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5篇)
第一篇: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
有一种说法: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就是拿美国的工资,娶日本的太太,吃中国的菜,住英国的房……可以说中国的饮食,在世界是享有盛誉的,也可以说中国的饮食是“食”遍天下
通过《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饮食的起源与发展,中国饮食科学与人物,中国饮食民俗与礼仪,中国肴馔文化,中国筵宴文化,中国茶文化和酒文化。
以足民食, 以食为天”。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 是从使用火时开始的。
火的使用促使人们脱离了“生吞活剥”、“ 茹毛饮血” 的阶段, 一方面为人类烹调技术多样化创造了可能, 另一方面使人类产生了釜甄等烹饪工具, 从而饮食文化也就初现皖端。
据考古发掘, 中国早在“ 山顶洞人” 时就已能人工取火, 说明中国饮食文化的发端较早。
其发展大致分为原始社会、先秦、秦唐、宋元明清等四个阶段。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区域文化差异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可分为,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南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各民族的饮食有所差异,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蒙古族和朝鲜,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和维吾尔族,西南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苗族,黎族,壮族,土家族和傣族。
例如:满族人,喜欢吃甜食,爱吃蜂蜜,以杂粮为主爱吃猪肉。
著名的有慈禧小窝头,努尔哈赤黄金肉,乾隆豆腐菠菜…‥
蒙古族人喜欢吃奶制食品、牛肉、羊肉串、手扒羊肉,喝奶茶,饮奶酒…… 回族人以米面为日常主食,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吃骆驼肉,但是禁食主马,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一切飞禽走兽。
回族人喜欢饮茶和喜欢以茶待客。
维吾尔族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
常吃的有囊,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藏族人一般一糍粑为主食饮用酥油茶及青稞酒。
探秘爱吃风干牛羊肉,手抓羊肉和烤羊肉。
苗族人喜欢吃糯米做的糯米粑粑和狗肉,酸菜,酸鱼,鸡西饭,狗稀饭……
…中国的传统节食俗有春节食俗,元宵节食俗,中和节食俗,清明节食俗,端午节食俗,重阳节食俗,腊八食俗,冬至食俗,祭灶食俗。
在春节北方人吃饺子,而南方人吃糯米糕。
元宵节吃汤圆。
清明节吃清明节螺。
端午节多吃粽子,江西人吃包子和蒸蒜,山东泰安人吃薄饼卷鸡蛋。
重阳节饮菊花酒,吃重阳糕。
腊八节喝腊八粥。
冬至节吃饺子和混沌。
祭灶时我们吃甜烧饼。
人生食俗分为诞生食俗,结婚食俗,节庆食俗和丧事食俗。
中国的菜按源头分类有民间菜、宫廷菜、官府菜、寺院菜。
民间菜有回锅肉,小鸡烧蘑菇,贴饽饽熬小鸡,口袋饼,葫芦头和蛋炒饭官府菜。
宫廷菜以满清菜和孔府菜为主。
官府菜以谭家菜,孔府菜和红楼菜著名。
寺院菜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就地取材,善烹蔬菜。
中国菜主要有八大菜系,指: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
在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中我们八大菜系都有所涉及,在众多的菜系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川菜。
“食在中国,味在四川”,提起川菜,喜爱川菜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味道。
那麻麻辣辣的诱惑,那千滋百味的回转,让人一旦爱上便难以自拔,而川菜的致命魅力又恰恰在于它能轻易撩拨起美食者的宠爱。
由此,川菜在八大菜系中总是处于首领地位,拥有最多的追随者,便在情理之中了。
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素来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声誉,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史书记载,川菜起源于古代的蜀国。
自秦朝至三国时期,成都逐渐成为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使川菜得到较大发展。
川菜以四川成都菜为代表,还包含了重庆菜、东山菜、江津菜、自贡菜、合川菜,富有浓厚的乡土风味,素以味广、味多味厚著称。
它讲究色、香、味、形,尤其擅长调味。
宴席菜肴以五味调和,清鲜为主;大众便餐和家常风味则以麻辣为见长,特别是在辣味上的运用讲求多样,创造出多种复合味。
调味多用三椒(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基本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菜肴色鲜艳、口味麻辣浓重。
"其中川菜烹调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选料认真。
它要求对原料进行严格选择,做到量材使用,物尽其能,既要保证质量,又要注意节约。
许多川菜对辣椒的选择是很注重的,如麻辣、家常味型菜肴,必须用四川的郫县豆瓣;制作鱼香味型菜肴,必须用川味泡辣椒等。
二是刀工精细。
刀工是川菜制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它要求制作者认真细致,讲究规格,根据菜肴烹调的需要,将原料切配成形,使之大小一致、长短相等、粗细一样、厚薄均匀。
这不仅能够使菜肴便于调味,整齐美观,而且能够避成菜生熟不齐、老嫩不一。
三是合理搭配。
川菜烹饪,要求对原料进行合理搭配,以突出其风味特色。
川菜原料分独用、配用,讲究浓淡、荤素适当搭配。
味浓者宜独用,不搭配;淡者配淡、浓者配浓,或浓淡结合,但均不使夺味;荤素搭配得当,不能混淆。
四是精心烹调。
川菜的烹调方法很多,火候运用极为讲究。
众多的川味菜式,是用多种烹调方法烹制出来的。
川菜烹调方法多达几十种,每个菜肴采用何种方法进行烹制,必须依原料的性质和对不同菜式的工艺要求决定。
其中最负盛名的菜肴有:干烧岩鲤、干烧桂鱼、鱼香肉丝、怪味鸡、宫保鸡丁、粉蒸牛肉、麻婆豆腐、毛肚火锅、干煽牛肉丝、夫妻肺片、灯影牛肉、担担面、赖汤圆、龙抄手等。
川菜发源于我国古代的巴国和蜀国。
它的发展,经历了从春秋至两晋的雏形期,隋唐到五代的较大发展,两宋出川传至各地,至清末民国初年形成菜系四个阶段。
其后,从辛亥革命到抗战,中国烹任各派交融,给川菜烹好以深刻影响,使之更加丰富。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烹饪事业,厨师地位提高,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川菜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探索川菜形成与发展的原因,有三点是至关重要的:
一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四川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境内江河纵横,四季常青,烹任原料多而且广。
既有山区的山珍野味,又有江河的鱼虾蟹鳖;既有肥嫩味美的各类禽畜,又有四季不断的各种新鲜蔬菜和笋菌;还有品种繁多、质地优良的酿造调味品和种植调味品,如自贡井盐、内江白糖、阆中保宁醋、德阳酱油、郫县
豆瓣、茂汶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叙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成都地区的辣椒等,都为各式川菜的烹任及其变化无穷的调味,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此外,四川所产的与烹任、筵宴有关的许多酒和茶,其品种质量之优异,也是闻名中外的,如宜宾的五粮液、沪州的老窖特曲、绵竹的剑南春、成都的全兴大曲、古蔺的郎酒,以及重庆的沱茶等,它们对川菜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是受当地风俗习惯的影响。
据史学家考证,古代巴蜀人早就有“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习俗。
贵族豪门嫁娶良辰、待客会友,无不大摆“厨膳”、“野宴”、“猎宴”、“船宴”、“游宴”等名目繁多、肴撰绮错的筵宴。
到了清代,民间婚丧寿庆,也普遍筹办“家宴”、“田席”、“上马宴”、“下马宴”等等。
讲究饮食的传统和川菜烹任的发展与普及,造就了一大批精于烹任的专门人才,使川菜烹任技艺世代相传,长盛不衰。
三是广泛吸收融会各家之长。
川菜的发展,不仅依靠其丰富的自然条件和传统习俗,而且还得益于广泛吸收外来经验。
它无论对宫廷、官府、民族、民间菜肴,还是对教派寺庙的菜肴,都一概吸收消化,取其精华,充实自己。
秦灭巴蜀,“辄徙”入川的显贵富豪,带进了中原的饮食习俗。
其后历朝治蜀的外地人,也都把他们的饮食习尚与名撰佳肴带人四川。
特别是在清朝,外籍入川的人更多,以湖广为首,陕西、河南、山东、云南、贵州、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也都有入籍的。
这些自外地入川的人,既带进了他们原有的饮食习惯,同时又逐渐被四川的传统饮食习俗所同化。
在这种情况下,川菜加速吸收各地之长,实行“南菜川味”、“北菜川烹”,继承发扬传统,不断改进提高,形成风味独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四川菜系。
孙文曾说:“悦目之画,悦子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
是烹调之术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技术不妙也。
” 由此可见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习了《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使我增长了知识、扩大了视野,了解中国悠久的饮食历史、民俗以及包括饮食哲学、美学、养生学在内
的科学思想,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及其内涵,接受中国优秀饮食文化的熏陶,形成宣传和推销中国旅游商品的能力。
中国饮食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感到非常的自豪和骄傲!
第二篇:中国社会问题期末选修课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人的孩子也随父母涌入城市。
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农村,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
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被称为农村留守儿童。
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前,我们必要先弄清楚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哪些方面问题。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容易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安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生命。
(二)心理问题
据调查,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
由于正常的心理环境的缺失和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形成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敏感、孤独、不安、胆怯和自我封闭等。
(信息内容参考了)
(三)品行问题
留守儿童一般为学前儿童、小学生或初中生,他们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
如果是由祖父母的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托付亲戚照管,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位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
其结果造成亲戚以为老师管教,而老师以为有家长照看的情况,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
[3]这样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
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学习问题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下水平,尤其在初中阶段,有些甚至对某些科目到了一无所知的地步。
有调查通过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为农村初中隔代监护学生学业分档,结果显示:优为11.70%,良为22.08%,中为32.44%,差为33.24%(数据参考
等文献)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归纳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1)安全教育问题;(2)心理健康教育问题;(3)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等。
而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集中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上来,那就是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
人格发展不健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心理的健康起着重要功能。
[4]父母长期在外,很少回家,与孩子的沟通联系较少,对孩子的成长缺少关注与指导,容易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才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打工夫妇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忽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平安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新问题。
学习成绩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
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思想品行新问题较多。
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在家庭结构与少年儿童犯罪的相互关系中,不健全的家庭结构预示着父母角色的缺失,家庭教养功能的减弱,潜伏着少年儿童走向犯罪的危机。
[5]父母亲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管制就比较少,尤其的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致使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功利化和世俗化。
又由于监护人的非凡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
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赌博、打架斗殴、迷恋“网吧”等。
安全隐患较多。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孩子本身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6]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
父母不在身边,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人又无法像父母一样做到尽心呵护,再加上监护人本身就缺乏安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以致于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安全隐患。
主要表现在:一是容易受到他人的非法伤害和人身伤害。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孩子极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
公安部的一项统计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各类犯罪分子侵害的高危人群,其中男孩容易被人贩子拐卖,女孩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
二是自己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
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少管理,长期和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上赌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不良恶习,久而久之,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
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产生的原因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产生的原因。
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打工地入学的高昂费用及各地不同教材影响教育衔接,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经济收入和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绝大多数农民没有熟悉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和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
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喜好的关注就更少了,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农村学校课程设置和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或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的方法。
主要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解决即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三方面。
学校方面:开展法制平安讲座,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
的开展。
适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喜好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随时洞察学生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学生以更多关心。
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支持的目前状况,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置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新问题的临时父母;抓住节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家庭产生合力效应。
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在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学校,并主动地和学校加强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要加强和子女的交流和沟通,最好每周联系一次,还要经常和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多回家和孩子团聚,做到挣钱和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
社会方面: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
各媒体、单位、组织、个人都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留守”儿童成长做出努力,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适当开展少年儿童活动,弥补儿童离开父母后的空虚感。
有关部门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加大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在进行中,农民工进城务工这一现象还将在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和睦稳定,从长远来看,更关系到农村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新问题,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目前,应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在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下,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平教育体制,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发展是硬道理。
留守儿童不仅仅是教育新问题和生活新问题,更是经济体制新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新问题,就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经济,所有的新问题才能得
到根本解决。
第三篇: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复习资料
第一章饮食文化
1.中国饮食文化情调优雅,氛围艺术化,主要表现在美器、命名、佳境三个方面。
2.关于五谷主要有两种说法,主流的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俗称黄米)、稷(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菽(俗称大豆)。
3.在古代,甑是底面有孔的深腹盆,是用来蒸饭的器皿。
4.依据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类型的不同,将中华食文化圈划分为12个小圈。
第二章菜系
1.中国菜系的形成过程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人们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历史时期的不同,在饮食烹饪和菜肴品类方面,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随着食生产的不断发展和食生活的逐渐丰富,由于金属炊具、尤其是铁质炊具较多地用于烹饪之后,菜的品种开始明显增多,菜的地方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南北两大风味,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
《诗经》、《楚辞》、《山海经》等先秦诗文中对食物原料、食物品种及食风、食事的记述,已经表明了人们已开始注意到饮食的地域性差异。
汉至唐宋各期,曾出现了“胡食”、“素食”、“北食”、“南食”、“川味”等称呼。
因此,到唐宋时期已形成南食和北食两大风味派别。
宋代的时候,中国各地的饮食已经有了区别。
在当时,中国的口味主要有两种,北方人喜欢吃甜的,南方人喜欢吃咸的。
南宋时候,北方人大量南迁。
逐渐地,北方的饮食文化影响了南方。
在南方地区形成了自己的派系。
到了明代末期,中国饮食分为京式、苏式和广式。
京式偏咸,苏式、广式偏甜。
到清末初期,鲁菜、苏(淮皖)菜、粤菜、川菜已成为我国最具影响的地方菜。
民国开始,中国各地的文化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苏式菜系分为苏菜、浙菜和徽菜。
广式菜系分为粤菜、闽菜,川式菜系分为川菜和湘菜。
因为川、鲁、苏、粤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就形成了中国的“八大菜系”。
2.八大菜系中,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
3.佛跳墙是闽菜的特色菜。
4.我国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职业厨师彭铿,又名彭祖。
彭祖制作野鸡羹供帝尧食用,其故乡被封为大彭国,亦即今天的徐州。
5.川菜特点是突出麻、辣、香、鲜、油大、味厚,重用“三椒”(辣椒、花椒、胡椒)和鲜姜。
6.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指的是徽州菜。
7.京菜中,最具有特色的要算是烤鸭和涮羊肉。
8.淮扬菜中“软兜长鱼”和“白袍虾仁”并称为“淮炒双峰”。
第三章饮食习俗
1.中国的饮食民俗的影响因素
中华民族食俗内容很丰富,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饮食习俗也不尽相同,构成了中华民族食俗庞大纷繁的体系。
自然条件:中国南部大都以种植水稻为主,多以大米为主食;中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则多以面粉为主食。
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手段的民族,日常饮食多以粮菜为主;以畜牧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手段的民族,则多以肉乳为主。
民间礼仪与食俗:自远古时期开始,中国各民族就都喜欢把美食与节庆、礼仪活动结合在一起,年节、生丧婚寿的祭典和宴请活动者是表现食俗文化风格最集中、最有特色、最富情趣的活动。
宗教信仰与食俗:在食俗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宗教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任何一种宗教都按自己的教义、教规制定食礼、食规和禁忌。
民族交往与食俗:一个地区、一个地区的食俗,并不是一成不变
的,民族间、地区间、国家间的交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推动着食俗的演变。
2.中国传统饮食民俗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
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是聚食制。
在食具方面,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
3.二月二,普通人家吃面条、春饼、爆米花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
4.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著名。
5.佛教徒为了纪念释迦牟尼的成道日,每年的腊月初八都要煮粥供众,称为腊八粥。
6.封斋节食是伊斯兰教的信仰习俗,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
7.农历12月23日前后,民间有祭祀灶神的风俗,全国多数地区祭灶用灶糖,其他祭品则因地而异。
8.新婚夫妇共饮交杯酒这一习俗是宋代以后由合卺之礼演变而来的。
第四章饮食礼仪
1.《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
2.先秦时期,在菜肴的食用上,贵族菜肴以肉类为主,平民菜肴以蔬菜为主。
3.筵席,古时制度,筵铺在下面,席加在上面。
4.中国古代的饮食礼仪带上了政治性、家族性、神赐性和礼仪性四大特点。
5.酒令分俗令和雅令,猜拳是雅令的代表。
第四篇: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复习资料
第一章饮食文化
1.中国饮食文化情调优雅,氛围艺术化,主要表现在美器、命名、佳境三个方面。
2.关于五谷主要有两种说法,主流的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俗称黄米)、稷(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菽(俗称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