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爬山虎的脚

教材解析

《爬山虎的脚》一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地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以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这篇课文安排在“处处留心皆学问”单元,意在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学会持续细致地观察。

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了爬山虎生长的具体位置。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三部分(第3、4、5自然段),讲了爬山虎的脚。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分别在讲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和颜色;爬山虎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时的两种变化。

课文中有许多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特别仔细。叶子铺展的形态,爬山虎脚的样子,细丝攀爬的过程,都是作者细致入微观察后的发现。如观察脚时“注意”一词告诉我们,要看到爬山虎的脚可不容易。它的位置“在茎上”叶柄的“反面”,数量是“六七根”,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颜色是“嫩红”的。

作者不但观察细致,还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先发现了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接着看到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最后细丝由直变弯拉一把嫩茎。从第5自然段“不几天”“后来”“逐渐”几个词,也可以看出作者持续观察,发现爬山虎的脚变化的过程。

课文中能找出许多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叶子和脚的特点描写尤为典型。如第2自然段中的“均匀”一词,写出了叶子在墙上分布平均,间距相等,“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突出了细丝嫩红、纤细、柔嫩的特点,描写具体鲜明。

本文共有两幅插图。构思巧妙,从面到点。上面的插图横贯两页,爬山虎叶子“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的画面映入眼帘,让人感受到了爬山虎生机勃勃的样子。下面的插图是爬山虎的脚的局部特写,放大镜聚焦在爬山虎的一只脚上,能清楚地看到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生长位置。这两幅图都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均、叠”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等12个生字,学习多音字“曲”,会写“嫩茎、空隙”等12个词语,理解“均匀、巴住、逐渐”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并积累相关句子。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连续观察事物的方法,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建议

本文结构清晰,按照“发现位置”“观察叶子”“探究脚的秘密”层层深入。教学时,可以依照这种思路,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围绕“体会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及变化”,在感受作者持续细致的观察中,展开整堂课的教学。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的语句,一边读一边体会作者平实简练的行文,栩栩如生的描写,感受这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学习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变化,关注这些变化并非发生在一朝一夕,体会到作者进行了连续不断的观察。反复品读这些表达准确、生动的语句,形成独特的阅读感受。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5个生字。识字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上下文读准字音,记忆字形,理解字义。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积累出发,培养学生自主识字、随文识字的能力。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建议自主识字,从字音、字形、字义方面找出学习的重难点,并请学生用已有的识字经验解决。比如“嫩”“茎”等字,可以请学生用当小老师的方法反复拼读。再如“嫩”“叠”等字可以请学生分析生字的结构、笔画数及易错处,加深字形的记忆。

随文识字在教学中相机进行。比如识记“柄”字的时候,应注意“柄”字出现在文章中“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个句子里。可以请孩子们读一读字音,再联系语言环境通过“画一画”的方法理解字义(柄是植物的花、叶或果实跟枝茎连着的部分,文章中指爬山虎

的叶和茎相连的部分)。“萎”字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再如“曲”字的识记,“曲”是一个多音字,教师不必急着强调“曲”字在此处的读音,而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多音字的读音与它的字意密切相关,教学生学会“据义定音”。“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联系上下文不难看出,这里的“曲”是与“直”相对的,理解为弯转的意思,故读一声。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12个。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结构、发现规律,把字写正确、写端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先对字形结构进行归类,再发现同一类字结构的书写规律。如“操”“舒”“均”“隙”“柄”“瞧”这类左右结构的字要左窄右宽;“叠”“茎”这类上下结构的字要上窄下宽;“嫩”这类左中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笔画要写得紧凑一些,注意笔画之间的穿插与避让;“固”这类全包围结构的字应该先写里面部分再封口。写字前应先观察好笔画的长短和笔画间的距离,字要写端正,笔画间的距离要匀称,避免笔画拥挤在一起,注意笔画间宽窄、高低、疏密的对比。

二、理解运用

1.整体把握内容

这篇课文以作者的观察为序,主要讲了作者多次观察爬山虎之后的发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可以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梳理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自然段在讲爬山虎的脚,其它部分讲了什么?从而梳理出课文的内在脉络。

2.词句段的理解与运用

本课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后练习题和语文园地中的泡泡提示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并学习作者持续细致的观察,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在让学生体会观察方法的时候,要落实在具体的词句当中,避免学生泛泛而谈,引导学生的表达要有理有据。

(1)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到本段总说句“这就是爬山虎

的脚”,然后围绕这句话勾画出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嫩红”,在理解词句意思的基础上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最后通过品读课文中的语句来验证画得是否正确。在此过程中,学生就不难发现: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颜色都是那么地与众不同,从而体会到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

(2)抓住重点词,体会准确生动的表达

在学习第4自然段时,可以用换词和做动作的方法体会“巴”字的准确生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巴”字的意思,然后将“巴”换成“粘”“挨”等词读一读,并说一说这样换好不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的手掌当做小圆片模仿“巴”的动作,最后通过朗读体会“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那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变成了小圆片”,明白小圆片增大了脚与墙之间的接触面,让爬山虎的脚能使出浑身气力紧紧地粘贴依附在墙上。一个“巴”字将爬山虎执着向上、顽强生长的鲜活劲儿呈现出来。

(3)演示“爬”的过程,感受持续的观察

在学习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课后第二题,先勾画出爬山虎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相关语句,并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伸、触、巴、拉。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以手代“脚”去演示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体会“伸”“触”“巴”“拉”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通过动作的演示,发现了爬山虎向上爬的秘密,也说明作者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才能发现。

3.积累表达

本课要求学生积累表达准确、生动的词句。学习相关语句时,应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句去感受,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用心体会和感受,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积累。

本课不仅要了解观察方法,还要尝试运用连续观察的方法写观察记录。小练笔指向语文要素“进行持续细致地观察”,为学写观察日记做准备。观察记录是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观察方法后,能力的迁移与运用。资料袋向学生示范了两种记录观察的方法:图文结合和做表格。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这两份观察记录。两份观察记录都显示出记录者对观察对象进行了一个月左右的持续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了观察对象在颜色、状态、大小等方面的变化,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