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方言常用词辑考(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沂方言常用词辑考(一)
摘要:临沂方言中有许多常用词我们只知其音,却不知其确定的书写形式,为彰显该地区的地域方言文化,追溯人文沿革及方志编纂的需要,有必要对这些常用词进行辑录整理。

关键词:临沂方言常用词考释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显示地域身份的重要名片。

近几年,临沂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建设也搞得如火如荼。

可以想见,随着各地经济文化的合作交流、城乡一体化等进程迅猛发展,临沂的开放必将进一步加强,而作为临沂文化载体的各区县方言土语也必将受到人们的进一步重视。

整理辑录方言中的一些常用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临沂方言地域差异非常大,就整个官话方言来讲,临沂方言地处胶辽官话与中原官话的分界地带。

若单就山东方言分区而言,它横跨东潍、西鲁两区,全市12县区之东部沂水、沂南、莒县等属于东潍片(胶辽官话),西部区县属于西鲁片(中原官话);临沂北部又与西齐片(冀鲁官话)相接,因此北部部分县市的方言还带有冀鲁官话的特征。

鉴于此,若要如实记录临沂方言中的一些常用词,除了综合考虑词语内部纵向的语音、语义的发展演变之外,还要兼顾横向地域之间语言的接触给方言的语音、语义带来的影响。

笔者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临沂方言词语的辑录工作,兹拣数条移录如下(凡文中所举临沂方言用例皆出自笔者日常口语,其他地区方言用例多摘自《方言大词典》等辞书),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伴】此字方音有两读:一近读“办”,一近读去声“波”,读前者的多一些。

相比、相攀之义。

如:这次考试我~你强不了哪里去(意思是我比你强不了多少)。

《醒世姻缘传》第三回:“谁教你前生不去磨砖,今生又不肯积福?那前边伺候珍姨的人们,他都是前生修的,咱拿甚麽~他?”明冯惟敏《般涉调耍孩儿·财神诉冤》:“俺本是寻常百姓家,怎伴的威严九棘臣。

”江淮官话读为后者,如淮阴话读“波”:你不能~我,我一个人,你还有家哩。

此种意义吴方言写作“傍”,如:格爿店东西傍别爿店便宜。

伴、傍音近义通,均有相伴、相并之义,如《广韵·缓韵》:“伴,依也。

”《楚辞·九章·悲回风》:“伴张弛之信期”,王逸注曰:“伴,俱也。

”《汉书·武帝纪》:“遂北至琅琊,并海。

”颜师古注:“并读为傍,傍,依也。

”《说文·人部》段注:“傍,古多假并为之。

”由相伴、相并之义,二字相因引申为
相比之义。

【的脸子】:的近读“抵”,的脸子指演员脸部化妆。

的,《集韵》:“丁历切,入锡,端。

”《释名·释首饰》:“以丹注面曰旳。

旳,灼也。

今人谓缋画五采曰施旳。

”(旳是“的”的古字)毕沅疏证:“今本作勺。

”王先谦疏证补:“旳,本妇人饰容之具。

”汉王粲《神女赋》:“税衣裳兮免簪笄,施华~兮结羽钗。

”晋傅咸《镜赋》:“珥明珰之迢迢,点双~以发姿。

”今吴语称呼着色为“旳色”,中原官话称呼涂胭脂为“旳燕脂”,李恭《陇右方言发微·释训》:“陇南各县谓妇女润面以胭脂曰‘旳燕脂’。


【扚】:近读“底”,有拉引之义。

如:~蒜薹(把蒜薹从蒜苗中抽出来)《说文·手部》段玉裁注:“史记天官书:~云。

索引曰:许慎注淮南云:~,引也。

”《字汇·手部》:“丁历切,音的,引也;又,手掐。

”明冯梦龙《挂枝儿·散伙》:“耳朵儿~住在床前跪。


【吊草子】:特指犬交配。

“吊”有勾起之义,如:吊胃口。

进而引申为勾搭,勾引、调情之义,如“吊膀子”、“吊骚”等。

草,李实《蜀语校注》:“畜之雌者于产子前有藉草为蓐之本能,故雌畜多于通名前冠以‘草’字;因而又谓雌发情曰‘起草’或‘走草’。

”吊草或谓之“跳草”,亦不仅限于畜类,如《醒世姻缘传》:“正在踌躇不下,恰好侯、张两个道婆,引诱了一班没家法,降汉子,草上跳的婆娘,也还有一班佛口蛇心,假慈悲,杀人不迷眼的男子,结了社,攒了银钱,要朝普陀,上武当,登峨嵋,游遍天下。

”晋语称狗交配为“走草”,1931年《太古县志》:“犬相交曰走草。


【窎远】窎读若“吊”。

窎远,格外远的意思。

如:他在山上的桃园里住着,响(很,非常)~。

窎,《广韵·啸韵》:“多啸切,去啸,端。

”《说文·穴部》:“窎,窎窅,深也。

从穴,鸟声。

”《集韵·筱韵》:“窎,窎窅,深貌。

”窎、远同义连用,复合成词,表示遥远。

宋李纲《再乞招抚曹成奏状》:“虽已具奏道依近降圣旨,踏逐军马,道路~,见今阻隔,卒难办集。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李克让﹞本是西粤人氏,只为与京师~,十分孤贫,不便赴试。

”《闻过楼》第三回:“起先还说相公住得~,一时不进城来,这主银子没有对会处,落得隐瞒下来。

”《醒世姻缘传》第十五回:“你夹着屁股~子去墩着。

”叶圣陶《苦菜》:“那些~而僭越的忧虑,一霎时在我心里风轮似地环转。


【跢达】跢音近上声“多”,达读“得”。

跢,《广韵》:“丁佐切,去箇,端。

”形容幼儿走路的样子。

刚会走路的孩子,腿是直的,不会打弯儿,所以走起路来,一顿一顿的。

如:这孩子才八个月就~~的会走了。

《玉篇·足部》、《集韵·箇韵》:“跢,小儿行貌。


【搠个子】搠读为佛(fó)。

临沂方言中凡声母sh与u、ua、uo、uan、uang等韵母相拼时sh一律变读为f,如“书”、“刷”、“说”、“拴”、“双”等一系列字均读声母f开头的音。

搠个子就是摔跤、拔骨碌子。

如:他俩不对眼(互相看着不顺眼),又搠开个子了。

搠,摔、用力推。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自埋怨,自失笑,自解叹,自敦搠。

”凌景埏校注:“搠,抛掼。

敦搠……有时也写作敦摔。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那妇人将盘一搠,且不收拾,怒目道:‘适间老死魅曾对贵人说些甚话麽?’”搠还可以用来引申指吃东西,突出其有力气,能吃。

如:他一顿能搠一个锅饼个子。

【发、一发子】发近读“罚”。

一发、一发子,用于反复出现或可能反复出现的事情。

如:这是一发子感冒,孩子得好好管藉(照顾,顾惜)着点。

发,量词。

起;次。

《后汉书·鲜卑传》:“鲜卑寇边,自春以来,三十余发。

”《南史·萧思话传》:“时都下多劫掠,二旬中十七发。

”杨苏《没有织完的筒裙》:“大青树都换了一发叶子了,你的筒裙才织了半条。


【佮伙】音近“嘎伙”,有合作、相约一起之义。

如:~的买卖要多长个心眼。

∣他来~我到村头大口井里去澡洗(洗澡,游泳)。

佮,《广韵》:“古沓切,入合,见。

”《说文·人部》:“佮,合也。

从人,合声。

”徐锴系传:“佮,人相合也。

”朱骏声通训定声:“配耦之义为佮。

”《广韵·合韵》:“佮,倂佮,聚。

”该词也被用来借指非夫妻关系的人而同居或发生性关系等。

如:全村的人都知道了他们两个人~的事儿,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跍蹲】跍,方音近读“股”,蹲貌。

《广韵·模韵》:“跍,蹲貌;苦胡切。

”由其切音来看,跍当读为“枯”,但由于跍与蹲连读,受后一音节中不送气声母d的影响,跍读成了“股”。

吴语亦称呼蹲为跍,且其声母恰读为d,应钟《甬言稽诂·释动作》:“《广韵·十一模》:‘跍,蹲貌。

’音枯……音变共胡切。

甬语称蹲踞为共胡音。

”黄侃《蕲春语》:“《廣韻》上平聲十一模:跍,蹲兒;苦胡切。

今吾乡谓蹲曰跍,亦曰蹲。

”川剧《五台会兄》:“远望桥头高垒垒,涧下溪水吼如雷。

手扒栏杆过桥嘴,但见乌鸦跍几堆。

”蹲,音变读为“堆”或“得”(děi),《聊斋俚曲集·寒森曲》第八回:“大将军没奈何,常在旁估堆着,夜儿也在旁里卧。


【尽】尽近读“计”,鼻音韵尾脱落(如今天读成“吉们儿”)。

如:你去啊还是不去,~你。

∣酒~喝,管你个够。

尽,任凭、听任之义。

唐白居易《题山石榴花》诗:“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人看。

”《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六回:“他娘说道:‘你看么!我没说叫奶奶合你商议么?我也没曾逼住叫你嫁。

这是做娘老子来~你的话。

你自己愿意守志,没的倒不是好?从此说定,往后就再不消提了。

’”《西游记》第八四回:“﹝贼﹞冲开门进来,
諕得那赵寡妇娘女们战战兢兢的关了房门,~他外边收拾。

”《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各式各样的肉,~你吃。

”冀鲁官话读为“均”,意义相同,如山东聊城:俺均着他要了,俺再要。

∣我不管什么都是均着他吃够。

【醮天】醮近读“浇”。

醮天,撒酒、茶或面汤于地等以祭神、祭祖。

如:~完了,大家麻利着(赶快)给祖宗磕几个头。

醮,本是古代冠礼、婚礼中的一种简单仪节。

谓尊者对卑者酌酒,卑者接受敬酒后饮尽,不需回敬。

《说文·酉部》:“醮,冠娶礼祭。

从酉,焦声。

”《仪礼·士冠礼》:“若不醴,则醮,用酒。

”郑玄注:“酌而无酬酢曰醮。

”后多用于祭神,祭天。

王琦于李贺《绿章封事为吾道士夜醮作》一诗注引《隋书》:“夜中于星辰之下陈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一,祭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式以奏之,名之为醮。

”《竹书纪年》卷上:“﹝黄帝﹞游于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

”《文选·宋玉〈高唐赋〉》:“醮诸神,礼太一。

”李善注:“醮,祭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吾家巫觋祷请,絶于言议;符书章醮,亦无祈焉。

”王利器《集解》引卢文弨曰:“道士设坛伏章祈祷曰醮。

”《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严嵩﹞精勤斋醮,供奉青词,由此骤致贵显。


【紧仔】紧读若“己”,本来,原本之义。

如:我这两天~乔(很)难受,你别来烦我!《醒世姻缘传》第七四回:“相于廷道:‘就只你有嘴,别人没嘴么?狄大哥,你听不听在你,你~胳膊疼哩,你这监生前程遮不的风,蔽不得雨,别要再惹的官打顿板子,胳膊合腿一齐疼,你才难受哩!’素姐骂道:‘小砍头的!没的家臭声!他~怕见去哩,你又唬虎他!’”或写作“紧子”,《醒世姻缘传》第七五回:“周嫂儿道:‘是了,舍着俺两个的皮脸替狄大爷做去,~冬里愁着没有棉裤袄合煤烧哩。

’狄希陈道:‘你放心,做成了,情管叫你二位暖和。

’”亦有径写“极仔”的,如《聊斋俚曲集·翻魇殃》:“~想你不得见,又说你去的不光滑,痛恓恓把我心摘下。


【朗】近读“涝”,方音中ang和ao多有相混,如:好好学习读若“杭杭学习”,宽敞读若“宽超”。

朗,稀疏之义。

如:这把笊篱响~~个。

∣这块布响~~个,不夹密。

中原官话以及吴语多说稀为朗。

陕西商县张家塬:这包谷苗儿留得太~啦。

∣浙江嘉兴:秧插得忒~。

关于朗的读法,浙江镇海亦近读朗为劳,表稀疏之义。

【麻缠约】:比喻纠缠不休。

如:这事你麻利着跟他啰哩(说,解释)好,省得他天天来打~。

约,读如要。

《说文·糸部》:“约,缠束也。

从糸,勺声。

”《廣韻》:“於略切,
入药,影。

”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释人》:“约,今昭人言以绳束物,音如要。

”缠约,缠绕扎束。

《诗·小雅·采芑》:“方叔率止,约軝错衡,八鸾玱玱。

”唐孔颖达疏:“以朱~其毂之軧。

”麻缠,中原官话称纠缠为麻缠,如:没~。

没麻缠即不要纠缠。

【瞀迷】读若“毛昧”。

瞀,《广韵》:“莫候切,去候,明。

”迷近读为双元音“昧”,方言中单元音i常读为双元音ei,如玉米,方音读为“玉妹”;披衣服的披,方音读为佩;“我比你强”的比读为被。

瞀迷,烦闷困惑。

如:这户好事你都不做,俺乔~里(得)上(慌)。

《楚辞·东方朔<七谏·哀命> 》:“固时俗之溷浊兮,志~而不知路。

”王逸注:“瞀,闷也;迷,惑也。

言己遭遇乱世,心中烦惑,不知所行也。

”瞀,《玉篇·目部》:“目不明貌。

”《广韵·觉韵》:“瞀,目不明也。

”由目不明进而引申为昏、暗,不明白之义。

</七谏·哀命> 【那昝晚子】方音近读“拿着碗子”。

那昝,或写作那咱,指那时候。

《儒林外史》第七回:“那咱你在这里上学时还小哩,头上扎着抓角儿。

”《醒世姻缘传》第七四回:“俺那昝过的日子,你不晓的,张嫂子是知道的。

”“子”为后缀。

那昝晚子是说天很晚了、时候不早了。

如:你爹~才回来,那个时候你早就走了。

《醒世姻缘传》第五五回:“马嫂儿果然等吃了饭,去了;到日西时分回来说:‘我到了门外头,周嫂儿那老蹄子又出去了。

他媳妇儿,那淫妇,通是个傻瓜!问着他,连东南西北也不晓的!问说:‘你妈哩?’他说:‘俺妈不知往那里去了。

’叫我呆呆的坐着等他,等到那昝晚才来,说有几个哩,他明日清早叫我在家里等他罢。

我趁明快往家去,明日来回姑奶奶的话。


【贳】读若“使”,《广韵》:“舒制切,去祭,书。

”借贷、贷款的意思。

如:老王催得紧,你麻利着(赶快)上银行~点钱,先堵堵他的嘴。

∣上年我~了你两千块钱,今儿我手里有钱了,先还你。

《说文·贝部》:~,贷也。

从贝,世声。

《广韵·祃韵》:~,贳贷也,贷也。

《汉书·成传》:“乃贳贷坡田千余顷。

”颜师古注:贳贷,假取之也。

汉桓宽《盐铁论·水旱》:“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五谷新币易货,或时~民,不弃作业。

”宋王安石《上五事札子》:“今以百万缗之钱,权物价之轻重,以通商而~之,令民以岁入数万缗息。

”清恽敬《国子监生周君墓表》:“为社仓于云路门,至今贫者得~其谷。


【廋】近读“守”,《广韵》:“所鸠切,平尤,生。

”藏匿之义,如:玩具叫俺妈~~起来了,咱们去找找。

《方言》卷三:“~,隐也。

”郭璞注:“~,谓隐匿也。

”《论语·为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匿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今但得半斤食,其半为饔人所廋。

”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无锡
杨氏女》:“婢媪辈见失此物,曰:‘谁所廋耶?’将议大索。

”廋又写作廀,《广雅·释诂四》:“廀,隐也。

”王念孙疏证:“隈隐之处谓之廀。


【汤】方音近读上声,乃碰、触之义。

如:我连~都没~着她,她就哭了。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上:“侵晨等到合昏箇,不曾~箇水米,便不饿损卑末。

”元关汉卿《五侯宴》第一折:“谁敢道是~他一~?谁敢是触他一触?”《西游记》第三九回:“这一来就是个生铁铸的头,~着棍子,也打窟窿。

”“汤”的此种意义盖由其“冲撞、冒”之义而来,如《敦煌曲子词·剑器词》:“闻贼勇勇勇,拟欲向前~。

”前蜀贯休《送僧入马头山》诗:“满头霜雪~雪去,~雪去。

”此二例中的“汤”皆作冲、冒讲。

由冲撞进而引申为触、碰之义。

亦写作“搪”,如唐韩愈《送郑尚书序》:“机毒矢以待将吏,撞搪呼号以相和应。

”《水浒传》第一○四回:“王庆侧身一闪,就势接住那汉的手,将右肘向那汉胸脯只一搪。

”明汤显祖《紫箫记·拾箫》:“谩挨搪细骨腰轻,解纵送回波眼俊。


【汤汤】方音近读上声,形容人多盛大之貌。

如:到了下晚儿(下午)赶集买年货的人还~里。

此义之“汤”当同“荡”,浩大貌。

《尚书·尧典》:“~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孔传:“~,流貌。

”《诗·卫风·氓》:“淇水~,渐车帷裳。

”毛传:“~,水盛貌。

”《后汉书·班彪传》:“迺流辟雍,辟雍~。

”明陶宗仪《辍耕录·叙画》:“画水,~若动,使观者有浩然之气。

”由水盛可进一步引申为气势通畅、流畅之义。

如《醒世姻缘传》第三三回:“狄员外左哄右哄,哄的穿上道袍子,叫了狄周送到他书房里去。

别人拿上书去,~的背了,号上书,正了字,好不省事。

”亦可由水势浩大进而引申为更广泛意义上的广大、浩茫貌。

南朝梁沈约《梁鼓吹曲·木纪谢》:“仁荡荡,义~。

”南朝梁江淹《待罪江南思北归赋》:“心~而谁告?魄寂寂而何语?”
【酘】近读“投”,谓饮酒过多不适,过一段时间后再饮以振精神。

如甲:夜来后晌(昨天晚上)[酒]喝多了,头有点晕。

乙:再少喝点~~就好了。

《玉篇·酉部》:“~,~酒也。

”《集韵·矦韵》:“~,酒再酿。

”《字林》:“~,重醖也。

”《札朴》卷九:“吾乡造酒者既漉,复投以他酒更酿谓之~酒。

”方言之意义当是“酒再酿”之引申,如元无名氏《朱砂担》第一折:“我则是多吃了那几碗黄汤,以此赶不上他。

罢罢罢,前面有一个小酒务儿,再买几碗~他一~。

”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二折:“昨日上坟处多吃了几锺酒,不自在。

两个兄弟,咱今日往谢家楼上再置酒席,与我~一~去来。

”今此意义多写作“投”,如《醒世姻缘传》第四回:“这样,也等不到天明梳头,你快些热两壶酒来,我投他一投,起去与他
进城看病。

”《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昨日喝多了,必须投一投。


【饖】读若“味”,《广韵》:“于废切,去废,影。

”食物因湿热而腐败变臭。

如:这肉都~了,不能吃了。

《说文·食部》:“~,饭伤热也。

”朱骏声通训定声:“~,苏俗所谓馊,凡伤热则馊。

”《集韵·泰韵》:“~,食臭败也。

”《广韵·废韵》:“~,饭臭。

”《广雅·释器》:“~,臭也。

”王念孙《广雅疏证》:“饖之言秽也。


【武露】读若“误漏”,常用来形容作风强硬、行事勇猛之人。

如:这人响~,咱们可得躲着他点。

古时认为从露水降落的状态,可以推断国人的习性喜好。

如降露布散,则人尚武,谓之~;如降露凝沉,则人尚文,谓之文露。

《初学记》卷一引《春秋佐助期》:“~布,文露沉。

”宋均注:“甘露见其国,布散者,人尚武。

文采者,则甘露凝重。


【献】方音近读“选”,进酒之义。

按临沂乡俗,正式宴席上的头两道菜是鸡和鱼,这两道菜上来之后不能动筷子,要看有没有来献酒的,若没有人献酒就可以吃了。

《仪礼·乡饮酒礼》:“主人坐取爵实之,宾之席前西北面,献宾。

”郑玄注:“~,进也,进酒于宾。

”《诗·大雅·行苇》:“或献或酢,洗爵奠斝。

”郑玄笺:“进酒于客曰~。

”《汉书·五行志上》:“田狩有三驱之制,饮食有享~之礼。

”颜师古注:“以礼饮食谓之享,进爵于前谓之~。


【咺】读若“显”,《广韵》:“况晚切,上阮晓。

元部。

”小孩啼哭不止。

如:你别~了,我给你买好吃的。

《说文·口部》:“朝鲜谓儿泣不止曰~。

”《方言》卷一:“燕之外鄙,朝鲜洌水之间,少儿泣而不止曰~……凡哀泣不止曰~。


【詏别】读若“要驳”。

詏,《集韵》:“于教切,去效,影。

”别,方音读驳。

詏别有不听话、不顺从,对着干的意思。

如:这个~熊,大人说话一点儿也不听,尽(由着)他哩吧。

詏,言逆,话不顺。

《集韵·效韵》:“詏,言逆也。

”《正字通·言部》:“詏,言逆,与拗通。

”别亦有不顺从、执拗之义,如《水浒传》第一回:“先奏你们众道士阻当宣诏,违别圣旨。

”吴组缃《山洪》二:“‘犟瘌痢,别麻子’,村上人都拿这句俗话揶揄着。

”詏、别二字同义连用。

或写作“拗别”,《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都亏了对门禹明吾凡事过来照管,幸得晁源还不十分合他拗别。

”《醒世姻缘传》第六一回:“如何偏是我的妻房,我又不敢拗别触了他的性子,胡做犯了他的条教。


【悆气】悆读若“余”,《广韵》:“羊洳切,去御,以。

”悆气,多指日子过得很惬意,舒坦。

如:这几年他家吃得响~。

悆,《说文·心部》:“悆,喜也。

”《玉篇·心部》、《广韵·御韵》:“悆,悦也。

”《慧琳音义》卷六“病悆”注引《韵英》云:“悆,和悦也。

”《文选·张
衡〈东京赋〉》:“且归来以释劳,膺多福以安悆。

”薛综注:“悆,宁也。

”《魏书·尒朱荣传》:“去月二十五日圣体康悆,至于二十六日奄忽升遐。

”《隋书·刘昉传》:“及帝不悆,召昉及之仪俱入卧内,属以后事。

”清姚鼐《副都统朱公墓志铭》:“在朝屡以事陈,抉絶萌奸,民赖其悆。


【挓挲、挓挱、觰沙】近读“炸唦”,有伸展、张开之义。

如:她一看见爸爸来了就~着两个小手朝他扑过去。

挓,张开、伸开,《集韵·平麻》:“挓,挓挱,开貌。

”觰,角向上张开,《玉篇·角部》:“觰,角上长也”,《广韵·麻韵》:“觰,角上广也”,《札朴》卷九:“披张曰觰沙。

”引申为张开。

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赤鸟司南方,尾秃翅觰沙。

”方崧卿举正:“觰……角上张也。

”清徐昂发《观打鱼戏为鸬鹚歌》:“野人椓网横覆车,觰沙两翮不得舒。

”郭澄清《大刀记》第二十章:“小勇一见志勇的面,就把扛在肩上的红缨枪一扔,挓挲着胳膊扑过来。

”另外,方言中“挓挲”一词还有“哆嗦,打激灵”之义,也可以看成是“伸展”义的引申,如“这孩子可能吓着了,晚上睡觉身子老是挓挲。


【啅啅】啅近读“找”,《集韵》:“陟教切,去效,知。

”多形容动物或人的叫声。

如:他是头一回打针,疼得~哩。

∣这群毛孩子把逮来的一只小家雀用小绳子拴住,搁在天井里,急得树上的老家雀啅啅哩叫唤。

啅原指鸟的叫声,《集韵·效韵》:“啅,啅啅,鸟声。

”唐薛能《雕堂》诗:“鸣蛩孤烛雨,啅雀一篱秋。

”清陆长春《香饮楼宾谈·南昌狱》:“市人闻贡院中羣鸦啅啅,若争物状,知必有异。

”后泛指动物或人的叫声,亦指众口纷杂、争吵貌。

如:一大早我就听见你们两口子~哩,又打什么仗这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