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性质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一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二、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三、孤独无且心理
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四、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说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总数为12107万。2001年,我国农村外出的劳动力已经占到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8.6%。由于我国城市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仍然存在,这样庞大的人口流动就必然对于人口流出产生了大量分别以三个节日的日期代表三个群体。其中,“38代表妇女”,“61代表儿童”,“99代表老人”群体,分别形成妇女、儿童和老人构成的“留守” 。其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美国社会学家库利(C.L. Cooly 1864一1929年)是最早将“自我” 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并对其做出出色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
库利认为,家庭就是这样一个最重要的群体在家庭中,孩子对父母的意见有同感,由此而形成自我意识。通过注意父母的手势和话语,孩子们开始认识到父母对他们期望什么,父母如何评价他们的行为父母对他们的意见是什么,有了这些知识和认知后,孩子就试图形成一种父母所期望的自我。可见,家庭对于儿童早期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正功能
库利认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初级群体对于自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里的初级群体包括家庭、儿童的游戏群体、年长的邻
里和社区群体。而家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在家庭中成员间有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这也就产生看来人类的合作与友谊的土壤。儿童也慢慢地学会和领会角色的期待,做出符合角色的要求的行为。笔者正是基于库利的“镜中我” 的理论的基础上,来阐述家庭对于儿童早期社会化的重要意义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为众多的教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所担忧。一时间,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传统的中国式家教有两大通病:一是过分溺爱,孩子成为全家人生活的重心。尤其是独生子女时代,不少家庭培养出了一批小皇帝和小公主,性格变得任性而脆弱。二是过分严厉,甚至信奉棍棒教育,觉得孩子是打出来的,父母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这两种通病存在的共同问题是,不研究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讲教育科学。著名家庭教育专家柴洁心说:“溺爱或严厉或许出于一种爱,出于对孩子成长的关爱。但这种爱必须要科学,要把握好一个度。”棍棒教育更容易导致孩子自卑、胆怯、叛逆、甚至心理失衡。严厉不等于暴力,培养孩子贵在引导。
作为学生的父母,虽然在外打工回家不易,也应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通过电话将父母的关爱送给他们,对孩子出现的错误应提出批评教育,家长也应主动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以便互通学生各方面的表现,互相征求对方的管理教育的意见。学生的父母也应对留守老人提出一些可行的意见和建议,逐渐改变老人们在管理孩子时的纵容、溺爱、姑息迁就的思想,打消管理时存在的某些顾虑。只要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齐抓共管,有机协作,必能使留守儿童们朝着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祖国的花朵和明天的太阳。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特别是年幼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家长的主要工作。孩子对事物的是非判断力较弱,且孩子的思想道德发展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要使孩子成为一个正直、善良、诚实的人,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则需要家长在生活中时刻观察、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的父母要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把自己的电话联系方式或通信地址告诉孩子的任课老师、班主任及临时监护
人,及时进行交流,便于全面深入地了解孩子在家乡的思想、学习、生活,以便发现蛛丝马迹,及时对子女认真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父母也应
经常打电话或以写信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给予精神思想上的帮助。具体来说,在时间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能与孩子交流一次。如果经济与时间允许的话,可以一年回来几次,寒暑假再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与孩子沟通的时间与机
会就相对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
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有更多的关心。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样既可
以让子女把父母作为倾诉的对象、填补情感空白,还能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父母每周要与孩子谈一次话,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状况和需求;每月要与
老师联系一次,通报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督促学生每周给自己写一封信,加强与自己的联系与沟通;每学期要为孩子作一次总结,及时调整教育孩子的目标与行为。不仅仅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培养成一个个全面发展和人格健全的人。监护人多耐心.临时监护人要
从细微之处做起,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及时给他们以鼓励,给他们以希望。不要因为孩子小,父母又不在身边,而对他们加倍的溺爱。临时监护人应该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更多的关爱,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要多跟他们交流、沟通,但要避免唠叨。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留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要正确引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地限制、否定。不能满足的,应加以说明,做通孩子的思想工作,消除误会,防止产生代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临时监护人及时帮助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的,也应尽力
而为,替孩子想办法,出主意。如学习上无法指导孩子,可以通过电话请教老师或别人。只有这样,孩子心里才不会有孤立无援的感觉,就不会
产生厌学情绪。家长要了解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了解他们的现状,商讨解决办法。还可以通过致辞家长的一封信,学生给家长写信、打电话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感渴望和成长状况。
学生由于缺乏亲情的抚慰而导致问题出现的案例,许多都是对亲情的感悟沟通不够造成的。父母子女情是天然的亲情,祖孙情又何尝不是。学
生总是把长辈的疼爱看成理所当然的,对亲情的感悟能力不高。错以为父母离家外出是不疼他,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往往导致行为上的偏差。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