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人教版第四章课后题答案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问题探讨1.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
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二)探究 1. “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
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
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3.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
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4.不同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
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例如5%以内。
如果超出了此范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不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所致。
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三)思考与讨论1.图中A种群属于增长型,C种群属于衰退型,B 种群属于稳定型。
这是由于种群中年轻个体越多,一般来说出生率会越高,死亡率会越低。
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
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四)练习基础题 1.约386条。
2.调查鼠的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密度可用样方法。
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含解析
第3节 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知识点一 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知识梳理1.群落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01生物种群的集合。
(2)举例①一个池塘里全部鲤鱼。
(□02×) ②一个池塘里全部鱼。
(□03×) ③一个池塘里所有生物。
(□04√) (3)与种群的关系同种生物个体――→全部□05种群――→所有种群□06群落2.群落水平上的研究问题 (1)研究的问题(2)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12种群。
3.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不同群落的□13物种数目有差别,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14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15丰富度,即群落中□16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17越丰富。
海拔越高,群落丰富度□18越低。
4.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①土壤动物具有□19趋暗、□20趋湿、□21避高温的习性。
②调查方法:常用□22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③调查对象:样本中肉眼可见的所有动物。
④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23种类和数量。
⑤丰富度统计方法:一是□24记名计算法,二是□25目测估计法。
(2)实验步骤(3)实验结论①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32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②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33越多,群落结构也□34越复杂。
(4)用具分析①诱虫器诱虫器中的□35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它利用土壤动物具有□36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远离光源、热源。
②吸虫器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37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5)注意事项①取样时应注意□38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免结果偏差较大。
②用体积分数为□3970%的酒精杀死并保存标本,若要保存活体通常用含有湿棉花的试管收集。
《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群落的结构》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群落的结构》一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掌握群落的结构分类及其生态意义;3. 学会运用群落结构知识分析实际生态问题;4.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群落的结构》课程内容,了解群落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并准备相关问题。
2. 课堂互动:在课堂中,学生将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尝试用图表展示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 作业练习:完成以下练习题:- 简答题:阐述群落的概念及其生态学意义。
- 论述题:分析某一片区域的群落结构特点及形成原因。
- 应用题:利用所学的群落结构知识,设计一个本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案。
4. 知识拓展: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或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群落生态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保护案例。
三、作业要求1.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本或网络资源中查找相关资料,并做好笔记,准备课堂讨论。
2. 课堂互动中,小组内成员要积极发言,相互交流观点,共同完成图表制作。
3. 作业练习部分,学生需独立完成,答案要准确、完整、条理清晰。
特别是应用题部分,要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4. 知识拓展部分,学生需提交一份简短的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记录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想。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准确度、完整性、条理性以及创新性进行评价。
2.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将在课堂上进行表扬,并作为其他学生的榜样。
3. 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将给予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作业进行讲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意见。
2.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将进行集中讲解和答疑。
3. 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
生物必修3复习第4章种群和群落222778
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杀虫效果。 4.意义:
_性_别_比_例_通_过_影_响_出_生_率_来_影_响_种_群_密_度_。
二.种群的分布型
㈠.概念: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 置状态或空间布局称之为种群的空间特征。
㈡.类型:
1.均匀分布
在群落中生态作用最大、并对群落的外 貌、结构和群落环境起决定作用的物种。
㈢.种间关系 ㈣.空间结构 ㈤.群落的演替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㈠.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丰富度)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物种的丰富度。
2.特点: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 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物种的数目愈多, 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2.提示: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 在相关性。
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 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
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 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提示: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 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 相对稳定;
A
数
AB
寄生
A B
B
时间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Go
资料分析:反映种间关系的实例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1.答:①单独培养: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 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②混合培养: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 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 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 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 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 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 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 ,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 竞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1《种群的特征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 的形式。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 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宏 微观 观方 方面 面: :种 种群 群是 是生 生物 物繁 进殖 化的 的基 基本 本单 单位 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的特征是个体不具有的,个体只能 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 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12月份未成熟个体为0,说明该种群10月份的出 生率可能为0,A正确;天敌迁入后,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 容易被捕食,从而导致该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由 图可知,在不同的季节年龄结构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 个体,影响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 低,D错误。 答案: D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2.年龄组成的曲线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 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一题多变】 (1)若C组的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 (2)若上述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
答案 (1)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平衡 (2)②④
知识点二 群落的空间结构(P74-75) 梳理教材新知
②一定________。
③各种________的集合。
(3)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六个问题: ①群落的________组成,丰富度。 ②________关系。 ③群落的________结构。 ④群落的________。 ⑤各种群占据的位置。
⑥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4)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________。
3.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 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 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 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1),飞蝗的 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2)。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 下列问题。
(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蛙与飞蝗的关系是
②竞争
b.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③寄生
c.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④互利共生 d.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 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答案】 1.(1)①× ②× (2)①地点 ②区域 ③生物种群 (3)①物种 ②种间 ③空间 ④演替 (4)种群
2.(1)不同群落 (2)丰富度 物种数目 (3)丰富 3.①—c ②—b ③—d ④—a
掌握核心内容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及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1.全面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 (1) 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如一个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 林等一定范围内。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活动过程 ①土壤中稍大型的小动物用 包着纱布的镊子 取出,微小动 物用细孔尼龙纱布 筛出,装入有固定液的瓶中,贴上标签。 ②将固定后的标本倒入培养皿中。 ③在双筒解剖镜下观察,进行分类,将数量和种类记录在 表中。
(3)分析讨论 ①土样中的动物是否能全部找出来?为什么? ②根据不同地点相同深度土样中小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的 不同,分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 休息一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
17
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 可导致害虫 A 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 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 合理的解释是( D )
提示:①不能;有些更微小的动物会“漏网”。 ②土壤是土壤中小动物居住和觅食的场所。土壤中小动物 的组成及其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受污染 程度,如土壤的肥沃程度、酸碱度、温度、湿度、各种有毒化 学物质的含量等都会影响小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和数量。
解析: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的对象是土壤 样本内肉眼可见的所有小动物,调查的指标是小动物种类(丰富 度)。
2.群落结构的形成及意义 (1)形成: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 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1)光照不是影响群落中植物分层现象 的唯一因素,温度、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等都属于影响因素。
(2)水域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布的不是温度,虽然随着深度的 增加温度也会发生变化,但主要因素还是光照,在 200 米以下 水域中几乎是没有光的,所以缺乏绿色植物。
《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群落的结构》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群落的结构》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群落的结构类型和分布规律;3. 培养观察自然现象、分析群落结构的能力;4. 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知识回顾:(1)回顾前课内容,完成群落定义、特性的笔记整理。
(2)通过预习教材,明确本节课将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2. 实践探究作业:(1)要求学生实地考察一处自然环境(如校园绿地、公园等),观察并记录其中的植物群落分布。
具体包括植物种类、数量、分布位置等。
(2)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该群落的结构特点,并尝试判断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3. 拓展延伸:(1)撰写一篇关于群落结构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小论文,例如“校园植物群落对环境的影响”。
(2)设计一个简化的实验,模拟不同条件下群落的变化过程,例如改变光照强度、温度等因素观察对群落生长的影响。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在进行实地考察时需确保安全,不得擅自离开活动区域;2. 认真记录观察数据,并使用科学术语进行描述和分析;3. 作业需独立完成,严禁抄袭他人成果;4. 作业需按时提交,并附上必要的观察记录和实验数据;5. 拓展延伸部分需结合生活实际,体现所学知识的应用。
四、作业评价1. 依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回顾准确程度进行评价;2. 实践探究作业部分将根据学生观察的细致程度和数据分析的科学性进行评价;3. 拓展延伸部分将结合学生论文的逻辑性、创意及实验设计的合理性进行评价;4. 鼓励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的优秀作品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及时批改作业,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和优点;2.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指导;3. 对于优秀作品,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表扬,并鼓励其他学生借鉴学习;4. 学生可根据教师反馈意见,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调整。
通过以上的作业设计方案,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群落的结构》这一课的知识点,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3节 群落的结构习题
1.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种群的丰富度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解析:选C。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
这些物种不是随机聚集在一起,而是通过种间关系联系起来的。
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很多,除丰富度外,还有空间结构等。
2.(2012·吉林一中高二检测)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鲤鱼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乙池塘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D.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是定值解析:选C。
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与种群数量、种群密度无关。
不同群落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3.生物群落的特征主要包括()①年龄组成②种间关系③种群密度④垂直结构⑤水平结构⑥物种多样性⑦优势种⑧物种丰富度10出生率和死亡率⑨性别比例○A.①②④⑤⑥⑧ B.②③④⑤⑦⑧C.②④⑤⑥⑦⑧D.④⑤⑥⑦⑧⑨解析:选C。
群落层次上研究的内容有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各种群占据的位置、群落的分布范围和边界等。
其中的①③⑨○10是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
4.下图为四种生物种间关系示意图,能正确表示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小两种草履虫、狐与兔、细菌与噬菌体四种种间关系的依次是()A.③④①②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③②④①解析:选C。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如图③;大小两种草履虫为竞争关系,如图②;狐与兔之间属于捕食关系,如图①;细菌与噬菌体之间属于寄生关系,如图④。
5.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解析:选C。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一、群落的结构特征(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种间关系1)捕食:(斗争中最激烈的)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如:羊吃草,狼吃鹿。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从对方获利。
如:豆科植物和根瘤;人和肠道细菌。
3)竞争:两种不同生物为争夺资源和空间而斗争。
如:牛和羊,田里的水稻和杂草。
4)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生物体表或体内,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
如:植物和菟丝子;噬菌体和细菌;绦虫和猪。
(4)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物种分布,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条件有关。
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物种分布,不同地段往往分布不同种群,同一地段的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群落的演替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1)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①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但被彻底消灭........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②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如图乙) 2、群落的种间关系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寄生:蛔虫、绦虫、虱子、蚤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垂直结构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3、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4、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Word版含答案
一、群落的概念及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错误!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研究的问题3.研究群落的基础:研究种群。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错误!1.意义: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三、种间关系[连线]错误!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错误!1.土壤生物的特点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3.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共研探究]1.如图,池塘中的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着多种生物,请分析以下问题:(1)列举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植食性鱼、肉食性鱼、微生物等。
(2)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的数量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减少。
(3)群落的概念:由(2)可知,生活在该池塘的各个种群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它们构成的这个有机体就是群落,其含义为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4)群落概念的4个关键点①随着时间的迁移,群落内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②群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内的各种生物聚集在一起才能发生关系。
③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④不是简单随机聚集,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
2(1)由上表可看出:不同群落的物种种类和数目有差别。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来衡量。
(3)由表中信息可推测: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2020生物人教版必修3作业: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Word版含解析
Ill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课堂对点训练一HF TWJG DtJl D(AN XUN LIAJN题型■一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1 •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B •群落包括该区域内的所有动物和植物,不包括微生物C.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D .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答案B解析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A、C正确,B错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D正确。
2.下面的实例中,能构成群落的是()A .亚马孙河谷的热带雨林B .大兴安岭的红松林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D .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答案C解析题中A和B选项出现的热带雨林和红松林不但包括多种生物,同时还有自然环境,不属于生物群落的范畴,A、B错误;而选项D无菌培养基中的大肠杆菌菌落,由于只有一种物种则只能称为种群,D错误;选项C中污染后的共生菌落是由不同种的细菌构成的,可视为一个小的群落,C正确。
3.下列研究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A .梧桐山的鸢尾每年新增的个体数B .深圳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c•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D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答案A解析群落主要研究的是群落中种群的多少、优势种以及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及边界,梧桐山的鸢尾每年新增的个体数属于种群数量的变化,A错误。
4.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是()A.群落的大小 B .群落的垂直结构C.群落的物种组成 D .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C解析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是群落物种的组成,C正确,A、B、D 错误。
5.下列关于群落的丰富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 .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的多少B .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C.群落中动物的数目有很多,说明丰富度大D .农田中生物种类较多,丰富度大答案B解析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生物的种类)数目的多少,B正确,A、C错误;农田中生物种类较少,丰富度小,D错误。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7.doc
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选择题1.下表的群落中,以数字1~5代表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
其中丰富度最大的群落是( D )2.在自然界中,下图中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4幅营养关系图中,与其所表示的种间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关系最符合的是( D )[解析] 坐标图中甲、乙两种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乙以甲为食)。
4幅营养关系图中,A 表示互利共生关系,B表示寄生关系,C表示甲、乙之间的竞争关系(甲、乙均以丙为食),D 表示捕食关系(乙以甲为食)。
3.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解析] 据图分析,甲、乙两种群存在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浮游动物)。
丙为专食浮游动物的鱼,所以,乙、丙两个种群的数量首先减少,最终仅剩的一定为甲种群。
乙、丙都为消费者,在需氧等方面存在竞争关系。
4.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
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生物群落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解析] 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而不是一种生物,A错误;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所以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B正确;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生物群落,C正确;-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逐渐增强,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D正确。
高中生物3 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 测试(教师版)含答案
必修3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测)(满分60分,40分钟完成)班级姓名总分一、单选题(30分,每题3分)1。
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B。
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
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答案】A【解析】丰富度是指该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数,而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为0,因此没有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A项错误;据图可知,幼虫密度随时间呈周期性波动,B项正确;由于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项正确;根据题干可知,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的数量先于松针长度变化,表明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D项正确.2.如图所示的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C.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D.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答案】B【解析】分析曲线可知,三种食虫蝙蝠都在夜间活动,但银毛蝙蝠和蓬毛蝙蝠的活动时间比棕蝙蝠相对晚,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三种蝙蝠之间属于竞争关系而不是互利共生关系,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B错误;蝙蝠夜间觅食,既可以避免与白天觅食的食虫鸟之间的竞争,也可避免遭遇许多天敌的捕食,C、D正确。
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B.种群密度能够真实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C.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研究种群和群落的丰富度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答案】D【解析】种群中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A错误。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3节 群落的结构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选择题1.下表的群落中,以数字1~5代表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
其中丰富度最大的群落是( D )2.在自然界中,下图中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4幅营养关系图中,与其所表示的种间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关系最符合的是( D )[解析] 坐标图中甲、乙两种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乙以甲为食)。
4幅营养关系图中,A 表示互利共生关系,B表示寄生关系,C表示甲、乙之间的竞争关系(甲、乙均以丙为食),D 表示捕食关系(乙以甲为食)。
3.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解析] 据图分析,甲、乙两种群存在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浮游动物)。
丙为专食浮游动物的鱼,所以,乙、丙两个种群的数量首先减少,最终仅剩的一定为甲种群。
乙、丙都为消费者,在需氧等方面存在竞争关系。
4.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
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生物群落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解析] 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而不是一种生物,A错误;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所以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B正确;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生物群落,C正确;-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逐渐增强,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D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某池塘中全部鱼是一个群落B.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的丰富度越大C.森林的垂直分层主要受光照的影响D.森林中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是受食物种类的影响解析群落包括某自然区域内的全部生物,而池塘中全部鱼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生物。
热带地区一般温度适宜且雨水充沛,物种丰富度较大,故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大。
森林中动、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原因分别是食物和光照。
答案 A2.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鲤鱼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乙池塘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D.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是定值解析物种丰富度是物种数目的多少,而不是种群密度。
答案 C3.从生态学角度看,表现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诗句是(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解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其中的草和豆苗之间为竞争关系;而“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分别表现的是溶解氧、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答案 B4.科学家近日在印尼婆罗洲发现,蝙蝠栖息在猪笼草的捕虫囊中。
这种异乎寻常的生存方式,给双方都带来好处——猪笼草得益于蝙蝠粪便中的营养素,而蝙蝠则安全的藏匿于植物的捕虫囊中。
下列关系中较适合蝙蝠与猪笼草的是( ) A.捕食关系 B.竞争关系C.互利共生关系D.寄生关系解析蝙蝠与猪笼草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 C5.下图中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三图表示的最可能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共生B.共生、捕食、竞争C.竞争、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共生解析图甲为互利共生,图乙表示捕食关系,图丙表示竞争关系。
答案 B6.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就越多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群落的丰富度越大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解析所有的鱼是指多个物种,既不构成种群也不构成群落。
答案 B7.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解析从曲线可以看出,甲、乙、丙生活的主要区域不相同,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它们的生存区域和食物有重叠部分,存在竞争;三种鱼主要食物有所不同,有利于各种群的生存。
答案 D8.将a、b两种草履虫分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在成分和温度等条件完全相同的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根据培养产生的结果判断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在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有b存在,a就不能生存B.在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a和b能够共存,但b的数目肯定多于aC.在该实验培养条件下,b的生存能力肯定强于aD.在该实验培养条件下,a和b互利共生解析 a和b是竞争关系,在该实验培养条件下,b的生存能力肯定强于a,在竞争中获胜。
在绝大多数自然条件下,a和b不一定生存在类似于实验培养的条件下,若食物和空间等条件充裕,二者也可以共存,b的数目也不一定多于a。
答案 C9.(2015·南京月考)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
下图是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多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解析藻类种数越多,多样性越高,从图中看出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若滨螺密度超过一定值时,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少。
答案 B10.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
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
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低于米草群落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总数及个体总数均大于米草群落,即米草群落比裸露泥滩的种群密度低;由于取样的随机性和代表性强,因而改用另一规格的取样器不会影响对比研究结论;不同种类底栖动物生活习性不同,即改变取样时间会影响采集的物种数及个体总数。
答案 D11.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解析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中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
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
投放某种鱼的初期,乙和丙因争夺生存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
由于鱼是大量的,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会造成生存斗争加剧,鱼类随之也会大量减少。
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答案 C12.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解析树林生态系统的动物,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草坪生态系统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如:土壤中的蚯蚓、草上的蜘蛛等。
答案 A13.如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解析由坐标图可知,甲种群生活在相对低湿度、低温度的环境中,乙种群生活在相对高湿度、高温度的环境中,因此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答案 D二、非选择题14.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
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______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___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两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一个项圈和一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
若丙组平均时间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
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________。
解析 (1)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以雌鹿和雄鹿是同一种群。
(2)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草原中草、鹿、兔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
(3)根据鹿角效应: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所以项圈和木棍相当于草原上的食草动物,丙组的平均时间比较少。
抛出的项圈和木棍的距离在此实验中属于无关变量,所以要保持一致。
答案 (1)同一 (2)群落 (3)小于相同雌鹿或雄鹿15.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所处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
假定你是其中的一员,请回答:(1)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B.不同地点,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C.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D.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小动物种类(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________,前者一般适用于________的群落。
(3)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W-60W的电灯,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________溶液中保存,也可以放入________中。
(4)在观察和分类的基础上,若要用记名计算法对两类土壤中的小动物进行统计和分析,请你设计一个数据统计表。
(5)除了进行上述问题的探究外,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请你再提出一个要探究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为此他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取样器,取样后,分别统计小取样瓶中的小动物种类和数量。
根据你的理解,该同学调查的目的不可能是调查该池塘( )A.同一水层小动物类群B.不同水层小动物类群C.可能存在的食物链D.常见的小动物类群解析 (1)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一般不同,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而是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结果往往通过设计表格来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