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锌造孔甘蔗渣制备的生物炭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氯化锌造孔甘蔗渣制备的生物炭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研究LIU Xue-mei;ZHAO Bei
【摘要】制备并研究了氯化锌造孔甘蔗渣炭(ZBC)对废水中Cr(Ⅳ)的吸附效果,采用SEM、FTIR、BET对吸附剂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氯化锌造孔甘蔗渣炭出现大量孔隙,比表面积和官能团数量增加.当废水初始pH=2,Cr(Ⅳ)初始浓度为50 mg/L,ZBC 投加量为4 g/L时,在25℃下以120 r/min转速进行吸附120 min,Cr(Ⅳ)去除率99.8%,最大吸附量为20.450 mg/g.由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可知,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更好的反映吸附过程,且该过程遵循拟二级动力学方程.
【期刊名称】《应用化工》
【年(卷),期】2019(048)006
【总页数】6页(P1354-1358,1362)
【关键词】氯化锌;造孔;吸附;Cr(Ⅳ)
【作者】LIU Xue-mei;ZHAO Bei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016.1;O657.32
铬主要通过铬盐生产、电镀等人类活动进入环境当中[1-3]。

水体中Cr(Ⅵ)的污染治理已迫在眉睫[1-2,4]。

许多学者利用农林废弃物研究其对废水中Cr (Ⅵ)的吸附行为[5-7]。

何忠明等[8]以柚子皮为原料发现,当水中Cr(Ⅵ)浓度较低时,水中
六价铬去除率可达 91.87%。

韦学玉[9]及张明明等[10]发现农作物对重金属有极大的吸附效果。

刘晓红等[11]表明经氯化锌改性后的活性炭吸附性能显著增加。

吐尔逊·吐尔洪等[12]研究表明,玉米秸秆基改性生物质活性炭对Cd2+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以普通甘蔗渣为原料,经过氯化锌浸渍活化得到氯化锌造孔甘蔗渣,初步探讨了吸附影响因素和吸附机理。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广西甘蔗渣;重铬酸钾、硫酸、丙酮、二苯基炭酰二肼、氢氧化钠、氯化锌、磷酸、盐酸均为分析纯。

L5S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AL204型电子分析天平;pHS-3E型pH计;SHZ-82A数显测速恒温摇床等。

1.2 氯化锌造孔甘蔗渣炭的制备
甘蔗经破碎机粉碎,过100目筛,以去离子水反复清洗,80 ℃干燥,制得普通甘蔗渣(记作OB)。

采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锌溶液按照比例1∶50 g/mL将甘蔗渣浸渍24 h。

80 ℃下烘干,置于箱式气氛炉内热解,通入氮气保护,从室温以
5 ℃/min上升至600 ℃,并在此温度下热解55 min。

冷却至室温,取出,放入
干燥皿中,制得氯化锌造孔甘蔗渣炭(记作ZBC)。

1.3 模拟废水的配制
称取于120 ℃下干燥2 h的重铬酸钾0.282 9 g,用蒸馏水溶解后,移入1 000 mL的容量瓶,用蒸馏水稀释至标线,摇匀,配制成Cr(Ⅵ)浓度为100 mg/L的模拟废水。

实验所需其他质量浓度的水样均由此模拟废水稀释配制。

1.4 吸附实验
在25 ℃时,移取浓度50 mg/L的Cr(Ⅵ)溶液50 mL于250 mL锥形瓶中,以
0.1 mol/L HCl及0.1 mol/L NaOH调节溶液pH,加入4 g/L的OB和ZBC,以120 r/min在25 ℃恒温摇床中振荡120 min,静置片刻后过滤,取上清液,测定溶液中Cr(Ⅵ)含量。

采用式(1)和式(2)计算Cr(Ⅵ)的去除率(η,%)和平衡吸附量(qe,mg/g)。

(1)
(2)
式中ρ0——吸附前废水中的Cr(Ⅵ)质量浓度,mg/L;
ρe——吸附平衡时废水中的Cr(Ⅵ)质量浓度,mg/L;
m——甘蔗渣的质量,g;
V——废水的体积,L。

1.5 分析方法
根据《水质六价铬的测定——二苯炭酰二肼分光光度法》(GB 7467—1987)测定废水中Cr(Ⅵ)的含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比表面积、孔径分析
由表1可知,ZBC的BET比表面积是OB的BET比表面积的1 600倍,ZBC的总孔容是OB的总孔容的520倍,但孔径小于OB的孔径,这表明甘蔗渣经氯化锌浸渍和经高温热解改变了OB的孔隙结构,孔隙结构更为发达,微孔数量更多,比表面积更大,提供的活性位点数大于OB。

表1 OB和ZBC的比表面积、孔径分析Table 1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size analysis of OB and ZBC样品种类BET比表面积/(m2·g-1)总孔容/(cm3·g-1)平均孔径/nmOB0.874 80.001 5647.152 8ZBC1 474.457 10.818 0552.219 27
2.2 扫描电镜分析
由图1可知,OB为柱状,孔隙较少,主要为大孔结构,表面平整。

ZBC为蜂窝状空间结构,形成了大量的中孔,且每个蜂窝内含有大量微孔,孔隙一直贯穿到底部。

可知,经氯化锌造孔制备的甘蔗渣生物炭表面形貌变化巨大,微孔数量增多,比表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

图1 甘蔗渣的SEM图Fig.1 SEM image of bagassea.OB;b.ZBC
2.3 红外光谱分析
图2 甘蔗渣的FTIR图Fig.2 FTIR of bagassea.OB的红外光谱图;b.ZBC 红外光谱图
由图2可知,OB的3 420 cm-1为醇类的O—H伸缩振动;2 926 cm-1为C—
H的伸缩振动; 1 735 cm-1为CO键的伸缩振动;1 426 cm-1为C—H键的伸缩振动;1 376,1 328 cm-1是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中C—H的变形振动;1 249,1 163 cm-1为C—O键的伸缩振动;1 052 cm-1为C—O—C的叠加振动;
834 cm-1为醛类的C—H弯(面外)曲振动。

ZBC 3 420 cm-1的醇类O—H伸缩
振动吸收峰移至3 433 cm-1处;1 999 cm-1处吸收峰为新增的CO键的伸缩振动;1 384 cm-1是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中C—H的变形振动,比炭化前减少了一个峰;新增了1 115 cm-1处的C—O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 060 cm-1为无机硅酸盐 Si—O 键伸缩振动[13]。

由上可知,ZBC较OB的C—H的变形振动吸收峰减少,CO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增多,故ZBC的芳香化程度提高,且选择性地保存了含氧基团,为阳离子-作用提供更多活性位点[13]。

此外,ZBC较OB新增的一些含氧官能团,可通过氧化还原[5-6]、络合作用[14]大大增加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效果。

由1 060 cm-1处的无机硅酸盐Si—O键伸缩振动可知,ZBC较OB表面含有的SiO2更多,且无机矿
物组分SiO2对重金属的去除有较大的作用[13,15],因此ZBC吸附Cr(Ⅵ)能力
强于OB。

2.4 各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2.4.1 初始废水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在吸附温度为25 ℃,甘蔗渣加入量4 g/L,吸附时间120 min,转速120 r/min的条件下,研究初始废水pH对Cr(Ⅵ)去除
率的影响,结果见图3。

图3 初始废水pH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Fig.3 Influence of initial wastewater pH on Cr(VI) removal rate
由图3可知,随着初始废水pH的升高,两种吸附剂对Cr(Ⅵ)去除率都逐渐上升,pH=2时,去除率最高,ZBC对Cr(Ⅵ)去除率高达99.8%,OB对Cr(Ⅵ)去除率为56.1%,此后去除率均有所下降。

ZBC和OB对Cr(Ⅵ)的吸附容量都在不断降低。

由此可见,ZBC较OB对Cr(Ⅵ)去除率有显著的提高。

这是因为在不同pH条件下,金属铬在水溶液中以及不同形态存在[16-19]。

酸性条件下铬离子的主要存在形态
为时占主导地位[22-24],pH=2~6时,占主导地位[23];而碱性条件下铬离子的主要存在形态为当pH较低时,存在大量H+使得吸附剂官能团发生质子化反应,吸附剂中心带正电荷[14]。

随着pH的升高,OH-不断增加,官能团发生去质子化反应。

因此,在竞争吸附和静电排斥两种作用下,吸附效果降低。

故初始废水最佳pH=2最为适宜。

2.4.2 甘蔗渣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在初始废水pH=2.0,吸附温度为25 ℃,
吸附时间为120 min,转速为120 r/min的条件下,研究甘蔗渣添加量对Cr(Ⅵ)
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见图4。

图4 甘蔗渣加入量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Fig.4 Influence of dosage on Cr (VI) removal rate
由图4可知,甘蔗渣投加量越大,吸附活性位点不断增加,ZBC对Cr(Ⅵ)去除率
不断增高,投加量4 g/L时最高,达到99.8%,OB对C r(Ⅵ)去除率最大为51%,ZBC较OB对Cr(Ⅵ)去除率有显著的提高。

此后ZBC和BC随着吸附剂投加量的
增多不断降低。

此时继续添加甘蔗渣,吸附效果基本不再发生变化,是由于吸附剂较多时,吸附剂本身发生颗粒粘附,碰撞概率加大,或者Cr(Ⅵ)与吸附剂表面的官能团反应时受到了阻力作用(活性位点排斥)[25],因此发生了吸附抑制[26-28]。

故随着吸附剂用量的增大,两种吸附剂的吸附容量都在不断减少。

综合考虑,本实验ZBC的投加量4 g/L较为适宜。

2.4.3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在吸附温度为25 ℃,初始废水pH=2,甘蔗渣添加量为4 g/L,转速为120 r/min的条件下,研究吸附时间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见图5。

由图5可知,随着振荡时间的延长,两种吸附剂对Cr(Ⅵ)去除率都不断提高,120 min时,ZBC对Cr(Ⅵ)去除率达到最大,高达99.8%,OB为56.1%,此后去除
率趋于稳定。

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两种吸附剂吸附容量都不断增大,最后趋于稳定。

因此,本实验最佳吸附时间为120 min。

图5 吸附时间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Fig.5 Influence of adsorption time on Cr (VI) removal rate
2.4.4 模拟废水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在吸附温度为25 ℃,初始废水pH=2,甘蔗渣加入量为4 g/L,吸附时间为120 min,转速为120 r/min的条件下,研
究废水初始浓度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见图6。

图6 废水初始浓度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Fig.6 Influence of initial concentration on Cr(VI) removal rate
由图6可知,当废水初始浓度≤50 mg/L时,ZBC对Cr(Ⅵ)去除率变化幅度很小;当废水初始浓度>50 mg/L时,ZBC对Cr(Ⅵ)去除率迅速减小。

这是因为Cr(Ⅵ)
浓度较小时,吸附剂提供的活性位点数量远大于Cr(Ⅵ)的数量。

随着Cr(Ⅵ)浓度的
增大,ZBC对Cr(Ⅵ)的去除率升高。

而当Cr(Ⅵ)浓度超过一定界限时,活性位点
数小于Cr(Ⅵ)的数量,出现竞争吸附[29],导致去除率降低。

两种吸附剂随着初始浓度增大时吸附容量都变大。

故本实验模拟废水初始浓度选为50 mg/L。

2.5 吸附等温线
在pH=2.0,温度为25 ℃,转速为120 r/min,时间为2 h的条件下,向锥形瓶
中分别加入50 mL初始浓度依次为10,30,50,70,100 mg/L的模拟废水,
投加ZBC 4 g/L,进行等温实验,结果见图7。

由图7可知,ZBC对Cr(VI)的吸附量随着Cr(VI)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由图中
曲线的斜率随着Cr(VI)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且最终斜率基本为0,故ZBC对
Cr(VI)吸附速率在逐渐减小,最终变为0。

因此ZBC对Cr(VI)吸附效率随着Cr(VI)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但是吸附效率的下降的速率远小于吸附量上升的速率[30]。

图7 ZBC对Cr(VI)的吸附等温线Fig.7 Adsorption isotherm of ZBC
采用Langmuir等温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
见表2。

表2 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的参数表Table 2 Parameter table of Langmuir and Freundlich equations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Freundlich等温
吸附方程qm/(mg·g-1)b/(L·mg-1)R2KnR220.4500.6460.9658.8755.070.301 4 由表2可知,ZBC吸附 Cr(VI) 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表明ZBC吸附
Cr(VI)过程中以单层吸附为主。

由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中n=5.07>1可知,ZBC对 Cr(VI)的吸附是优惠吸附,此吸附过程较为容易[30]。

2.6 吸附动力学
在废水pH=2.0,转速为120 r/min,温度为25 ℃的条件下,向锥形瓶中加入50 mL初始浓度为50 mg/L的模拟废水,ZBC投加量为4 g/L,进行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见图8。

图8 ZBC对Cr(VI)的吸附动力学模型Fig.8 Adsorption kinetic model of ZBC
由图8可知,ZBC对Cr(VI)的吸附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在不断变大,曲线斜率随着
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变小,ZBC对Cr(VI)的吸附速率在不断减小,60 min 时已经达到饱和吸附量的86%,吸附已经达到饱和[30]。

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颗粒扩散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见表3。

表3 吸附动力学模型Table 3 Adsorption kinetic model拟一级动力学方程拟二级动力学方程颗粒内部扩散方程qe/(mg·g-1)K1/min-1R2qe/(mg·g-
1)K2/[g·(mg·min)-1]R2KR217.0220.045 10.846 413.7170.003 20.998 60.453 50.894 8
由表3可知,拟二级动力学模型更符合ZBC吸附Cr(VI)动力学过程(R2>0.99),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对ZBC 吸附Cr(VI)过程产生贡献,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指
出了ZBC 吸附Cr(VI)大致包含液膜扩散、表面吸附和颗粒内扩散三个吸附阶段[30-31]。

由颗粒内部扩散模型中,拟合方程不经过原点,表明ZBC 吸附Cr(VI)中,颗粒内扩散不是唯一的控制步骤,表明对Cr(VI) 吸附时还包含液膜扩散、表面吸
附两个阶段共同作用,由此可推断出ZBC对Cr(VI)的吸附机理[30-31]。

3 结论
(1)ZBC较OB结构形态发生变化较大。

ZBC为蜂窝状结构,孔隙结构发达,微孔数量增加,比表面积增大,且产生了更多的官能团,芳香化程度更高。

故ZBC对Cr(Ⅵ)有更强的吸附作用,且吸附能力强。

(2)ZBC吸附实验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初始废水浓度为50 mg/L,吸附温度为
25 ℃,初始废水pH=2,甘蔗渣加入量为4 g/L,吸附时间为120 min,转速为120 r/min。

在此条件下处理的废水,去除率达到99.8%,最大吸附量为20.450 mg/g。

(3)ZBC的吸附等温线为Ⅰ型,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较好的拟合出吸附过程,吸附以单层吸附为主。

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的拟合出ZBC对Cr(Ⅵ)吸附动力
行为,吸附过程分为快速吸附和慢速吸附两个阶段。

【相关文献】
[1] 白春,成浪,罗霞娟,等.不同方式干燥的香蕉皮吸附六价铬性能研究[J].广东化工,2016,
43(20):26-27.
[2] 丁绍兰,常娥,齐建敏.废弃皮革制品屑对六价铬的吸附性能研究[J].中国皮革,2012(3):1-3.
[3] Aydn Y A,Aksoy N D.Adsorption of chromium on chitosan:Optimization,kinetics and thermodynamics[J].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9,151(1/2/3):188-194.
[4] 张庆乐,董建,张丽青,等.草酸改性杨树叶对六价铬的吸附性能[J].环境工程,2015,33(5):64-69.
[5] Park D,Lim S,Yun Y,et al.Reliable evidences that the removal mechanism of hexavalent chromium by natural biomaterials is adsorption-coupled
reduction[J].Chemosphere,2007,70(2):298-305.
[6] Muthusamy S,Venkatachalam S,Jeevamani P M K,et al.Biosorption of Cr(VI) and
Zn(II) ions from aqueous solution onto the solid biodiesel waste residue:mechanistic,kinetic and thermodynamic studies[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14,21(1):593-608.
[7] Singha B,Das S K.Biosorption of Cr(VI) ions from aqueous solutions:Kinetics,equilibrium,thermodynamics and desorption studies[J].Colloids and Surfaces B:Biointerfaces,2011,84(1):221-232.
[8] 何忠明,王琼,付宏渊,等.柚子皮吸附去除水中的六价铬和砷[J].环境工程,2016(S1):299-302.
[9] 韦学玉,刘志刚,万耀强,等.磁性壳聚糖纳米材料对水中Cu(Ⅱ)吸附性能的研究[J].华东交通
大学学报,2017,34(4):129-136.
[10] 张明明.生物炭改性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水体中六价铬的吸附机理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6.
[11] 刘晓红,李甜甜,邓倩倩.改性核桃果皮基活性炭对Cu2+的吸附[J].环境工程学报,2017,
11(12):6295-6300.
[12] 尔逊·吐尔洪,提古丽·伊克木,热祖古丽·达吾提,等.玉米秸秆基改性生物质活性炭对Cd的吸
附特性[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8(2):189-192.
[13] 朱银涛,李业东,王明玉,等.玉米秸秆碱化处理制备的生物炭吸附锌的特性研究[J].农业环境
科学学报,2018,37(1):179-185.
[14] 李江兵,夏明,丁纯梅,等.酸改性活性炭对废水中六价铬吸附效果的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3,30(1):69-71.
[15] 简敏菲,高凯芳,余厚平,等.不同温度生物炭酸化前后的表面特性及镉溶液吸附能力比较[J].
生态环境学报,2015,24(8):1375-1380.
[16] 刘超,杨永哲,宛娜.铝污泥吸附六价铬的特征和机理[J].环境工程学报,2013,7(1):97-102.
[17] 周晓倩,郭华明,赵凯.改性天然菱铁矿去除水中六价铬[J].环境工程学报,2015,9(9):4171-4177.
[18] 谭秋荀,张可方,赵焱,等.活性氧化铝对六价铬的吸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
35(6):130-133.
[19] 郭方颖.改性磁性氧化石墨烯材料制备及其对水中六价铬离子的吸附机理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6.
[20] 刘中华,范传芳,张记市,等.啤酒糟及其生物炭吸附废水中Cr(Ⅵ)[J].齐鲁工业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17(4):19-24.
[21] Kwak H W,Kim M K,Lee J Y,et al.Preparation of bead-type biosorbent from
water-soluble Spirulina platensis extracts for chromium (VI) removal[J].Algal Research,2015(7):92-99.
[22] 黄增尉,周泽广.交联壳聚糖处理电镀废水中铬(Ⅵ)的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4):100-103.
[23] Gagrai M K,Das C,Golder A K.Reduction of Cr(VI) into Cr(III) by Spirulina dead biomass in aqueous solution:Kinetic studies[J].Chemosphere,2013,93(7):1366-1371.
[24] Singha B,Das S K.Biosorption of Cr(VI) ions from aqueous solutions:Kinetics,equilibrium,thermodynamics and desorption studies[J].Colloids and Surfaces B:Biointerfaces,2011,84(1):221-232.
[25] 张双杰,邢宝林,黄光许,等.柚子皮水热炭对六价铬的吸附[J].环境工程学报,2017,11(5):2731-2737.
[26] 鲁秀国,段建菊,黄林长,等.炭化核桃壳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J].化工环保,2016,36(6):611-616.
[27] 鲁秀国,段建菊,黄林长,等.氮炭化核桃壳对Cr(Ⅵ)的吸附特性与机理[J].环境工程学报,2017,11(6):3446-3452.
[28] 杨炳飞,林海,董颖博.氢氧化钠预处理和盐热复合改性对沸石氨氮吸附性能的影响[J].硅酸盐
学报,2017,45(2):303-311.
[29] 张双杰,邢宝林,黄光许,等.核桃壳水热炭对六价铬的吸附特性[J].化工进展,2016,35(3):950-956.
[30] 刘莹,刘晓晖,王炜亮,等.棉花秸秆黑炭对Cd2+的吸附特性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8(3):291-295.
[31] 张鹏会,李艳春,胡浩斌,等.银杏叶生物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特性[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7(11):1229-12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