等,为二者的比较提供了研究的可能。

比较研究,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是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最常用的思维方式和手段。

因此,运用比较研究法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进行分析,是认识、区别和确定这两种古老艺术“活化石”异同关系的重要手段,为我们全面认识这两种古老艺术提供了客观、现实的科学依据。

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研究,始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并在90年代形成了研究的高潮,随后研究热情逐渐减退。

近年来,随着冯小刚古装电影《夜宴》的热映,成都原创话剧《寻根》的热演,对于面具舞的傩戏与能剧的比较研究又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并重新掀起了一股小小的热潮。

对二者比较研究状况的起伏变化,笔者认为无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国内外环境等密切相关。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研究,涉及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神话学、文化交流史和戏剧发生学等相当广泛的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对两种戏剧及文化的单独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两国相关学者关注的课题,并因此形成了若干个研究高潮,但是,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却是20年代80年代以来的事情。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研究都有较为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本文将从学术界对傩戏与能剧的分别研究论述入手,在此基础上从各学者的研究内容等方面对其比较研究状况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

二、研究概况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傩戏与能剧分别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果。

在傩戏研究方面,从整体上进行研究的学者有庹修明、康保成等。

他们撰写了《中国傩戏傩文化》、《傩戏艺术源流》①等专著,从整体上对中国傩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尤其是庹修明的《中国傩戏傩文化》一书,可以说是我国傩戏研究的第一本理论专著。

其就傩信仰与“人为宗教”信仰的区别、傩文化与北方萨满教文化的比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此外,从地域、民族等方面对傩戏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的学者也有不少,其研究给世人展现了这门中国古老戏剧的独特魅力。

从民族傩戏研究方面来看,学者主要从傩戏的发展历史、表现形式、音乐、面具、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

如《中国苗族傩戏艺术述论》②(过竹、邵志中)(1993)《土家族傩戏简论》③(胡绍华)(2005)等。

从地域研究来看,学者主要对湖南湘西、四川、重庆、贵州、西藏、云南等地傩戏的来源、功能、演出、剧目、音乐等进行详细的调查走访的实地研究、比较研究等。

如学者李怀荪④(2009)、庹修明⑤(2001)等。

此外,还有许多的学者在傩戏傩文化方面进行过细致的研究,并发表了可观的学术论文。

如《中国“傩文化”论析》⑥(王欣,应佳)(2009)、《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傩文化小议》⑦(丁玉莲)(2009)、《傩戏遥远古朴的面具绝唱》⑧(孙文辉)(2009)、《中国“傩文化”艺术研究》⑨(苏家文,李培)(2009)、《傩文化地位、功能与传承保护》⑩(杨军昌,李小毛)(2010)、《中国傩文化的发端和流变》⑪(李海
①庹修明著:《中国傩戏傩文化》,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7年。

②过竹、邵志中:《中国苗族傩戏艺术述论》, 载《贵州民族研究》1993年第3期。

③胡绍华:《土家族傩戏简论》,载《三峡文化研究》2005年第5期。

④李怀荪:《湖南湘西少数民族傩戏》,载《中华艺术论丛》2009年第9辑。

⑤庹修明:《中国西南傩戏述论》,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⑥王欣、应佳:《中国“傩文化”论析》,载《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第33期。

⑦丁玉莲:《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傩文化小议》,载《魅力中国》2009年第9期。

⑧孙文辉:《傩戏遥远古朴的面具绝唱》, 载《民族论坛》2009年第3期。

⑨苏家文、李培:《中国“傩文化”艺术研究》,载《飞天》 2009年第23期。

⑩杨军昌、李小毛:《傩文化地位、功能与传承保护》,载《教育文化论坛》,2010年第3期。

⑪李海平:《中国傩文化的发端和流变》,载《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第4期。

平)(2010)、《傩戏的艺术形态与形成新探》①(刘祯)(2010 )、《刍议傩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②(陈玉平,龚德全)(2010)、《傩戏艺术的美学阐释》③(周政文)(2010)、《傩文化的保护现状与对策》④(智联忠)(2011)等。

在能剧的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通过对能剧的起源、历史背景、舞台、演员、音乐、剧目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论述,给世人提供了解能剧的详细素材。

如《日本的乐剧—能》⑤(周广平)(1995)、《神人交流—论日本能乐艺术的起源》⑥(滕军)(2007)等。

此外,台湾学者陈贞竹以自身的亲身体验,撰写了系列论文《当代日本能剧的传承方式》⑦(2004),对当代日本能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其传承方式进行了论述。

陈君、李文英的《试析日本能乐的历史变迁及其特点》⑧(2007),就日本能剧的形成、发展、转型、保护等时期的历史变迁及其各自特点进行了论述。

此外还有《日本民俗传统艺能——能和狂言及用语》⑨(李锋传)(2006)、《论日本狂言中的“暖”色调》⑩(汪多维)(2006)、《日本能剧》⑪(王莹)(2007)、《世界上最古老的活剧——日本能剧》⑫(张静,温彩玲)(2008)、《由<风姿花传>论日本“能乐”的“美”》⑬(毕明辉)(1998)、《日本能乐的形式与宋元戏曲》⑭(张哲俊)(2000)、《“能乐”的精神性与日本人的美学趣昧》⑮(张嫒嫒)
①刘祯:《傩戏的艺术形态与形成新探》,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②陈玉平、龚德全:《刍议傩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载《教育文化论坛》2010年第3期。

③周政文:《傩戏艺术的美学阐释》,载《大家》2010年第11期。

④智联忠:《傩文化的保护现状与对策》,载《艺苑》2011年第3期。

⑤周广平:《日本的乐剧—能》,载《戏剧》1995年第1期。

⑥滕军:《神人交流—论日本能乐艺术的起源》,载《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⑦陈贞竹:《当代日本能剧的传承方式》,载《中国戏剧》2004年第5、6期。

⑧陈君、李文英:《试析日本能乐的历史变迁及其特点》,载《日本问题研究》2007年第2期。

⑨李锋传:《日本民俗传统艺能——能和狂言及用语》,载《日语知识》 2006年第6期。

⑩汪多维:《论日本狂言中的“暖”色调》,载《科技信息》 2006年第8期。

⑪王莹:《日本能剧》,载《世界》2007年第3期。

⑫张静、温彩玲:《世界上最古老的活剧——日本能剧》,载《电影文学》2008年第9期。

⑬毕明辉:《由<风姿花传>论日本“能乐”的“美”》,载《人民音乐》1998年第4期。

⑭张哲俊:《日本能乐的形式与宋元戏曲》,载《文艺研究》2000年第4期。

⑮张嫒嫒:《“能乐”的精神性与日本人的美学趣昧交响》,载《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003)、《日本戏剧中的民族文化探析》①(张琼)(2008)、《世阿弥的能乐理论构建》②(唐月梅)(2008)等。

国外学者对本课题的研究,成就最为突出的为日本学者,他们在傩戏与能剧的研究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日本学者比较重视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其研究和论文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亲身的实地调查采访的基础上的,其在研究方法上的特色值得借鉴和仿效。

田仲一成在《中国巫系演剧研究》③(1993)《中国祭祀演剧研究》④(2008)的著作中,对中国的傩戏进行了考察和研究,从一个国外学者的视野透视了傩戏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增田正造⑤(1988)从美学的角度对日本能剧的表现形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他们的研究开辟了能剧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野。

有泽晶子⑥(1990)从一个外国学者的眼光对傩与能通过面具这一媒介进行了比较研究。

吉叶美子对日本能乐剧本《山姥》的思想背景进行了分析,发表了《能乐<山姥>的思想背景》⑦(1998)。

此外,日本学者奥富利幸从建筑学的角度,对日本能剧的舞台能乐堂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如:《明治末期能乐堂改良论的展开》⑧(奥富利幸)(2008)、《明治末期至昭和初期公馆中能乐空间的变容》⑨(2008)等。

在傩戏与能剧的比较研究上,许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为本课题的继续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学者的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二者的共同点进行比较上,如面具等,在异同的比较上,又着重于趋“异”,而在“同”这一点上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江丽珠、李基额的《散议“傩”与“能”》⑩(1991)将傩与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介绍,并从形式、内容功效、动作特点与艺术魅力等方面进行了异同比较。

顾朴光的《中国傩戏面
①张琼:《日本戏剧中的民族文化探析》,载《沧桑》2008年第5期。

②唐月梅:《世阿弥的能乐理论构建》,载《日本研究》2008年第3期。

③田仲一成著:『中国巫系演剧研究』,東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④田仲一成著:《中国祭祀戏剧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⑤增田正造:『能の表現―その逆説の美学』,中央公論新社出版社,1988年。

⑥有泽晶子:《作为面具文化的傩与能的异同论》,载《中央戏剧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

⑦吉葉美子:「能楽<山姥>の思想的背景」、『舞踊學』、1998年第21期。

⑧奥冨利幸:「明治末期における能楽堂改良論の展開について」、『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集』、2008年。

⑨同上。

⑩江丽珠、李基额:《散议“傩”与“能”》,载《日本研究》1991年第3期。

具与日本能乐面具之比较》①(1994)、吴贤义的《从中国傩面与日本能面看面具艺术》②(2007)均对傩戏与能剧的面具艺术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

曲六乙的《中国傩戏与日本能乐的比较—兼议东方传统艺术的特征》③(1996),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起源、与宗教的关系、剧目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以上学者在这两种文学的各自研究方面都做了十分突出的贡献,也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

但对于傩戏与能剧的比较研究方面,虽然起步比较早,但理论成果不是十分丰富和突出,尤其是最近十多年都未见新的突出成果。

因此,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仍然值得继续深入,是个需要系统化、深入化研究的课题。

以下,笔者将对前期的比较研究成果进行一些小小的归纳和总结。

三、研究分析
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研究,中国学者和日本学者都热衷于在各自的单独研究上,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方面,往往由于条件的局限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其研究也都注重于典籍的考据等,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与被影响研究、面具的比较研究、传承与保护研究等方面。

1.渊源关系(影响与被影响)研究
对二者渊源关系的(影响与被影响)研究,一般都是研究中国傩、傩文化对日本能乐的影响问题。

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日本能乐由猿乐和狂言演化而来,而早期的猿乐受中国的散曲等(在日语中,散曲的“散”与猿乐的“猿”音近)的影响,而散曲受中国傩、傩戏的影响。

故,日本能剧与中国傩戏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至少是有间接的历史渊源。

(2)从学者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由于古代日本大量吸收中国古代文化,包括汉字,因此傩文化在当时的日本可以说是照搬照抄。

这在日本古籍中都有记载。

在本研究中,学者们常引述的典籍为:
(一)、国内典籍:《礼记·月令》:“季春”之傩“以毕春气”,“促秋”之傩“以达秋气”,“季冬”之傩“以送寒气”。

《说文通训定声》:“国傩有三,方相氏掌之:季春傩阴气,促秋傩阳气,季冬送寒气。

”《周礼·夏官》云:“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
①顾朴光:《中国傩戏面具与日本能乐面具之比较》,载《民族艺术》1994年第2期。

②吴贤义:《从中国傩面与日本能面看面具艺术》,载《电影评介》2007年第19期。

③曲六乙:《中国傩戏与日本能乐的比较—兼议东方传统艺术的特征》,载《民族艺术》 1996年第3期。

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用方相四人,戴冠及面,黄金四目,衣熊皮,执戈扬盾,口作‘傩傩’之声,以除逐也”。

此外还有《后汉书·礼仪志》、《新唐书·礼乐志》、《乐府杂录》等。

(二)、日本典籍:《细沙抄》:“庆云元年(704)始行大傩。

”《续日本纪》“庆云三年”“是年天下诸国疫疾,百姓亡死众多,始作土牛大傩。

”《内襄式》“十二月大傩”。

《西宫记》:“戍刻,王卿以下着座……阴阳寮下部八人给方相飨。

”《贞观仪式》卷十“十二月大傩仪”。

《公事根源》下卷:“所谓追傩,是为驱赶年中疫气而设。

方相氏,鬼,戴黄金四目之面,形容恐怖,手执戈盾,率领二十名着绀布衣的伥子,回环奔竞于内里中门。

庆云二年始设。

是年天下百姓疫疠流行,故设。

”《类聚国史》:“庆云三年,始作土牛大傩。


主要有以下学者的以下研究著作和论文:日本学者山中裕著有《平安朝の年中行事》①,在书中,其对能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国内学者徐建新《中国傩(戏)与日本能(乐)之比较》②(1991),对傩戏与能剧关系进行了考据,并对傩与能在“亡灵与鬼”“假面与戏”两方面进行了研究;江丽珠、李基额《散议“傩”与“能”》(1991),从历史的角度对傩与能进行了审视,并进行了简单的异同比较;翁敏华《傩文化的日本流与中国源之比较》③(1992),从戏剧的角度出发比较了传至日本的傩文化与我国古代傩文化的异同。

此外,曲六乙《中国傩戏与日本能乐的比较——兼议东方传统戏剧的特征》(1996)、张爱萍《中国傩文化在日本的流变》④(2004)、张静《能乐中的中国古代“傩”元素》⑤(2009)等也分别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傩戏与能剧的异同。

2.关于面具的比较研究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由于共同的面具艺术,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都热衷于研究这方面的内容。

其研究大都是关于以下内容的比较研究:(1)面具作者、工艺、造型等的比较研究;(2)艺术审美比较研究;(3)面具特征比较研究;(4)面具人物形象比较研究。

在面具的比较研究上,学者们研究论文较多,且大多都趋同,有的甚至研究内容一致。

①山中裕著:『平安朝の年中行事』,一条書房出版社,1984年。

②徐建新:《中国傩(戏)与日本能(乐)之比较》,载《戏剧艺术》1991年第3期。

③翁敏华:《傩文化的日本流与中国源之比较》,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④张爱萍:《中国傩文化在日本的流变》,载《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⑤张静:《能乐中的中国古代“傩”元素》,载《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如:有泽晶子《作为面具文化的傩与能的异同论》(1990),对傩与能的面具文化进行了比较;台湾学者叶汉螯《日本能面剧与大傩》①(1993)是研究傩面与能面学术造诣比较深的学者之一,其引经据典,对傩面与能面的异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顾朴光《中国傩戏面具与日本能乐面具之比较》(1994)从面具的作者、工艺、造型三个方面入手对傩面与能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此外,吴贤义《从中国傩面与日本能面看面具艺术》(2007);张昆《中日面具艺术的审美比较》②(2010);吴茜婷《中日面具艺术之比较》③(2010)等都从艺术的角度对中日的面具艺术进行了比较研究。

3.关于传承与保护研究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在传承与保护方面,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其所面临的难题主要为:(1)两者都面临着后继无人与观众稀少的尴尬。

(2)两者都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尤其是中国傩戏,由于现在主要流传于西部少数民族落后地区,而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面临着原生态保护与市场开发的困境。

(3)虽然日本能剧已经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中国的傩戏已经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两者都面临着推广与资金、意识认同等的窘境。

在此课题的研究上,比较研究方面比较少,只有少数学者涉足,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潜力。

如:日本学者广田律子(2007)《日本传统戏曲与中国民俗艺能之继承关系与应用立体坐标法解释》④,其运用立体坐标法进行解释,提出了新的研究技巧和方法;中国学者袁琛、日本学者孰访春雄(2005)《中国的傩与日本的能——浅析两者的传承关系及发展轨迹不同之原因》⑤,对二者传承的轨迹及造成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4.研究热潮及其原因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掀起了二个比较明显的研究热潮:一个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一个是21世纪初的十年。

其突出特征为:
①叶汉螯:《日本能面剧与大傩》,载《民族艺术》1993年第2期。

②张昆:《中日面具艺术的审美比较》,载《学理论》2010年第2期。

③吴茜婷:《中日面具艺术之比较》,载《大舞台》2010年第12期。

④广田律子:《日本传统戏曲与中国民俗艺能之继承关系与应用立体坐标法解释》,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⑤袁琛、诹访春雄:《中国的傩与日本的能——浅析两者的传承关系及发展轨迹不同之原因》,载《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科学论文、文学作品较多涌现,学术会议持续召开,关于傩与能的影视作品及演艺场所相继出现等。

第一个热潮兴起的原因与当时改革开放不久,人们思想逐渐开放,中日之间的交流也逐渐深入有很大的关系。

人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关注传统文化的变化问题。

第二个热潮的兴起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依然是人们对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的关注;其次是随着傩戏、能剧影视作品的上演,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们的关注力度;最后是人们保护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的不断增强。

所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保护,这样的研究热潮还将持续涌现。

5.其他比较研究成果
关于中国傩戏、日本能剧分别与其他戏剧的比较研究方面,也有学者涉猎,这对二者的比较研究也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如:国内学者纪松龄《日本能与桂林傩为同一母体的姊妹花》①(1992)对日本能与桂林的傩从历史、艺术的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彭吉象《中国戏曲与日本能乐美学特征比较略论》②(2000),从中日两国文化背景出发,通过表现性、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戏曲与日本能乐在美学特征上的相同之处与深刻差异;此外,还有金梅《中国京剧与日本“狂言”》③(1997)等论文。

关于傩戏与能剧的比较研究的研讨会、国际会议等还鲜有出现;对于二者的比较,还未形成一个系列,缺乏系统的研究与整理。

结论
通过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人们加深了对这两种戏剧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加深对这两种戏剧活化石的文化内涵的体会与把握,发掘其中的艺术美感,分析其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对丰富和发展世界戏剧文学、戏剧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此外,通过比较研究,在保护、发掘和整理这两种戏剧文学,在保护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将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并且,通过对这两种戏剧文学的比较研究,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在历史交往中丰富中日友好的文化内涵,加深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认同感等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本文对国内外学者近30年来在中国
①纪松龄:《日本能与桂林摊为同一母体的姊妹花》,载《民族艺术》1992年第1期。

②彭吉象:《中国戏曲与日本能乐美学特征比较略论》,载《文艺研究》2000年第4期。

③金梅:《中国京剧与日本“狂言”》,载《中国京剧》1997年第3期。

傩戏与日本能剧比较研究上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综合、概括和归纳,以期为今后更好地研究本课题提供些许借鉴和启发。

作者简介
潘贵民(1980——):男,汉族,本科,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文化、中日比较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