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性原则的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要性原则的概述
181739013 李晶
一、重要性原则定义及其必要性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予以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导致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则可适当简化处理。
另外,重要性原则是针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的。
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企业投资者通常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他们需要借助会计信息等相关信息来决定是否调整投资、更换管理层和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等。
一般来说,会计信息使用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会计重要性原则所披露的经济信息应符合他们的使用要求。
其次,在不同的企业环境下,不同的会计制度下,企业所要披露的会计信息也有所不同,所以,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在重要性原则中尤为重要。
在一些事项省略不计会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情况下,这就需要财务人员根据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和市场环境,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两个方面的做出职业判断,基于重要性原则来做出财务判断。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如果企业的所有经济事项都按照严格的会计核算程序来核算,那么就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财务成本大大上升,这就违背了企业的经营原则,所以,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就尤为重要。
二、重要性原则的判断
(一)定性判断
定性判断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看每个会计事项对决策的影响程度。
重要性原则是针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如果某些会计事项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重大影响,那么就要按照重要性原则将该会计事项在会计报表中反映。
2、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
企业的目标就是经济效益,所以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事项,和企业利润息息相关的会计因素需要着重核算,并且在会计报表中详细反映。
3、以发展的目光来看企业的经济效益。
可能会有一些经济事项对于企业当前的利益没有多大影响,但是它关系着企业未来的经济发展,对于这部分事项我们也需要很据重要性原则在报表中反映。
4、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判断标准。
有一些经济业务和项目,在准则中已规定了明确的标准,在无特殊情况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直接按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或披露。
5、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破产清算、企业兼并的情况下,一些在正常条件下不重要的
事项在此时可能就需要在报表中加以登记。
(二)定量判断
1、价值的大小。
例如,企业购进一项固定资产,并投入生产使用。
当价值较高时,从重要性原则出发,会计核算中应逐次折旧;当价值较低时,则可以采用一次折旧法。
2、看一会计事项的数额占另一相关变量的比例大小。
例如,要看一项费用是否应该列入损益表,一般看它占净利润的比例,如果占比较大,就要按照重要性原则详细登记,如果占比不大,则可以简略说明。
简单来说,重要性的判断就是从金额的大小和项目的性质进行判断。
我们都知道重要的交易或事项要单独确认和披露,但不是说不重要的就可以不处理或不披露了,对于财务人员来说只要是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事项都要如实披露,重要的单独处理,不重要的可以合并处理、披露。
问题是什么样的信息是重要的?准则给的答案是“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使用者据此做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实际上这话的意义不大,我们怎么知道投资者是怎么想?最后还是要依靠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
一般来说金额大的就重要,相对较小的就不那么重要可以合并处理。
这一点在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表现的最明显。
存货项目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在产品等多个会计科目组成,对于财务人员来说这几个会计科目有很大区别,对投资者来说区别就不大,所以可以合并列报。
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也体现重要性原则,有一次摊销法、分次摊销法和五五摊销法三种,一般来说我们都会选择一次摊销法,因为低值易耗品金额小,为了处理方便,购进时视同一次领取直接摊销了。
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可以依据金额大小判断重要与否,有时还要看项目的性质。
比如固定资产项目,有的固定资产金额很大,动辄上百万元,也有固定资产可能就是一台电脑,不过几千元,但我们在核算固定资产时不论金额大小都要一视同仁,购进时要判断受益期划分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进行折旧分摊;使用时要给所有的固定资产建立单独的卡片,专项管理;处置时要打申请报告,有固定的审批流程。
同样都是资产,固定资产的管理就明显比低值易耗品复杂得多,这里与金额大小有关,同时也是项目性质决定的。
实务中我们会经常用到重要性原则,比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我们会说“截止2017年12月31日,本公司无需要披露的重大承诺事项及或有事项。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本公司不是没有承诺事项及或有事项,只是依据财务人员判断事项不重要或重大,所以无需要披露。
”还有人会到一些很细节的问题:公司请专家给员工培训,事后请专家吃了顿饭,这饭钱是培训费还是招待费呢?其实请吃饭一般都是走招待费,但站在老板们的角度,请专家吃饭是与培训相关的必要开支,没有培训就不可能有这笔开支,所以算培训费也不能算错。
我的意见这时就可以依据重要性原则,餐费较大,累计上万了,当然算招待费;餐费很小,几十上百的,放哪个科目都无所谓。
三、会计和审计中重要性原则的比较
重要性原则在审计中也是特别重要的。
关于审计重要性的概念。
我国审计准则没有明确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只是给出了一个模糊的概念,这不利于审计人员
对重要性进行正确的判断,从而影响到审计质量。
在审计中,报表中数量的差错不可忽视。
例如,一项资产如果只有100元的差额,这个影响就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如果是100万的差错,那么可能整个企业的经济利益都会受损,所以审计重要性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就是看差错的金额大小。
另外,差错的成因也是重要性判断的一个重要因素。
即使是小金额差错,我们也要对成因进行分析,进行内部控制,防止之后更大差错产生。
这样看来,审计和会计的重要性原则都需要看会计事项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影响。
但是,会计的重要性原则主要是事前和事中,审计主要是事后监督处理。
审计和会计的重要性原则有着许多不同。
一是会计和审计的目的不同,重要性的依据也不同。
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登记财务报表都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但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自于不同行业,不同的职位,需求也不同,所以会计报表具有通用性,会计的重要性原则就具有通用性。
但是审计却不一样,例如如果一个企业要取得银行贷款,那么审计机构就要对这个企业的资产,信誉和偿债能力进行评估,这时重要性原则就需要偏向对债权人利益的影响。
二是会计与审计对重要性原则的要求不同,会计的重要性原则要求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事项要百分百正确,而审计主要是对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进行审核。
三是性质和地位不同。
在会计中,重要性原则是起补充、辅助的作用,并非起主导作用。
而在审计中,重要性原则是用来保证审计质量和提高审计效率的,其在审计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审计重要性原则的判断要考虑以下因素:1、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
如果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即使是小金额的错报或漏报,由于反映了管理当局的诚信度,直接影响到注册会计师进行现代审计所依赖基础———内部控制,因此是重要的。
2、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
比如,某项错报或漏报使得企业的营运资金增加了几百元,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但这项错报或漏报使营运资金从低于贷款合同规定的营运资金数变为稍高于贷款合同规定的营运资金数,这就影响了贷款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所以是重要的。
3、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
在其他情况下认为不重要的错报或漏报,如果影响到收益变动的趋势,应引起注意。
4、不应该出现的错报或漏报。
一般情况下,如果发现现金和实收资本账户存在错报或漏报,就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5、在同样的环境下金额大的比金额小的重要。
审计重要性原则的运用并未有确切的衡量标准,大部分情况下要靠审计人员自身的判断和分析,因而其判断过程要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