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情感教育,提升语文素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入情感教育,提升语文素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
教育的渗透策略
摘要:语言文字训练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应融入情感教育,以使语用能力和人文素养共同发展。
基于此背景,围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
讨如何进行“穿情引线、缘情品言”,通过对教材的语言、内容和情感地深入探究,确定开展情感教育的点,以此将情感教育贯穿其中,拓宽学生的情感体验空间,
以供各位教师借鉴和完善。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渗透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的课文一般包括写人、叙事和写景三类,这
一些课文一般都包含着深刻意蕴,是作者情感表达的载体。
刘勰著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
任何一篇文章都需要情感为支撑,只有通过字斟句酌地朗读和分析,才能对其中
蕴含的深厚情感有所领悟。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进行情感教
育的渗透,促使学生在文字中体会文本蕴含的情感。
一、深挖教材资源,陶冶学生情操
和小学语文相比,初中语文是对文字、语言以及文学性的综合学习,是有深
厚的情感诉求的。
编者在编写课文时,挑选的基本上都是名篇佳作,其中既符合
初中语文教学的知识要求,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创作时的情感。
为了让学生对其产
生深刻地领悟,教师就应该通过对课文的发掘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并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带领学生深入课文之中,对其中所蕴含的真善美进行领悟,真正陶冶学生的情操。
1.挖掘情感基调,陶冶学生情操
作者在创作文章时,都源于他们对内心情感的释放,教师应对课文中的情感
进行细致地品味,以指导对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对作者的表达意图能产生真
切的体会。
同时还应注重对文章所包含的语言知识和情感进行综合教学,通过有
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个性体会,唤醒学生内心与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
从而构建起有效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济南的冬天》这一篇课文中,作者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济南的冬
日美景。
通过深入分析可知,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要借景抒情,而不单单是为了写景,希望借此表达自己对祖国山河秀丽的热爱,教师就必须以这一感情基调着手
开展教学设计。
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文中对景物描写的语句,让学生反复朗读,
品味其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态度,领会到要乐观面对困难,只有用于战胜它,才
会真正领略周围风光的美。
可见,文章的感情基调是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就明确掌握的,要以此为基础来
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情感表达进行体会。
2.基于情感表达,陶冶学生情操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从对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的学习转换到对课文
情感的理解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语句表达进行深入分析,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
浮现起文字语言所描绘的情境,从而为理解课文情感发挥促进作用。
例如,在《再塑生命的人》这一篇课文中,作者通过对莎莉文老师教自己识字、认识事物过程的描写,充分表达了自己求知的热情及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文本蕴含的这一种情感是通过对莎莉文老师教自己识字、认识事物过程中语言、神态及动作的细节描写来体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这样一个表
格:
描写莎莉文老师语言、神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艺术
态及动作的词句(作者要体现的情感)
借助这个表格,就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对文本
蕴含的情感进行升华,并对其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独特性进行品味。
二、创设文本情境,引发学生共鸣
1.借助媒体情境,引发学生共鸣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需借助形式各异的
教学方法,来促使学生做到真正地主动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可
在这一设备的帮助下来渲染课文情境,让学生更真切地领会到作者的情感。
例如,在《故乡》这一篇课文中,作者在文章开始处直接对故乡的景色进行
了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
些活气”,这段描写就把中国旧社会中农村的破旧不堪表现了出来,暗含着作者内心对封建社会的深恶痛绝。
为使学生能领悟到作者的内心情感,一位教师就利用
多媒体设备播放了相关的视频资料,以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感染下深入文
本的意境进行感受。
在对这篇课文教学的后期,教师抓住课文的结尾处所写“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
多了,也便成了路”,引导学生仔细感悟其中的韵味,从而让学生明白要敢于为理想而拼搏,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实现人生的价值追求。
2.借助悬念情境,引发学生共鸣
悬念情境对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具有极大的作用,为此就需要教师从所教学的
文章出发,以适当的悬念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让学生能对知
识实现更加牢固的掌握。
以教学《孔乙己》一课为例,一位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就注重了对发
散性问题的设计,如:“孔乙己最后的结局会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等。
通过这类发散性的问题,学生很快就会投入到课文里,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有效的激发,从而驱使他们主动学习。
这一过程里,
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地对个人看法和意见进行表达,以便
能及时地掌握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文中的最后,提到孔乙己的死并没有引起他人
的注意,而是备受嘲笑,死得非常凄惨。
作者借此表现出那个时代人们内心的冷酷,并融入了自己对孔乙己的同情。
通过这样的发散思考,学生也会为孔乙己的
悲惨遭遇感到痛心,进而激发起他们对冷酷无情的人们的悲愤,学生借此亦展开
了深思,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有了清晰的认识。
这样一来,学生就领会到这篇
课文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推动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发展,学生学习的成
效也很显著。
三、引导文本品读,深入理解文意
人们常说:“三分诗,七分读。
”这句话强调了情感教育在朗读过程里的重要性。
所谓朗读,就是指用声音读出眼睛所看到的文字语言。
加里宁认为:“对于身边细小的事物,只有孩子能及时地发现,其他人是无法做到的。
”因此只要教师在课堂上时刻保持微笑,以积极的精神面貌面对学生,再加上肢体动作的展现,以
及丰富的语调变化,定能让学生更投入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
知欲。
朗读风格是千变万化的,需要根据文体进行调整。
同时还应关注作者在文
章中融入的情感,以此决定朗读语调是否应高昂或平缓,声音是否应富有激情或
悲凉。
只有对课文内涵有准确的把握,才能明确朗读时准确的音量和音调,把作
者的情感融入朗读中,以为学生营造出课文的情感氛围,引领学生对课文画面展
开想象,深入文中去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诉求,对作者笔下所创作的不同
的人物内心进行体会,以实现对作者内心情感的领悟。
除了教师的朗读示范,教师应积极对作者的经历、创作背景和个人思想进行
介绍,以丰富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感知,从而明确朗读课文时应包含的情感和语气
变化。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语文学科中的情感资源,推动学生不断完善人格,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
的课题,教师要对课文情感合理利用,以此打动学生,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其中,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明理情感渗透——让阅读教学更高效[J].内蒙古教育,2016,(11)。
[2]王和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渗透例谈[J].语文天地,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