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艺术的现代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作为一位艺术家,个人的经历离不开时代的影响,与时代紧密的精神联系会反映在个人的作品之中,常玉的艺术选择反映了“五四时期”的时代诉求——融合中西。
在动荡的社会用生命捍卫艺术的艺术家,其个体命运与整个时代、民族的文化、艺术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对常玉艺术的现代性研究主要从下列几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为绪论,了解目前国内外对常玉研究的现状,明确研究内容,阐明研究意义;第二部分对常玉进行个案研究,介绍常玉的生平及心路历程,分析常玉在国内外的生活以及所受教育对其艺术创作的影响,交代20世纪前的东西方文化大背景;第三、四部分为本文重点,第三章分析巴黎画派与常玉的关系及影响,将常玉作品与相关画家做比较,分析艺术的互动性,东西方艺术的互动、流动;第四章分析中国艺术(诗意)在常玉作品的体现,以线造型,并运用到油画作品当中,继承东方意蕴并创新,形成具有现代性的艺术作品;第五部分站在时代与历史的高度分析常玉艺术作品中所存在民族文化的必然趋势以及对二十世纪后中国艺术家的影响
与对中国艺术发展的意义;第六章是对本论文的一个总结。
本文通过研究,建立读者对常玉以及其时代背景影响下艺术发展趋势的了解。
通过对常玉在国外生活创作的研究以及其艺术作品的分析,提出了常玉艺术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性,阐释了常玉对中国艺术的继承及对西方绘画的接受、融合与传达,还有对中国美术史的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常玉;常玉艺术;巴黎画派;现代性
Abstract
As an artist,one’s personal experience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Times,and the close spiritual connection with The Times will be reflected in one’s own works.The individual fate of artists who defenf their art with their lives in the turbulent socie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ulture and art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era and nation.
In this paper,the research on the modernity of Sanyu’s Art is mainly carried out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which 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anyu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clarify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clarify the significance.The second part makes a case study of Sanyu,introduces his life and spiritual course,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his lif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his education on his artistic creation,and explains the background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before the 20th century.The third and fourth parts are the focus of this paper.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and influence between the Paris school of painting and Sanyu,compares Sanyu’s works with related artists,analyzes the interactivity of art,and the interaction and flow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embodiment of Chinese art(poetic) in Sanyu’s work.It adopts line modeling and applies it to oil paintings.It inherit the oriental connotation and innovates to from a modern art work.The fifth part analyzes the national culture in Sanyu’s art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imes and history.The inevitable trend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nese artists after twentieth century and their sign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t.Chapter six is a summary of this paper.
Through the reaerch,this article establishes reader s’ understanding of Sanyu and the trend of art develop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s era background.Through the research on Sanyu’s life creation abroad and the analysis of his art works,he puts forward the modernity reflected in Sanyu’s art,explains Sanyu’s inheritance of Chinese art,and his acceptance,fusion and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painting.He has made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t its status in history of Chinses art. Keywords: Sanyu; San yu’s Art; The School of Paris;Modernity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文献综述
1.1.1国内外对常玉艺术研究
1.1.2有关常玉与东西方现代艺术的研究现状
1.2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2.1理论意义
1.2.2实际意义
1.3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4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途径与方法
1.4.1课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内容
1.4.2课题研究途径与方法
1.4.3课题预期思路
第2章常玉的生平及留法前国内外艺术环境
2.1常玉的生平
2.2 20世纪前后的东西方艺术(留法背景)
第3章巴黎际遇
3.1巴黎画派
3.1.1巴黎画派的形成
3.1.2巴黎画派艺术家
3.2常玉与巴黎画派
3.2.1艺术间的流动——文人“交游”
3.2.2常玉风格——“异国情调”的形成
3.2.2.1粉色时期(1921-1941)
3.2.2.2黑色时期(1942-1966)
第4章常玉艺术的现代性体现
4.1何为现代性
4.2中国传统文化在常玉作品里的体现
4.2.1文人性格
4.2.2常玉艺术的诗意语言
4.2.2.1似与不似
4.2.2.2虚实相生
4.3东西方艺术的融合与转化
4.3.1空间安排
4.3.2线条的运用
4.3.3色彩的“阴阳”关系
第5章常玉艺术对20世纪以后中国艺术的影响
5.1东方意蕴的传播
5.2新的东方美学观的确立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第1章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国内外对常玉艺术研究
常玉是中国二十世纪以来较早一批出国留学的艺术家,他一生大部分的时光都是在法国巴黎度过,较之同时期留学的中国画家其可谓才情满腹,且个人风格极其鲜明。
因其历史因素,相对于徐悲鸿、林风眠等第一批留学法国的学子,近年来他的作品才被广泛提及。
在国内大陆有关常玉的研究文献仅限于几位画家的回忆录中,如徐志摩的著作《巴黎的鳞爪》,吴冠中《吴冠中说常玉》等文章都有相关的常玉介绍。
顾跃编著的《世界名画家——常玉》(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一书和其博士论文《常玉艺术研究——兼及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是中国近现代研究常玉比较全面的论著,较为深入的研究常玉在法国的艺术活动和绘画作品。
近几年有几篇关于常玉研究的期刊、硕士论文,学者们的关注点各不相同,大都侧重于研究常玉的艺术风格、绘画作品中东方元素、被遗忘的原因等。
尽管各专家学者的侧重点不同,但无论是哪一个视角对我的研究都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其他关于常玉生平和艺术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台湾地区。
法国巴黎大学博士陈炎锋1995年编写了《华裔美术选集(1)常玉》一书,主要介绍常玉的生平事迹以及收录常玉的作品,分析其艺术风格,是最早介绍常玉的专著。
2001年由衣淑凡整理、台北的大未来画廊和国际基金联合出版了《常玉油画全集》。
后期作者通过对常玉国内外生活过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填补纠正了关于常玉的史料和文献缺失及和模糊的地方,于2011年出版了《常玉油画全集第二册》。
画家席德进在1971年出版的《一生沉默在巴黎的中国老画家——常玉》(雄师美术杂志,台北,1971 年 5 月刊),这是国内研究常玉较早的论著为以后研究常玉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研究成果引发了社会对常玉艺术的关注。
国外对常玉艺术的研究较为丰富,对于我们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法国艺术史家让·克罗德·里德尔所写的《常玉的裸女》一文中,对常玉独具特色的裸女绘画风格曾作出了评价;本世纪初法国学者德罗仕的《常玉——身体的书写》是一本较为全面的反映了西方当下的艺术价值指向的认知和评价常玉的书,书中收录了一些学者对常玉的作品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肯定了常玉作为一位出色的东方艺术家在巴黎的角色、作用和影响。
美国有评论几篇,如美国学者莱斯利·钟
斯的《常玉——一个在蒙巴纳斯的中国画家》一文,分析了在巴黎的东方艺术家常玉所面临的生活处境与创作状态等。
总而言之,虽然国内外对常玉的研究各有侧重,其价值观和评判标准也各有不同,但对笔者的常玉艺术研究,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2有关常玉与东西方现代艺术的研究现状
在国内有关于常玉艺术作品研究主要聚集在近十年,集中在各大艺术期刊及硕博士论文。
根据现在已有的文献资料考察,主要针对常玉艺术的结果,比如:绘画的主题、绘画风格及被历史掩盖的原因等。
关于常玉与东西方现代艺术的关系的文献几乎是空白的,但还是有一定的成果,于我研究的课题而言有一定的意义。
1.2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2.1理论意义
艺术家的作品风格是研究其艺术的重要方面,常玉的作品有中国艺术的继承,也有西方艺术的融合。
作为20世纪现代性文艺诉求的先驱者和开拓者的常玉,对中西艺术的互动与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其艺术在当时“巴黎画派”有着重要地位,也影响了早期留法的中国艺术家,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有着启示与间接推动作用。
此课题从全新的视角切入,将常玉艺术的现代性作为着眼点进行分析,为了解常玉,也为研究中西现代艺术作贡献。
1.2.2实际意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造成极大影响,标志着中国的哲学理论、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及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也是早期艺术家留学一百。
这是我国文化史中最富时代特征的现象之一,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各领域特别是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课题。
2019年10月,香港苏富比“现代艺术拍卖”中,常玉的《屈腿裸女》以1.98亿港元成交,刷新其2011年《五裸女》1.28亿的成交价。
这颗上个世纪遗留在巴黎的中国宝玉逐渐得到当代大众的认识与接受。
作为一位艺术家,个人的经历是离不开时代影响的,常玉的艺术选择反映了五四时期”融合中西“的时代诉求。
站在人类文化与艺术史的高度,进入艺术家的心灵世界,挖掘探索其艺术生命的
秘密与价值是艺术研究的使命。
有着“东方马蒂斯”“中国莫迪里阿尼”称谓的常玉,以及中国式文人精神的时代诉求,是当下研究常玉与20世纪东西方艺术的意义所在。
1.3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以常玉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作品中中西融合的现代性,西方油画与中国文人画的构建,意在研究东西方艺术的互动性及流动性。
(2)本课题从常玉的个案分析出发,注重对史实的描述,综合分析常玉作为在巴黎的中国人对我国艺术的传播与对东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
1.4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途径与方法
1.4.1课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内容
(1)常玉的生活经历及心路历程简介,中西方文化给他带来的影响以及他在巴黎的生活与创作环境等。
(2)对20世纪留法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所达到的目的进行简述。
分析东西方艺术的互动性、流动性。
(3)对常玉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中国艺术(诗意)在常玉作品中的体现。
(4)站在历史角度,以及时代的背景下分析常玉对现代艺术的接受与传达:对中国现代艺术的贡献以及对西方绘画的影响。
1.4.2课题研究途径与方法
(1)资料收集法
搜集、整理国内外常玉以及20世纪东西方艺术相关的书籍、文献资料。
(2)总结分析法
阅读相关书籍、文章,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在时代背景下常玉与国内外艺术的联系与发展。
(3)对比法
将常玉与同时代中国旅法画家及其他巴黎画派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常玉与他们作品当中的联系,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4)结合史论资料、个案分析/对比论证、归纳总结,进而成文。
1.4.3课题预期思路
此课题的研究是站在艺术史的高度去挖掘探索研究对象艺术生命中的秘密与价值。
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接受吸纳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艺思潮,直接推进了中国美术现代性启蒙。
在百花齐放的法国巴黎,常玉作品可谓是满足了时代的诉求——中西融合,将常玉进行个案分析阐释东西方艺术的互动性;在今天来看,常玉艺术作品不仅仅是满足了当时时代的诉求,更是由于他风格的独特,引发了我对一位身在西方的中国画家的思考,与其作品体现的东方文化与艺术现代性的思考。
本课题通过常玉所处的社会环境、教育背景、心路历程等方面来分析其艺术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常玉各时期的艺术作品及其精神体现来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常玉作品当中中国艺术的继承及对西方绘画的接受、融合与传达。
将研究对象置身于时代中探索其艺术当中站在历史的角度分析常玉对中国及西方现代艺术的贡献及影响。
第2章常玉的生平及留法前国内外艺术环境
2.1常玉的生平
常玉,又名常延果,号幼书,1901年10月14日生于四川南充一座名为顺庆的县城。
家中有兄弟姊妹十一人,常玉排行第六。
大哥常俊民年长于常玉三十七岁,创办了当时四川最大的丝绸厂——“德合”丝厂,人称“常百万”,是当地有名的企业家。
常俊民在常玉人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自知受教育程度不高,便更加重视对弟妹的文化培养,常玉幼年时期便有机会进入新式中小学学习。
事业方面的辉煌成就也为常玉能接受到先进教育及优越的生活条件奠定了经济基础。
常玉自幼生长在书香世家。
母亲乔氏知书达理,贤良淑德;父亲常书舫擅长绘画,其笔下的马与狮子尤为生动,这为以后常玉的艺术创作起到启迪作用。
少年时常玉表现出过人的艺术天赋,其父还请了有“蜀中大儒”之称的赵熙教授其文学书画。
赵熙是清末时期有名的文人大家,他一生品行高洁,为人正直慷慨,虽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艺术修养极其深厚。
正所谓画品如人品,先生的诗、书、画均为一时之冠,蜀传“家有赵翁书,斯人才不俗”。
在这样一位德高望重、品行高尚的老师传授之下,常玉以后的艺术创作必然受其浓厚艺术修养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影响。
从常玉作品看出,无论他离开中国多少年,无论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熏陶多么久,其绘画笔触里,总是流露着专属东方的文人气息。
1917年常玉来到上海。
当时的上海艺术氛围浓郁,大批西方思想文化涌入,艺术思潮先进而活跃,各种新奇、摩登的美术样式出现,是国内优秀艺术家的聚集地。
譬如流行的月份牌插画、海报图式和“海上画派”、“金石画派”等艺术流派,皆激发着常玉对追求新艺术形式的欲望。
为求更开阔的眼界,常玉于1918年游学日本。
此时的日本正值美术西化运动的蓬勃时期,许多留法画家将先进的现代派绘画形式带回国内,更有将本土艺术与西方艺术进行融合创作,各类西方画展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常玉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野兽派”“印象派”“立体主义”等现代主义流派的强大冲击力。
他积极投身于各种艺术活动,汲取新式的艺术理念的同时,也在加强自己的书画技艺的锻炼。
日本开放的艺术氛围和各种新颖的艺术风格使常玉大开眼界,增强了他日后留法的决心。
1919年前后,常玉返回上海,在二哥常必成创办的牙刷公司担任设计包装和广告宣传工作。
当时的宣传海报图式多是以传统民间艺术元素为基础再加以改
编,这段设计经历必定让常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象征美好的“盘长结”、铜钱、祥云,还有寓意吉祥的动物图案等中国元素经常出现在他日后的作品中。
五四运动爆发不久,教育界极大的鼓舞中国学子出国学习先进的艺术文化。
常玉响应蔡元培“勤工俭学”号召,于1921年踏上赴法留学之路。
有资料记载是由于常玉不满意家里安排的婚事,借机逃到国外,但根本原因还是出于他对新艺术的追求和对西方世界的好奇。
常玉抵达巴黎后,与早批留学巴黎的徐悲鸿、谢寿康等人结为好友,并在同年的8月9日组成“天狗会”。
“天狗会”的成立完全是由于戏谑当时上海的“天马会”。
“天马会”顾名思义是将天马行空的思想注入到国画西化的运动中去。
是刘海粟等人为革新中国画成立的艺术团体,主张革新保守的艺术观念,吸收西方艺术形式,并有明确的社团宗旨和章程。
而这些留法中国学生在生活之余苦中作乐成立这个没有领导者,没有铁纪律的带有联谊性的聚会。
就是为了表明他们对形式主义的抵制,以及对现代的艺术思想,对自由的追求。
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影响中国的艺术氛围。
由于一战后的巴黎物价飞涨,部分留学生承担不起高昂的生活费用选择回国;还有一部分人,像徐悲鸿夫妇选择到物价稍低的德国柏林继续深造。
不久,常玉与孙佩苍、谢寿康来到柏林与徐悲鸿夫妇汇合。
此时正是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盛行时期,在柏林期间,常与好友往返于各个艺术展馆,这段“观看”时期让常玉受益匪浅。
1923年春,常玉和友人重返巴黎。
邵询美、郭有守、张道藩等人应邀加入“天狗会”,这个非真正的艺术社团得以壮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位成员对艺术产生不同观念想法,对表现形式也有各自喜好。
徐悲鸿的存在为社团增加了一定的保守色彩,也有像常玉一样的艺术家崇尚自由表达的艺术形式。
“天狗会”最终因成员志趣不同很快解散。
常玉自柏林返回巴黎习画期间,日子过得好不逍遥。
居住的蒙巴纳斯区汇集着众多充满激情、为梦想奋斗的艺术家。
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彼此分享生活,交换思想,营造着浓郁的艺术氛围。
常玉热爱这样的生活,积极融入其中,吸收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精华。
与刻苦自励的徐悲鸿相比,他的生活可谓是有滋有味,常与好友游览风景名胜,享受闲散时光。
常玉人如其名,爱好天然,追求自由。
不近烟酒,不赌博,不跳舞,且对友人妻保持距离,全然一个翩翩佳公子,举世更无双。
不同于大多数选择正规艺术学院学习正统的写实技法与造型基础的留学生,常玉选择了私人创办的工作室——“大茅屋画院”。
这是一所与学院派迥异的业余美术学校,也叫“格朗德.歇米欧尔学院”。
主要教授现代派的艺术思想和现代素描技法,以自由开放,新颖大胆的教学方式吸引着热爱现代艺术的爱好者,也更适合个性不羁的常玉对东西方艺术的探索与融合。
“大茅屋画院”可以说是
现代艺术家的培训基地,在这里常玉认识了贾科梅蒂和马蒂斯之子皮埃尔,国内赴法留学生庞薰琹、吴大羽、潘玉良及后来的赵无极、吴冠中等相继来此学习。
庞薰琹曾回忆常玉在画室作画时的情形:常玉以毛笔作画,周围总是围满了人,最有趣的是他把周围的人,不管男女,年轻的或是中年的都画成女裸体,他不拘于形似,白纸黑线勾勒出人物形体,这种实验的新绘画方法非但没人抗议,反而受到极大欢迎。
20年代后期,徐悲鸿、蒋碧薇夫妇、潘玉良等中国留学生陆续回国,或从事西方现代艺术宣传工作,或进高校传授所学观念与技术。
常玉则选择继续留在巴黎。
不久便在大茅屋画院结识了端庄文静的玛素·哈蒙妮耶女士,两人于1929年结为夫妻,但由于一些原因又在30年代初结束了这段美好的异国情缘。
此后常玉有过好几个女性伴侣,都因个别原因没走到最后。
秦宣夫回忆此时的常玉过着波西米亚式的生活,除了在画室创造之外,其余时间都在全方位享受着逍遥散淡的生活,白天在咖啡馆读书,晚上画玻璃画。
这一时期的常玉衣食无忧,经济上比较富足。
尽管他放荡不羁与世无争,但还是有很多人被他的艺术才华所吸引。
不管是入选沙龙展,被《1910-1930当代艺术家辞典》收录事迹,还是在阿姆斯特丹举办个展,还是被出版商约请为法文版《陶潜诗集》画铜板插图。
都表明了常玉当时在法国、在现代艺术圈里的影响力。
在法期间,常玉经朋友介绍结识了大收藏家侯谢,侯谢非常欣赏他的艺术,截止到1932共收藏了常玉600幅素描作品和111幅油画作品。
不久后,两人因失去信任导致关系破裂。
常玉自带的传统文人习性影响着他对机会的敏感程度。
他不拒绝各种宴请,但经常拒绝卖画,并不是他卖不出去,而是具有清逸疏财的文人性格让他常将画商拒之门外。
庞薰琴回忆常玉与画商约法三章:一先付钱;二画的时候不要看;三是画完拿了就走,不要提这样那样的意见。
常玉向来对朋友或索画的人慷慨,唯独排斥画商。
或许是对绘画交易这些“俗事”看得太淡,抑或是不愿为迎合别人喜好而改变自己的风格。
导致很少有成功的合作。
1938年因长兄去世,常玉回老家奔丧,并分得了一笔可观的财产。
返回巴黎后常玉过了一段奢靡的生活,他善交友,又特别喜欢表现巴黎的时髦女性,在请模特上就花掉了一大笔。
徐志摩的《巴黎的鳞爪》里回忆常玉提起寓所里那张旧沙发:“别看低我这张弹簧早已经追悼了的沙发,这上面落坐过至少一二百个当得起美字的女人……我这美术本能也是一瞥就认出‘美苗’……我就非想法找到她剥光了她叫我看个满意不成!”40年代之前的常玉生活富足,很少有经济上的压力,加之年轻浪荡,充满活力,身边不缺朋友相伴,对生活充满希望,因此他的作品也处于一种粉色的朦胧之中,称之为“粉色时期”。
随着1940年德国纳粹攻占巴黎,法国人民挣扎在生死线上,艺术道路的发展也显得异常坎坷。
此时常玉富足生活也被挥霍的差不多了。
他尝试过做雕漆家具纹饰,制作并出售过石膏雕塑、陶质工艺品等各种赚钱的方法,但都收益甚微。
幸好常受朋友接济生活才不至于过于困窘。
绘画材料的的欠缺并没打消他坚持创作的心,买不到画布就用木板代替,没有颜料就用油漆代替。
时间久了画面发生干裂、脱落,反倒为作品增加另一种“无心风格”,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忧郁、深邃。
常玉艺术进入“黑色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失去国际艺术之都地位,艺术家们改道美国,常玉也束装就道,于1948年9月到达纽约。
但此次到美国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进行艺术深造,而是宣传他自创的“乒乓网球”。
常玉在这项运动中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一有机会就推广,被媒体称为“乒乓网球的发明者”。
虽宣传最终未取得成功,但也流行了一段时间。
常玉结识了著名摄影家罗勃·法兰克,并在其帮助下举办画展,从法国带来的29幅作品全部展出,遗憾的是都没卖出去。
不久常玉重返巴黎,他将作品全部送给法兰克以作留念。
五十年代初,常玉因贫困想过回国发展,但听说国内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1963年受邀到台湾师大任教,但因护照的问题被拒绝进入台湾,而他先运到台湾的作品却未能要回。
正是如此,部分作品才得以保留下来,收藏于台外历史博物馆。
后期,常玉专注于油画创作,作品更显刚劲、老练,更多的流露出了孤寂的心境。
潘玉良也在1965年的“勒维别墅”个展中,称赞他画得好。
1966年8月,常玉在巴黎寓所悄然离世,享年65岁。
令人惊讶的是,他手上常年戴的玉戒指也随之不见了。
有人说常玉是由于煤气中毒发生意外,也有人认为是自杀。
绝大多数学者赞同前者原因,可能通过作品读出了他内心世界的狂热,从他对生活所表现的态度积极,还有可能就是意外死亡更容易让人接受。
但他最后的《荒野中的小象》像极了死亡的预兆。
但无论怎样,常玉的离世对西方、对中国,甚至对20世纪现代艺术,都是极大的损失。
常玉有一个自由的灵魂,他以自己的方式享受生命,享受艺术。
尽管他的一些选择在我们看来是欠斟酌的,但“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道理又或许是常玉想对我们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