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覆灭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坚称帝(隋文帝),建立隋朝,年号开皇,定都大兴()。
589年,隋灭,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
2.隋文帝的治国措施:①改革政权机构,确立三省六部制;②重视选拔人才,推行新的选官制度;③废除郡一级机构,裁判冗员;④修订法律,废除一些酷刑,继续推行均田制,减困赋税、徭役;⑤倡导节俭;⑥设置义仓,屯粮以备荒年之用。
(2)隋文帝的影响:使隋朝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3.科举制的创制:
(1)两汉时,推荐制是选官的重要方式。
(2)晋南北朝时期,主要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
(3)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4)隋炀帝正式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以考试为主。
科举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分科考试、择优录取,相对公平和公开。
科举制度前后延用了1300年,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4.大运河的开凿:
605年(隋炀帝时)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以为中心,东南起余杭();北达涿郡()。
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政治联系的加强。
5.隋朝的灭亡: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唐朝的建立:618年,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源就是唐高祖。
2.“贞观之治”:(1)继位:626年世民登上皇帝宝座(唐太宗、年号贞观)。
(2)唐太宗的治国政策:唐太宗吸取历代王朝兴亡的深刻教训,遵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古训,广开言路。
(著名谏臣征“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采取的治国政策有:①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
任用长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征等担任要职;②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允许农民交纳一定的实物(丝绢或麻布)替代劳役。
③简法轻刑,修订法律④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⑤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被拥戴为“天可汗”(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3)贞观年间,出现了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的局面,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女皇帝武则天,国号周。
4.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1)唐玄宗继位:712年,隆基(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继位。
(2)唐玄宗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采取的治国政策有:①任用贤能,起用崇、宋璟担任宰相②采取措施发展生产,兴修水得,鼓励扩大耕地面积③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④实行“宽仁”政策,废除酷刑苛法⑤倡导节俭。
(3)开元盛世:开元年间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杜甫《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
材料分析: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此三镜以防已过。
”
(1)材料一:君指唐太宗(世民),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吸取隋灭亡的教训。
(2)材料二:以史为镜指吸取隋灭亡的教训;以人为镜就是要虚心听取征等人的直言进谏。
第3课盛唐的社会景象
1.经济繁荣:(1)农业:①新式农具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促进农业的发展;②粮食作物北方以粟和小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③桑、茶等经济作物得到很大发展;(2)手工
业:分工细致,部门众多,以丝织业和瓷业最为重要。
2.开放的社会景象:
(1)原因:开明的政治、发达的经济、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活跃的思想,促使盛唐社会形成开放的局面。
(2)表现:①长安是开放的国际大都会②比之前朝后代,盛唐妇女的地位相对要高一些。
3.诗歌的繁荣:唐朝读书人都要吟诗写诗,诗歌创作的普及程度为历史上罕见。
(1)孟浩然和王维是盛水诗人的代表。
(2)高适和岑参、王之涣是边塞诗人的代表。
(3)白和杜甫诗盛唐诗坛上的双子星。
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是白,他的诗豪迈飘逸、清新瑰丽,人称“诗仙”。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动乱的年代,“沉郁顿挫”,故称“诗史”,他被称为“诗圣”。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1.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1)唐朝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2)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定都逻些(今)
(3)唐太宗嫁文成公主给松赞干布。
密切了汉蕃关系,促进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文成公主被藏族人称为“阿姐甲莎”。
2.遣唐使来华:①目的: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②代表人物:空海、阿倍仲麻吕。
3.唐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两国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僧人。
鉴真东渡日本讲授佛学和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
4.玄奘西行:中国古代称印度半岛为天竺。
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学习佛学。
回国后,根据在西域和印度的亲历见闻,在弟子帮助下写成《大唐西域记》。
《西游记》
中唐僧原型就是玄奘(高僧、旅行家、佛经翻译家)。
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
1.安史之乱:(1)原因:唐朝政治日趋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专宠贵妃、不理朝政,任用奸相林甫、国忠胡作非为等)地方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安禄山)
(2)经过:755年,安禄山以讨伐国忠为借口,在阳(今)发动叛乱。
唐玄宗逃往避难。
安禄山死后,他的旧部史思明又叛乱。
763年,唐朝才平息这场8年之久的叛乱。
(3)影响: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2.藩镇割据:(1)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成为为害一方的“土皇帝”。
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唐朝末年,王仙芝、黄巢领导农民起义,被镇压。
割据势力进一步扩,其中以割据汴梁()的朱全忠势力最强。
(3)唐朝灭亡:907年,朱全忠废掉唐朝皇帝自立为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
3.五代十国:(1)五代:后梁灭亡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统治黄河流域。
(2)十国:同一时期,其他地区还存在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荆南)、南汉以及北汉,统称十国,除北汉外,其他九国都在南方。
(3)五代十国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态势已相当明显。
(4)后周世宗柴荣的努力为结束全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北宋的建立:960年,匡胤(黄袍加身、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史称北宋。
匡胤就是宋太祖。
到979年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玩弄权术,削夺朝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②在中央设政事堂掌管政务、枢密使掌管军事、形成“二府”并立的格局。
又设“三司”
掌管财政。
三大机构互不相属,分别对皇帝负责。
国家大事由皇帝决定;
③在地方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州、县主官,称知州、知县;将地方精兵调入中央军队(禁军),禁止地方另行招兵;在州之上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入“转运”中央。
这样,原节度使掌握的行政权、兵权和财权都被中央收回。
但是,这也造成了军队战斗力削弱、行政效率低下,人民负担沉重。
④
⑤北宋科举制度日趋完善,规模大超前代,但主要选拔文士。
第7课民族政权的并立
1.北宋与辽的对峙:(1)辽的建立:916年,契丹人在耶律阿保机的领导下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947年改国号为辽。
(2)宋军为夺回幽云十六州大举攻辽,在岐沟关会展中惨败。
此后,宋朝放弃武力统一全国的方针,对辽采取防御为主的战略。
(3)1004年,辽攻宋,进抵澶州城,宰相寇准劝说宋真宗亲征,取得澶州大捷。
1005年,宋辽议和,订立盟约,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双方边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交往频繁。
2.北宋与西夏的对峙:
(1)西夏建立:1038年,羌人分支——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2)1044年,西夏与北宋达成和议,双方在交界地带设置“榷场”进行交易,互通有无,维持了长期的和平关系。
3.金灭、辽和北宋:
(1)金的建立: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在会宁建立金朝。
(2)1125年金灭辽,1127年占领东京,北宋灭亡。
掳走宋微宗、宋钦宗
4.南宋偏安江南和岳飞抗金:
(1)南宋建立:1127年构(宋高宗)在临安(今)即位,史称“南宋”。
(2)宋高宗起用抗战派纲为相,令老将宗泽留守。
纲被排挤,宗泽忧愤成疾、含恨而死。
(3)岳飞统率的岳家军是最为突出的一支抗金雄师。
金军大将兀术猛攻郾城,重装骑兵“铁浮图(铁塔)”+轻骑兵,号称拐子马,岳飞令岳云等下砍马腿、上砍骑兵,以少胜多,取得郾城大捷。
金军哀叹:撼山易,憾岳家军难!
(4)1141年,南宋与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割地纳银。
史称“和议”,此后双方战事基本停息,北方经济逐步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5“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
(课本P42——北宋、西夏、辽并立图;P44——南宋、西夏、金并立图。
)
第8课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两宋时期,南方的农业有很大发展。
水稻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原产北方的小麦、粟和豆类在南方扩大种植。
棉花和茶叶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2.手工业的进步:两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手工业生产最繁荣的地区。
制瓷业出现了窖、龙泉窖、哥窑等名窑;造船业建造了适合河航运的江船、外海航运的海船及用踏轮驱动的车船。
丝织业在江浙一带有很大发展;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
3.经济重心南移:(1)从东汉后期开始,南方进入经济开发时期;隋统一时,已形成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江南基本经济区;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快速南移;两宋时,南方经济总量超过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南方赋税比重超过北方,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
(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②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③南方的自然资源优越;④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第9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12世纪时,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落。
1206年,蒙古各部落贵族在斡难召开大会,尊推铁木真为成吉思汗,建立国家,号称大蒙古国。
(2)成吉思汗以十进制编组军队,十户、百户、千户,实行军民合一的千户制。
他还命人创制蒙古文字;制定法律,设置最高行政和司法官,扩建防卫军,从而确立了大蒙古国的基本制度。
2.蒙古灭西夏和金:成吉思汗发动了大规模的扩战争:
(1)1227年,蒙古灭西夏。
(2)1234年春,蒙、宋夹击金朝,金哀宗自杀,金朝灭亡。
3.忽必烈建立元朝: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子,蒙古第四代大汗蒙哥之弟。
蒙哥死于征宋前线的合州()钓鱼城下。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第二年,定都大都()。
第10课元朝的统一
1.元灭南宋:(1)忽必烈攻宋。
此时,南宋恭帝年幼,大权掌握在贾似道手中。
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
1279年,南宋残余势力被消灭。
(2)元朝统一中国过程中,遭到了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代表的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
(3)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割据和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大江南北的统一。
2.行省制度:(1)元朝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统一管理地方军事、行政和财政事务,行省常设最高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
大都附近地区由中书省直辖。
(2)行省制的设立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对后世行政区划影响很大。
3.宣政院管辖:(1)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主管全国佛教事物和的军政要务。
又在设
置宣慰使司,作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处理具体事务。
(2)从元朝开始,地区已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第十一课宋元时期的城市生活
1.东京、临安常住人口超过100万;大都的珍贵货物,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多(马可波罗);北宋时,纸币“交子”在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宋元时期都市生活丰富多彩:东京城里有“正店”和“脚店”;两宋时有娱乐场所“瓦子”;瓦子表演的地方称“勾栏”临安城遍布“苑囿”,喝茶品茶已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容;元大都街巷排列整齐,居民多住四合院。
3.词在两宋时达到巅峰,著名代表有:豪放派轼、辛弃疾(统一),婉约派柳永、清照。
4.元朝时曲是最活跃的文学形式。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大基本形式。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是《窦娥冤》。
第十二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
1.活字印刷术:(1)隋唐时,雕版印刷术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局限:一套书版只能印一种书,书版保存要占很大空间。
(2)北宋时,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元代王祯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它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保存古代典籍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
(3)外传:中国→朝鲜→日本→欧洲。
2.指南针:(1)北宋时,发明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外传:12世纪,中国→阿拉伯→欧洲。
意义:促进世界航海业的发展。
3.火药:唐朝时,炼丹家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火器广泛用于军事,战争进入火器时代。
4、造纸术,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第十三课明朝的统治
1.明朝的建立:(1)1351年,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2)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年号洪武)在应天(今)建立明朝,同年元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2.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1)政治上:①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②在中央,取消中书省权分六部,废丞相制。
(2)军事上: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牵制,独掌军权
(3)利用锦衣卫实行恐怖统治。
锦衣卫与后来设置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3.八股取士:明朝时科举制度沦为八股取士,是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制度,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第十四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1.和下西洋:①原因(目的):扩大明朝在海外的影响,宣扬国威。
②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路线:家港占城爪哇门答腊印度古里后返回。
到1433年,和共七次下西洋,先后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③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④和下西洋的意义:扩大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⑤对和的评价:世界著名的航海家。
2.戚继光抗倭:①倭寇:日本海盗。
②明政府派戚继光抵抗倭寇平息倭患。
③他组建“戚家军”④著名战役:之战。
⑤评价: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现了戚继光不顾个人利益,为国家安危、人民疾苦,一心平息倭寇的情操。
我们要学习戚继光为国为民的情操与胸怀。
3.1553年葡萄牙占据澳门,1623年荷兰侵占。
第十五课长城与
1.明长城的修建:(1)修建原因:加强对蒙古族和女真族的防御,重修长城。
(2)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全长6000多公里,是历代规模最大防御设施最完善的城防工程。
2.城的建筑:(1)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应天迁至。
(2)宫殿是城的主体(宫城是核心),全城由:外城、城(京城)、皇城和宫城(紫禁城)四重构成。
(3)布局:独特的凸字形布局;(4)特征:①政治中心、帝王之都。
②以宫殿为主体。
宫城又称故宫,是明朝的皇宫,城的核心。
宫城分为前朝和廷两部分。
前朝以:奉天殿(皇极殿)、华盖殿(中极殿)、谨身殿(建极殿)为主体;两侧辅以文华殿、武英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筵宴的地方;
廷有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为中心,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地方。
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的宫殿建筑群。
第十六课明朝的科技巨著
1.《本草纲目》——明代药物学巨著。
①②主要容:全面总结了我国药物学的成就。
③特点:图文并茂、容丰富。
④外传:流传到日、英、法等国,翻刻版本达50多种。
2.《天工开物》:
作者:明末宋应星;②容:全面总结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
③特点: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④地位被外国人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农政全书》
①②容:基本囊括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③特点:集古代农业之大成并吸收西方科技知识。
④评价:这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百科全书。
第十七课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明朝后期的腐朽统治:
(1)政治上:更加腐败、黑暗,大兴土木、皇帝沉溺酒色,不理朝政,吏治败坏,宦官专权
(2)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豪族加重剥削;三饷的实行,加重人民负担。
(3)社会上: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1627年澄城农民起义拉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2.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①直接原因:明朝末年,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统治者照样催税逼粮。
②开始:澄城农民拉开起义序幕。
③领导:高迎翔、献忠和“闯王”
④。
⑤
正式建国,国号“大顺”,同年攻克明朝灭亡。
3.起义军撤离:1645年自成遇难,明末农民起义高潮结束。
第十八课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1.清朝的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史称后金),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改国号为清,1644年顺治帝定都,实现了清国从东北地方政权向全国政权的转变。
2.强化清朝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
(1)设立军机处:①初建:雍正时设军机处,协助皇帝处理军务。
②扩展:扩展为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政要务。
③结果:军机处高高凌驾于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之上。
④局限:军机处没有独立决策权,只是皇帝行使大权的工具。
⑤评价:把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2)清朝大兴文字狱:①目的:统治者为了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从康熙开始到乾隆是达到顶峰,②含义:统治者故意挑剔文字的错误而制造的冤狱。
③影响(危害):它严重
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3)毁书与删书:①目的:禁锢人们思想,强化君主专制。
②表现:大量销毁和删改古典文献。
③典型:乾隆编撰《四库全书》;④影响:致使不少极有价值的历史文献绝迹或严重失真。
⑤实质:是继始皇焚书坑儒以来中国古代文化遭受的又一次浩劫。
第十九课清朝前期的兴盛
1.农业:
(1)原因: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2)表现:耕地面积大幅增加,水稻等粮食产量提高、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推广种植。
棉花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2.手工业:生产工具改进、技术提高、规模扩大、分工更细。
①制瓷业中心:,规模扩大,工艺水平有新突破;②成为新的丝织业中心;③棉纺织业:棉布花色式样繁多;④矿冶、采煤、造纸业得到了发展。
3.商业:①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②表现:农村:集贸市场快速发展;城镇:集市多样,店铺林立,商品繁多,交易活跃。
③、汉口、、是清朝前期的四大商业城市,号称“天下四聚”。
4.人口增长:(1)原因:清朝前期,由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耕地扩大,高产作物广泛种植;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
(2)人口迅速增长(道光14年达4亿多)。
(3)影响:有利于生产发展,但也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5.康乾盛世:(1)时间: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
(2)原因:统治者调整政策;(3)结果:经济恢复并发展,国家巩固社会相对稳定,一派“盛世”景象,史称“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
第二十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课标:了解成功收复和清朝在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
认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成功收复:
①背景:17世纪(1623年),荷兰殖民者霸占。
②经过:1661年,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横渡海峡,攻破赤崁城,围困城。
③1662年初,荷军投降,回到祖国怀抱。
④评价:成功及其后代为的收复和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2.府的设置:①1683年康熙帝命施琅武力统一,②1684年设置府;③意义:巩固了清朝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3.对的管辖:(1)清初,顺治帝册封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
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
乾隆时确立“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继承人,由驻藏大臣督办。
(2)这些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清朝对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4.巩固西北边疆:①康熙至乾隆年间先后平定了噶尔丹、大小和桌叛乱,②设置伊犁将军。
③意义:维护了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促进了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清朝的疆域:清朝前期,东起库页岛、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西迄帕米尔、巴尔喀什池北岸,北接外兴安岭、萨彦岭,南达曾母暗沙,奠定了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
第二十一课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
1.吏治败坏:
(1)表现:统治阶级上层奢靡、贪污受贿、官吏敷衍塞责、不求进取。
(2)后果(影响):激化了社会矛盾。
2.人地矛盾:人口增长与耕地不足,再加上剧烈的土地兼并,致使整过社会日益动荡不安。
3.闭关政策:①乾隆帝下令颁布了严格限制外商活动和国商民出海贸易的条例、章程
形成了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只许一地与外国通商)。
是中国近代落伍的主要原因之一。
②
的通道,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科技,阻碍中国经济文化发展。
第二十二课清朝的文学与艺术
1.长篇小说《红楼梦》:清朝雪芹著,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巨著,成为人们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①主要容:描写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黑暗和罪恶,揭示出其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②特点:全书结构宏大,语音传神,人物刻画栩栩如生。
2.《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
《聊斋志异》是清朝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儒林外史》作者是吴敬梓,主要描写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长篇讽刺小说
3.京剧:兴起于清朝中后期,形成于地区,唱、念用语音,故称京剧。
①特点:集唱、念、做、打、舞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②主要声腔:二黄腔和西皮腔。
③演奏乐器:主要以京胡为主,伴以管乐和打击乐。
④角色:生、旦、净、丑等行当。
京剧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剧种,被视为“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