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主观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学主观题
第一章:
1、公共部门: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
政府是公共经济部门的最主要成员。
2、公共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就是研究公共部门经济与经济管理行为的科学。
3、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规范研究主要是解决经济过程中“应该是什么”(应然)的问题,强调一种理论上的主观认识或价值判断。
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主要回答“是什么”(实然)的问题。
4、博弈论(老师没讲的内容):根据信息分析及能力判断,研究多决策主体之间行为相互作用及其相互平衡,以使收益或效用最大化的一种对策理论。
1、简述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异同。
(p7)
答:两者关系:公共经济学是在财政学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
公共经济学必然包括财政学的研究内容,二者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两者区别:财政学侧重于对政府财政收支形式和过程的研究,尤其是对财政收入予以更多的关注。
公共经济学重视政府财政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的研究,并特别强调政府财政支出的经济分析。
2、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答: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及经济关系,包括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公共选择、政府规制、最优税收理论和税制设计。
3、简述公共经济学主要的研究方法。
答: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是用演绎的方法强调既定的理论对未来事实的预测能力。
)
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强调使用归纳分析来解释或分析社会现象,
但并不一定形成某种理论。
)4、简述公共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p1)
答:公共经济学是20世纪50年代逐步从现代财政学的理论体系中扩展、衍生和发展出来的,20世纪70年代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学分支,逐步向着比较规范的理论体系发展。
后来随着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单纯研究政府财政收支不足以研究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公共经济学的产生成了必然。
第二章:
1、政府:由中央和地方全部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共同构成的国家机构的总和。
2、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3、混合经济:混合经济又称为有控制的市场经济或双重经济。
其定义有三类:一是为资本主义特征和社会主义特征的融合;二是为市场因素与计划因素混合;三是定义为国家借助于宏观调控、和政府组建的公共部门而进行的市场管理。
(p21)
4、市场失灵:是由于现实中市场体制无法达到完全竞争市场的要求,因而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就是市场失灵。
(p14)
5、政府失败:是描述现实政府与理想政府的差距,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过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的这样一些情况。
(p17)
6、公共部门:狭义来看,公共部门指的是政府。
广义来看,公共部门包括政府部门(包括事业单位)和公共企业部门两个部分。
(p29)
7、私人部门:私人部门是“公共部门”的对称,是指个人、家庭和私人所拥有的企事业单位。
1、如何界定公共部门?
答:公共部门从广义上讲包括国家政权组织,也包括由政府直接投资、在所有制形式上属于国有的公营企业、公立学校、公立医院与
得到行政授权的机构等。
其具有政治程序性、强制性、普遍性、唯一性、非营利性和法制性等属性。
2、何谓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
答:市场失灵:是由于现实中市场体制无法达到完全竞争市场的要求,因而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就是市场失灵。
政府失败:是描述现实政府与理想政府的差距,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过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的这样一些情况。
(p17)4、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公共部门与市场组织之间的关系。
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数国家都处于混合经济的运行环境中,是市场自发调节和国家干预结合的产物。
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双重压力下,使公共部门和市场组织产生了要有效合作的关系。
而且,公共部门也存在着一般市场主体要解决的“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的经济问题。
5、以国有企业为例,如何理解公共部门的基本经济问题?
公共部门存在着必须解决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第三章
1正外部性:也称外部效应或外部经济,是指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正经济效益。
2负外部性:也称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经济,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3私人成本:是指单个使用者为了能够使用某一资源而带来的费用,指厂商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
私人成本是从厂商私人角度来看的成本,厂商投入的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价格均应计入私人成本。
4社会成本:是指按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汇总起来的总成本,也可以指某一种产品的社会平均成本。
是产品生产的私人成本和生产的外部性给社会带来的额外成本之和。
5外部性内化: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可归结为私人对策和公共对
策。
依据现代制度经济学和产权理论,可以把外部性归结为产权界定不清晰或不完全的产物;如果界定产权的交易成本较低,外部性可以通过私人界定产权来消除。
而在私人界定产权和产权交易成本较高的场合,通常无法通过市场方式解决外部性问题,可能需要通过非市场途径包括法律制度、政府管制、征税、补贴等方式加以应对。
6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是明确的,且交易成本较低,则无论最初将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7交易成本:指的是协商谈判和履行协议所需的各种资源的费用,包括制定谈判策略所需信息的成本、谈判所花的时间,以及防止谈判各方欺骗行为的成本等。
8排污权交易:根据需要控制的污染总量为企业分配不同数量的排污指标,并通过企业之间污染权的交易实现控制污染总量和降低污染总量和降低治理污染的总成本。
9庇古税: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排污者生产的私人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两者相等。
10公地悲剧: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
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1外部性指什么?有何分类?
答:1)外部性指一个经济体的行为对另外一个经济体的福利产生了影响,却没有为此支付成本或获得收益的现象。
2)按外部性的承受者的不同,可划分为消费的外部性和生产的外部性;按产生外部性的主体不同,可划分为生产活动的外部性和消费活动的外部性;按外部性产生的结果不同,
可划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
2外部性如何影响资源的配置?(p40)
答:1)生产带有负外部性的商品或劳务的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社会边际成本=外部边际成本+私人边际成本。
从图中可以看出,Q1大于Q2,P1小于P2。
所以负外部性产品的供给会过多,
价格会偏低。
2)带有正外部性的商品或劳务的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社会边际收益=外部边际收益+私人边际收益。
从图中可看出,Q1小于Q2,P1小于P2。
所以正外部性产品价格会偏低,供给会不足。
3如何解决外部性造成的市场失灵?存在外部性时是否一定需要政府的干预?
答:1)明确界定产权和交易产权。
只要产权是明确的,且交易成本较低,则无论最初将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2)不一定。
只有当产权界定方式的交易成本过大时,政府的干预才是必须的。
否则,可由当事人自行界定产权,解决外部性的问题。
4科斯定理的基本含义?初始产权界定对资源配置效率有影响吗?
答:1)科斯定理,是指只要产权是明确的,且交易成本较低,则无论最初将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2)有。
交易成本很高时,产权的初始界定对经济运行效率会产生重要影响。
5排污权交易制度相对传统的环境管理制度有何意义?
答:有利于控制污染总量和降低治理污染的成本。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1政府规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内在的问题为目的,政府干预和干涉经济主体活动的行为。
2社会性规制: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环境保护、防止灾害为目的,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伴随着提供它们而产生的各种活动制定一定标准,并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管制。
3经济性规制:主要是针对存在着自然垄断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产业,目的在于努力克服由自然垄断和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队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损害。
4弱增性:如果在某行业中某单一企业生产所有各种产品的成本小
于若干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则该行业的成本就是劣可加的,该行业属于自然垄断行业。
它表明由一个主体提供整个产业的产量的成本小于多个主体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成本方程具有弱增性。
5自然垄断:如果由一个企业生产整个行业产品的成本比两个或两个以上得企业分别生产该种产品成本总和更低,这个行业就是自然垄断。
6放松性规制:主要是在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作业的产业,完全或部分取消对规制产业的进入、价格、投资、服务等方面的的各项经济性规制条款,促进新企业和原有企业或原有企业之间的竞争,通过竞争促进内部改革和技术创新使其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不断降低收费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福利。
7激励性规制:建立在管制过程中的管制机构与被管制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性的基础之上,具体说就是管制机构知道的有关企业的信息要远少于企业自身所知道的相应信息。
1从政府规制的客体上如何划分政府规制?
答:对企业、个人和消费者的规制。
1、试比较社会性规制和经济性规制的不同。
答:1)理论依据不同。
社会性规制的是外部不经济、公共物品供给失败、信息不对称和有效供给非价值物品。
而经济性规则的是自然垄断跟信息不对称。
2)基本内容不同。
前者主要确保健康与卫生,确保安全,防止公害和保护环境,
确保教育、文化和福利。
后者的是进入规制,价格规制,标准规制,服务规制,数量规制。
3)采取的方式不同。
前者的是禁止特定行为,营业活动限制,信息公开,收费补偿,权利交易制度。
而后者的是放松规制跟激励性规制。
2如何正确理解“自然垄断”的含义?现实生活中,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采用国有化方式是否有理论上的依据?
答:1)自然垄断,是指如果由一个企业生产整个行业产品的成本比两个或两个以上得企业分别生产该种产品成本总和更低,这个行业就是自然垄断。
2)有。
一些设计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如有线通信、电力、自来水和管道燃气供应等产业采用国有化,是因为这些产业具有成本弱增性、以及显著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经济性和资源稀缺性。
它由一家或极少数企业提供,通常比多家企业提供相同数量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
3对照欧美日地放松管制的行政实践,结合我们国家的行政体制改革谈谈其成绩与进一步发展的路径。
答:成绩:降低了收费或价格水平;实现了包括引进各种减价制度在内的价格或收费体系的多样化;提高了服务质量,实现了服务多样化;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使企业具有活力;减轻了消费者的负担,增进了社会福利;扩大了需求和投资,提高了经济增长率。
路径:国有企业—公共法人—公私混合企业—私有企业。
4结合我国政府实践,探讨激励性规制方法的适用性问题。
答:激励性规制方法:特许投标制,区域间比较竞争制,社会契约制。
第五章
1.公共选择:又被称为集体选择,是对政治决策过程的经济学分析。
(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
2.经济人: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行为假设,人是一个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
3.一致同意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
4.多数同意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当超过半数或者半数以上某一比例的投票者赞成或者不反对时,该方案就可以获得通过的制度规则。
5.投票悖论:多数同意规则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不可能在多个
备选方案中选出唯一的一个,而可能在各选择之间循环,这种现象被称作投票悖论或者孔多赛悖论。
6.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它所产生的结果不受投票次序的影响,同时又尊重每一个人的偏好,能将所有个人的偏好次序转换成社会偏好次序,并且准确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
(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
)
7.单峰偏好:是指个人在一组按某种标准排列的备选方案中,对其中一个偏好程度较高,对其他方案的偏好程度都低于对这个方案的偏好程度,或者说,从这个方案向任何其他方案的偏离,投票人的偏好程度或效用都是递减的。
也就是说,单峰偏好就是在一维空间中个人偏好次序呈齐次性。
8.中间投票人定理:如果在一个多数投票规则模型中,个人偏好都是单峰的,则反映中间投票者意愿的那种政策会最终获胜。
这就是中间投票人定理。
(同P119)
9.理性投票人假说:投票人是理性的,他参与投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参与政治获得预期效用最大化。
这个观点后来被称为理性投票人假说。
10.投票人:在公共部门或政治领域,人们通过民主投票来表达他对公共物品的偏好。
11.官僚:官僚也具有经济人特性,也是利己主义者,和消费者一样,其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个人的最大利益。
12.委托代理理论:主要研究委托人如何设计出一种有效的刺激结构(即契约),诱导尽可能多地显示其个人掌握的信息,以便最大限度的保证代理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像委托人那样行
动,来维护或获取属于委托人的利益。
13.寻租: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或者是指那种能够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性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从狭义上讲,是指现代社会中最多见的非生产
性的追求利益的行为,是利用行政法律手段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自由竞争以维护或或取既得利益的行为。
1.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P89
1】公共选择又被称为集体选择,是对政治决策过程的经济学分析。
(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简单定义为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 2】(1)发源阶段:1951年,阿罗出版《社会选择和个人价值》一书,提出了“阿罗不可能定理”。
1958年,《委员会与选举理论》开创了公共选择研究的先河。
(2)逐渐形成阶段:1962年,《赞同的计算》为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3)影响日益扩大的阶段:1969年,布坎南和塔洛克创建了“公共选择研究中心”。
1986年,布坎南音公共选择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有人将多数同意规则称为“多数人专政”规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不同意。
3.何为投票悖论?现实生活中存在这种现象吗?请结合本章理论加以解释
(1)多数同意规则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不可能在多个备选方案中选出唯一的一个,而可能在各选择之间循环,这种现象被称作投票悖论或者孔多赛悖论。
(2)现实中存在这种现象。
4.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其意义何在?
1)内容: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它所产生的结果不受投票次序的影响,同时又尊重每一个人的偏好,能将所有个人的偏好次序转换成社会偏好次序,并且准确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
(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
) 2)意义:
5.什么是单峰偏好?
是指个人在一组按某种标准排列的备选方案中,对其中一个偏好程度较高,对其他方案的偏好程度都低于对这个方案的偏好程度,或者说,从这个方案向任何其他方案的偏离,投票人的偏好程度或效用都是递减的。
也就是说,单峰偏好就是在一维空间中个人偏好次序呈齐次性。
6.何为中间投票人?什么情况下投票结果的决定权掌握在中间投票人手中?
1)如果在一个多数投票规则模型中,个人偏好都是单峰的,则反映中间投票者意愿的那种政策会最终获胜。
这就是中间投票人定理。
(同P119)
2)中间投票者定理表明,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治家,要想获得极大量的选票,必须使自己的竞选方案与纲领符合中间投票人的意愿。
反过来,任何政党或政治家,如果要赢得选举的胜利,必须保持中庸。
此外,如果一个社会的社会成员中中产阶级居于多数地位,那么整个社会就越是不可能出现极端的选择,政治就越稳定,社会经济生活也就越有条件、越理性化,而不是走向极端。
因此,中产阶级与民主的稳定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7.公共选择学派是如何分析投票人、政治家和官僚的行为的?
8.何为利益集团?利益集团的存在对民主政治有哪些影响?
1)阿尔德蒙和小鲍威尔认为所谓利益集团,就是具有特定共同利益要求的人们构成的试图通过影响政府的政策和行为来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的社会群体,它既包括具有一定规则和组织结构的利益集团,也包括大量松散的、缺少组织形态的利益集团形态,如建立在种族、语言、宗教、地区和职业利益基础上,或可能建立在家族关系和血统基
础上的利益集团。
2)影响:(1)积极:首先利益集团在实现和维护本集团利益的同时可能会促进公共利益的改善;其次,利益集团可以弥补政策制定和立法方面的不足,利益集团的存在与政党的相互制衡能起到有效的
纠偏作用;再次,利益集团的存在和发展可以被视为民主意识进步的一种体现,其加大了不同阶级、阶层、派别等对于政治权利和政府决策的影响,也使政治决策过程更加关注各方面的利益;最后,利益集团的行为可以增加集团成员的利益。
(2)消极:首先,利益集团可能会误导决策,阻碍正常的立法行政活动,造成政府工作效率的低下;其次,利益集团政治无形中阻碍了自由主义政治程序,损害公共利益;再次,利益集团可以通过行贿等手段,与政客相勾结危害政治民主,导致金钱政治;最后,利益集团的行为增加了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不平等。
9.什么是寻租?如何才能防止寻租?
1)所谓寻租活动,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或者是指那种能够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性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从狭义上讲,是指现代社会中最多见的非生产性的追求利益的行为,是利用行政法律手段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自由竞争以维护或或取既得利益的行为。
2)
第六章
1.公共产品:一般是和“私人物品”相对而言的,是指存在于公共领域,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按其属性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
2.准公共产品: 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如教育、政府兴建的公园、拥挤的公路等都属于准公共产品。
3.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1.简述公共物品的含义、特点和分类
1】含义:一般是和“私人物品”相对而言的,是指存在于公共领域,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按其属性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
2】特点: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两个基本特征,另一方面是其他特征基本特征:(1)非排他性;(2)非竞争性
其他特征:(1)生产具有不可分性;(2)规模效益大;(3)初始投资特别大,而随后所需的经营资本额却较小;(4)生产具有自然垄断性;(5)对消费者收费不易,或者收费本身所需成本过高;(6)其消费具有社会文化价值
3】分类:(1)纯公共产品(2)准公共产品(3)混合产品和准公共产品(4)地方公共产品
2.结合实际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进行分析P132
3.简述政府成为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原因
政府作为主要的公共产品供给主体是由公共产品的特点、市场失灵和政府职能所决定的。
市场机制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效率。
但由于事实上很难满足系列的假定,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市场失灵可以归结为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因为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市场机制无法遏制“搭便车”行为,不能满足成本—收益对称的市场激励原则。
市场失灵需要一种新的市场机制提供公共产品。
4.结合实际分析非政府部门生产公共产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P140-146
(1).私人部门提供:现实世界中“政府失灵”使私人部门供给公共产品成为必要。
私人部门要想成功提供,要具备以下条件:提供的一般是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技术;必须要由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
(2)社区提供公共产品:
(3)第三部门提供:第三部门在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时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创新优势,贴近基层的优势,灵活优势,效率优势。
5.结合所学理论分析我国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问题及解决对策P158
1】问题:(1)就筹资渠道而言,农村税改之后,“三提五统”等制度外筹资被取消,地方政府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能力明显不足,中央政府逐步加强了自己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责任,中央与省级财政投入逐步加大。
(2)就公共决策程序而言,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