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
摘要: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中的基础,它关系到国民教育的质量。但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基础教育在发展中存在了一些问题。本文从基础教育的概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对策入手,谈论了自己对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解。
关键词:基础教育概念存在问题对策
基础教育改革关系到国民教育的发展质量,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面对教育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必须自觉进行改革,以适应于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基础教育的概念
对于基础教育的概念,在学术界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大家都是众说纷纭。不过有几个观点是被大家所接受的。
一是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是百度百科认为基础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目前中国事实上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讲来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讲来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三是网络上认为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国民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终身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基础教育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在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一般
为3-5岁)、义务教育(一般为6-15岁)、高中教育(一般为16-19岁),以及扫盲教育。
虽然对了基础教育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大家都包括了几点共同的东西,一是基础教育是为了提高国民基础;二是为了人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三是在我国一般是包括从学前教育到中学教育。
二、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与人的发展,人们生活的环境的改变,使原来的基础教育体系存在了一些的不足,无法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
(一)基础教育条件体系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的条件体系一般包括教育财政、师资、和教育设备等。
1、教育财政
教育财政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经济保证,而当前我国虽然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并不均匀,城市的投入比较多,而农村相对较少,偏远的农村就更少,而且现在的学前教育也未正式纳入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财政对它的投入也很少。
2、师资
师资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基础,虽然国家在努力的保证基础教育的师资,在城市基本实现了师资配备的饱和状态,但是在偏远的农村却还存在着严重的师资不足问题,而且城市的师资相比农村而言更加的雄厚,这就造成了两极分化的严重,带来了基础教育的不公平。
3、教育设备
教育设备是为了更好的保证教学的实施,但是在当今的基础教育中,很大一部分农村的学校里的教育设备都很少,有的还处于没有的状态,即使有些学校有,但是由于他们的老师没有受过培训,很多教育设备都处于闲置状态。
(二)基础教育本身存在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本身也存在着一些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东西。例如在教育内容方面,由于时代的发展,我们一些传统的
教育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手段方面,我们过去传统的只注重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和体罚式的管教方法在当今社会已经很难立足了。在教育评价方面,只是看分数的高低去评价学生、老师和学校也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支撑体系与教育服务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支撑体系包括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法律法规等。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大量的关于基础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社会和人的发展,在基础教育中又出现了大量的问题需要国家和政府出台新的法律法规。
在教育服务方面,我们一直以来的传统观点是基础教育是为了考大学而实行教育,只是一种应试的和选拔的教育,但是当今人们给基础教育定了很多的目标和任务。
三、基础教育改革的措施
基础教育的改革必须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是必须遵循和处理好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必须遵循和处理好教育与人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落实到基础教育上来,处理好教育杜会发展之问的关系,就是要求基础教育发展既要适应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要求作适时的调整和改革。
(一)加大教育财政的投入,健全基础教育的保证机制
政府在加大对整体教育投资的基础上,还需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比例,使之更加科学合理,确保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地位,实行以国家、社会包揽义务教育阶段所需的全部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真正体现义务教育的免费精神。地方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依法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各地对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超收的部分要按相应比例安排教育支出,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增长。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确保财政教育经费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农村教育,
确保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并正常运转。
(二)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为了保证城乡师资力量的相对均衡,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上,实施“教师定期流动制”,尤其是发达与偏僻地区之间、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师资流动,对改善偏僻地区薄弱教育现状,保持学校之间的发展水平均衡,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实行区域内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之间的骨干教师统筹调配,采取“三定政策”,定人员、定时间、定年限,建立城市优秀教师到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实行公立学校教师平均每6年流动一次。同时实行薪酬优惠策略,让流动教师安心服务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教育。
其次,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乡镇教师的无序流动,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职称比例,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再次,健全农村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完善教师教育基地,落实教师专项培训经费,鼓励教师多途径提升学历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优化、素质优良、适应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能力的农村教师队伍。
(三)对教学设备进行合理的配备
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在教学设备的配备方面政府应该进行合理的配备,使
偏远的农村学校也能享受到城市里学生享受到的教学设备配置待遇,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让他们有能力去购买自己需要的教学设备,因为所处的地域不同,经济的发展不同,对于教学设备的要求也会有一些不同,应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配备自己学校的教学设备。并且还应该分阶段性的对偏远农村学校的老师们进行教学设备使用方面的知识的培训,使这些学校的教学设备能真正的为学生和老师服务,而不是一种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
(四)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基础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由于时代的变化,基础教育中原本一些好的东西现在已经不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