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希(罗家伦):今日中国之小说界

合集下载

学问和智慧课前热身

学问和智慧课前热身

我的地盘我做主
我读第_自然段,我找到的或概括的中心句 是______________,作者用 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 (请你举例说明)
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
两者的区别
第三段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 学问离不开智慧 的学问,便是死学问. 第四段 著书,读书都要有智慧. 第五段 智慧也不能离开智慧. 第六段 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相辅 相成
例句: “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
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从水底上涌。”
从“友谊 ·理解”、“成功 ·失败”、“幸福 ·苦难”三组词 语中任选一组造一个句子 例如:唯有从理解中产生的友谊,才不是春天易谢的花朵; 他永远如松柏一般,四季常清
大显身手
一.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二.同学们,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掌 握知识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够的,应当善于使 知识灵活运用,而在我们的身边存在这样一 种人:平时考试独占鳌头,碰到实际问题却 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请结合你学的这篇文 章,用你的论述让他转变观念,努力成为一 个“高分高能”的人。要求:观点要有针对 性,说理要有条理性,恰当运用文中的语句。
学问和智慧
课前热身
纸上谈兵 (只有学问,没有智慧) 庖丁解牛 (只有智慧,没有学问) 周总理答美国记者“派克”钢笔的故事
(既有学问,又有智慧)
我来推荐词语

探骊得珠 我推荐的词语是_____ ,我的理解是:
在骊龙的颔下取得宝珠.原指冒大险取大利.常比喻文 章含义深刻,措词扼要,得到要领
智慧离不开学问
有“智慧的书”和 “无智慧的书”的主 要区别是什么?
讨 论 归 纳
读了课文,你认为我们今

九上语文资源与评价答案

九上语文资源与评价答案

九成功1.jiéguǐgāi wùráo lán2.言简意赅错综复杂家喻户晓实事求是3.D4.B5.题目要求中的“顺当”就是连贯。

因此,B项正确。

6.只有得到众人认可,才算是成功的人。

7.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

为了说明勤奋是成功的最根本条件。

8.示例:作者说“无能为力”是指人不可能决定自己的天赋,人也不可能随意地创造机遇。

但是人不甘于落后,只要经过后天的努力,一样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自己的素质;而机遇虽然总是“不期而来”,但是机遇不可能垂青不努力的人,有了机遇,还有一个能否“抓住”“把握”的问题,一样要靠主观努力。

这两句话可以修改。

作者说:“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这里的“无能为力”用语消极,仿佛束手无策,只能坐等“机遇”;可以从“天资只能靠‘天’吗”“机遇未必不能创造”的角度考虑,作适当的补充。

9.天资和机遇的例子各一个。

机遇:临时安排出来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天资:贝多芬、莫扎特小时就有非凡的天赋10.B11.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要有所成就,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不在于学习条件的优越,也不在于天资的低下。

12.A13.C(“兵书”与“纸上谈兵”的“兵”都是指与军事或战争有关的,而A与D的“兵”是“武器”的意思,B的“兵”是军队的意思。

)14.但不仅还15.比喻论证“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读者接受作者的论点;事实论证,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例子能有力地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对比论证,汉高祖善用人的例子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做对比(或诸葛亮用人方面成功与失败例子的对比);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能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明确,给读者的印象更深; 道理论证(其中“古语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是引证法)说理透彻,有助于读者接受作者的论点。

千秋功罪罗家伦

千秋功罪罗家伦

千秋功罪罗家伦作者:王开林来源:《蒲松龄研究》2012年第02期长期以来,在海峡两岸,罗家伦均被明显低估,甚至被刻意丑化——有的评者贬损他是名不副实的庸才,有的讥诮他是夤缘附骥的政客。

若以事实权衡,则前者的评价太低,后者的评价太酷。

历史学家陈寅恪治学谨严,论人素不轻许,王国维、刘文典、傅斯年能够得到他的推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罗家伦居然也能入先生的法眼,就有些令人意外了。

罗家伦身上最醒目的标签莫过于“五四健将”,他与政党政治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并非潜心于典籍、致力于学问的纯粹学者。

陈寅恪高看罗家伦又为哪般?罗有相当不俗的行政能力,尤其在改革清华这方面,称赞他一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是不会错的。

罗快刀斩乱麻,将清华留美学校升格为国立清华大学,改变其长达20年的运转机制,在保持文理科高水准的前提下,加强工科,成绩相当好。

陈寅恪曾向毛子水夸赞罗家伦:“志希(罗家伦字志希——作者注)在清华,使清华正式的成为一座国立大学,功德是很高的。

即使不论这点,像志希这样的校长,在清华也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五四健将”:一举成名天下知】罗家伦报考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给他的作文打了满分,称赞他为“有文学才华的考生”。

招生委员会负责人蔡元培也点头赞可。

然而他们检视罗家伦其他科目的成绩,立刻傻了眼:数学居然是零分,历史、地理两科也乏善可陈。

大家面面相觑,最终由校长蔡元培果断拍板,破格录取罗家伦。

倘若换在另一时空,罗家伦就注定做不成“红楼梦”了(北大的旧址在沙滩,红楼是其主体建筑)。

在北大,罗家伦与傅斯年齐名。

他们与顾颉刚牵头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与《新青年》互为犄角,旌鼓相应,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个桥头堡。

五四学潮的迅速发动,罗家伦与傅斯年分担的角色各不相同。

傅斯年是掌旗人,上马杀敌。

罗家伦是操觚手,下马草檄。

白话文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神完气足,罗家伦一挥而就。

那年,他还未满二十二岁。

现在日本在国际和会上,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

第77期:中国学术史上抄袭争议

第77期:中国学术史上抄袭争议

燕大讲堂第77期实录中国学术史上抄袭争议精彩观点:之一:我的眼界所及,无论是作为汪晖的研究对象的鲁迅先生,还是指导汪晖写作《反抗绝望》的博士导师唐弢,在抄袭与剽窃问题上,都曾经留下过迄今为止依然没有得到澄清的类似瘕疵。

之二:傅斯年揭发马叙伦抄袭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后,马叙伦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但自此只要有机会他就说傅斯年、胡适等人的坏话、攻击他们。

1949年3月马叙伦作诗‚万岁高呼毛泽东‛。

建国后获任命教育部部长。

之三:鲁迅和周作人都承认自己早期的文章是‚半做半偷‛的学习模仿之作。

但鲁迅却从未承认自己的《中国小说史略》抄袭日本人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里面的《小说》部分。

之四:第一代的鲁迅研究专家、汪晖的博士导师唐弢曾抄袭剽窃并歪曲改写阮无名《文字之狱的黑影》一文用以批评胡适,又因私人恩怨以文字诬陷范纪曼,使范纪曼一再地被严刑拷打,获刑20年。

之五:伴随着‚汪晖抄袭事件‛出现了‚倒汪派‛与‚挺汪派‛。

争议中最令人信服的是谢泳,他引用清代经学家陈澧《东塾续集》一语,指出:‚前人之书当明引,不当暗袭...明引而不暗袭,则足见其心术之笃实,又足征见闻之渊博‛。

之六:教授拿的都是纳税人的钱,国库的钱,你的学问行不行,好不好,有抄袭还是没有抄袭,大众媒体有责任参与监督。

公共人物有错误,得承认错误。

永远不承认错误,公众就永远有权利追究你。

主题:中国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从马叙伦到汪晖主讲嘉宾:张耀杰(历史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史专家)主办: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承办:腾讯评论时间:2010年8月14日(周六) 下午15点-17点地点:银科大厦1601室主持人:非常感谢各位来到77期燕山大讲堂现场。

今天我们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苏州德源文化研究所的学术主持人张耀杰老师讲‚中国学术史上的抄袭争议‛。

有请张老师。

张耀杰:2010年3月10日出版的《文艺研究》和3月25日出版的《南方周末》,先后刊载王彬彬的长篇论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指出《反抗绝望》一书存在抄袭剽窃现象。

罗家伦简介

罗家伦简介

求学复旦
• 罗家伦十五岁入南昌的英文夜校读外文,此时他经常注意上海的招生广告,不但自己想投 考,也鼓励同辈的少年朋友一起去以壮声势。1914年进入上海复旦公学就读。由于复旦公 学的创办人中有革命党人(马相伯、于右任、叶仲裕等人),所以复旦公学和孙中山时期 的国民党间有密切的政治关系。(1913年复旦公学校董改组时,孙中山先生被推举为校董 会主席)另外复旦公学还具有一个特点:重视言论自由的精神。因此,复旦公学学生的政 治兴趣比他校浓厚。中学时代,罗家伦最崇拜君宪派的梁启超,可是当时的革命党并不认 同梁启超的主张,所以在学校里,革命党与君宪派经常一言不合就吵起架来,甚至动拳脚。 罗家伦不喜私斗,遇此情形,每每让步,很多人都看他是个胆小鬼,文弱书生。然而,燕 雀安知鸿鹄之志?复旦公学时期的罗家伦不只学业优异,还任《复旦杂志》编辑,开始运 用文字发表他的理念,他曾撰文与同辈的青少年朋友共勉:“若欲以二十世纪国家的主人 翁自恃,必须有春日载阳、万象昭苏之慨:切莫暮气沉沉,气息奄奄。一定要努力成为新 学生,切莫沦为陈死人”。他也在文中对年轻学生的婚姻加以挞伐,认为“在学生时代就 结婚,足以使人志气颓唐,违背生计原则,堕落社会生活程度”。此时,他对问题的了解, 已由个人的婚姻问题探索到个人与社会、国家民族的关系。
少年求学
• 罗家伦从四岁入私塾,直到十五岁进美教士高福绥所办的英文夜校学习 外文。日后回忆这段家塾教育的体验是:像我五岁的时候念那“天命之 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样形而上学的经文,不但是读死书, 更是读天书呢!十三岁读《周礼》、《仪礼》、《尔雅》,只可以说残 酷地摧残脑筋!我小的时候没有得精神病。只可以说是洪福齐天。私塾 教育的体验,造成罗家伦日后主张文学革命,要创造国语文学,打破古 典文字的枷锁,以现代人的话,来传达现代人的思想、表现现代人的感 情。罗家伦在文、史方面的功力、造诣,不仅得力于父亲的指导,母亲 的识字教学和背诵短诗的启蒙也功不可没。对他而言,童年时期的家庭 教育远比私塾教育产生更深远、更直接的影响力,罗家伦认为他儿时的 生活是幸福、美满的。但是九岁那年母亲的去世,却教他初尝人间的巨 恸。从此在三十六岁所写《孩子的哭声》和四十七岁所写的《孤儿泪》 中,字里行间所流露的孝思至情,可发现他的童年不只由父母那儿得到 文学和史学的熏陶,还有浓得化不开的亲情,二者汇注成向往革命之情 的思潮,发展为日后以民族为本位的教育主张。

现代文体分类

现代文体分类

现代文体分类一现代文体分类的背景二现代文体的发展路径三现代文体分类的原则四现代文体分类现状及主要分类法五现代文体演变的历史鸟瞰一现代文体分类的背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引起论文一场深刻的文化科学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发展给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带来了新的变化。

这一时代特点,要求把白话定为国语,要求语与文的合一。

许多旧的文章形式很快被新的文章形式所代替,现代文体迅速发展。

二现代文体的发展路径分为三个大的时期:(一)第一个十年(创立期)1917——1927年1 1)诗“五四”运动所激发的时代情感推动诗体进一步地解放,新诗创作如潮如涌,这其中,郭沫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于1917年9 月开始发表后来收入《女神》中的自由体诗,以浪漫主义摧枯拉朽的气势,为奠定新诗体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同年10年,胡适发表了《谈新诗》一文,指出,新诗的“语言是白话的”,“文体是自由的,不拘格律的”。

这一原则为当时绝大多数新诗人所共同遵循。

因此,可以说,《谈新诗》的发表标志着新诗形式审美规范的初步确立。

这一时期,新诗先后出现了三种基本格式:自由体、新格律体和象征体。

2)小说主要是在文体观念和文体实践两个层面上展开的。

A文体观念在文体观念上,陈独秀、鲁迅和新潮社、文学研究会的一些人,批判地继承了梁启超的“文体功能说”,力主“小说的第一个责任,就是改良社会”。

(注:志希(罗家伦)《今日中国之小说界》,1919年1月《新潮》1卷1号。

)但他们已不再把小说与政治改良直接地联系起来,而是普遍地看到了两者之间还有“人性”、“人的情感”这个中介物;同时,也纠正了梁启超视小说为改良群治的狭隘工具论,赋予了小说独立存在的价值。

如鲁迅明确指出:“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并不是贵在教训,若把小说变成修身教科书,还说什么文艺。

”(注:鲁迅《中国小说历史的变迁》第四讲,又参见陈独秀《通信》,1917年《新青年》3卷2号。

)创造社的一些人,虽然有主张小说无功利的偏颇,但他们却更鲜明地揭示了小说之所以有独立存在价值的原因,即在于它是“美的创造”。

罗家伦

罗家伦
“专制”校长的民主姿态
----- 清华校长罗家伦
人物简介
• 罗家伦,字志希。绍兴柯桥 • 镇江头人。“五四运动”的命名 • 者。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 • 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早 • 年求学于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 • 蔡元培的学生。 1917年入北京大学,曾与傅斯年 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 1920年赴欧美留学。 1926年回国,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历史系及附中。 1928年,出任清华学校首任校长。任上治校有方,颇见成效。 同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 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了惟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 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民国年间,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之职。南京大学今天 的校训“诚、朴、雄、伟”,就是由罗家伦所提出。 1949年到台,先后出任中华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 国民党史会主任委员、中国笔会会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等 职。
他在清华时身着戎装,秉承恩师蔡元培的军国 民教育思想,强推军训,迄今所见有关罗在清华
组织军训的记述,几乎都像是一幅漫画:校长、 教务长等身着军装,足蹬马靴,指挥着一队队慵 懒而不甚情愿的学生,稍息、立正、开步走!本 来文绉绉的师生偏要模仿赳赳武者的威猛,看上 去滑稽又荒唐。目的在养成学生守纪律,重秩序, 整齐严肃,能令受命,坚忍笃实,急公好义的生 活与品性。每周除操场演练、野外演习外,并授 以军事学科。日常生活,亦略仿军营,分全校为 四个队,每队设队长一人,上置大队长一人。队 长与学生共同生活,早晚点名,按时作息。男生 敬礼起居休假等,均须有一定规则。平时一律穿 着制服,女生另亦有规定制服样式。 冯友兰说罗氏在清华推行“军事化”失败得 最彻底,就是罗家伦到校半年内对学生厉行军训, 虎头蛇尾,最后不了了之的情况。罗氏在清华最 终落得“恶名”,与这一败笔大有关联。

青春的祭奠

青春的祭奠

据 胡 适 回忆 ,“ 四运 动 ”这个 名 五 词 是 罗 家伦 最早 提 出来 的 ( 胡适 纪 念 “ 四” , 五 他在 1 1 年5 6 9 9 月2 日的 每 周
中支 持蒋介石 的政策 。12 年 , 以蒋 介 就 站 在一 张 长桌 边 , 匆起 草 , 5 钟 98 任 匆 1分
92 运 动 中 , 笔 起 草 了 印 刷 传 单 中 的 白话 史 编 纂 委 员 会 主 任 委 员 。1 5 年 任 考 试 举 出包 括 罗 家 伦 在 内 的 四名 代 表 ,向 各 亲
l f 日, 宣 言 ( 中 文言 篇 由许 德 珩 起 草 ) 北 院副 院长 。1 5 年任 国 史馆 馆 长。1 6 国使 馆 递 送 声 明 书。5 5 罗 家 伦 为 其 97 99 京学 界全 体宣 言》, 出了 “ 争主权 , 提 外
年 , 势 渐 重 , 2 5 因 肺 炎 、 管 硬 被 捕 学生 到 处奔 走 营救 。第 二天下午 三 病 1月2 日, 血
学 内惩 国贼”的 口号 , 并在 5 6 月2 日的 每周 化等症 状并发 , 病逝 台北荣 民总医院 , 享 点 , 生全 体 大会在 北 大法 科大 礼堂 举 评论 上 第一次 提 出 “ 四运 动 ” 五 这个名 年7 岁。主要 著 作 有 新 民族 观 、 新 行, 0 0 2 3 0 多名各学 校代表 参加 , 过了上 通
3 毅 石为首 的总司 令部 政 务委 员会教 育处处 写成 北 京学 界全 体宣 言 。 罗家伦 回忆 评论 》第2 期 上用 “ ”的笔名发 表了一
说 今 学 习 。 9 6 归 国 后 参 加 北 伐 , 国 民革 进 来 , :“ 天 的 运 动 不 能 没 有 宣 言 , 12 年 任 成立大会 。

五四运动中的沈尹默与胡适

五四运动中的沈尹默与胡适

五四运动中的沈尹默与胡适1952年1月5日,流亡美国的胡适在日记中写道:“胡家健从香港寄来剪报《大公报》,有十二月二日《大公报》在上海开的‘胡适思想批判座谈会’的记载与资料。

……沈尹默的一篇则是全篇扯谎!这人是一个小人,但这样下流的扯谎倒是罕见的!”被胡适认定为“全篇扯谎”的,是沈尹默发言稿《胡适这个人》。

到了落款时间为1966年1月的《我和北大》中,沈尹默围绕着北京大学和五四运动编造了更加失实的内容,迄今为止依然被部分研究者以讹传讹地反复引用。

沈尹默的五四回忆沈尹默,浙江湖州人,1883年出生在陕西汉阴,1903年进入北京大学任预科国文教授。

1918年1月成为《新青年》六名轮值编辑之一(轮值编辑依次为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

1949年之后,他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多项职务。

关于胡适在五四运动中的相关表现,沈尹默在《我和北大》中回忆说:五四运动时,胡适以“革命”为幌子,主张把北大迁到上海。

有一天,我和幼渔、玄同、士远、大齐等人正在商量事情时,胡适、罗家伦、傅斯年进来说:“我们主张把北大迁到上海租界上去,不受政府控制。

”我们回答说:“这件事太大了。

要商量。

”罗家伦和傅斯年接着说:“搬上海,要选择哪些教员、哪些学生可以去,哪些不要他们去。

”我们一听,这是拆伙的打算,不能同意,因为弄得不好,北大就会分裂,会垮台。

于是决定在第二天早上七时开评议会讨论。

开会之前,我们要沈士远去看胡适,告诉他,搬上海,我们不能同意。

评议会讨论的结果是不同意迁上海。

胡适就来找我,他说:“以后北大有什么事情,你负责!”我说:“当然要负责,不能拆北大的台。

”当时,我的思想是,学生的态度是激烈的,教师的态度实质上应当和学生一致,但态度要稳重,才能真正维护学生运动,使政府无懈可击,不会解散北大。

在此前的《胡适这个人》中,沈尹默提供的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说法:“‘五四’运动起来了,那时,胡适恰恰因事回到安徽家乡去,并没有参与这伟大事件的发动,等到他回来时学生正在罢课中。

陈寅恪逸事

陈寅恪逸事

陈寅恪逸事⊙史飞翔根据鲁迅日记,1915年4月6日鲁迅“赠陈寅恪《域外小说》集第一、第二集,《炭画》各一册,齐寿山《炭画》一册。

”但陈寅恪从来不谈此事。

有人问起,他说,鲁迅名气大,谈这些会有攀附之嫌。

陈寅恪在柏林时,和周恩来在同一个桌子上吃过饭;在北京时,与蔡锷有过往来……对于这些常人看来脸上贴金的事,陈寅恪向来很少向外人说起。

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

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

有意思的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布包。

1928年,罗家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一到任就去拜访陈寅恪。

当时陈寅恪的一些弟子也在场。

罗家伦送给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

陈寅恪随手翻了翻说:“志希(罗家伦的字),我送你一联如何?”罗家伦说:“甚好,我即刻去买上好的宣纸来。

陈寅恪说:“不用了,你听着: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

”上下联中,正好将罗家伦名字中的“家”、“伦”二字嵌入,可谓绝妙。

罗家伦听罢,大笑不止。

这时陈寅恪又说:“我再送你一个匾额:儒将风流。

”见罗家伦不解,陈寅恪笑着解释说:“你在北伐军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你讨了个漂亮太太,正是风流。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陈寅恪一家困居香港,食品奇缺。

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陈寅恪。

军部于是给香港司令部行文,令司令部派宪兵为陈寅恪送去多袋面粉意欲拉拢,但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

另,抗战时期,蒋介石几次辗转托人请陈寅恪写《唐太宗传》,陈寅恪坚决拒绝。

1945年,季羡林结束十年留德生涯,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

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羡林的学业,但听说季羡林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是自己的同学,便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地将季羡林推荐给胡适,从而使季羡林顺利地到北大当了教授。

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更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志希(罗家伦):今日中国之新闻界

志希(罗家伦):今日中国之新闻界

今日中国之新闻界志希在此篇开端的时候,我有一句话要预先申明,就是我也是曾经从事过新闻界的人,所以我知新闻界的内容很详细。

但是我虽曾处新闻界中,却又等于处在新闻界外,所以能以有第三者的眼光,说几句“局外人”的话。

现在中国新闻界的情形,异常复杂,即欲批评,亦无从说起。

不得已,乃以本篇专为普通一般居心无他的报纸说法。

凡机械报,金钱报,评花评戏的小报,都一概置而不论。

我方才引古人的话说“惟善人能受人尽言”,我现在想我国的新闻记者都是善人,所以敢把我对于现在新闻界的感想详细一说。

望诸君平心静气一问本心才是。

我第一件对于现在新闻界最不满意的,就是新闻记者缺少常识。

一般新闻记者,除了最少数是受过完全教育的,或是真有志向学的而外,其余约分二类。

一类是“斗方名士”同“末路官僚”,一类就是堕落的青年。

两类人大都只会做几篇“策论式”的论说,甚至中学教育都未曾受完,就来“摇笔纵谈天下事”了。

前几月我看见了北京报纸上登了一篇“新闻记者之必须品”的谐文,里面开的只有《两湖课艺新编》《饮冰室文集》等四五部书,这篇问虽然有点刻薄,但是每看各报议论,却也觉同看十几年前的《两湖课艺新编》《饮冰室文集》差不多。

不知新闻的天职何等重要。

新闻记者所必备的学问,何等繁多。

对于政治方面的记载,必须精通政治法律财政等学;对社会方面的记载,必须深研社会经济心理等学;对于外交方面的记载,必须熟悉历史国际法外交史等学;对于记载各事的手腕又须借重文学美学哲学。

你看科目这样的繁多,新闻记者是容易当的吗?舆论是容易代表的吗?世上的人,对于做不来的事,偏要去做,是终究要失败的。

不过其中有个迟早的问题罢了!所以我劝那一类的人,可收手的时候,早点收手。

那二类的人,赶快去求学,十年之后,出来当一个“名实相符的新闻记者”,倒也不迟。

我有个朋友舍我知道此中情形很熟。

他对我说起,也深为那第二类的发愁。

他现在发奋求学,正是最好的榜样。

我还有一位旧同学陈清华君,他在美国加利福尼大学已经毕业,现在旧金山办报。

清华的校长们(一)

清华的校长们(一)

1928年清华招收的全体女生
罗 家 伦 一 家
清 华 学 堂
大礼堂
原清华校门
水木清华
冯友兰
杨振声
创办或加强校园学 术刊物 为开展学术研究准 备物质条件 整顿各学系
明 斋
清 华 科 学 馆
清华图书馆老馆内景
生 物 馆
பைடு நூலகம்
图 书 馆
(二)廉洁化 改良组织 消除浪费 经济公开 照章收取学费
(三)平民化 (四)军事化
原清华校门
清华军训留影(一)
清华军训留影(二)
三、“改隶废董”运动
1928年9月宣誓就职任清华校长
“余誓以至诚,谨守中华民国教育宗旨,谋造成国 立清华大学学术独立发展之一主要基础,以完成建 设新中国之使命,必遵廉洁,务去浮滥,如有或违, 愿受党员严厉之制裁。”
“四化政策”:
廉洁化、学术化、平 民化、纪律化
罗家伦
二、办学实践
(一)学术化 增加良好教授并改善 教授待遇 建立新的清华研究机 关
清华的校长们(一)
--罗家伦与清华大学
一、受命、就职经过与治校方 针
罗家伦(1897- 1969),字志希,浙 江绍兴人。
罗家伦
1917-1920年就读 于北京大学 1920-1926年游学 美、德、法、英等国
五四运动中的罗家伦(前排右三)
1926年6月,回国任东南 大学史学教授 1927年春,加入国民党, 并任蒋中正秘书

民国时期的版权之争

民国时期的版权之争
f{J登这篇文章 的《新潮》杂志 版发 行后 ,引起 了鲁迅和周作人 兄弟 的关 注 . 他们纷 纷 购买这期 杂志 阅读 ,还送 给 了
政 府 法 IPl2.o18坪
















……Βιβλιοθήκη …………

























朋 友 鲁迅 在给 许 寿裳的 书信 中 .表扬 《新 潮》杂 志说 :“其 内以 傅斯年 作为上 , 罗 家 伦 亦 不 弱 .皆学 生 ”南 此 可 矢¨.当年 的鲁 迅 、周作人 、钱玄 同等人都 认可马叙 伦 的 抄 袭 。 傅 斯 年 揭 发 了 马叙 伦 ,可 码 叙 伦没有承认 ,也没 有否认抄袭 。此后 , 就成 了一 桩无 头 无尾 的公 案
穆 时英 在信 中只 承认是 “取巧 ”,而 不承认 是“抄 袭”.事情 就这样不 了了之 , 要 不 是 孙 犁 先 生 记 载 下 来 ,就 没 有 人 再 提 起 了 。
拒 不承 认 ,穆 时英 抄袭 日本小 说 公 案
现 代著名作 家孙 犁在其《秀露集 》中 记 载 :30年代 有一 个昙花般 的作家 叫穆 时 英 他 在 文 坛 m 现 ,最 初 好 像 一 颗 明 亮 的 星 星 当 时 影 响 很 大 的 文 学 物 《现 代 》.在 画 页 卜『1J登 了他 的半 身相 片 :孙 犁 的 这 篇 小 文 ,也 揭 开 了一 段 民

罗家伦的功绩(下)

罗家伦的功绩(下)

罗家伦的功绩(下)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6年第37期文/牛力四1932年8月罗家伦到任中央大学。

10月11日他在开学典礼上发表了题为“中央大学之使命”的演讲,提出“创立一个民族文化的使命,大学若不能负起责任来,便根本失掉大学存在的意义”。

他举柏林大学为例,叙述当日耳曼民族受到法国的军事挤压时,一代学者积极配合政治改革,再造民族精神,贡献巨大且影响深远。

他为中央大学撰写了校歌:国学堂堂,多士跄跄;励学敦行,期副举世所属望。

诚朴雄伟见学风,雍容肃穆在修养。

至今,他倡导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仍是南京大学的校训。

就任校长之初他特别强调校纪,中央大学为此采取四项措施:一是“闹学潮就开除”,二是“锁校门主义”,三是“大起图书馆”,四是“把学校搬到郊外”。

罗家伦是“五四”运动健将,曾是呼风唤雨的学潮领袖,后来却反对学生闹学潮,措施无比强硬。

此举确实促人深思,耐人寻味。

罗家伦提出“安定、充实、发展”六字治校方略,拟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约需三年来实行。

然而形势难以逆料,抗战爆发后,中央大学内迁至重庆沙坪坝。

战争年代,颠沛流离在所难免,经费也得不到全额支持。

在如此艰苦逆境中,中央大学仍然有较大的充实和长足的发展,学生人数从一千多增加到三千多。

某日,敌机轰炸沙坪坝中央大学,炸毁了二十多间房舍,包括罗家伦的办公室。

就在这间仅存一面完壁的危房里,他照旧办公,并且撰成《炸弹下长大的中央大学》一文。

他谈到“ 我们抗战,是武力对武力,教育对教育,大学对大学;中央大学所对着的,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

”此言掷地有声,足以震撼人心。

在艰难险阻中,罗家伦校长承担起繁复的事务,但他却仍能拨冗演讲与写作。

他向学生演讲“新人生观”达十五次,其内容包括“动的人生观”“创造的人生观”和“ 大我的人生观”。

1942年,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演讲集《新人生观》,罗家伦将它作为战时的精神礼物,“献给有肩膊、有脊骨、有心胸、有眼光而又热忱的中华儿女,尤其是青年”。

罗久芳:罗家伦与五四运动

罗久芳:罗家伦与五四运动

罗久芳:罗家伦与五四运动百年潮1999年第5期1919年5月4日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它也在无数人的生命中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先父罗家伦(号志希,1897—1969),1917年考入北大本科时,京都刚刚走出帝制和复辟的阴影;恰巧又在蔡元培校长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政策的初期。

校中新旧学人风云际会,学生视野大增,竞相挣脱传统的约束,大胆探索通往新时代的途径。

五四运动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成长,迅速地波及全国。

大学时代是从少年到成年的分水岭。

父亲入校时年龄尚不足二十岁,在同学中算是比较小的。

他生长在一个江南书香家庭,受过扎实的家塾教育。

以后到上海复旦中学读高中,吸收到许多新的知识。

来到全国政治中心的北京之后,在校园里接触到的事物和讯息,使他的思想、胆识和自信与日俱增,渐渐形成了积极活跃的个性。

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揭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北大的学生们踊跃参加了这一行列,并进一步对切身有关的家庭制度、社会陋习和传统文化等题目,展开了探讨和批评。

父亲对文学久已钟情,在中学时曾为学生季刊写稿,进入北大后主修的又是外国文学,第一学期便向最具前卫性的《新青年》投稿。

该刊于1918年元月号刊出了他用文言写的《青年学生》,讨论的是青年普遍早婚、求学缺乏目标、风气颓废的弊病;同年6月又刊出了他与胡适合译的易卜生名剧《娜拉》,这是他首次使用“白”而“雅”的语体文。

“社会主义并不是要以雷厉风行的手腕,来摧残一切的个性;乃是以社会力量,来扶助那班稚弱无能的人发展个性。

”这一时期,校园中学生社团和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父亲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发起成立了新潮社,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发表意见的场所。

1919年元月《新潮》杂志创刊,目的是以“批评的精神,科学的主义,革新的文词”来促进新文学和新文化的诞生。

英文名字采用的是“The Renaissance”。

父亲在创刊号上的解释是:“Renaissance一个字的语根,是叫‘新产’New Birth。

罗家伦的校长生涯(连载)

罗家伦的校长生涯(连载)

罗家伦的校长生涯(连载)打开文本图片集上篇:在清华大学一、年轻的大学校长1928年北洋政府垮台之后,罗家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当时他只有31岁。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

他早年在上海中国公学就读,后来考入北京大学。

在北大,他和傅斯年等人发起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

五四运动中,他被推选为学生代表,并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据说这份宣言是当时惟一的印刷品,而“五四运动”这个概念也是他最早提出来的。

1920年,罗家伦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正值上海实业家穆藕初斥资5万元设立奖学金,资助“有能力、有学识、有领导才干”的北大学生赴欧美留学,罗家伦、周炳琳、段锡朋、康白情、汪敬熙等五人被选中。

这件事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清朝末年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人们说这是北大的“五大臣出洋”。

出国后,罗家伦就读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后来他又去欧洲,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访学。

留学期间,他就撰写《科学与玄学》一书,翻译了剑桥大学史学教授柏雷的《思想自由史》,还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

有研究者认为:“从他留学期间的言论和活动,可以看到他是位有思想和能力的爱国青年才俊。

”(《抗战前的清华大学》第27-28页,苏云峰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刊印)冯友兰与罗家伦是北大校友,他是用河南官费出国留学的。

他回忆到当年的情况时有这样一段叙述:“在中国留学生中,大部分还是好好学习的,但是对学位的态度很有不同。

有些人不要学位,随便选课。

有些人认为,只要有个硕士学位就够了。

因为要想得到博士学位,就要选一些学校要求选而实际上没有多大用处的功课。

”罗家伦和陈寅恪大概属于那种只要学问不要学位者,而冯友兰则是“想要得个博士”的人(《三松堂全集》第一卷,第54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注意这一情况,对于了解他们的思想、个性和成就,很有帮助。

1926年罗家伦回国后,担任了东南大学史学教授。

罗家伦的新政功过

罗家伦的新政功过

文张晓唯罗家伦的新政功过1911年暮春,五四运动使北京大学的学生领袖傅斯年、罗家伦和段锡朋三人一时间蜚声海内,在后来的岁月里,他们活跃在民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教育领域,均有一番作为和表现。

首先提出“五四运动”名词的罗家伦便是一例。

自1928年至抗战中期的十多年里,他基本是在大学校长的职位上奔波忙碌,其职责之重大、作用之关键,略微夸张地说,在当时的高教圈内可谓罕有其匹。

其执掌清华大学的经历,虽短暂却对日后这座中国一流高等学府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罗家伦(字志希)是清华学校改制为清华大学后的首任校长,在不足20个月的任期内,差不多逐一理顺了迁延许久的校政体制:不仅使该校结束了长期游离于中国教育体系之外的特殊状态,也将清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根子”——退还庚款的清华基金妥善而独立地加以保管;同时,强力引进大批优秀教师,奠定了“大学乃有大师之谓也”的基本格局;非但如此,他还极力扩充图书仪器设备及校内基础设施,扩大了招生规模,更使清华图书馆由偏重西文书册进而中西图书并藏,成为堪与北大图书馆和国立北平图书馆鼎足而三的文化重镇。

后人大多赞誉梅贻绮校长时代的“清净无为”,殊不知这与罗家伦执掌清华时大刀阔斧的整顿举措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联。

清华之成为国内一流学府,实源自上述开拓之功。

此后,罗家伦继而“临危受命”,出任因风潮迭起而被教育部解散重组的中央大学校长,他以“安定、充实、发展”的治校思路,重建了这所国内规模宏大、学科最健全的“首都大学”,使之成为南京国民政府“黄金十年”发展期的一个突出亮点。

十年的中央大学校长,为罗家伦带来了“好评如潮”的外界称誉,人们赞扬他精心聘任教师的良苦用意,肯定他着意扶植工科教育以适应国计民生之需的战略眼光,高度评价他的大学应以为民族创造有机文化为使命的教育理念。

但同一个罗家伦,同样的为办好大学而殚精竭虑且“政绩彰彰”,当年清华园内对此的反映却十分怪异,纵使有案可查有迹可寻彰彰可见的文化教育方面的卓著建树,也在某种有意无意的遮蔽中流于“历史失忆”状态。

《新潮》第一卷 目录

《新潮》第一卷 目录

《新潮》第一卷目录
《新潮》研究资料,以目录之,可得概要。

《新潮》
(据阿英《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__183;索引》整理,略有更正)
北京大学新潮社编,一九____年一月创刊,发行至三卷二号止。

负责编辑为傅斯年、罗家伦第一卷第一期
1919.1.1
新潮发刊旨趣书
傅斯年人生问题发端
罗家伦今日之世界新潮
傅斯年去兵
陈家蔼新
谭鸣谦哲学对于科学宗教之关系论
汪敬熙雪夜
徐彦之逻辑者哲学之精
叶绍钧__183;王钟麒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
汪敬熙谁使为之
评论
志希今日中国之小说界
志希今日中国之新闻界
孟真万恶之源
孟真社会革命——俄国式的革命
出版界评
孟真王国维之宋元戏曲史
孟真马叙伦之庄子札记
孟真蒋维乔之论理学讲义
故书新评
孟真清梁玉绳之史记志疑
孟真宋郭茂倩之乐府诗集
孟真英耶芳斯之科学原理
讲演
蔡元培大战与哲学
第二期
1919.2.1
李大钊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
顾诚吾对于旧家庭的感想
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
罗家伦怎么是文学
康白情论中国之民族气质
汪敬熙一个勤学的学生
叶绍钧女子人格问题
谭鸣谦法理与伦理之本质区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日中国之小说界:中国人之中国人做中国小说观外国人之中国译外国小说观志希我是中国人,以我的眼光来看现在中国人所做的中国小说,所以叫做“中国人之中国人做中国小说观。

”芮恩施博士是(一)外国人,以他的眼光来看现在中国所译外国小说,所以叫做“外国人之中国人译外国小说观”。

中国近年来小说界似乎异常发达。

报纸上的广告,墙壁上的招贴,无处不是新出小说的名称。

我以为现在社会上做小说的如此之多,看小说的如此之盛,那一定有很多好小说出现了。

那知道我留心许久,真是失望得很呢!现在我以分析的法子,把现在中国新出的小说分做三派。

待我说来!近来弹词小说的出品少,仅见于新闻报及小说月报中可以不论。

第一派是罪恶最深的黑幕派这一种风气,在前清末年已经有一点萌孽。

待民国四年上海时事新报征求中国黑幕之后,此风遂以大开。

现在变本加厉,几乎弥漫全国小说界的统治区域了!推求近来黑幕小说派发达的原因,有最重要的两个。

第一是因为近十几年以来政局不好,官僚异常腐败。

一般恨他们的人,故意把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家庭,描写得淋漓尽致,以舒作者心中的愤闷。

当年的《孽海花》一类的小说是这类的代表,不过还略好一点,不同近日的黑幕小说的胡闹罢了!第二个原因是为了近来时势不定,高下二等游民太多。

那高等多占出身寒素,一旦得志,恣意荒淫。

等到一下台,想起从前从事的淫乐,不胜感慨。

于无聊之中。

或是把从前“勾心斗角”的事情写出来做小说,来教会他人;(上海确有这一种人)或者专看这种小说,以味余甘,——所谓“离不得肉过屠门而大嚼”的便是。

那下等游民因为生计艰难,天天在定谋设计,现在有了这种阴谋诡计的教科书,为什么还不看呢?从这两个大原因,于是发生出许多的黑幕小说来。

诸位一看报纸就知道新出的《中国黑幕大观》《上海黑幕》《上海妇女孽镜台》等不下百数十种。

《官场现形记》《留东外史》也是这一类的。

里面所载的,都是“某某之风流案”“某小姐某姨太之秘密史”“某女拆白党之艳质”“某处之私娼”“某处盗案之巧”等等不胜枚举。

徵求的人,杜撰的人,莫不借了“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的招牌来实行他们骗取金钱教人为恶的主义。

诸君!世上淫盗的事,谁不知道不好的?何必等这类著小说的人来说一遍?这类著小说的人,无非是告诉读者如何可以仿行某某的风流,如何可以接近某种的小姐姨太,何处可以仿女拆白党,何处可以遇着私娼,用何种方法可以实行何种的盗案罢了!诸君,这不是我过度的话,因为人类的“兽性”,都有几分不能除绝的,一旦得了作恶的法门,就是“饮鸩止渴”也都肯干。

我们一看历史,聪明人干糊涂事的,多得很呢!他们说“闻之者足戒”。

我真不知道他们“戒于何有”了!就是《留东外史》一类,稍微比《黑幕大观》的文章好一点。

但是写得秽浊不堪,著者从不为自己笔墨惜,难道不为中国的民旅留一分羞耻心吗?我听说日本人看得很多呢!欧洲有William Le Quex 一类的人做言情侦探种种小说,比较起来还比近日黑幕派小说好一点,但是英美有知识的人还是极力攻击,杂志记者也极力痛骂。

(二)政府也有干涉之说。

民国五年范静先生做教育总长的时候,曾经同内务部查禁这一类的杂志小说数十种。

我盼现在各位当局留意点才是。

第二派的小说就是滥调四六派这一派的人只会套来套去,做几句滥调的四六,香艳的诗词。

他们祖传秘本,只有《燕山外史》《疑雨集》等两三部书。

论起他们的辞藻来,不过把几十条旧而不旧的典故,颍上倒下。

一篇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芙蓉其面杨柳其眉”的句子,不知重复到多少次。

我真替他们惭愧死了。

论起他们的结构来也是千篇一律的。

大约开首总是某生如何漂亮,遇着某女子也如何漂亮。

一见之后,遂恋恋不舍,暗定婚约。

爱力最高的时候,忽然两个又分开了。

若是著者要作艳情小说呢?就把他们勉强凑合拢来。

若是著者要作哀情小说呢?就把他们永久分开,一个死在一处地方,中间夹几句香艳诗,几封言情信,就自命为风流才子。

这不是我好嘲笑人,诸位一看徐枕亚的《玉梨魂》《余之妻》李定夷的《美人福》《定夷五种》便知道了!徐枕亚的《玉梨魂》骗了许多钱还不够,就把他改成一部日记小说《雪鸿泪史》,又来骗人家的钱。

李定夷还要办编译社开函授学校,教青年学生来学他这派的小说,登报纸自称大文豪!他要称大文豪,那世界上的小文豪都要饿死了。

一般青年,血气未定,纷纷买他的书,从他学小说,以为将来写情书的材料。

他更编了些什么花月尺牍艳情尺牍来补助他们的不足。

唉!这种遣误青年的书籍,这种陷害学子的机关,教育部能不从速取缔吗?我骂了以上两派的小说一大片,把我的笔都弄污秽了。

这班人本来是我不屑骂的。

不过因为我在上海一带看见这类小说盛行,北京也是如此。

内地中学生更是欢迎他了。

所以我不惜牺牲我两点钟宝贵的光阴,提出这个问题促教育当局的注意,青年学生的反省。

才尽了我批评社会的责任呢。

第三派的小说?比以上两种好一点的,就是笔记派。

这派的源流很古,但是到清初而大盛,近几年此风是不息。

这派的祖传,是《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池北偶谈》等书。

近来这派小说的内容,大约可以分四支。

一支是言情的。

他这种言情的方法,与我方才所说徐枕亚李定夷一班人的差不多。

不过一个扯得长,一个缩得短罢了。

这种印版式的调子,对于人生有何关系呢?一支是神怪的。

这支之中更可分为两小支。

一小支是求仙式。

这种所说的,是某人运气,某人辟谷,后来“入山不知所终”的故事。

一般青年都去发丹田泥丸宫的痴想,书也不愿意读了。

另一小支是狐鬼式。

这种所说的都是某处有艳狐,某处有情鬼。

其发生之结果,正如刘半农先生所说的:“我在十五六岁情窦初开的时候看了他,心中明知狐鬼之可怕,却存一个怪想,以为照蒲留仙说,天下狐鬼多至不可胜纪,且都是鑿鑿有据的,为什么我家屋子里,不也走出几个仙狐艳鬼来,同我玩玩呢?”(三)一支是技击的。

这支所说的大都是“某翁设肆某处,龙钟佝偻若承蜩叟。

······一日遇不平,矍然起,击某少年败之。

······笑而四顾曰,”此何足数。

六十年前某固健者也。

······“翌日,徙去······”请问这种小说虽没有何等害处,却在今日社会中有何等影响呢?最后一支是轶事的。

现在最流行。

市上的《袁世凯轶事》《黎黄陂轶事》《左宗棠轶事》等,指不胜屈。

这支也无甚害处,或者还可以灌输人民一点“掌故知识”。

但是做的人,大半都无学问,而且迷信。

“人治”附会于大多数“法治”的精神,在无形中颇有一点妨害,是很有可以改良的余地。

总之此派的小说,第一大毛病是无思想。

我望做这派小说的人有点觉悟,登这派小说的《小说月报》等机关也要留意才好。

以上我的“中国人的中国小说观”说完了。

我且来说芮恩施博士的“中国人译外国小说观”罢?中国人译外国小说的,首推林琴南先生。

林先生是我们前辈,我不便攻击他。

而且林先生自己承认他不懂西文,往往上当,并且劝别人学西文,免蹈他的覆辙,(四)所以按照“恕”字的道理,我也不愿意攻击他。

但是美国芮恩施博士却抱定“责备贤者”之义,对于林先生稍有微词。

芮恩施博士所着的《远东思想政治潮流》一书中说:“中国人中有一位严复的同乡,叫做林琴南,他译了许多西洋的小说如Scott,Dumas,Hugo诸人的著作却是最多的。

······中国虽自维新以来,对于文学一项,尚无确实有效的新动机,新标准。

旧文学的遗传丝毫没有打破,故新文学的潮流也无从发生。

现在西洋文学在中国虽然很有势力,但是观察中国人所翻译的西洋小说,中国人还没有领略西洋文学的真价值呢。

中国近来一班文人所译的都是Harrict Beecher Stowe,Rider Haggard,Hugo,Scott,Bulwer Lytton Cannan Doyle,Julds Verne,Gaboriau,诸人的小说。

多半是冒险的故事及”荒诞主义“(五)的矫揉造作的作品。

东方读者能领略Thai keray同An Tole France等派的著作却还慢呢”(六)芮恩施博士论到日本文化的一篇里又说日本近年以来,新文学之风格大张。

一班小说家都用东京的白话来做小说来译小说,所以所做所译的小说格外有味。

该国所出的小说大家很多。

如Toson Shimazaki,Mori Ogwai Homeci Iwano同的小说都是用白话文学的手腕表出社会心理学的眼光。

Natzume的小说,能够以平常的言语,从侧面写社会的过失,批评社会的弱点。

Kwatai Tayama以短篇小说名家。

他所作的短篇小说,专论现在社会上极复杂的人生观。

Tafu Nagai 的小说,能够把现在的人民生活,写来如画,激起同情。

他们都是受外国小说的影响,能以精确的眼光观察一切的事物。

其中虽或有荒诞派的著作,但是“自然主义”(七)的势力继长增高笼罩一切。

古英雄的奇事,已不为社会所欲闻。

其所翻译小说,取材于俄法两国为最多。

Tunikida 把Tugnieff,Dostoievski同Gorki的小说都译成日本话。

其余若Flaubert同Moupassant的小说,也都次第译出,悬为模范。

还有一位叫做Hasagawa把许多重要的俄国小说,译成日本白话,白话的文学,也算这位先生最好。

可惜一九零九年他就死了!日本从英国方面翻译出来的小说也是很多。

其中对于Scott,Hugo 等的小说,虽然也有译本,但是译出最多为社会最崇拜的还是Dickens呢!(八)芮恩施博士的话如此。

我望林先生及中国一般译小说的人想一想。

现在我批评的话说完了。

我对于做中国小说及译外国小说的人,都有几件事奉劝。

请他们平心採择罢。

我对于做中国小说的人,有四件事要说。

前两件是消极的,叫为带点积极的条文。

后两件是纯粹积极的。

但是都为良心未昧的小说家说法,恐怕欺世骗钱的黑幕派同遗毒青年的滥调四六派不在其内——因为他们是已经丧尽天良,不可收拾的了!(一)凡做一切小说不要“以闻之者足戒”的藉口把人类的罪恶,写得淋漓尽致过当的刺激,是没有用的,而且所生的结果,只有坏,没有好。

若是作者有劝世的心思,仅可以用烘托的种种法门,把读者引上善路去。

中国古人说“孔子家儿不知怒,曾子家儿不知骂”大约他们的家庭也是用这种的法子,使子弟脑筋里没有一点恶的观念,自然就是善了!十八世纪的时候,英国有位文豪Addison办到一份旁观报Spectator。

他想改革当时社会的情形,同贵族的生活。

他却不肯“狗血淋头”的乱骂。

他只是设想出一位Sir Roger 来,把他家庭社会的状况,写得异常清高,非凡有趣。

于是社会同贵族的风气,也就无形中自然被他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