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金不昧合理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拾金不昧的困境
王青法律食堂(微信公众号)
生活中有关拾金不昧这个话题,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这样的报道,比如扫地阿姨捡到一包现金归还失主、出租司机将钱包归还乘客等等,这些行为都是正面的,是符合目前社会的传统美德的。
最近,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拾遗物品管理规定》,率先对拾金不昧行为作出了规定。
规定中强调,处理无人认领的物品后,公安部门按拾获财物价值10%的金额对拾得人给予奖励。
规定出台后,引起公众热议。
拾金不昧是否该奖励?
质疑者认为,作为传统大众的我们,就应该拾金不昧,即对善举理应不图名利、不求回报。
如果有偿拾金,就是动机不纯,道德上应受到谴责。
很明显,有偿拾金行为不符合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
笔者认为,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乃至一个民族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长期形成的社会观念。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被灌输这样的理念,即拾金不昧是高尚的行为,是值得表扬的行为。
记得笔者小的时候,母亲经常跟我说,天赐颜回一锭金,外财不发命穷人。
教导我们对待不是自己的财物一定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这是一个社会赋予我们的精神枷锁,它完全占领了社会大众企图通过拾金获利的道德地位。
所有这种自私的观念和想法都会被我们所不齿。
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自我意识的回归,伴随着有关法律制度的指引作用,我们原来所持有的这种观念在调整在改变。
到底是否应该获得奖励,这个困惑让我们开始动摇。
隐匿拾物,于心不安;全部归还,于心不甘。
古人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所谓道,我想应该是符合传统道德或者社会规则。
其实,我们所有的道德规范和观念都应该承认人性自私的前提。
人的本性是希望付出得到回报的,但传统的道德观念要求我们拾金的付出不能获得回报,所以我们应当正确理解这种传统美德。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
我国物权法规定,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
该法明确提出通过有偿的善举来满足人性自私的回报需求,倡导社会大众都能够积极维护归还失物的善行。
而广州市出台的这个规定,可以看作是对国家有关拾金不昧规定的一种明确量化,它符合我国的法律精神,有利于进一步弘扬了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从而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
希望通过法律对拾金不昧者进行适当奖励,能够让社会充满知恩图报的正能量,让拾金而昧者越来越少,让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道德与法律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