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故事原文]司马光砸缸课文原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光砸缸故事原文]司马光砸缸课文原文【素材及写作指导】
司马光砸缸课文原文篇1:司马光砸缸课文原文
导语:司马光砸缸,著名历史故事,发生在宋朝河南光山。
讲述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出自于《宋史》。
以下是小编整理司马光砸缸课文原文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元末·阿鲁图《宋史》
字词注释
生:长,长到。
凛然:稳重的样子。
成人: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18岁。
指:通假字,通“旨”,主要意思。
至:至于,到达,甚至。
登瓮:站在大缸上。
瓮:大缸。
去:离开。
迸:流出来。
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
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
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
一群
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司马光砸缸课文原文篇2:刷子李课文主要内容
“刷子李”普普通通,却有“俗世奇人”之美称,那么你知道本课文的内容吗?下面请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刷子李课文主要内容
刷子李专干粉刷这一行。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
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jiāng)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这是传说。
人信也不会全信。
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
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
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pì)股后边提东西。
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fù)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那天,曹小三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镇南道给姓李的人家新造的楼房刷浆。
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曹小三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
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
这楼房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
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fú)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
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
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
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自得清爽。
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
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二响,极是好听。
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
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刷子李干活还有一个规矩。
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
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那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
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
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
完了,师傅露馅(xiàn)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
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zhà),是吧。
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
说着,刷子李手指捏(niē)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
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
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好好学本事吧!”
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
司马光砸缸课文原文篇3:孔融让梨课文原文
《孔融让梨》主要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尊老爱幼,发展他们的智力。
《孔融让梨》原文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
孔子二十世孙,泰山
都尉孔宙次子。
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
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
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原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
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
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
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
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孔融让梨》故事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为当时着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
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
最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
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
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
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
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大家都很称赞他。
《孔融让梨》教案
教学教呈:
一、出示梨,导入课题。
师:出示梨,问:这是什么?如果是你们,更想吃哪个?
二、听故事《孔融让梨》
1.引出主题,引起兴趣。
师:肖老师就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于梨的故事,(请学生打开35面)你们认识这个小男孩吗?你们想不想知道孔融挑了哪个梨?现在我们就来听听这个故事吧。
(板书:第13课孔融让)张贴放大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