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和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和措施

10级汉语言文学本科陈春

初中语文课本中编入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名篇佳作。其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最终形成良好的品格修养和爱国主义情操。

然而在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却屡屡遭遇尴尬。教师深情并茂的讲解和引导,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赏析显得那样的勉强和无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古诗词仅停留在诵读、默写、了解大意的基本层面上,对作品的韵律、节奏、语言的色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难以理解。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千百年来被人们所传诵。它对仗工整,讲究押韵,节奏明快,色彩鲜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于美的享受。而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只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记忆,就像读白话文一样,没有把古诗词中本来就有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读出来。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和一部分教师把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当成学习古诗词的重点,花很多时间去背诵和默写古诗词。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已经偏离了学习古诗词的宗旨。

二、古诗词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难以体会诗中客观物象。

现在的初中生都是九零后出生的,他们处于社会的转型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六十二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之后,中国社会正在从农

业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形态转变。而古诗词所描写的内容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农耕文化和当时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古诗词中描写的这些内容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学习这些古诗词时自然就感到陌生和枯燥。

如马致远所写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了九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出一幅清雅、安适的深秋晚景图。这些本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象,对于一个在城市生活的初中生,特别是没有过外出旅行、没有离开过父母身边的初中生来说是无法体会这些客观的景物,更不要说把它与“孤寂愁苦”的游子联系在一起。

王维写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大漠落日景象。白居易写的《观刈麦》,主要写农村夏日的农事劳动。诗中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苦和辛劳。“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一句与《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农民生活的贫困,揭露了赋税繁重和社会不公的现象。

温庭筠写的《商山早行》描写出诗人旅途的颠簸,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整首诗紧扣“早”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写出了早行的清冷图景。

这些古诗词中的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写都非常经典,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词。但都因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无法感知和体会诗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更谈不上对这些诗词的深刻理解了。

三、受生活阅历和知识层次的限制,学生难于品味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诗词所特有的概念,它包含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方式。是学习和赏析古诗词的最高层次,也是最难掌握的内容。我们平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的就是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需要读者根据诗词中所描写的客观物象结合自身的文学修养,生活阅历等方面去感受它、体会它。不同的读者对的意象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的读者无法感受到诗的意境。

凡是诗一般都存在意象,它是客观物象和人的情意的融合,是作者营造出的艺术氛围与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的结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可以感知的,是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抽象的、需要去感悟的。意境是诗歌艺术魅力的标志,是佳篇妙章才具有的特征。读了具有优美意境的诗篇,如步入芬芳满园的雅景,令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如喝了一口醇浓清香的佳酿美酒,爽心悦目,余味无穷。意象结合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咏柳》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本诗只有一个意象——柳树,柳树及长满了新叶的柳枝条在微风中摇摆。并将柳树比拟为少女,满身装扮、婀娜多姿,把柳树写的生气勃勃,充满了情趣。自然间也就蕴含着诗人爱树、爱春的感情。要感悟和体会诗的意境还要看后两句。诗人独出心裁,深思妙用,把春风比喻为剪刀。不说春风过后的草长莺飞,鸟语花香,而说春风像剪刀一样剪出嫩枝绿叶,剪出红花绿草。这种新奇之意出妙境,写出了初春的盎然生机和勃发向上的生命力,渗透了诗人清新愉悦的内心感受。再如张继的

《枫桥夜泊》: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中有:月落、乌蹄、霜满天、江边树木、渔火,寒山寺、客船七个意象构成了江南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羁旅野外船上,夜半凄清寂寥,怎能不生缕缕轻愁呢?但这首诗颇具神韵的是最后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动态描写。在这样凄冷静谧的夜晚,从远处寒山寺中隐隐传来钟声。这种以“动”衬“静”显得夜更加幽寂。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这就是这首诗的意境。

古诗词以高度浓缩的方式来展示作者的情感。诗词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如明月:思愁,水:冷清,落叶:伤感,竹:气节,松:坚强等等。但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对于初中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很难感悟和体会的。

以上是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赏析古诗词的能力,是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古诗词教学的一些经验,与各位同仁分享,希望在今后古诗词教学中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措施一:古诗词贵在品读

古诗词的朗读,吟诵有别于一般现代文的朗读。要读出诗词的味道,品出诗词的语言,悟出诗词的情感境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古诗词就是要多读,在读的过程中品味和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