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面源污染物迁移转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合集下载

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机理研究

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机理研究

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机理研究第一章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机理概述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机理研究是环境科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的分布和扩散。

了解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的机理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护至关重要。

第二章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理水体是从源头到终点的一条流动路径,各种污染物的输运和转化会随着水的流动而发生变化。

水体中的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会使一些污染物转化成为其他的污染物,例如水中的铜、铁离子可以与有机物结合形成硫酸盐,从而提高水中的硫酸盐浓度。

同时,水体中的污染物也会随着水流向下游迁移。

因此,研究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机理对于保护水环境至关重要。

第三章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理大气污染是当前环境领域中经常提到的问题。

空气中的气体、颗粒物和云雾滴等都是大气的碳污染物,它们的来源包括燃料的燃烧和人类活动。

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和转化往往是复杂的,并随着大气运动而发生变化。

例如,颗粒物在大气中的吸附、射线和氧化作用等都能够改变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从而影响其迁移和转化机理。

因此,研究大气中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的机理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第四章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机理土壤是污染物存在的主要场所之一,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往往与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的变化密切相关。

土壤中污染物的转化通常可以通过酸碱中和、生物降解和吸附等多种方式实现。

同时,土壤中的污染物会随着水流、溶解、重力和土壤特性的变化而向下渗透,从而影响植物和地下水的水质。

因此,对于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五章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机理的模拟与预测在研究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的机理过程中,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数学模型可以解决复杂的自然和人为系统中的问题,并可以预测出未来的情境。

例如,可以使用非线性数学模型来模拟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过程,并预测不同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降解和吸附行为。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环境污染物是指以人为主要原因导致环境质量变差的物质或能量。

它们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过程对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迁移和转化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环境污染物的行为及其影响。

一、环境污染物的迁移环境污染物在自然界中具有迁移的特性。

其主要的迁移途径有空气传播、水体溶解和土壤沉积等。

首先,空气传播是指污染物通过气态或细小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随风传播到其他地区。

这种传播方式主要适用于气体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

其次,水体溶解是指溶解性污染物通过水体的流动,进入到其他水域中。

这种传播方式主要适用于水溶性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农药等。

最后,土壤沉积是指非溶解性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转移,并随着土壤的侵蚀等因素向下游地区迁移。

这种传播方式主要适用于颗粒状污染物,如有机物、微塑料等。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速率。

迁移方向受到环境条件和物质性质的影响。

比如,受空气流动和地形的影响,沿着风向和水流方向,污染物会逐渐迁移到离污染源较远的地区。

而迁移速率则受到物质的挥发性、溶解度和吸附等特性的影响。

一般来说,挥发性较高的物质迁移速率较快,溶解度较高的物质在水体中迁移速率较快,而受到土壤颗粒的吸附的物质迁移速率较慢。

二、环境污染物的转化环境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化学或生物上的变化,从而形成新的物质。

这种转化过程对于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性非常重要。

环境污染物的转化主要包括生物降解、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等。

生物降解是指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或由生物体介导的作用下发生降解的过程。

微生物是最常见的生物降解剂,它们能够通过代谢活性代谢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将其转化为无毒的物质。

化学反应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物质。

比如,光化学反应是指污染物在阳光照射的作用下,发生光催化降解的过程。

物理变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物理性质上的变化,如溶解度的改变、相变等。

值得注意的是,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过程是相互关联的。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初步研究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初步研究

控制新理念 , 究提 出一 些城 市降雨径流污染控制技 术和管理措 施 , 研 并在武汉 市汉 阳 区 花 岛新建 区建 成面源 桃 污染源头控制工程。监测结果表 明, 面的初期径 流和地表 径流的污染物浓度都达到和接近 纯雨水的浓度值。 屋
关 键 词 : 市降雨径 流 源污染的特点基本上 与城 市其他区域 的面源污染 特点一样 , 有暴雨径流产流快 , 径流量 随着降雨强度的变化而呈 现快速 的正 比变 化的特点 。另外暴 雨初 期 , 随着地 表径流 的产
重大科技专项“ 城市面 源污染控 制技 术研 究和工程示范” 正是 为
解决城市面源污染问题所设 。
汉阳桃花岛地区位于武 汉市汉 阳区郭琴 路与 墨水湖之 间 。 东连汉桥路 , 南止 墨水湖 , 西抵七里 小区与 十里铺小 区分 界线 , 北临规划的玫瑰园路。在桃 花岛示范 区 13 r .3kn 2的范 围内, 属 于近 1 来新开发 的居 民住宅 区 , 0a 主要 以居 民住 宅的建筑 物为 主, 并分有新居 民区 、 老居民区 、 区商业 网点 、 小 机关 、 校 、 学 工厂 等 。居民建筑物接近 总面 积 的 4 %, 外 为道路 、 地 以及沿 0 另 绿
Api, 2 0 r 06 l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初步 研究
叶 闽 雷 阿 林 郭 利 平
( 江水 利委员会 长 江水 资源保 护科学研究所, 长 湖北 武 汉 4 05 ) 30 1 摘要 : 对武 汉市汉阳地 区新建小区城 市面源污染的来源、 类和特征进 行详 细分析的基础 上 。 究分析各 类 在 种 研 降雨径流污染的发生过程和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 并针 对城 市新建小区绿化 面积较 大的特 点 , 用城 市面源 运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解析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解析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解析环境污染物是指那些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或实际危害的物质。

它们在环境中的存在和传播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了解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应对环境污染问题。

一、环境污染物的迁移机制1. 大气传输:空气中的环境污染物可通过大气传输方式迁移至其他区域。

例如,排放到大气中的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会随着气流的运动向周围地区扩散,并产生酸雨。

2. 水体传输:水是环境中最重要的传输介质之一。

环境污染物可以通过降雨、河流、湖泊等水体进入地下水和海洋。

例如,工业废水中的有毒物质经过排放进入河流后,会随着水流的流动逐渐传输到下游地区。

3. 土壤传输:土壤是环境中的另一个重要介质。

环境污染物可以通过土壤的吸附和沉积作用进入土壤中,然后通过水分的渗透和根系的吸收进一步迁移到地下水和植物体内。

二、环境污染物的转化机制1. 生物降解:某些环境污染物在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发生降解。

例如,土壤中的某些细菌和真菌具有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通过酶的作用将有机污染物分解成较简单的化合物。

2. 光解作用:光照能够引发某些环境污染物的分解反应。

例如,紫外线可以分解臭氧层中的氯氟烃,减少对臭氧层的损害。

3. 化学转化:环境中的化学反应可以导致环境污染物发生转化。

例如,二氧化硫在大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酸,进而形成酸雨。

三、环境污染物迁移与生态系统健康的关系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对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1. 污染传播: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使得原本清洁的环境变得污染,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和生态系统功能受损。

2. 生物蓄积:某些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可以被蓄积和富集,进而引发生态系统中生物体的中毒和生物链的破坏。

3. 土壤破坏:环境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会对土壤质量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四、环境污染物防治策略为了减少环境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策略。

地球化学与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研究

地球化学与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研究

地球化学与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研究地球化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

在地球系统中,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是地球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地球化学以及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研究。

一、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上的物质组成、物质分布及其演化过程的一门科学。

它研究地壳、地球表面、大气、海洋、岩石、矿物、岩浆、水体等的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规律,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等领域。

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元素在地球系统中的循环、地球上不同地质环境中元素的分布规律、地球化学反应过程、地球表面化学过程等。

通过研究地球化学,人们可以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的地质环境,预测矿产资源分布和地下水质量,帮助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等。

二、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是指污染物从污染源到达环境中的其他部位,并在其中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而转化的过程。

环境污染物可以是有机物,如挥发性有机物、农药等;也可以是无机物,如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途径主要包括大气传输、水体迁移、土壤迁移和生物迁移等。

大气传输是指污染物通过空气中的扩散、沉降等方式到达其他区域;水体迁移是指污染物通过河流、湖泊等水域的水流扩散到其他地方;土壤迁移是指污染物通过土壤颗粒间的运移到达其他区域;生物迁移是指污染物通过生物体内或生物链传递到达其他生物体。

在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中,物理和化学反应起到重要作用。

物理反应包括气体吸附、沉降、颗粒物沉降等;化学反应包括水解、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

这些反应会导致环境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路径和速率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环境污染物的分布和浓度。

三、地球化学在环境污染物研究中的应用案例地球化学在环境污染物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具体案例:1. 地下水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研究地下水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研究是地球化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研究

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研究

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

了解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一步。

本文将对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展开研究,以期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传输过程。

环境介质包括土壤、水体和大气等。

不同的介质对污染物的迁移有不同的影响。

土壤是污染物迁移的主要载体之一。

污染物可以通过降水、地下水和植物蒸腾等途径进入土壤,随着土壤水分和孔隙结构的变化,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速率和路径也会发生改变。

水体是另一个重要的污染物迁移介质。

水流的流速和方向,溶解氧和水温等因素都会影响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

大气是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气象条件和大气扩散等方式,污染物可以从空气中沉降到地表和水体中。

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分解、转变或转化成其它形式或化合物的过程。

污染物的转化通常发生在微生物、化学反应和光化学反应的作用下。

微生物是自然界中重要的分解和转化污染物的因素之一。

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能够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机物或二氧化碳、水等无害物质。

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过程,它们能够将污染物转化为较安全的或可降解的物质。

光化学反应是指在光照条件下,污染物与光线或其他分子发生作用,产生新的化合物或分解为无害物质。

研究这些转化机制有助于了解污染物的去除和降解过程,从而提出相应的环境治理策略。

当前,为了更好地理解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许多研究已经展开。

其中,利用模型和实验方法来模拟和验证污染物在不同介质中的迁移规律成为一种重要手段。

模型能够定量地描述和预测污染物在环境中的传输和迁移行为,通过对模型的建立和参数优化,研究人员可以更加溯源污染物的来源和去向,进而制定出高效的治理方案。

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条件和模拟真实环境,对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制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分析,从而获取更准确的数据和结论。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深入了解其原理和机制对于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过程环境污染物的迁移是指它们在环境介质中的传播和移动过程,主要包括大气、水体和土壤介质。

在大气中,污染物通常以气体、颗粒物和气溶胶的形式存在,通过空气流动和对流扩散的方式传播。

在水体中,污染物可溶于水中或以悬浮物的形式存在,通过水流和水体对流传播。

而在土壤中,污染物通常以吸附态或固相形式存在,通过土壤颗粒间的扩散和水分运动的影响传播。

二、环境污染物的转化机制环境污染物的转化是指其在不同介质中发生的化学、物理或生物反应,导致其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

这些转化机制主要包括降解、转化和累积。

降解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经过生物降解、化学降解、光解和热解等过程逐渐分解和降低浓度的过程。

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如氧化还原反应和化学转化反应。

累积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逐渐积累或富集的过程,包括生物体内和土壤中的吸附和积累。

三、环境污染物的影响与防治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不仅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还会导致地下水和土壤的长期污染。

一些环境污染物具有较高的毒性和持久性,不易降解和转化,因此对其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在防治环境污染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手段,包括污水处理、废气处理和土壤修复等技术。

此外,加强环境监测和建立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也是必要的措施,以保障环境质量和人民健康。

四、环境污染物的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物的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政府应当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大对环境保护事业的投入。

企业应当加强自身的环境管理与治理,推动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公众应当增强环保意识,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和共同参与,我们才能实现环境污染物的有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科学中的污染物迁移与转化

环境科学中的污染物迁移与转化

环境科学中的污染物迁移与转化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是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污染物是指一切有害物质或能引起人类健康或环境损害的物质,如有机化合物、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在环境中的存在会对自然界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了解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规律对于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非常重要。

一、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是指物质在不同介质之间的扩散、渗透、转化、漂移等过程。

其中,介质包括空气、土壤、水域等自然界的不同环境。

污染物通过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作用力进行传播,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1. 污染物在空气中的传播迁移污染物在空气中的传播和迁移对于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罪魁祸首是人类活动带来的气体废弃物和大气气溶胶颗粒,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等。

这些污染物在空气中通过扩散、对流、湍流等方式,迁移至下风处,并在大气中造成持久的环境负担。

2.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传播迁移土壤是污染物的重要富集场所和传播介质之一。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扩散和迁移主要受颗粒物大小、土壤孔隙度、水分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富集以及向地下水的迁移受土壤粘土和有机物质的化学吸附、离子交换、复合物形成等因素的影响。

3.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传播迁移水体是污染物传播的另一个主要介质。

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和转化受到水体流动速度、水深、水温、pH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河流和湖泊这样的水域,会对水体的混合、输运、沉积、分配和生物转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 污染物的化学转化在环境中,污染物还会发生多种复杂的化学反应和转化。

理解污染物的化学转化规律可以更好地预测它们的迁移速度和路径,从而更好地管控和治理环境污染。

1. 污染物的光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是指化学反应的速率由光照引起的过程。

一些有机物质和氧气在光和气体的共同作用下,会发生各种复杂的化学反应,从而形成新的有毒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针对面源污染及解决方案的调研

针对面源污染及解决方案的调研

针对面源污染及解决方案的调研针对面源污染及解决方案的调研随着人类经济发展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面源污染是当前环保领域的重大问题之一。

面源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非点源污染所引起的,主要包括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施工、交通造成的废气排放、农业开发过程中的灌溉及施肥、生活垃圾的填埋等方面,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危害。

本文将通过各种方式对面源污染的现状以及解决方案进行调研。

一、面源污染现状目前我国的面源污染主要分布在城市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水环境污染、噪音污染、生产废水以及农业过程中的化肥、农药使用等方面。

其中,水环境污染是面源污染中最为严重的,这主要与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有关。

而在城市环境中,汽车尾气、建筑施工和堆放垃圾等都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噪音污染也显得越来越严重,这主要是由于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大部分城市口外的厂房等发出的噪声产生的。

二、面源污染解决方案(一)加强环境监管降低面源污染,首先需要加强环境监管。

地方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定期对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

建立相应的污染控制机制,减少非法排污、环保违法行为等现象。

同时,要倡导公民环保意识,提高公众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关注。

(二)推进清洁生产面源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所以要解决面源污染问题也必须要从源头入手。

推进清洁生产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清洁生产是指从生产设计、设备技术及工艺控制等方面进行改进,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从而实现减小污染源并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低污染、低能耗的技术和设备,尽量减少废物排放和环境污染物的释放。

(三)推广绿色交通交通是造成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今天,推广绿色交通成为解决道路面源污染的有效方法。

在这方面,中国已经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如限制机动车进入城市,构建公共交通体系等。

同时,要鼓励环保型交通工具的使用,例如电动汽车等。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公众对环保交通方式的意识,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推广低碳出行方式。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精选五篇)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精选五篇)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精选五篇)第一篇: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摘要: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影响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持续引发一系列社会安定问题。

对城市环境污染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了有效防治城市环境污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环境污染;原因分析;大气污染;水污染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blems more and more get the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Urbanization brings a series of environment problem increasingly, already affect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tinue to cause a series of social stability problems.On city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oblems related research has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at last proposes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urb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of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the urban environment pollution;Reason analysis;Air pollution;Water pollution 中图分类号: X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十分紧密,涉及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研究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研究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研究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研究摘要: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是环境科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针对浅层地下水和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和转化机制,本文综述了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文主要从迁移与转化的基本原理、污染物在土壤和水体中迁移的途径和机制以及环境因素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本文的目的是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本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地下水;土壤1. 引言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了解环境污染物在地下水和土壤中的迁移与转化规律,可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总结环境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的研究进展,包括基本原理、途径与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

2. 迁移与转化的基本原理环境污染物在地下水和土壤中的迁移与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受到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

迁移过程主要包括对流、扩散和吸附等。

转化过程涉及化学反应、生物降解和氧化还原等作用。

了解这些基本原理对于理解环境污染物的去向和归宿至关重要。

3. 污染物在土壤和水体中的迁移途径和机制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途径主要包括溶解运移、吸附运移、气相扩散和生物运移等。

这些途径在不同的地下环境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土壤和地下水介质特性对于污染物的迁移途径和机制也有重要影响。

了解污染物在土壤和水体中的迁移途径和机制是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的基础。

4. 环境因素和影响因素环境因素对于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土壤pH值、溶解氧浓度和温度等参数都会改变污染物的行为。

此外,土壤类型、水动力条件和地下水流速等因素也会对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产生影响。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预测和控制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5. 研究进展与展望目前,对于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例如,如何更好地模拟复杂的地下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过程,如何定量评估不同因素对于迁移和转化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新技术手段提高环境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等。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控制研究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控制研究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控制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人类生存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环境污染物是指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或人类活动中产生的,有害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物质。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传输和变化的过程。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需要深入研究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探索控制措施,减少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威胁。

二、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环境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运输和传播过程,其主要受到环境介质和污染物特性的影响。

目前,常见的环境介质有空气、土壤和水体,它们对污染物的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例如,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由气流和沉降作用影响,而水体中的污染物则主要受流动和扩散作用的影响。

另外,污染物的特性也会影响其在环境中的迁移。

例如,挥发性污染物在空气中运输迅速,而难挥发性污染物在土壤中易吸附难移动。

环境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

污染物的转化通常包括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两种。

其中,化学转化是指污染物与环境中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反应进而发生改变,生物转化则是指受生物体影响而发生的变化。

例如,一些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可以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被分解为无害的物质,从而实现污染物的降解和清除。

三、环境污染物控制措施为了减少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威胁,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

其中,最常见的控制措施包括源头控制、处理和清除控制、修复和还原控制等。

源头控制是指从污染物产生的源头入手,采取防治污染的措施,以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

例如,对于工业企业,可以通过生产过程的优化、部分工艺的固废回收利用等方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对于交通运输行业,可以通过普及清洁燃料车辆,减少尾气排放等方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处理和清除控制是指采用物理、化学等技术手段,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和清除。

例如,对于水体污染,可以采用生物法、化学法等技术手段进行处理和清除。

环境科学中的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研究

环境科学中的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研究

环境科学中的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研究在当今社会中,污染物已经成为了环保领域的热门话题。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环境科学中的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污染物是指对环境有害的物质。

通常来说,污染物可以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

其实,随着人类工业和生产的不断发展,在环境中人为制造出来的有害物质越来越多,以至于制造出来的污染物种类层出不穷。

污染物对人类的危害也是不言而喻的,它们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而且还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对于污染物的研究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环境科学中,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研究是十分复杂的。

因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具体来说,这些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因此,要全面了解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的过程,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

首先,从物理因素方面来说,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主要与土壤和水的特性有关。

因为水和土壤都是自然环境中重要的介质,在污染物的迁移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壤质地是影响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的一个主要因素。

因为土壤质地的不同会影响水分在土壤中的运输速度和方向。

比如,土壤中含有粘土质地的地区,水的渗透速度就会非常缓慢,这就让污染物的迁移变得更加困难。

水的运动与溶解度也是影响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水的运动会决定污染物的迁移方向和速度,并且水中溶解的有机物、无机物质也会对污染物的转化产生影响。

然后,从化学因素方面来看,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主要与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物的溶解状态以及环境中的质量浓度等因素有关。

污染物的种类是影响它们在环境中运移和转化的一个主要因素。

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种类污染物的行为也不同,一些易挥发化合物比一些不易挥发化合物向空气中挥发得更快,有机物比无机物更容易分解等。

污染物的溶解状态也是决定其迁移和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环境科学中的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研究

环境科学中的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研究

环境科学中的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研究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是环境科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日益加剧。

因此,研究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规律,对于提高环境质量和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污染物的迁移是指在自然界中,污染物在不同介质(如土壤、水体、大气等)之间的传输过程。

而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物反应,形成新的物质形态或使污染物失活的过程。

在环境科学领域,研究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涉及多个方面。

其中,土壤、水体和大气是研究的主要对象。

在土壤中,污染物的运移主要通过溶解、吸附和渗透等方式进行。

土壤特性、污染物的物化性质以及环境参数等因素都会影响污染物的迁移。

水体中的污染物迁移受流体运动、水化学特性和污染物本身属性的影响。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受风向、气象因素和大气稳定度的影响。

在污染物的转化研究中,化学反应和生物降解是重要的过程。

化学反应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改变其化学性质或形态。

例如,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可以改变污染物的活性和毒性。

生物降解是指生物体利用污染物作为能源或废物降解的过程。

微生物在污染物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代谢活动降解有机污染物,并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研究不仅对于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和环境修复具有重要意义,还对人类健康的评估和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可以预测其潜在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在环境风险评估中,了解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此外,还有一些具体的研究课题与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密切相关。

例如,研究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与生物有效性,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土壤中的潜在风险区域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研究水体中溶解有机物的迁移和转化机制,有助于提高水质治理的效果和提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

污染物迁移和转化规律研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污染物迁移和转化规律研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污染物迁移和转化规律研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工业、农业、交通等活动产生了大量污染物,它们对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

其中,污染物迁移和转化规律的研究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污染物的定义、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规律以及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污染物的定义污染物是指有害物质或能够危害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物质,主要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等。

它们的来源可以是生产、生活、交通等活动,也可以是自然界中本就存在的物质。

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水、土和空气污染,其中水污染是最为严重的。

二、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规律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是指污染物经过环境因素的作用而改变其状态和位置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受污染物自身特性的影响,也受环境因素(如水、气、土壤等)的影响。

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迁移和转化水是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的主要载体之一。

水环境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水流、沉淀和沉积等方式向周围环境扩散。

同时,包括悬浮、溶解等方式使污染物转移。

根据化学反应的性质,污染物也会发生最终处理、降解、微生物氧化、光化学反应等变化以实现转化。

2. 土壤环境中的污染物迁移和转化土壤是自然环境中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的重要载体。

污染物首先通过雨水等渗入土壤,然后通过土壤孔隙和土壤结构向周围的空气或水中扩散。

在土壤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受到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污染物会通过吸附、分解等过程来实现转化。

3. 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迁移和转化大气是污染物中转的环境之一。

污染物通过气流和降水等途径进入大气环境,进而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过程实现迁移和转化。

在大气环境中,光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等化学反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不仅对环境自身造成了不利影响,还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危害。

污染物进入人体,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呼吸系统疾病、胃肠疾病等。

此外,污染物还会对环境中的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2024年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范文

《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新型有机污染物逐渐成为环境科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这些污染物来源广泛,包括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城市污水和家庭用品等,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分类、研究方法及当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二、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定义与分类新型有机污染物是指近年来新出现或新发现的,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长距离迁移能力的有机化合物。

这些污染物主要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内分泌干扰物、药品和个人护理产品(PPCPs)等。

三、研究方法针对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环境监测、化学分析、生态风险评估和毒理学研究等。

其中,环境监测和化学分析用于确定污染物的分布、浓度和来源;生态风险评估用于评估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毒理学研究则用于了解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机制。

四、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POPs是一类具有高稳定性和生物累积性的有机化合物,如多氯联苯、二噁英等。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POPs的来源、迁移、转化和归宿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例如,通过大气传输,POPs 可以长距离迁移至偏远地区,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此外,微生物在POPs的降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治理POPs污染提供了新的思路。

2. 药品和个人护理产品(PPCPs)PPCPs是一类常见的新型有机污染物,包括抗生素、激素、抗炎药等。

近年来,关于PPCPs在环境中的分布、归宿和生态风险的研究日益增多。

研究发现,PPCPs可以通过污水处理厂、农业活动和家庭排放等途径进入环境,对微生物群落、水生生物和土壤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影响。

此外,PPCPs的生态风险评估和治理技术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3. 其他新型有机污染物除了POPs和PPCPs外,还有其他新型有机污染物值得关注,如微塑料、纳米材料等。

《2024年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范文

《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有机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新型有机污染物(NOPs)的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具有难降解、生物累积性及潜在的生态毒性等特点,因此对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成为了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

本文将综述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种类、来源、环境行为、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等方面。

二、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种类与来源新型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个人护理品、药品、农药、染料、内分泌干扰物等。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城市污水、农业活动、家庭使用等。

其中,个人护理品和药品的排放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成为了新型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三、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包括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宿。

这些污染物在环境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难降解性,能够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长时间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和生物富集作用对生态系统造成长期影响。

此外,新型有机污染物还可能发生光解、水解、生物降解等化学反应,改变其性质和毒性。

四、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pH值等)、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性质等。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可以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来减少新型有机污染物的排放和扩散。

首先,加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处理和排放管理,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

其次,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效率,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确保达标排放。

此外,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活动对新型有机污染物的贡献。

同时,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教育,引导消费者合理使用个人护理品和药品,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排放。

五、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近年来,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科研人员通过分析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质和生物活性,揭示了其环境行为和生态毒理机制。

同时,针对新型有机污染物的控制技术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如高级氧化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吸附材料等。

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与未来展望环境污染一直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

本文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环境污染治理是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目前,全球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制定了环保政策,倡导绿色发展。

同时,一些专业的环境保护机构也得到了充分发展,承担了环境监测和治理的任务。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工业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针对工业污染,各国采取了各种措施,如设置排放标准、建立污染物减排机制、开展环境审计等。

此外,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被认为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

另外,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也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垃圾、废水等问题成为了治理的重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政府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加强了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等工作。

总的来说,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是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方面,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峻,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法律的实施力度有待加强,监管体系亟需完善。

未来展望未来,环境污染治理将进一步深化,有望取得更大的进展。

首先,科技的发展将为环境治理提供更多的技术手段。

环保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将有助于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果,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其次,绿色发展理念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将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能源、清洁生产、低碳生活等概念将深入人心,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此外,全球环境治理合作将更加紧密。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

未来,各国将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事业的进步。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治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章节一:引言污染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问题。

治理污染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而污染治理技术成为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章节二:污染治理技术的分类污染治理技术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三类。

物理方法主要是通过物理手段清除污染物质,如物理吸附、沉淀、过滤、膜分离等。

化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降解有害物质,如化学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络合沉淀等。

生物方法则是利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生物体的代谢活动来去除有机污染物质。

章节三: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现阶段,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仍是治理污染的主流技术。

其中,氧化还原法、吸附技术、络合沉淀等化学方法在污染治理方面运用广泛。

吸附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包括了炭材料吸附、离子交换吸附、生物吸附等多种形式。

物理方法方面,膜分离技术、颗粒过滤等技术也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应用。

此外,生物方法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例如生物反应器、生物接触氧化、微生物生态修复、植物修复等等。

章节四:污染治理技术的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污染治理技术的趋势也在不断变化。

未来,绿色、智能、高效是污染治理技术的趋势。

首先,绿色化是污染治理技术的必要趋势。

传统污染治理技术大多数运用化学法,生产过程存在大量的有害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极易造成环境污染。

为了更好地满足环保要求,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绿色化技术成为了研究人员的首要目标。

目前,绿色化技术重点研究包括:绿色吸附材料、新型催化剂、光化学技术、紫外光催化技术等。

其次,智能化是污染治理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智能化污染治理通过运用先进的传感、监测、控制、自适应控制等智能技术,实现对污染源的迅速、精确的监控及处理。

智能化污染治理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治理的效率和精确度,降低治理成本及生产成本,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于削减城市面源污染的地表径流环保工程研究

关于削减城市面源污染的地表径流环保工程研究

关于削减城市面源污染的地表径流环保工程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源污染和地表径流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进行了关于削减城市面源污染的地表径流环保工程研究,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能够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我们来看一下城市面源污染和地表径流问题的具体表现。

城市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中的各种污染物,包括有机物、重金属、化学物质等。

这些污染物经过降雨后会随着地表径流一起流入城市的河流和湖泊中,导致水质恶化,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地表径流还会带走河道侧壁和岸坡上的土壤,导致河流的淤塞以及河道的改道,影响了城市防洪能力和水资源的保护。

削减城市面源污染和地表径流成为了当前城市环保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为了减少城市面源污染和地表径流,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环保工程措施。

可以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加大绿地和雨水花园的建设力度,通过绿地的吸收和植被的截留作用,减少雨水径流量,减缓雨水冲刷和侵蚀,达到减少城市地表径流和污染物排放的目的。

可以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和雨水利用设施,将雨水进行收集、处理和利用,减少雨水径流量和污染物排放,同时实现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率。

可以开展城市污水治理工程和雨污分流工程,对城市生活污水和雨水进行分流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地表径流量,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

可以通过建设雨水渗透设施和湿地修复工程,利用地下渗透和湿地的自净能力,加强对城市地表径流和污染物的净化和减排,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在进行这项研究的过程中,我结合了城市环保规划和工程实践经验,通过调研分析和现场考察,对城市地表径流和污染物的形成和扩散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城市面源污染和地表径流的监测评估和环保工程治理技术,提出了一系列削减城市面源污染的地表径流环保工程方案和技术路线,为城市环保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面源污染物迁移转化研究现状及展望摘要:在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后,城市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目前水环境污染控制的重点和难点。

城市面源污染是指存降水条件下,雨水和径流冲刷城市地面,使溶解的或固体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汇人受纳水体,引起的水体污染。

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城市面源污染的成因和特点、研究历程、面源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制、污染负荷模型以及面源污染的防控机制进行论述。

关键词:城市面源污染;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化与城市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原有地表环境,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导致城市地表硬化率急剧增加,不透水比例增大,使得雨天特别是暴雨天气产生大量的径流不能通过城地表渗透到土壤中或者是被植物截流,只能通过分流制或合流制系统把径流排放到受纳水体中,对受纳水体的水质造成明显的破坏。

在美国,面源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第一因素,60%的水污染起源于面源。

面源污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是指溶解的或固体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如河流、湖泊、水库、海湾等),引起的水体污染。

城市面源污染是仅次于农业面污染源的第二大面污染源,是指暴雨产生的径流冲刷地面污染物(城区垃圾、工业垃圾、采矿灰尘、粪便、化肥、重金属、大气干湿沉降物,点源无组织排放散布在地面上的排放物、天然植物的残余物等),通过地表径流面带入江河湖泊水库等环节而产生的污染,它是相对于点源污染而言的一种环境污染类型,亦称为城市非点源污染。

不同于点源污染,城市面源污染表现出随机性、差异性和滞后性等特点,这是因为其发生源。

迁移途径和污染物浓度等差别较大;城市面源污染物质一部分直接沉积在地表,其他部分则飘散在空气中或随降尘或降雨进入路面或土壤表面。

沉积于地表的、或通过降尘或降雨进入路面的污染物在降雨径流过程中将最终进入地表水体,影响水体水质,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动植物和人类的生存与生活。

1. 城市面源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
1.1 城市面源污染特征
韩冰在研究中指出城市面源污染的几大特征:
(1)城市地表径流中污染物以SS为主,其浓度明显大于城市污水的值;
(2)重金属及碳氢化合物的浓度在数量级上与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基本相同;
(3)COD、BOD5、总大肠菌数、总氮和总磷浓度值都低于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
(4)不同使用功能地表的降雨径流过程排污状况中,商业区污染负荷最大;
(5)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中的金属主要来自屋顶径流;
(6)碳氢化合物和铅主要是吸附在颗粒上,其他污染物浮动性较大,对于路面和绿地径流,污染物大多数吸附在颗粒上,屋顶径流中有一大部分的污染物,如Zn和Cd呈溶解状态;
(7)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变化范围很大,不仅表现在不同地区,而且即使在同一地区变化范围仍然很大。

这与不同地区的气象条件及地表污染状况等因素有关。

同时,城市面源污染在区域上也存在一些特点,总体概括如下:
(1)北方城市屋面径流污染物浓度高于南方城市;
(2)南方城市道路径流污染物浓度较高于北方城市;
(3)对于屋面径流和路面径流,特大城市的污染物程度均高于中等城市。

总结而言就是,城市面源污染,北方污染程度高于南方。

1.2 城市面源污染的影响因素
影响城市面源污染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降雨强度、降雨量、降雨历时、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如居民区、工业区、商业区、城市道路等)、大气污染状况、地表清扫状况等。

降雨强度决定着淋洗地表污染物的能量的大小;降雨量决定着稀释污染物的水量,降雨历时既决定着污染物被冲刷的时间也决定着降雨期间的污染物向地表输送的时间;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决定着污染物的性质及累积速率;大气污染状况决定着降雨初期雨水中污染物含量;城市地表清扫的频率及效果影响着晴天时在地表累积的污染物数量。

2. 数值模拟和遥感技术在城市面源污染预测的应用
数值模拟是研究地下水环境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现已开发出Visual
MODFLOW、GMS等专用于地下水模拟的系统,在国内外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

但是,如何降低模型的不确定性成为数值模拟面临的主要挑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面源污染问题成为越来越值得研究的重点。

以氮负荷为例:地表的面源氮负荷污染地下水需要经过2个过程——首先经降雨淋洗进入包气带,在这一过程中会发生氮的矿化、固定化、硝化、反硝化、被植物吸收等作用,引起实际进入到地下水中的氮负荷的变化;穿过包气带,氮素垂向迁移进入饱和带,经过对流、扩散并发生一系列反应后,此时的氮负荷才是污染地下水的真实值。

因此,对地表氮负荷污染地下水的数值模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考虑,非饱和带中垂向迁移模型和地下水污染迁移模型。

从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对面源模型进行研究以来,已经开发了很多模型可以用来模拟城市面源污染。

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有:由美国普度大学农业工程系Beasley和Hug.gins于1981年提出的基于降水事件的分布式参数模型AN—SWERS;由Hanson等于1981年提出一个允许用水动力学和沉积化学共同作用来模拟路面和土壤污染物径流过程的物理分布型综合模型HSPF;由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署(USDA—ARS)和土壤保护署于1986联合开发的基于降水事件的分布式参数模型AGNPS;由丹麦水工试验所(Danish Hydraulic Institute)1982年开发的MIKESHE;由Williams等和Arnold等开发提供的物理分布模型SWRRB/SWAT 等等。

在现有的面源模型中,涉及到污染物在包气带中迁移转化的模拟建模的理论基础都是由达西定律和连续方程导出的土壤水分子运动基本方程以及污染物运动的水动力弥散方程,从而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和预测。

常用的模型有GLEAMS、HYDRUS-1D等,均可以在包气带中得到较好的模拟效果。

饱和带中氮的模拟是通过建立地下水动力学方程,并在实验室测定模型需要的参数,对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等进行模拟。

数值模拟法以其有效性、灵活性和相对廉价性逐渐成为地下水研究领域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广泛的应用。

目前较常使用的是Visual MOD—FLOW、GMS、FEFLOW等模型,在一些地区已经有了较成功的模拟范例。

其中,GMS不仅可以模拟地下水中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过程,还可以将包气带中污染物的垂向迁移考虑进来,共同模拟。

RS可适时获取对地观测的空间信息,GIS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分析
和制它们可以广泛应用于具有空间特征的城市面源污染研究。

RS和GIS在面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本质上是RS及GIS与面源模型的结合问题。

将GIS与专业模型有机结合,通过空间分析和统计为环境模型提供基础数据与参数,进行水质评价与预测,以辅助水污染控制规划决策。

GIS能存贮、处理、显示大量与非点源污染有关的数据资料,RS技术是一种测定溶质传输模型所需要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及其它数据资料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非点源污染模型将这些方法有机地结合来模拟非点源污染物的时间与空间变化。

蒋勇军等以云南省泸西县小江典型岩溶城市流域为研究单元,利用1982年和2004年的地下水质数据及1982年的航片和2004年的TM影像,在GIS支持下,研究其20年来的地下水质的时空变化及原因。

将地下水模型和GIS技术结合可以有效的模拟水流和水体中面源污染物的变化。

王明新等针对于面源污染机理模型在实际运用中的限制,将人工神经网络引入地下水非点源污染格局的模拟和预报中,建立了基于GIS的BP神经网络模型用以模拟分析农区浅层地下水NO3-N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毫无疑问,RS 与GIS正推动溶质资料搜集、传输模拟、空间数据库三者有机结合,以评价地下水面污染问题。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利用GIS模拟的结果也不能完全取代田间试验和调查。

3. 总结
我国年降雨量达6.2万亿m3,但在城市,传统的雨水排放方式既使得大量的雨水资源白白流失,同时也造成了水环境的污染。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不透水面积比例不断增加,雨水资源流失量还将不断增大,如果能将流失的雨水进行有效的收集处理和利用,将会成为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之一。

如果合理地利用雨水渗滤回灌,可涵养地下水源,增加土壤中的含水量,防止地面沉降,调节城市气候,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因此,解决好城市面源污染控制问题,特别是源头控制问题,对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为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的有机结合提供新的思路和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