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变化情况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变化情况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变化情况。
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大量输血的34例患者,比较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血小板以
及免疫功能变化情况。
结果:患者输血后各凝血功能指标与输血前比较,APTT、TT、PT显著延长,而FIB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输血前比较,输血后患者PLT水平显著降低,而HGB、Hct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输血前比较,输血
后患者CD3+、CD4+、CD4+/CD8+以及NK细胞均显著降低(P<0.05),CD8+水平
无明显变化(P>0.05);与输血前比较,输血后患者IgG水平显著降低
(P<0.05),IgA、IgM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大量输血后可引起患
者发生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数量的降低,并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抑制,
在输血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以及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及时输注
血小板和血浆,以改善患者输血疗效。
关键词:大量输血;凝血功能;血小板;变化
在临床工作中,外伤、手术以及消化道出血均可能引起机体发生急性失血,需要大量输
注悬浮红细胞血,以恢复急性大失血患者血容量,避免发生失血性休克或缓解失血性休克病情,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
对于此类患者,若采取合理的输血措施,则可以节约宝贵的血液
资源,同时减少由于输血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以及相关并发症;但如果血液使用不当,给予
患者单纯的大量红细胞悬液输注,而对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数量变化忽视,未能及时给予患
者凝血引起以及血小板含量的补充,可能引起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血小板数量降低,
严重的患者可能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1]。
此外,成分输血作为一项重要的抢救治疗
措施,并非有益无害,可能引起机体发生红细胞免疫而导致患者感染概率的增加。
本研究探
讨分析大量输血患者在输血前后凝血功能、血小板变化情况,并分析输血对患者体液免疫以
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大量输血的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
患者20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23~59岁,平均年龄(34.22±7.48)岁,平均体重(62.49±10.26)kg。
1.2 大量输血定义
①在24h内输血量≥病人总血容量;②短时期输入库血达循环血量的3/4,或在24h内
输入血量超过5000~7000ml;③一次性输血超过患者血容量的1.5倍;④6~8h内输入相当
于患者全血容量的血。
1.2 纳入标准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大量输血患者;②年龄18~60岁之间。
排除标准:①合并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方面的疾病;②合并严重肝脏疾病影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③由于药物所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1.3 方法
纳入的34例患者,输注10~22U悬浮红细胞血以及500~1200ml血浆,患者输注悬浮红
细胞血平均值为(13.18±3.42)U,输注血浆平均值为(741.52±385.17)ml,输血速度为
5~15ml/min,本研究所用成分血液均由我市中心血站提供。
1.4 观察指标
分别于输血前后6h进行检测,使用法国Stago Evolvtion血凝仪测定患者的凝血功能,包
括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FIB(纤维
蛋白原);使用日本Sysmex XE 2100血常规测定仪测定患者PLT(血小板计数)、HGB(血
红蛋白)以及Hct(红细胞压积);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包括CD3+、
CD4+、CD8+、CD4+/CD8+以及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比例;采用免疫扩散法测定患者免
疫球蛋白水平,包括IgG、IgA、IgM。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变化情况
患者输血后各凝血功能指标与输血前比较,APTT、TT、PT显著延长,而FIB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在正常成年人机体内,血液量约占体重的7~8%,若由于某种因素影响下而引起机体一次性失血量大于1000ml或大于全身血液总量的15%时,血容量将难以维持机体的正常血压,从而引起相应的器官功能障碍,需要进行及时的输血治疗。
大量输血有助于患者正常血压水平的维持,避免由于失血性休克而引起患者死亡。
而血站内的库存血,由于储存时间较长,血液内的血小板、凝血因子受到破坏,因此,给予患者快速、大量库存血输注,可能引起机体自身凝血因子稀释性的降低,从而引起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
传统低温保存新鲜全血,在4℃条件下保存超过24h,血液中的血小板将全部失活,且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血浆中的凝血因子也将逐渐失活[2]。
本研究探讨分析大量输血对患者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水平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输血后患者血小板明显降低且凝血时间延长,其原因主要是由于:①患者在大出血过程中,机体凝血系统受到激活,从而促进出血部位的止血,而在此过程中将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以及血小板,从而引起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性缺乏,而在应急状态下,机体某些器官可发生应激性释放作用,可释放出一定的凝血因子,以保证凝血系统功能能够正常运行,而对于大量出血患者,若血小板数量不足60×109/L时,则需要进行血小板的及时补充;此外,由于大量输血可发生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稀释性降低,这也是导致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降低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3]。
②大量出血可能引起患者血小板功能的降低,因此对于有条件的意愿,除了检测血小板计数外,还可以开展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分析血液凝固的动态变化以及纤维蛋白形成过程的变化情况,对机体的凝血状态进行综合性评价,以指导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补充,改善患者的预后。
研究显示,输注含有红细胞的血液制品或直接输注红细胞时,由于受血者其机体免疫系统对外源性红细胞抗原可产生同种抗体,从而导致输血不良事件;而大量外来性抗原进入机体,在机体血液循环中持续存在可能引起患者免疫功能的降低。
本研究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似[4],表明大量输血可引起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
综上所述,大量输血后可引起患者发生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数量的降低,并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抑制,在输血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以及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及时输注血小板和血浆,以改善患者输血疗效。
参考文献:
[1]陈冠伊,欧阳锡林,吴靖辉,等.两种输血方案在择期手术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海南医学,2015,26(21):3173-3176.
[2]刘颖,曹建明,彭阿钦,等.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J].河北医药,2014,(6):845-848.
[3]黄建平,胡建华,万向农,等.手术大量输血后患者电解质及凝血功能的变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5):606-607.
[4]沈社良,谢屹红,陈秉宇,等.自体血液回收-回输对CPB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4,(3):270-274.
作者简介:赵兰兰(1980/09),女,本科,辽宁海城,主管检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