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情感到道德情感——孟子性善论的内在逻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4期2019年12月
邢台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
Vol.34,No.4
Dec.2019从自然情感到道徳情感
—
—孟子性善论的内在逻辑
季鹏仲,王腾
(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摘要:孟子性善论的建构逻辑是从“四端之心”到“仁义礼智”的过程,而“四端之心”实则是自然情感,“仁义礼智”是道德情感,性善则是从自然情感到道德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当是人性的自然发展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善的,但是由于偶然因素的存在,导致发展受到阻碍,所以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进行向内的探求,因此孟子提出了一系列的修养工夫。
另外,孟子提出性善论是从根本上肯定了人的内在价值,同时也为人的存在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本,体现了孟子对人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自然情感;道德情感
中图分类号:B22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658(2019)04-0067-04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仁”是一种仁爱情感,孟子从孔子的“仁”出发,为“仁义礼智”找到了人内在的根据,即“四端之心”,以此为逻辑起点建构了性善论。
从情感角度对孟子的性善论进行解读,契合儒家伦理思想的情感特征,但是很多人将孟子的“四端之心”视作道德情感,似乎有待商榷,“四端之心”是“四心”与“四端”的结合体,“四心”作为情感应当是一种自然情感,只不过孟子赋予了其“才”的特征,因而有发展的可能,作为发展结果的“仁义礼智”才是一种道德情感。
孟子的性善论历来有多种解释模式,其中性本善论和性向善论是两大主流,但是都不完全符合孟子之意,孟子之性是能够发展的,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就是能从自然情感发展为道德情感,发展的可能性是对人的意志和主观能动性的肯定,确立了人的价值,表达了一种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崇高理想。
本文试以区分孟子性善论中的自然情感与道德情感,将性善当做一个从自然情感到道德情感的过程进行考察,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孟子的性善论进行一番讨论。
一、孟子性善论中的自然情感和道德情感
自然情感是一种无意识的、被动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产生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作用,是我们面对各种情形和受到各种刺激,当下自然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它们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情感的自然呈露,是一种完全纯粹的情感。
孟子的“四端之心”就是自然情感,所谓“四端之心”,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1"72-73其中,“恻隐之心”是一种心理上的悲痛之情,“羞恶之心”是一种羞耻感和厌恶之情,“辞让之心”,也称“恭敬之心”,是一种出于敬重而产生的情感,也可以说是一种敬重感或尊敬之情,这三者作为情感而言是没有太大争议的,但是对于“是非之心”是否是一种情感,则有很大争议,不少人认为,“是非”是一种判断,既然是判断,必然涉及理性,这实为理性的傲慢与偏见,判断不必涉及理性,情感只从好恶便能作出判断,譬如王阳明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2]D239以情感作出的判断是一种直观的感性的判断,也是人们处于各种情形下的自然产生的心理感受,因而与前三者一样,都是自然产生的情感,但是它们并不能够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所以并非道德情感,而应当是自然情感。
自然情感本身并无善恶好坏之分,所以并非全然善的,只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才是善的。
譬如一个人在对另一个人产生恻隐之心后,这种恻隐之心泛滥成灾,竟至于毁了被同情者,那么这种恻隐之心就不是善的情感,只有在一定程度上的恻隐之心才是善的情感;又譬如一个人对自己产生羞恶之心,这种羞恶之心泛滥成灾,竟至于使得自己变得自卑和堕落,最终毁了自己,那么这种羞恶之心也不是善的,只有在一定程度上的羞恶之心才是善的情感。
但是孟子将作为自然情感的“四端之心”视作人之良心本心,也就认为它们是善的,这是由于他赋予了这些自然情感发展的可能,其发展的结果就是“仁义礼智”。
“仁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英美情感主义伦理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6BZX095.
"作者简介]季鹏仲(1994-)男,江苏南通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原理;王腾(1971-)男,江苏高邮人,哲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西方道德哲学研究:
68邢台学院学报第34卷
义礼智”才是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一种有意识的、能动的情感,是由人们通过理性对自然情感的认知和发展而来,是情感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展现,我们不能说一个人受到刺激会产生道德情感,而只能说某人具备道德情感,因而道德情感也是一个人意志的体现,具备道德情感的人,会按照道德情感行动,所以道德情感是一种集知、情、意于一体的情感。
道德情感是由自然情感发展而来的,所以两种情感就情感表现而言并没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道德情感能够作为人们道德行为的驱动力,而自然情感并不能。
譬如孟子讲“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⑴陀,一个人看到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产生了一种“怵惕恻隐之心”,这种情感的产生不是因为这个人跟孺子的父母有交情,不是为了要获得一个好名声,也不是因为厌恶孺子的哭声,而只是面对这样一种情形自然产生的,但是产生这种情感并不代表就会去救孺子,尽管按照通常的做法是会伸出援手的,但这种行为不是必然的,只是偶然的,是基于经验观察得出的结论。
譬如我们当今社会,看到老人摔倒,是否会产生恻隐之心?当看到老人身处困难与痛苦之中,恻隐之心的产生是必然的,但是我们的理性会思考,这个老人是不是碰瓷的,上去帮忙会不会被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等,这些理性思考反而阻碍了我们自然产生的恻隐之心,不能促使我们去帮助老人,所以单纯产生自然情感不能成为我们行为的动机,只有具备道德情感才能驱动我们做出道德的行为。
二、性善是从自然情感到道德情感的过程
孟子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些自然情感说成是“四端之心”,是为了建构其性善论的,“四端之心”是“四心”和“四端”的结合,这两者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说“四心”是自然情感,但是一说到孟子的“四心”,就必然会与“四端”联系起来,孟子的“四端之心”作为自然情感是有发展的倾向的,正是因为其发展倾向,所以它们才是好的。
孟子在反驳告子以人性为杞柳,以仁义为柸棬的时候,认为将杞柳做成柸棬是戕害了杞柳的本性,没有顺着杞柳的本性,如此比喻就好比是认为要戕害人性才能发展仁义,是不对的,仁义的形成应当是顺着人之本性的发展而来。
孟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⑴P$39只要顺从自然情感的发展倾向,就可以为善了,这才是孟子所谓的善。
因此孟子的性善论既非性本善论,也非性可善论和向善论,而是一种过程论,性善是一个过程,是将人 之本性中的自然情感发展成道德情感的过程,顺从这一过程,最终形成道德情感才是善的。
既然孟子把“四端之心”视为好的自然情感,那么这种自然情感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形成道德情感。
在孟子看来,从自然情感到道德情感的过程是自然的,就像水自然向下流动一样,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⑴P$3?此处“人性之善”的“之”字可做一辩解,其含义当与“水之就下”的“就”字同,解释为“去”、“往”之意,人性趋向善就像水趋向下方一样,下是水自然流动的必然结果,是一种状态,同样地,人性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善,善也是一种状态。
孟子性善论的发展思路虽然是从“四端之心”到“仁义礼智”,但是其理论建构的思路是从“仁义礼智”开始的。
孟子性善论是建立在“人禽之辨”的基础上的,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君子存之,庶民去之”⑴DBA,可见孟子的“人禽之辨”辨别的不完全是人与禽兽,在一定程度上还辨别了君子和庶民,君子是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道德是人之为人而与禽兽相区别的地方,但是孟子不是要贬低庶民,而是要从君子的德性中发现其根源,为人人皆可为善寻找根据,由此发明了人内在固有的“四端之心”。
《孟子》中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⑴PI02。
”同时,孟子又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可见孟子是从有德之人的道德实践中发现其为善的根本原因,并进而提出人人皆可为善的性善论的。
杨泽波教授将孟子的良心本心称作一种“伦理心境”[2]72-82,并认为是来自后天的又在时间上是先天的,或许正是由于孟子“四端之心”是基于经验观察而发现的人的先天根据。
性善是从自然情感到道德情感的自然过程,但是这一过程会遭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也就产生了现实中的种种恶行,恶之产生是对性善自然过程的违背,孟子在以水作比喻时,还说:“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颓;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由是。
”*1+P$3?人性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善,这是孟子性善论的真实涵义,但是由于发展的过程中充满了偶然,又使得本来自然的过程变得不自然,就像水受到外力干扰,既“可使过
第"
期
季鹏仲,等:从自然情感到道德情感
69
颓”,又“可使在山”,与自然流动方向相违背一
样。
孟子还举了牛山之木的例子来说明人性向善
之自然,牛山之木曾经很美,但是由于人们的砍
伐和放牧,使得牛山变得光秃秃的,其他人见到
了就以为这里本来就没有草木生长,实际上是有 的,如果人们不加干预,牛山之木就会自然生长,
因为有草木的种子,就像人性有善端,只要自然
生长就会成善为善。
为了使得人们遵循自然情感的自然发展倾向,
孟子提出了一系列的修养工夫。
由于人性向善的自
然过程会受到阻碍,那么就需要人们发挥自己的主 观能动性,去“求其放心”,主动发现人自身固有
的自然情感,如此才能求得道德情感,正如孔子所 说:“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求得
道德情感就首先要认识到自然情感,譬如齐宣王以
羊易牛之举,在孟子看来是由于不忍之心,出自仁
爱情感的行为,但是齐宣王对自己的不忍之心并不
清楚,所以在遭到别人质疑吝啬的时候也无从反
驳,当孟子向其指出时才“心有戚戚焉”。
认识自 然情感是需要我们通过理性去思考的,所以孟子区
分了 “耳目之官”与“心之官”,他说:“耳目之
官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
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
P249由此 可见,孟子之“心”不仅具有作为“四端之心”
的情感之义,还有作为“心之官”的思维之义,
心是能够进行思维的内在感官,借助于这一内在
感官,我们才能认识到本身固有的自然情感。
当然,孟子认为只是认识到自然情感还不够,
还需要将它们“扩而充之”,孟子说:“凡有四端
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
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
事父母。
”⑴PB! “保四海”和“事父母”都是道德 实践,再次证明道德实践需要道德情感的作用,
道德情感需要通过扩充自然情感来形成,如此一
个过程如同火燃烧或者水流动一样自然。
那么如 何扩充自然情感呢?在于“养心”,孟子认为 “养心莫善于寡欲”,因为人除了有自然情感外,
还有很多本能欲望, 这些欲望可能对道德情感的
形成造成阻碍,所以需要减少这些欲望,来使得 自然情感到道德情感的过程更加顺利。
此外,孟
子认为君子之所以异于常人,在于能够存养自然
情感,他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
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
敬之。
”⑴PI82对于君子而言,他们是已经具备道德
情感的,在此基础上依然需要保养自己的良心本
心,才能保持自己的德性,同时如果一般人如同 君子那样行事,自然也会认识到自己的良心本心。
三、孟子性善论的终极关怀
孟子身处战国乱世,战火不断,命如草芥,人
心惶惶,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如何正人心、拨乱
世,是每一个有抱负的思想家必然会思考的问题,
孟子更是怀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
谁”的豪迈气魄,游说诸侯施行仁政。
孟子的仁政 思想体现的是以民为本、民贵君轻,更深层次上是
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对于君主的影响,譬如君主发动
战争应该听从民意,百姓们是不愿意生活在战争的 水深火热中的,因而君主也不应该随意杀伐掳掠、
祸国殃民,民本思想是孟子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其本质是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从孟子的性善论中更能看出其人本思想,孟子
性善论所言之性乃人性,他不仅区别于动物之性,
还区别于“命”,孟子说:“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
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
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
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 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D 309
孟子区分了 “性”与“命”,从根本上否定了 “生 之谓性”的观点,“生之谓性”的“性”是具有普
遍性的,不管人还是物都各有其性,但是人之性与
物之性或者动物之性是有根本不同的,人具有“天 之所与”的“心之官”,是能够将人本身固有的自
然情感发展成道德情感的,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
本所在,也是人的价值的体现。
从孟子的性命之辨可以看出,孟子将不受人
力控制的称作“命”,在某种意义上是等同于天 的,这从孟子对于“天”和“命”的定义也可以 看出来,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
而至者,命也P204_205不去做却做成了,这在人 来说是不可能的,只有天才能有这样的本事,没
有去追求就得到的,也是不受人力控制的,所得 的都是命定的,孟子认为人的耳目口舌等本能欲
望就是命定的,是人无法改变的,只能被动接受, 而仁义礼智等是人可以去追求得到的,这才是体
现人之性的地方。
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孟子对人 的主观能动性的肯定,是对人的意志的肯定,也
就意味着对天的意志对人的作用的否定,从而凸
显了人自身的内在价值,“万物皆备于我”,只要
从人自身去探求,就能具备作为道德情感的仁义
礼智,仁义礼智是“我固有之,非由外铄”的, 不需要向外寻求,人本身就有成德成善的可能。
70邢台学院学报第34卷
在孟子看来,人成德成善是一个应然的结果,也就是说自然情感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应当就是道德情感,将自然情感发展成道德情感就是孟子所谓的“尽心”,“尽心”是为了“知性”,也就是知人性向善之必然,由此便可知天道至诚无欺。
天道在孟子那里已经有自然规律的意味了,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BD'C朱熹注:“诚者,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
天道之本然也;思诚者,欲此理之在我着皆实而无伪,人道之当然。
”⑷D4天道之本然就是规律之必然,天道至诚无欺在于规律之必然,遵循必然规律就是顺应天道,认识自身的发展规律就是人道。
人之至诚在于发展自身固有之自然情感,形成道德情感,才能“动”,在孟子看来,具备了道德情感而不行动是不可能的。
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实则是人道顺应天道,此之谓“事天”,人们通过“存其心,养其性”来遵循人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此便是修身以尽人事。
孟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天的意志作用,但是以人的有限性面对不可掌握的命运时还是妥协了,始终摆脱不了命的作用,他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⑴D7C不要违逆命运,而要接受它,但是这种接受不是消极地接受,而是要“尽其道”之后,没有什么办法了,就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了,如此便是“正命”,这跟上面修身以立命一样,同样是尽人事、听天命的做法,即尽道以正命。
孟子建立性善论,肯定了人的意志和能动性,摆脱了天的意志对人的控制,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进步意义,为当时的人们提出了安身立命的方法,表现了一种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但是不可否认其修身以俟命、尽道以正命的思想,在强大的现实命运面前提出要顺应命运,又表现出其思想中消极的一面,脱离不了现实和时代的局限。
但是不管如何,孟子都为了当时人们的生存及价值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表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和政治抱负。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8.
[2][明]王阳明撰,邓艾民注.传习录注疏[M].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12.
[3]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4][宋]朱熹撰.孟子集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王志勇)
(上接第49页)
励、大力扶持,培养本乡本土的文化能人,依托“新乡贤”选拔等活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把本村镇的文化活动开展起来,使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实现,现在农民的闲暇时间也多起来了,要引导他们参加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活动中来,这样村民就会远离“黄赌毒”等不良社会活动。
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信任而熟知,他们以“和”为本,这些都与城市文化推崇的法制化有很大的不同,二者都是因地而生,都是适应社会需要的结果。
既然村镇有自己的道德规范、是非认知,我们就应该认真地对其进行研究、挖掘、保护和利用,使其助力乡村振兴、民族的复兴,加快中国梦的实现。
邢台市村镇文化建设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要城乡统筹、文化互助,多方形成合力。
总之,有了政府的引导、群众的参与、村镇组织的配合,邢台市村镇文化必能繁荣昌盛起来。
参考文献:
[1]张樵苏.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OL]新
华网(2018-09-26)[2019-9-18].http://www.xiuhuM-net.con^2018-09/26/w_1123487123.htm
[2]肖石、张曼、如俊.临城北程村举办重阳节爱心饺子宴
[+OL].邢台网,(2019-10-08)[2019-10-18].http://w /x t/2019-10/08/c ontent_710872.html. [3]肖英奎.对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若干思考[J].新长征,
2012,(7):58-59.
(责任编辑:马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