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初中物理西藏初二期末考试精品试卷【4】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年初中物理西藏初二期末考试精品试卷【4】含答
案考点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城市街道两旁植树种草,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城市街道两旁植树种草,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A错;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B错;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错;“B超”是利用声能传递信息,D对。

考点:声现象
2.下列器材或装置使用时,不能看作连通器的是( )
A.茶壶B.船闸C.抽水机D.液位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茶壶的壶盖上有小孔,壶嘴上端有口,壶身和壶嘴底部相连通,是连通器,
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船闸的上游阀门打开时,上游和闸室构成连通器,下游阀门打开时,下游和闸室构成连
通器,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抽水机是利用大气压来工作的,不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D、液位计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制成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所以选C.
考点:连通器
点评:连通器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连通器里只有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的情况下,连通器各容器中液面的高度总是相平的.
3.公共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站在车里的人在水平方向上--()
A.受到向前的摩擦力B.受到向后的摩擦力
C.不受力D.受到汽车对它的牵引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①人和车之间既无相对运动也无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故而没有摩擦力存在于车河人之间,故A、B选项是错误的.
②汽车的牵引力受力物体是汽车,故而人并不会受到牵引力的作用,故D是错误的.所以站在车里的人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

故选C.
考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摩擦力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摩擦力是否存在取决于物体是否发生了相对运动,或者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4.某同学以刻度不同的尺子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测量结果如图所示,则哪一次测量结果的记录是准确的? ( )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刻度尺记录结果数值要精确估算到最小刻度下一位,刻度尺ABC的最小刻度是
1cm,所以估算结构为mm,而A明显没有到15cm所以B正确,D刻度尺最小刻度是mm,所以估算到下一位应该是14.75cm。

所以答案是B。

考点:刻度尺的使用
点评:本题考察学生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切记估算是最小刻度的下一位,不能多不能少,没有太大难度。

5.质量相同的木块和石蜡,把木块放在盐水中,石蜡放在水中,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那么()
A.木块受到盐水的浮力大
B.石蜡受到水的浮力大
C.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由于液体的密度不同,木块与石蜡的密度也不同,所以无法判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把木块放在盐水中、石蜡放在水中,都将漂浮,根据漂浮条件F 浮=G 物=mg 可以判断木块和石蜡受到的浮力大小关系. ∵木块放在盐水中,木块漂浮, ∴木块受浮力: F 木=G 木=m 木g ;
∵石蜡放在水中,石蜡漂浮, ∴石蜡受浮力: F 蜡=G 蜡=m 蜡g ; 又∵m 木=m 蜡,
∴F 木=F 蜡,即木块和石蜡受到的浮力相等. 故选C .
考点:物体浮沉条件极其应用;浮力大小的计算。

点评:利用好漂浮条件F 浮=G 物=mg 是本题的关键.
6.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需要减小压强,在图所示的事例中,属于
增大压强的是
【答案】B
【解析】A 、书包带子做的宽一些,是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不符合题意;
B 、切菜刀磨得锋利,是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符合题意;
C 、轨道铺在枕木上,是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不符合题意;
D 、滑雪时穿上滑雪板,是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7.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A .在缓缓流淌的河水中可以看到河边垂柳的倒影
B .注满水的游泳池,池底看起来变浅了
C .人在阳光下,地面上出现影子
D .筷子斜插入水中,水下部分看起来上翘了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在同
一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光的反射是光照射到物体表面又返回的现象,光的折射是由于光从一
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或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它们之间有
本质的区别。

A、在缓缓流淌的河水中可以看到河边垂柳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原理,符
合题意;
B、注满水的游泳池,池底看起来变浅了,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光的折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C、人在阳光下,地面上出现影子,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身体挡住了光而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D、筷子斜插入水中,水下部分看起来上翘了,是由于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2008•宁波)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观察时要用右眼注视目镜
B.观察装片时先用高倍镜,后用低倍镜
C.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时,视野不宜太亮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只与物镜有关,而与目镜无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生物课上所学的关于显微镜的使用知识和细胞的知识,来解答此题.
解:A、使用显微镜时,用右眼还是用左眼都可以,故A错误;
B、低倍镜放大倍数小,找到物像后,移动需要更清楚观察部分到视野中央后,再换高倍镜!这样主要是为了观察方便,即找到需要观察的部位,并移动到视野中央,这些操作方便.如
果在低倍镜下已经看的很清楚了,也就没有必要换高倍镜了,故B错误;
C、口腔上皮细胞颜色很浅,视野太亮容易看不清,故C正确;
D、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这是跨学科的题,注意联系生物课上所学的关于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胞的相关知识.
9.(2分)北京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4.7℃,这一温度的正确读法是()
A.零下摄氏4.7度B.摄氏零下4.7度
C.摄氏负4.7度D.负4.7摄氏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关于零下的温度有两种读法:负多少摄氏度或者零下多少摄氏度
解:“﹣4.7℃,读作:零下4.7摄氏度或者负4.7摄氏度.
故选D
点评:注意零下的温度读法,读数时摄氏度不能分开,并且要数字在前,单位在后.
10.在用音叉演示“什么因素决定声音响度”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音叉的敲击后,仍然能
听到嗡嗡嗡的声音,这是因为()
A.音叉仍在振动
B.这是回声现象
C.人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音叉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虽然停止了对音叉的敲击,
但音叉仍在振动。

故选A
考点:声音的产生
二、双选题
11.下面关于声现象的配对中,正确的是()
A.“闻其声,知其人”——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
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次声波传播很远
C.“隔墙有耳”——固体也能传声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声波可以传播能量
【答案】ACD
【解析】
试题分析:A、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音色不同,故A符合题意。

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说明的是回声,回声人耳能够听见,不是次声,故B不符合题意。

C、隔墙有耳,墙是固体,说明固体也能传声,故C符合题意。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D符合题意。

选项ABC正确,故选ACD。

考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回声,声音的特征
12.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声现象.例如:笑树能发出笑声是因为果实的外壳上有
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使其发声。

通常情况下广场音乐喷泉的优美
旋律通过传入我们耳朵.
【答案】振动空气
【解析】
试题分析: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第一空填“振动”,在广场听到音乐喷泉的声音时,与我们
耳朵接触的只有空气,音乐声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的,第二空填“空气”。

考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空气可传声。

13.洒水车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行驶中不断洒水,在此过程中洒水车()
A.动能不变B.动能减小C.机械能减小D.机械能不变
【答案】BC
【解析】洒水车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行驶中不断洒水,在此过程中洒水车的高度和速度
不变,质量变小,所以洒水车的动能变小,重力势能变小。

机械能等于动能与重力势能之和,所以洒水车的机械能变小。

故AD错误,BC正确。

答案为BC。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轮船从河里开到海里时,所受浮力不变
B.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C.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D.能在酒精中悬浮的蜡块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大块下沉,小块上浮
【答案】AB
【解析】A. 漂浮物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力,故轮船从河里开到海里时,所受浮力不变,A说法正确;B.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B说法正确;C.
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C说法错误;D. 能在酒精中悬浮的蜡块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
大块、小块均悬浮,D说法错误;答案选AB。

15.“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说,猴子看到水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水中了,大叫起来“不得
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水里了!”…关于水中的月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B.水中出现月亮是光的折射现象
C.水中出现月亮是光的反射现象
D.水中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等于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
【答案】CD
【解析】猴子捞月中井中的月亮是井水作为平面镜形成的月亮的虚像,因平面镜所成的像与
物的大小相等,选项A说法错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选项B说法错误,选项C
说法正确,平面镜成像时像距等于物距,选项D说法正确,答案选CD。

三、实验题
16.在“研究凸透镜成像条件”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某同学做此实验时得到的像
如图回答
(1)图所观察到的像是像.(描述要完整)
(2)从图中的现象可知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的范围是 .
(3)利用凸透镜的这一成像原理可制成 .
(4)若在如图中的情况下,再把蜡烛与透镜的距离增大10cm,则增大后所的像是像(描述要完整),根据这一成像原理可制成照相机.
(5)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清晰的像后,如果将透镜的下半部分遮住,我们将看到烛
焰的像是(A.上半部分 B.下半部分 C.全部,用代号填写),像的亮度(填变暗、变亮或不变)。

【答案】(1)倒立放大的实像(2)大于10cm小于20cm(3)投影机(4)倒立缩小的实像(5)C,变暗
【解析】(1)实像可以在光屏上承接到,而虚像则不能,图中所观察到的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2)由图可知,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可知蜡烛到凸
透镜的距离的范围是大于10cm,小于20cm;
(3)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可知,利用凸透镜的这一成像原理可制成投影仪或幻灯机;
(4)在如图8的情况下,若把蜡烛与透镜的距离再增大10cm,则U>2f,由凸透镜成像规
律可知,此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5)凸透镜成实像时,无论遮住凸透镜的上部、下部、中间,都不能改变像的大小,但是
像变暗,凸透镜遮住的越多,像越暗.
四、填空题
17.图中一个重为20N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受到一个大小为5N的竖直向上的拉力,则物
体受到的合力为_______N;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为 N。

【答案】0,15
【解析】
试题分析:物体受到的重力20N,竖直向下,拉力5N,竖直向上,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物
体仍然静止在地面上,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作用,由平衡条件可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物体受重力与向上的拉力和支持力平衡,故:。

考点:力的合成与应用.
点评:求物体受到的合力问题,是一道基础题,掌握力的合成方法即可正确解题.
18.仔细观察图甲,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还跟力的_______有关。

【答案】作用点
【解析】
试题分析:大人和小孩在门上的作用点不同,使得大人虽然力气大却推不过小孩,说明力的
作用效果不仅跟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还跟力的作用点有关.
考点:力的三要素.
点评:正确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19.第五届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于2007年5月在宜昌市举行.在这次比赛中,35km拉力赛的最好成绩约2h,则其平均速度约为________km/h,合________m/s.
【答案】17.5,4.86
【解析】根据速度公式v=s/t计算速度,v="s/t=35km/2h=17.5" km/h="4.86" m/s.
20.如下表,为几种物质的沸点,_________的沸点最低.如果在1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
从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___________。

【答案】液态氮;二氧化碳
【解析】
试题分析: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从表中看出沸点最低的是液态氮-196摄氏度,如果在1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从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凝固点最
低的二氧化碳先分离出来。

考点:熔点和凝固点
21.2014年12月下旬全国平均气温为近28年同期最低,我市许多地方出现了冻雨、冰挂。

如图所示是屋檐上结起的冰挂。

冰挂的形成是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冰挂的形成过
程中要热量,冻雨是过冷水滴落到温度 0℃(填“高于”、“等于”或“低于”)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形成的。

【答案】凝固;放出;低于
【解析】
试题分析:水滴从屋檐留下来的过程中遇冷变成了冰挂,这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冻雨是过冷水滴落到温度更低的物体上,就会由液态的水变为固态的冰层,也是凝固现象。

考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五、计算题
22.如图所示,圆柱形容器A和B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的底面积分别为2×10-2米2和1×10-2米2。

A容器中盛有0.2米高的水, B容器中盛有0.3米高的酒精。

(ρ
酒精
=0.8×103千克/米3)求:
①A容器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
水。

②B容器中酒精的质量m
酒精。

③若在两容器中抽出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后,剩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分别为p
水¢和p

精¢。

请计算当p

¢>p
酒精
¢时,抽出液体的质量范围。

【答案】①1960帕
②2.4千克
③0.8kg<△m<2.4kg 【解析】
试题分析:①p
水=ρ

gh

=1×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2米=1960帕
②m
酒精=ρ
酒精
V
酒精
=0.8×103千克/米3×1×10-2米2×0.3米=2.4千克
③若p
水¢>p
酒精
¢
考点:液体的压强的计算、密度公式的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点评:解决本题的难点是求压强公式求出抽取液体的质量范围,难度较大。

23.(8分)(2012•南平)2011年7月1日,南平九峰山脚下“自锚式独塔悬索斜拉”的跨江大桥投入使用,这座大桥主线桥梁全长449m,双向六车道.一辆小车匀速过桥时的速度如图所示.(结果保留一位小数)求:
(1)该小车的行驶速度为多少km/h?合多少m/s?
(2)小车以此速度通过主线桥需多长时间?
【答案】(1)小车的速度是40km/h,合11.1m/s.(2)小车过桥需要40.41s
【解析】
试题分析:(1)图中给出的是小车的速度表,因此直接进行读数,即可得到轿车行驶的平均速度;
(2)在(1)中得到了汽车的速度,已知行驶的路程,利用公式t=得到时间.
解:
(1)由图知:速度表的分度值为:5km/h,因此所示的轿车速度为:40km/h=40×
m/s≈11.1m/s;
答:小车的速度是40km/h,合11.1m/s.
(2)小车需要的时间为t===40.41s.
答:小车过桥需要40.41s.
点评:解答此题用到了速度的变形公式和单位换算,正确的读出小车的速度是解题的基础.24.据报道,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设在慕尼黑“IBC”大厅前的大理石足球雕塑“团队之星”
的“足球”和底座的总质量达11t,“足球”的体积约为3m3.若雕塑底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m2,大理石的密度为2.6×103kg/m3,g取10N/kg.请计算:
(1)该“足球”的质量.
(2)雕塑对地面的压强.
【答案】(1)7.8 (2)5.5×104
【解析】
(1)足球的质量m =ρV =2.6×103kg /m 3×3m 3=7.8×103kg =7.8t .
(2)雕塑对地面的压力F =G =mg =11×103kg×10N /kg =1.1×105N .
雕塑对地面的压强=5.5×104Pa . 25.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s 。

在某次试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km/h 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m ,则:
(1)经过多少米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
(2)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km/h 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在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 ,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多少秒?
(3)根据(2)中的计算结果,请你给开车的人们提出一条忠告。

【答案】(1)8m ;(2)0.7s ;(3)驾驶员打电话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的距离变长,因此其刹车反应变慢,所以,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驾驶员朋友们开车时不要接打电话。

【解析】
试题分析:(1)由题意可知,汽车的速度为:72km/h="20m/s" ,在反应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s 反应1=vt 1=20m/s×0.4s=8m ;(2)打电话的情况下的反应路程为:S 反应2=S 反应1+(39m -
33m )=8m+6m=14m ,此过程的反应时间为:t 2=s 反应2/v=14m/(20m/s )=0.7s ;(3)驾驶
员打电话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的距离变长,因此其刹车反应变慢,所以,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驾驶员朋友们开车时不要接打电话。

考点:速度和路程
六、简答题
26.“夏天吃冰棒感到凉快”和“夏天人站在通风处感到凉快”。

这两种“凉快”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吃冰棒凉快是冰棒熔化时吸收了热量,人站在通风处感到凉快是因为站在通风处,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蒸发时吸收人体较多的热。

【解析】分析:分析两种现象原来和现在的状态,然后根据熔化和汽化的定义进行判断,根据熔化和汽化时吸热和放热情况进行判断.
解答:答:吃冰棒凉快是冰棒熔化时吸收了热量,人站在通风处感到凉快是因为站在通风处,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蒸发时吸收人体较多的热.
七、综合题
27.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一艘叫“泰坦尼克”号的大海轮,因为跟冰山相撞而沉没的悲剧。

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声音传播规律制成的探测装置,安装在船上,能及时发现冰山或暗礁的存在,你能说出它的名称和原理吗?
【答案】(声呐)回声定位仪@ 利用声音发出后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时的方向和时间,来确
定障碍物的距离、方位和大小等。

【解析】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一艘叫“泰坦尼克”号的大海轮,因为跟冰山相撞而沉
没的悲剧。

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声音传播规律制成的探测装置,该装
置叫做声呐或回声定位仪;声呐的原理是利用声音发出后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时的方向和时间,来确定障碍物的距离、方位和大小等。

八、作图题
28.请按下列要求作图:
(1)如图1所示,太阳光竖直向下照射,一不透明的圆柱体竖直悬于空中,在虚线框中画
出从竖直方向看到的圆柱体在水平地面上的影子的大致形状;
(2)如图2所示,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
是S在镜中成的像,当平面镜图示位置基础上转(3)如图3,平面镜前有一个发光点S,S
1
,试作出转动后的平面镜位置.
动一个角度后,像的位置为S
2
【答案】
(1)
(2)
(3)
【解析】解:
(1)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太阳光被圆柱体挡住,所以在地面上的影子和圆柱体的截面相同,是一个圆形的,如图所示:
(2)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
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
(3)先作出S
1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S,再连接SS
2
,作出SS
2
的垂直平分线,在平分线位置画
出新平面镜的位置,如图所示: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专题】作图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1)光沿直线传播最重要的应用是影子的形成,图中太阳光被物体挡住,在地面上形成影子;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像在S
1
时的发光点的位置S,
再由S、S
2
作出新平面镜的位置.
【点评】(1)主要考查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2)在平面镜成像作图中,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要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
对称,先作出端点和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各点即为物体的像;
(3)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