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黄河的经典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黄河的经典散文
描写黄河的经典散文(精选7篇)
真正伟大的自然景观,给人的印象是宽广、博大和辽阔。
这些伟物透露出的是一种天地间静穆而自在的气息,它是一种能孕育生命、激发活力、安妥灵魂的气息,也是令人顶礼膜拜的一种气息,如巍巍昆仑、滔滔江河、苍苍林海和青青草原。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描写黄河的经典散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描写黄河的经典散文篇1
这是一曲黄河恋曲,千百年来陕北的就在这黄河的身边守着这片土地,娶妻生子,守着这片孕育生命的黄土高原就像把自己的性命捧在手心,生怕摔了下来。
陕北的山都是有疤痕的,这一道道伤痕诉说着陕北人的刚毅,生命的顽强,更是向人们诉说着这里为历史的传承所做出的贡献,古城墙还在每一个城砖上都散发着血的味道,时刻提醒着人们这里发生过的征战,我走过那么多地方,去过那么多的城市。
直到来到陕北我才真正认识的生命的艰辛和活着的不易。
生活再苦,只要你坚强的活着,就还会有希望,有曙光,
自从驱车进入陕北的土地,我看到的都是黄|色的沙土,看着那黄沙遍地的世界,我感叹着能在这里活下来的植物的勇气。
再也看不到,包着白头巾下地耕作的陕北老农了,出来陕北我还是有些遗憾。
从城市的高处眺望,面前就是黄河那弯弯曲曲的黄河见证着岁月的痕迹,还有历史的沧桑,黄土高原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为她讴歌,黄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陕北儿女。
快听“风在吼,马在叫”还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传唱,黄河绝恋永远刻写在历史的记忆中,我从未奢求,能紧紧地抱抱黄河,我梦想长大后能静静地躺在黄河的怀里,我是高原人,黄土地是我生在的地方,无论我走的哪里,黄河在我生命中永远是流淌不息的民族情,一段牵挂了远古到未来的民族情,一个赤子不变的民族情,执着而永
恒。
我要为黄河写下赞歌,为得是让后世记住黄河的情怀,更是让后世记住自己是高原人,是这片流淌着的黄河水把我们养育大。
前辈们早已为自己心中的黄河写下诗篇,我把我的诗篇唱给黄河,让她那滚滚东去的河水把我的故事,带向未来,带向历史,带向浩瀚的人类文明。
那么我将无悔此生,我可以纵一情为黄河放歌。
听远方有传来了那首赞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描写黄河的经典散文篇2
黄河没有结冰。
尽管河道变窄,紧邻堤岸大片的曾经有水的河床,没有了水,干裂成一片片,似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历史的笔迹,记录着一种难以言传的情绪。
但,黄河依然保持着本色在向前,依然有旋涡激起人探索的欲(yu)望。
不记得最后一次雨水是什么时候,郑州很久没有遇见雨了,在这零下几度的冬天里,实实在在地构思了一个雪花的梦想。
堤岸之上,感受黄河的胸怀,感受大风吹起的黄沙扑在脸上的疼痛,仿佛人与自然完全相融,能彼此体会心中的那份期盼。
远处,几片沙洲打散了黄河水流,几只水鸟从沙洲飞起落入水中不见,片刻又飞起在天空。
一切还是这么美。
舍不得离去,走下堤岸,走近水边。
水的温度比风温和,站在水边感觉不到沙子在空中的流浪之舞,只有清冷的风低声呼啸,伴着陽光下无声的水流缓行。
每一次遇见,想着若把黄河水捧在手中,手掌会被染成黄|色,怎么摩一擦都将无法恢复记忆中的舒适感。
其实黄河水从来不曾污染过我的手掌,每一次从水中一抽一离的手指都还是原来的颜色。
可,人的感觉如此可怕,又是如此真实,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多次阻止我走近黄河的水,只能站在岸边眺望,猜测,然后恢复平静。
幼时,坐车经黄河大桥,车窗外的黄河水在我眼中无边无际,令人恐惧,似乎一不小心就会坠入深渊,只盼车快快驶过去。
等大了,等到了此刻,我却还在怀疑,眼前的黄河是不是曾经的那一条,那大
片的水哪里去了?还是它一直就是这个模样,只是因为我变了?
眼前的河道很宽,水域并不宽,也没有波涛涌起,那些旋涡也仿佛只是老人手中的一支画笔,而且是一位瘦弱的老人。
明明那水是浅的,看得见河床,至于脚步不敢踏入,不是怕有什么危险,是怕惊扰一位老人胸怀中暗藏的境界吧。
此时此刻,这位老人不言不语,眼里没有我也没有其他人,他的目光落在何方,无人知晓,只有一种无形的感觉使我必须对他毕恭毕敬,仅可微笑却不可大言。
女儿站在水汶观测亭的一角,望下面的河水,见有些东西顺水漂流,说,是垃圾吧?
我站在岸边远远地望过去,是死鸟吧。
等了数十分钟,终于漂在眼前,女儿:妈妈,你说对了,是死鸟,你为什么说是死鸟啊?
我说,因为之前你们说有黑色的鸟一会潜入水中,一会又出一水面,这么冷的天……
笨死了,为什么不往南方飞啊!女儿感叹。
不是所有的鸟都是候鸟啊。
他说。
水中那些黑色的鸟之死,我并不悲伤,只是感觉有些冷,我的眼里是那些正在天空飞翔的鸟,它们依然在沙洲上空游戏,它们不是黑色的。
此时,未近正午,陽光从东南方向来。
水,沙,没有叶子的树枝,脚下的草地,坚一硬的石碑,还有继续漂流的死了的鸟,抹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
冬日的黄河在我的眼中依然很美,依然能触一动我心底最深处那根弦,牵引着我在冬日里的脚步,默念着今冬无雪……
描写黄河的经典散文篇3
当我听到正月十五晚将在文登高村镇北邢家村举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串黄河”文艺晚会的消息时,内心既激动又亲切。
激动的是“串黄河”表演沉寂近20年后又要再现了,感到亲切的是“串黄河”的传承人邢德海是我婆家村远近闻名的老艺人。
正月十二这天,我迫不及待地和老公一起回家,想尽早一睹“串黄河”的风采。
车子沿着进村的水泥大道行驶着,远远地便可看见村
委大院路东正在搭建“串黄河”戏台。
猎猎北风中,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与大小七色彩旗齐飞共舞着。
此次“串黄河”活动租用了一块宽阔平整的麦田,当我兴致勃勃地拍照时,正在现场的村主任和邢德海走了过来,按村里辈分我叫他德海爷。
他今年95岁了,依然精神矍铄、声音洪亮。
我们刚聊了几句,因为现场太忙他被叫走了,此时正在现场指导的德海爷的儿子邢延朋大叔详细地向我讲述了“串黄河”的来源。
他说“串黄河”又名“九曲黄河阵”,2013年5月7日被列为山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名为“串黄河”。
“串黄河”在文登高村镇邢家村已有200多年历史了,时光追溯到清朝以前,当年德海爷的太爷为了谋生到西县后,无意中看到了“九曲黄河阵”,感觉这种节目很热闹,就喜欢上了它,于是就偷偷地学了回来。
由于“串黄河”相传是古代兵家布下的阵势,因此早期表演项目杂多,阵内不仅有扭秧歌、耍旱船,更有摇旗呐喊、舞刀弄剑、耍三节棍,还间或有货郎的叫卖声等等,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大众文娱活动。
延朋叔说,此次“串黄河由”是高村镇出资村里协助举办的,使用19×19共361根竹竿围成了正方形,竹竿与竹竿之间用两道草绳链接形成了曲折回环的甬道,表演时演员按照草绳界成的路线行走。
每根竹竿上都用胶带绑着一个萝卜灯,把萝卜给挖空了,在萝卜空心里加些花生油,再放入纸捻点亮。
“你看中间搭起的那个高高的台子。
”延朋叔指着那个宽敞高大的“城堡”模样的建筑说道,只见由4×4根高高的竹竿同样围成了正方形,楼上楼下两层四面挂满灯笼和密集的小彩灯,竹竿的顶端32面彩旗迎风招展。
“它叫什么名字呢?”“紫禁城。
”远远望去,果然具有紫禁城的华美与大气。
“紫禁城”伸向四角及中间共8条灯线,灯笼与霓虹彩灯间隔排列。
延朋叔说届时“紫禁城”里会摆满各种烟花,游戏活动开始后,楼上专人放烟花,楼下有人负责向上传递。
接着我们走到了“串黄河”南门,入口与出口同设在此,左进右出,大门用竹竿加苍翠的松枝搭成,远远望去像两棵高大的松柏昂然挺立。
大门顶正中插一面五星红旗,两边是4面鲜艳的彩旗,下面是
红色彩绸扎成的彩球。
“今年的‘串黄河’将有30多个表演队伍800多名化妆演员在阵内参加演出。
”“这么多演员同在一个阵内,那么秩序问题?”看着我疑惑的眼神,延朋叔说:“‘串黄河’内分为左三城右三城,共十二阵,阵阵相通。
队伍按照甬道表演行走井然有序,队与队之间互不干扰,你可以现在按照路线走走找找感觉哦!”这个主意不错,我从左口进入沿着迷宫一样曲折的路线走完后从右口出,感觉真的太神奇了!
参观了“串黄河”现场后我到德海爷家,德海婆今年91岁,耳聪目明,慈眉善目。
德海爷神清气爽、笑容满面,举办“串黄河”节目更让他精神抖擞。
谈到“串黄河”德海爷十分开心,由于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喜爱,多年来自己置办了很多演出的道具,有狮子、旱船、锣鼓、大头娃娃等,并专门收拾了一间厢房存放道具演出服装与化妆用品,自己曾多次出资举办并表演“串黄河”。
恰好电视台来采访,德海爷换上了一件紫红色的唐装,我连忙用手机给老人家拍了两张相,德海爷高兴地笑弯了腰。
正月十五上午我们赶回了家,下午三点半左右“串黄河”在南大门前的宽阔地带举行预演,参加演出的30多支表演队伍按照预定的顺序逐一亮相表演,大路上、麦田里挤满了围观的观众。
对面搭建好的舞台上艺术团和各村文艺代表队的精彩节目正在上演,掌声欢呼声不绝于耳。
夜幕降临了,在大红灯笼和七彩霓虹灯及彩旗的烘托下,“串黄河”现场璀璨明亮,那葡萄粒一样密集的七彩霓虹灯璀璨闪烁着,把场地中间的“紫禁城”装扮得宛如天上宫阙。
晚上18时,主持人宣布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串黄河”文艺晚会正式开始,顿时,绚丽夺目的七彩烟花在夜空灿烂绽放,锣鼓喧天,舞龙队首先入场表演,紧接着各个代表队的秧歌队依次进场,30多支表演队伍近千名演员同在阵内迂回穿行,往来自如,互不干扰。
扭秧歌,舞狮子,耍毛驴,划旱船,热闹非凡。
表演的队伍中,德海爷高大的花轿特别抢眼,德海爷扮成了新娘,延朋叔扮成了丑新郎,二人心领神会、配合默契、潇洒自如,博得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朵朵烟花在夜空中灿烂绽放着,阵内锣鼓喧天,彩扇彩绸齐舞飞扬。
随着铿锵有力的乐曲,上下飞舞的彩扇,就像奔腾不息的黄河,浩浩荡荡,奔涌向前……
19时30分,当最后一支表演队伍入场后,再也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观众们纷纷跟随其后入阵,场内场外到处都是欢快的身影和喜庆的笑脸。
此时,我忽然明白了家乡人们如此挚爱“串黄河”的缘由了,因为它不仅具有酷似黄河的形态,更兼备九曲黄河的气势。
表演结束后,我祝贺延朋叔演出成功,他满脸喜色地对我说:“今晚‘串黄河’演出非常成功,明年还要在中邢家村举办!”
听到这个消息,我喜不自禁。
我相信,民间艺术瑰宝“串黄河”,有像德海爷、延朋叔这样的德艺双馨的艺人的广泛传播,它一定会在家乡这片土地上世代传承,一定会发扬光大放射出永久的光彩!
描写黄河的经典散文篇4
黄河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立志向前的精神。
一曲《黄河大合唱》唱出了黄河的恢弘与不屈。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
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
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
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磅礴、恢弘、雄壮、阔大,面对着黄河,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显得缈小。
但黄河的文化,黄河的精神却传承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精髓,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描写黄河的经典散文篇5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许是受了王维那首诗的诱一惑,许是为了弥补那种渴望走近黄河的念想,仰或是那久已遗落在岁月深处的某种情愫,我一直有一种很强烈的愿望,总想走近黄河,印证一下想象,倾听急流飞湍的涛声。
二十年前,我来到黄河岸旁一座军营工作,才有了更多的机会走近黄河,了解黄河。
我急切切地走上长堤,举目远望,滔滔河水劈山穿谷逶迤而来,穿过繁华的闹市,漫延而下,接收大自然赋予她的色质,进行着对现代生活和古老文明的陶冶和提炼。
伫立岸边,看灯火阑珊,游人如蚁;长天如铅,云翳飘弋,圆月透过缕缕云絮徐徐升起,倒映在水中的月光被滔滔巨一浪一迅疾吞没,这就是我曾经遥想的一条咆哮千里.气吞万象的大河,她振聋发聩的哄声让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灵为之振奋颤一动,与山川日月紧紧拥抱在一起。
我的心不禁为之激动。
这就是160万年前诞生的九曲黄河吗?这就是孕育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吗?她就是与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嬗变与聚合。
承袭与拒.豪迈与深沉.昌盛与衰败密切相关,并具有傲视天下。
与日月竟辉的风采和令人痛心疾首的大河吗?
款款的踌躇,虔诚的倾听,慢慢地。
涛声远去,轻风徐来。
那一浪一挟裹一着岁月一泻千里,永不复回,千年一律。
那永流不息的河水挣脱闹市灯红酒绿的包围,经过艰难险阻的峡谷之旅,一直蜿蜒荡漾在坦荡的广阔平原,黄河在那片牧歌的原野上舒缓平静,酣畅怡人。
她用一乳一汁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两岸勤劳的人民。
她把自己的歌声留给了亲近她的人们,又把岸上的歌声带向远方。
也许是黄河从来就不愿寂寞,她喂养的儿女因此善于歌唱。
有多少峰峦,就有多少美丽的故事;有多少涓一涓无歇的小溪,便有多少歌谣永远流淌。
那些朴素而又悠扬的歌谣啊!如同带露的山花一样开遍华夏大地。
世世代代的人们,用这黄土黄水给予他们的歌喉,歌唱着爱情!歌唱着劳动!
月光似水,柔和地蔓延下来,轻轻的洒在水面上,在一浪一尖上
涤荡着。
我呆呆的沐浴在月光中,倾听黄河的涛声,任她激荡,任她浸一润,心中便感叹起人生的短暂:"江旁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啊!人的一生在黄河面前是多么的渺小,长河共苍天一色,广宇与大地一体,人生与万物共存,在我的内心里是多么惊心动魄的冲撞。
融合!
涛声震颤,月色无边。
近处,堤岸边游人如织,柳姿将婆娑的倒影映在苍茫的河水中,波纹荡漾,亦真亦幻。
两岸高楼大厦的霓虹灯全映在水中,俨然一座水中不夜城。
静听一浪一的汹涌,感觉到黄河岂止是粗狂与朴拙。
苍凉与悲壮,更有一派恬静。
宁馨与美丽。
西北风漫过山顶飘荡而来,掠过水面,卷起一浪一花,冲撞着泊在岸边的羊皮筏子,一起一浮。
此景此情,虽没有江南灯影里秦淮河的意趣,却也有黄土地孕育西部的雄浑,这就是黄河的灵魂串接起来的一种魅力,一种一精一神.
走在堤上,不经意地抬头循着浩浩流水望去,却惊讶地发现,羊皮筏栽着游客顺水飘流,在月光朗照的水
面上一起一伏.水波潋滟,那月色被荡漾成巨大的涟漪向两岸扩展,筏上客人不时俯身掬起河水,水月便从指缝种漏下去.我不禁慨然长叹,那水亦如岁月,无法留住;那月亦如莲花,只可远观,更不可独得.举头冥思之际,那筏已载着游人远去了.月光依旧静照流水,使我觉得无法分清那是天上月.水中月,而河水依然一往无前地奔流着,气势不减,雍容有加.
此刻,在我的心里,倾听到黄河是朴素的.她以豪迈奔放.汹涌澎渤的气势震撼着黄土高原,黄土地以苍苍茫茫的逶迤.无尽的宽胸广怀拥抱了自天而来的黄河.黄河与黄土冲接.回漩.激荡.整合,河水里有黄土的影子,黄土地上有黄河的印迹.这地。
这河.便融溶了时空交织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在我的.眼里,看到黄河是神奇的.博大的.神奇在她以一种颜色幻化出万紫千红;博大在她引雪山冰川之水,纳千溪万涧之势,从广阔的北方大地上深深犁过,留下这沟壑纵横的高原和这平坦深厚的平原,养育着一个博大的民族,义无返顾地奔向大海的怀抱,传播灿烂的文
明!
啊!这就是源远流长.一脉不断的东方之河――母亲河......
这就是激荡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之河―――亲情之河!
描写黄河的经典散文篇6
第一次被一种壮观与磅礴的气势所震撼与淹没。
嘈杂的喧闹声,兴奋的欢呼声,瞬间,被滚滚而来的巨大声响掩盖与吞没。
当我站在黄河岸边,静静聆听,不,不是聆听,而是被一种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的声音冲击着耳膜时,竟然,产生了片刻的恍惚与迷离——在气势如虹的黄河面前,我的身形似乎急遽缩小,变得如同随风扬起的、有着独特味道的泥沙微粒,显得是那么渺小,那么脆弱。
黄河,母亲河,让每一位站在她身边欣赏与赞叹她的游客,都心生出万般的低微与由衷的景仰。
第一次真切地站到黄河边,看到波涛滚滚的黄河水,感觉眼前分明不是一条河,而是一幅阔大的、流动的,由一支黄色巨笔泼墨出的厚重山水画卷。
它凝重、宽厚、浓烈、有力,裹挟着泥沙,裹挟着中华五千年的风云变换与沧桑流转,随着黄色的巨浪翻转、涌动、奔腾,激荡起层层黄色的浪花,扬起漫天水雾,洋洋洒洒地落在岁月长河里。
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铸就了坚韧不拔的品格。
你会不由自主堕入历史的烟云中,透过滚滚的黄河水穿越到过往。
黄河流域,飘扬过猎猎旌旗,有过激烈的角逐,燃烧过让后世永远无法忘记的烽火狼烟,也镌刻着历代民众根治黄河所付出的艰辛劳动。
它曾养育无数的生命,更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河流两岸,岩石上横贯着曲曲折折的线条,这是黄河水位千百年来不停变换留下的痕迹,如同一部记录历史的浩瀚书卷,吸引着人们不断去窥探,去解读。
黄河到达山西省吉县西部南村坡下,两岸石壁峭立,河道骤然收束,狭窄如同壶口。
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然而,在不到500米长的距离内,河水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而后,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泻而下,形成了“千里黄河一壶收”的独特景致。
这,便是壶口瀑布的由来。
壶口瀑布是黄河最壮美的演绎,将黄河的精神与内涵一并发挥到了极致。
黄河的水是温热的,越靠近,越能感受到她的热情与温度。
来到黄河边,已是午后两点。
8月下旬,吉县依然热得浓烈,虽然穿着防晒衣、打着遮阳伞,就连脸上、手上也涂着厚厚的防晒霜,但依然无法抵御强烈的紫外线。
黄河翻腾起的浪,带着温热的泥沙气息,带着黄土高原燥热的风,一波一波袭来,如同她火热的情怀。
随行导游千叮咛万嘱咐,“到达壶口瀑布时,一定要远离防护网。
防护网虽然不断更换,但黄河水的泥沙太重,极易被侵蚀,一些地方极有可能已经损毁,靠得太近,极不安全,况且,雨后岸边的泥土尤其松软,踩下去,有可能越陷越深。
”
进入景区,脚下踩的却是真真切切的黄土地。
黄土特殊的土质结构形成大大小小的坑洼,不太平整,但很有质感,坚硬有力。
置身黄土地,目光所及,都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质地貌。
汛期,黄河水会因泥沙突然增多而变成咖啡色。
随着人流来到壶口瀑布前,黄河水在此骤然变窄,汇集磅礴的力量,顺着峭壁奔涌而下,壮观的景象与气概会让人瞬间窒息。
在赞叹不已的同时,更多的折服于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
人类在她的面前,显得是多么渺小而无助,我们所感受到的,是她积蓄巨大能量后,急速爆发与释放的宏伟气势与力量。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了一种精神——黄河精神——华夏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黄河魂,民族魂!
黄河的泥沙很粘人,随风飞扬的水雾夹杂着泥土,窸窸窣窣飞落到人们头上、脸上、衣服上,快速风干,凝结成点。
来看黄河,总该让人心存念想,总该让人沾染到她的凝重气息。
这些泥点,就是黄河馈赠给每个人的特殊礼物,独一无二、与众不同。
人们会将这一印记牢牢地珍藏于记忆深处,任凭走到哪里也不会将她遗忘!
“姑娘,小伙子,来留个影吧!”好多头裹白羊肚毛巾、身穿羊皮袄、腰系鞭子的老农,拉着穿红带绿的毛驴,热情地招揽游客拍照。
北方肆虐的风沙将他们的脸吹得黝黑黝黑的,但透露着质朴的红。
他们精神矍铄,热情好客,灿烂的笑脸如同盛开的山丹丹花。
看到这一场景,我和同行的伙伴动心了,系上大红头巾,穿上大花衣服,骑上乖顺的毛驴,宛然变成了两位地地道道的陕北婆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