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导论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教育导论复习资料
一1素质:狭义(就是生理学和心理学上所说的素质,即遗传素质,指人生来就具有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
广义(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实践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2素质教育的内容:@素质是以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从分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
3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人是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素质教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脑生理学、心理学基础(脑生理学研究表明,素质应着眼于人脑的开发和大脑左右两半球整体功能的协调;现代心理学为素质教育指明了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教育学基础(教育于人
的身心发展关系原
理表明,素质教育要
适应亲少年身心发
展规律;课程改革的
发展反映出素质教
育的必然要求;教学
规律及原理构成了
素质教育的教学理
论基础)@教育社会
学基础
4素质教育的基本特
征:@素质教育的主
体性@素质教育的
全面性@素质教育
的基础性@素质教
育的时代性@素质
教育的差异性@素
质教育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二1教育观念:是紧
紧围绕某一特定目
标而构建,并从总体
上控制整个教育活
动过程的教育的基
本观点
2教育观念的组成部
分:@规定教育价值
的取向部分@规定
教育目的的部分@
分析教育基本现状
的部分@提示教育
手段的部分
3我国新时期教育观
念的结构:@教育必
须为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服务@培养
德智体美等全方面
的社会主义事业的
建设者和接班人@
公民依法享有平等
的受教育的权利@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
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必须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教育
对外开放@奇偶与
信息化@培养创新
型人才
4教育方针:是党和
国家根据社会发展
和个体发展的需要
而确定的一定时期
的具有全局性的的
教育工作的根本指
导思想或行动纲领
5简述素质教育提出
是历史的必然性:@
素质教育是使我国
在国际竞争中立于
不败之地的重大战
略举措@素质教育
是我国改革应试教
育的必然选择@素
质教育是我国基础
教育自身发展的客
观要求@提倡素质
教育是当代国际教
育思想的发展趋势
6我国素质教育提出
的几个阶段:@第一
阶段对素质有关的
若干问题探讨20世
纪70年代末80年代
初@第二阶段对素
质教育的直接探讨
1985年@第三阶段
素质教育概念的提
出与探讨80年代初
90年代末
7义务教育:是指依
照国家有关法律,政
府,社会,学校和家
庭必须依法保障适
龄少年儿童接受义
务教育的权利。
8义务教育的根本要
求:就是在党和国家
的教育方针指导下,
是每一个受教育者
在德智体美等方面
都得到全面发展
三1应试教育:是指
脱离社会发展和人
的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应对考试和为高
一级学校输送新生
为目的的一种传统
教育模式
2应试教育的弊端:
@单一发展,未被全
面发展的教育指导
方针@智育目标狭
隘化@学生负担过
重,影响学生身心健
康@阻碍个性发展,
扼杀学生创造能力
@严重影响教育质
量提高@加重教师
负担,造成学校之
间、教师之间的不合
理竞争,影响教师队
伍的稳定@导致师
生关系紧张@增加
了基础教育后各级
各类教育的难度,导
致教育的不可持续
发展
3应试教育与素质教
育的关系@应试教
育与素质教育是相
对区别、相对立的。
主要表现在(行之目
的的不同;教育价值
取向不同;课程体系
的不同;教育方法不
同;评价体系不同。
教育结果不同)@应
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同时又有统一的一
面(应试教育与素质
教育互相依存、互为
条件,两者根源于社
会政治经济的具体
要求;应试教育包含
着素质教育的因素,
为素质教育发展提
供了生长点和营养
素;应试教育与素质
教育依据一定条件
会互相转化。
)
4素质教育与全面发
展教育的关系:@素
质教育与全面发展
教育既有区别又有
联系。
他们的主要区
别在于:素质教育引
导人们重点思考《素
质》,而全面发展教
育主要引导人们重
点思考《全面》。
@
素质教育是对全面
发展教育的完善和
落实@全民发展教
育是素质教育的途
径
5我国教育方针的基
本特征:@时代性与
可变性@相对稳定
与连续性@广泛性
与导向性@简洁性
与规范性
6素质教育与教育方
针的关系:@区别
(教育方针是作为
国家为实现教育目
的而提出的教育工
作发展的总方向或
指导思想,其本身不
能取代具体的教育
实践活动,而素质教
育是一种教育实践
活动,是以全面提高
受教育者的思想品
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劳动技能等素质并发展其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其本身也取代不了教育方针。
@联系:(素质教育是人们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在加深对教育方针的理解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素质教育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这就明确的把他们联系到一起。
7素质教育政策: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而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途径、方法的总体规定。
8教育政策:是一个国家或政党为了实现教育目的,针对具体的教育工作目标而制定的的行动准则。
9教育政策的作用:导向作用规范作用监督作用促进作用
四1素质教育目标的功能:@素质教育目标是一种中观体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素质加油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指导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素质教育目标对学校教育活动和效果具有规范和检测功能@质教育目标可以引导学校扩大教育
的视野,素扩大教育
的功能范围
2构建素质教育目标
的依据:@马克思关
于人的全面发展学
说@社会需要@教
育规律@教育目的
论@脑科学理论成
果@素质教育理论
3构建素质教育目标
体系的基本原则:方
向性原则基础性原
则全面性原则科
学性原则发展性原
则
4素质教育的基本目
标:思想政治素质教
育目标道德素质教
育目标科学文化素
质教育目标身心素
质教育目标审美素
质教育目标劳动素
质教育目标
五1思想政治素质教
育的特点:@思想政
治素质是全面发展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思想政治素质
教育的思想性@思
想政治素质教育的
政治性@思想政治
素质教育的科学性
2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的的内容:理想信念
教育法制纪律教育
人文传统教育形势
政策教育人口及环
境教育健康人格教
育奋斗精神教育
创新精神教育
3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的原则:理论与实际
相结合的原则@思
想政治素质教育与
各种规范相结合的
原则@表扬与批评
相结合的原则
4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的方法:@要循循善
诱、以理服人@要调
查研究,使教育具有
针对性@要完善课
程体系和评估方法
@要确立以学生为
主、教师为主导的地
位@要齐抓共管,相
互配合,形成思想政
治素质教育的合力
六1道德素质:又叫
道德品质、品德或德
行,即个人的得到的
面貌,它是社会道德
现象在个体身上的
表现。
2道德素质的特征:
@品的内容的社会
性@到的内容的阶
级性和历史性@品
德结构的内在统一
性欲差异性@品德
抉择的自觉性@品
的发展的循序性@
道德品质的稳定性
@品的心理结构形
成的多种开端性
3道德素质形成的心
理过程@道德认识
的形成与发展@道
德情感的形成和发
展@道德意志的形
成和发展@道德行
为的形成和发展
4道德认识:主要指
人们对个人同社会
和他人的关系,以及
对一定社会或阶级
用以调节这种关系
的理论、原则和规范
的了解掌握
5道德情感:就是人
们基于一定的道德
认识,从某种人生观
和道德理想出发,对
现实生活中得到的
关系和道德行为所
产生的倾慕或鄙夷、
爱好或憎恶的情感
态度
6道德意志:就是人
们在履行义务的过
程中,克服困难、障
碍而作为抉择的努
力和坚持精神
7道德信念:就是人
们对某种人生观、道
德理想和行为原则
的正确的正确性和
正义性深刻而有根
据地笃信,以及由此
而产生的对某种道
德义务的强烈的责
任感
8道德素质教育的过
程或注重环节:提高
道德认识培养道德
情感锻炼道德意志
确立道德信念培养
道德行为
9怎样建立行之有效
的养成教育实施方
略:@构建全方位的
教育结构体系@制
定养成教育实施制
度@注重养成教育
的实践活动@要注
重在养成教育中因
材施教
七1科学文化素质:
是指人们在长期受
教育过程中所形成
的人文素养和科学
素质
2科学文化素质的内
容:知识结构(基础
知识专业知识哲
学知识)技能结构
(运动技能智力技
能)能力结构(学
习能力创造能力)
3能力:是个体能顺
利完成任务的直接
有效的心理特征,是
指心理活动和动作
的可能性
4学校在抓好科学文
化知识的传授方面
应抓好的方面:@建
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改革课堂教学@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5学生基本技能的训
练与巩固:@引导学
生进行有效的练习
@运用各科学教学
培养学生技能@各
种制作活动是提高
学生基本技能的有
效方式
6学习能力的培养:
@重视非智力因素
在培养学习能力中
的作用@依托教育
环境,培养学生的学
习能力@教师要加
强对学生的学习指
导
7创造力的培养应当
注意的方面:用科学
的理论和方法做指
导@强化创造意识
@鼓励学生勤于实
践@开展心理教育
八1身体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强健的体质和良好的的体育卫生习惯的教育
2身体素质教育的内容: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3身体素质的原则:科学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经常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4身体素质培养方法:确立学校身体素质培养的目标体系@建立健全的卫生保健制度@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5身体素质教育注意的问题:科学锻炼,劳逸结合@加强保健,防止运动损伤@注意饮食卫生,保证从足营养
6身体素质:通常是指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在肌肉工作过程中的综合反映
7心理素质教育:是指培养人的心理品质的教育
8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健康心理
9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市直学校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0心理素质教育的
内容:学习心理教育
健康情感教育坚强
意志教育人际交往
教育青春期心理教
育适应社会教育
11心理素质教育的
原则:转变教育观念
和健康观念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协调性
原则尊重学生人格
原则因人制宜原则
以诚相待原则循序
渐进原则保护学生
隐私原则
12心理素质教育的
基本途径和方法:@
建立学校心理教育
的目标体系@注重
学生心理素质的科
学测试和综合分析
@优化教师的心理
素质,提高教师的教
育心理学素养@在
学校各育、各科教学
中渗透心理教育@
加强心理训练和心
理指导@学会自我
教育和自我调适@
创造良好的环境
九1审美素质:是指
审美主体在审美活
动中形成的心理因
素的质量,它包括审
美价值素质和审美
能力素质
2审美素质教育:是
指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的运用美的
事物,按照美的规律
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的教育
3审美素质教育内
容:审美观教育审
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教育审美想象力的
培养审美感受力和
审美理解能力的培
养审美表现力和创
造力教育
4学校审美素质教育
的途径和方法:@通
过教学手段进行美
育(根据不同学科挖
掘教材美点,确定美
誉的角度和方法;
分析教材美点,引导
学生审美;利用教
材美点,提高学生发
现美,表达美的能
力;融会教材美点,
形成美誉体系)@通
过艺术教育进行美
誉(艺术课教学的美
育;艺术性课外活动
的美育)@通过大自
然进行美誉@通过
日常生活进行美誉
(创造优美的校园
环境;注意培养学生
文明的行为习惯;建
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
的伦理美学观念;走
出狭窄和片面的审
美教育误区)
十1劳动素质:是指
一个人对于劳动的
心理倾向,从事一定
一定劳动工作和完
成一定劳动任务的
体能和心理特征,以
及个人由于经常劳
动而使之巩固下来
的成为需要的行为
方式等诸多的总成
2劳动态度:是指人
们对劳动的一种心
理倾向性,即个人对
劳动的认识
3劳动素质教育:是
有目的的、有组织、
有计划的教育人获
得生存与发展的技
能的过程
4劳动素质教育的内
容:@劳动观念和劳
动态度教育@劳动
喜欢的培养@劳动
技术教育
5拉动素质教育的原
则:方向性原则实
践性原则创造性原
则全面性原则
6劳动素质教育的途
径和方法:@注重劳
动素质教育的课程
教学@注重学生的
劳动实践锻炼@要
注重劳动素质教育
的基地建设
十一1为什么说素质
教育需要社会各界
的广泛参与和配
合:@素质教育是一
个系统工程,需要全
社会各方面的广泛
参与和配合@目前
社会环境的消极因
素对青少年学生身
心健康发展有负面
影响@教育需要社
会、学校、家庭协调
配合
2转变教育观念的主
要内容:转变教育价
值观;转变教育人才
观;转变教育质量
观;转变学生观
3建设社区教育应转
好的工作:建立社区
委员会;建设社区教
育活动基地;安排好
休假时间的教育活
动
十二1校长素质:是
校长从事学校管理
工作必须具备的物
质要求和精神要求
的总和,是其对学校
实施领导过程中,在
德、识、才学、体等
各方面应具备的基
本条件
2素质教育对校长素
质的要求:思想品质
素质(对人民教育事
业无限忠诚,有强烈
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要有先进的教育思
想;要实事求是、公
道正派的品质作风)
文化知识素质(教育
科学素质;教育管理
知识,政策法规知
识;教育科学研究素
养)能力素质(科学
决策能力;组织协调
能力;改革创新能
力;语言表达能力;
自我管理、塑造自我
的能力)心理素质
3教师素质:就是教
师在教育教学活动
中表现出来的,决定
其教育教学效果,对
学生身心发展有直
接而且显著影响的
心理品质的总和
3素质教育对教师素
质的要求:教师的职
业道德素质(对待教
育事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对待学生的道德规范)教师的心理素质(教育机智;人格结构;教育能力)教师的的科学文化素质
4校园文化:使之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和群众性活动为载体的一种群体文化
5素质教育对校园文化的要求:@校园文化要与学生德育素质目标的实现相结合@校园文化既要重视教育功能,也要重视娱乐功能
6校风:是一所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共同目标的指导下,经过长期团结奋斗的实践而形成的思想行为风尚,是全体师生员工思想、情感、作风、道德水平等方面的重要标志。
7构建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环境:@建设合适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校长队伍(按照干部“四化”标准,选拔时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校长;加强校长培训工作;要积极探索校长的成长规律)@建设实施素质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把住教师入口关;转表教育思想,更新教育
观念;加强师德教
育,提高教师的思想
道德素质;加强教师
的业务培训,提高教
师的业务素质,努力
改善教师待遇,提高
教师地位)@建设实
施教育的校园物质
环境(优化育人环
境,创造美好校园;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实施素质教育
的物质基础0@建设
实施素质教育的校
园精神环境(切实抓
好校园及其周边环
境治安综合治理,维
护良好校园环境;建
设实施素质教育的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团结、向上、活泼的
班级与学校集体,促
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7建设好良好的班集
体和学校集体:@要
树立共同的目标@
要有严明的组织纪
律@要有正确的舆
论影响@要继承优
良传统@要开展有
意义的集体活动
十三1家庭教育环境
的地位和作用:@父
母是子女的首任教
师,家庭教育在人的
一生中起着奠基作
用@父母是子女的
终身教师,家庭是长
久的教育场所@家
庭教育是基础,是整
个教育工作不可缺
少的组成部分
2家庭教育的任务:
培养孩子良好的道
德行为习惯@配合
学校教育,激励孩子
健康成长@关心孩
子的身心健康@培
养孩子的创造性思
维@教育子女确立
正确遵纪守法的观
念@培养孩子艰苦
奋斗、自强不息的精
神。
3素质教育对家长素
质的要求:家长要以
身作则、为人表率@
家长要严格、理智对
待孩子@父母对孩
子的要求要一致@
家长应具备家庭加
油能力@家长应具
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家长那个应具有
一定的家庭教育知
识
4构建实施素质教育
的家庭环境:@转变
家长教育观提高家
长素质营造民主和
睦的家庭氛围掌握
教育规律,讲究教育
方法创设施和素质
教育的家庭文化氛
围
5转变家长的教育
观:转变人才观,为
孩子扬起上进的风
帜@转表教育观念,
使每个孩子全面发
展
6创设素质教育的家
庭文化:@提高家庭
文化品位,建设高雅
的家庭文化@创设
生动、活泼、多彩的
家庭文化环境(在家
庭创设互相合作的
活动环境,引导孩子
以自我为中心的圈
子走出来;在家庭创
设友爱、平等、互助
的群体环境,促促进
人格发展;在家庭创
设多种形式的交际
环境,促进语言的发
展;有条件的家庭,
创设科学实验环境,
培养好奇心,探索精
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有条件的家庭创
设优美的艺术环境,
使心灵得到陶冶)
十四1教育评价:是
根据一定社会的教
育性质,教育方针、
政策、法规所确定的
培养目标和评价标
准,利用现代化手
段,对所实施的各种
教育活动的评价对
象的情况及效果进
行的价值判断
2素质教育评价:在
我国的教育方针政
策、法规下、依据素
质教育的目标,借助
一定的教育评估方
法和技术,度素质教
育的过程、行为及其
结果坐车的价值判
断
3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的作用:@素质教育
评价机制的构建,能
够有效地消除旧的
评价机制弊端@素
质教育评价机制是
落实“全面贯彻教
育方针,全面提高素
质教育质量”的有
效手段@素质教育
评价机制的构建,能
够有效的评判素质
教育目标在学生中
的现实状况
4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的特点:@素质教育
观念的科学性@评
价功能的发展性@
评价主体的广泛性
@评价对象的全面
性@评价内容的综
合性@评价与管理
的统一性
5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的原则:导向性原
则、科学性原则、全
面性原则、可操作性
原则、实效性原则、
单项评价与整体评
价相结合原则
6高等教育、成人教
育、职业教育阶段学
员素质教育评价机
构的建设:实行‘素
质教育学分制’,总
学分200,其中德育
占40分,学科类课程
占140分,体美占20
分。
实行弹性学制,
允许分阶段完成,提
前修完学分可提前
毕业,否则延长修业
时间。
7建立教师素质教育
评价的目的:@为教
师育人正确导向@
激励教师奋发进取
@完善教师管理机
制
十五1素质教育保障
机制:是指对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关键、枢纽作用的方法、手段、环节的总和
2建设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管理机制:@全面实施教师聘任制度@要加强编制管理,精简富余人员@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3构建实施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素质教育的领导@创设正确的舆论导向,良好的文化氛围@依法治教,建设实施素质教育的法制保障机制@改革和完善人才选拔制度@努力采取措施,加大教育投入@调整教育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4怎样依法治教,建设实施素质教育的法制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加快教育立法@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部门依法管理教育,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各级各类学校要依法发办学
5建设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管理机制:@课程管理(开全上足必修课程;分类上好选修课;规范强化活动课程)@教学管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优化课堂教学;分类指导,分层次施教)@考试管理(减少考试次数,扩宽考试方式,改进命题方法,重能力,重视实践操作;改善考试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