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培养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没有思维,就谈不上数学教学,更谈不上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因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不断培养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点滴做法。
一、找准知识连接点
教学新知识时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有利于缩短学生“已知”与“未知”的差距,排除迁移中的干扰,顺利实现正迁移。
如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时,先出示第一幅图:每桶油重100千克,3桶油重多少千克?这是已学知识,学生很快列出算式,并能说出它的意义。
接着出示第二幅图,每桶油重100千克。
1/2桶油重多少?分数的出现给学生思维造成障碍,列式带来困难,此时教师告诉学生问题中的数字由整数变成分数,这是数的发展,实质是一样。
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迅速列出算式:100×1/2,并说出意义是求100千克的1/2倍是多少?此时教师及时反馈说明乘数不足1,不说倍,学生顿时领会,纷纷举手,准确答出该式的意义是求100千克的1/2是多少。
最后出示第三幅图:每桶油重100千克,3/4桶油重多少千克?学生顺利说出式子和意义。
通过具体式子和意义的理解,学生的认知得到发展,从而概括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什么。
可见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抓住同类事物的共同特点、规律和联系。
二、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矛盾可解决的心理,有助于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获取知识的状态。
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先引导学生回忆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拼图,然后结合操作过程思考以下问题:①是用两个什么样的梯形拼成的一个平行四边形?②一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多少?③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④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⑤如何求梯形的面积呢?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不断掀起学生思维的小波澜,学生争先发言,思维异常活跃。
这样不仅使学生接触到所学知识的关键和实质处,而且有效地突出了公式推导这个难关,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地叙述公式推导的过程。
三、优化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手段的最佳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持久,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观察桌面、黑板面、书本面等,抽象出几何图形,再让学生数一数图形的边和角,量一量四条边、比一比四个角。
通过分析比较作出判断,进而综合概括出长方形的特征,并抽象出长方形的本质属性:“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这样从操作中探索知识,于实践中发现规律,可以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选择适当的教法
小学生具有好奇、爱表现的心理,一旦体现了学习的乐趣,很自然会产生获得更大、更多成功的欲望,诱发更为主动地参与,更为积极地思维,从而使参与意识成为一种持久的强烈的意识,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机制。
根据这些心理特点采用恰当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为此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我先出示一条红领巾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颜色?它有几个角?”一连串简单的问题学生对答如流,体现了成功的乐趣,得以充分表现自己。
这时我继续问:“它的一个角有多大?”学生摇头示意。
我又问:“想知道吗?”学生异口同声:“想。
”此时学生的求知欲很浓,出示课题“角的度量”后,问:“看到课题,你能想到什么?”学生纷纷举手,争先发言:“我想到如何量角?”“我想到用什么量角?”“我想到用什么单位计量角?”……我当让学生带着问题共同思考自学课本,同时提出要求:“比一比看谁最快找到答案,就最聪明。
”同学们埋头读书,唯恐落后。
为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又提出自学重点:“从书上找出量角的步骤并口述出来。
”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使学生置身于轻松愉快、充满竞争的学习氛围中研究探讨,既能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独立思考,又能确保参与学习,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和达成学习目标的双重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奋进和求学的精神。
五、改进简算教学
教材中安排的简便计算,其目的是让学生灵活运用定律、性质、
提高速度,使计算又快又准确。
但教材只讲基本方法,不讲特殊算法,也不讲运算顺序可以根据算理改变,学生不需观察和思考,套用即可,这样简便运算的训练,无法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谈不上灵活、变通地运用知识简洁地运算。
在教学中应补充一些简算例题:如计算39×16÷13,一般学生只会机械地按“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顺序,而不会运用算理改变运算顺序,用39÷13×16的方法算。
教师这时候就应该告诉学生根据算理。
有些运算的顺序是可以改变的。
那么125×8÷125×8也可以用125÷125×8×8=64的方法来简算了,87×18÷29同样可以先算87÷29。
教师可把它归纳为同级运算中数字前的运算符号和数字同时在算式中移动位置。
学生掌握这一方法后,在遇到诸如 6.75+5.32-5.75,637-56-37之类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通过一次次启发诱导,鼓励学生突破固定的算法,举一反三,大胆创新,才能培养学生自觉选择合理算法的意识与能力,从而达到计算正确、合理、灵活的要求。
总之,激发学生思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学生智力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素质教育,才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创设条件,最终达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教学目的”。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培养
阜南县王店孜镇中心小学
苗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