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语文蜀道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高三语文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的《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及主旨。
2.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情感。
3.掌握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教学重点:
1.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教学难点:
1.诗歌的深层含义及情感表达。
2.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向学生介绍李白的生平及其创作《蜀道难》的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白诗歌,如《将进酒》、《庐山谣》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李白的诗歌风格。
二、诗歌解读
1.让学生齐读《蜀道难》,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分析诗歌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开篇、、结尾。
3.分析诗歌的意象,如“蜀道”、“峨眉”、“青泥”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4.分析诗歌的情感,诗人通过对蜀道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
的忧虑和对壮志未酬的感慨。
三、诗歌修辞手法及表现技巧
1.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偶、排比等,让学生体会这些手法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作用。
2.分析诗歌的表现技巧,如设景、抒情、叙事等,让学生了解诗人是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旨。
3.结合具体诗句,让学生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讨论
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蜀道难》的理解和感受。
2.针对诗歌中的难点,如“畏途巉岩不可攀”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让学生比较《蜀道难》与其他李白诗歌的异同,探讨李白的诗歌创作风格。
五、课堂小结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读李白的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蜀道难》。
教学反思:
重难点补充:
一、诗歌解读
开篇对话: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诗的开头‘噫吁嚱,危乎高哉!’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可能是惊叹,也可能是对险峻蜀道的畏惧。
”
教师:“很好,这种情感很复杂,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挑战的兴奋。
我们看看诗人如何展开。
”
解读:
教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里的‘难’字,你们认为诗人指的是什么?”
学生:“可能是路途的艰难,也可能是心灵的艰难。
”
教师:“对,这里的‘难’既包括自然地理的险峻,也包括心灵的考验。
我们一句一句分析。
”
结尾对话:
教师:“一句‘不如早还家’,你们觉得诗人想要表达什么?”
学生:“可能是放弃,也可能是对现实无奈的反思。
”
教师:“很有见地,诗人在这句话中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反思,这种复杂的情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
二、诗歌修辞手法及表现技巧
对话引入修辞手法: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诗中发现了哪些修辞手法?”
学生:“有夸张,比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教师:“很好,夸张手法让蜀道的险峻更加生动。
还有哪些?”
分析表现技巧:
教师:“诗人是如何通过叙事来抒情的?我们可以从哪里看出?”
学生:“通过描述旅途的艰难,来抒发内心的感慨。
”
教师:“正确,诗人把个人的情感和旅途的艰辛紧密结合,让读者感同身受。
”
三、课堂讨论
对话引导讨论: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诗人在创作《蜀道难》时,有没有参考其他作品或者历史事件?”
学生:“可能参考了历史上的一些战争,或者旅途见闻。
”
教师:“很好,这种思考很有深度。
我们可以课后进一步探讨。
”
讨论诗歌难点:
教师:“关于‘畏途巉岩不可攀’,你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我觉得这是在形容路途的险峻,让人望而却步。
”
教师:“非常准确,这里的‘畏途’和‘巉岩’都是非常生动的意象,诗人用它们来表达内心的恐惧和挑战。
”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蜀道难》,大家有什么收获?”
学生:“我学会了如何欣赏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
”
教师:“很好,诗歌是我们理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希望大家课后能多读诗,多感悟。
”
这样的补充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和生动,通过对话的形式,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注意事项:
1.由于语文诗歌教学涉及审美和情感体验,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感受力,不要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让学生有更多的个性化解读空间。
2.考虑到学生个体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不同,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应,适时提供不同层次的帮助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3.针对诗歌教学的抽象性,可以适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展示古诗词所描绘的景象,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4.了解到高三学生学业压力大,教学中应注重调节课堂氛围,以轻松活泼的方式讲解,避免单调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鉴于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差异,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参与教学,增强互动性和实践性。
6.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适量布置,避免过多增加学生的负担,同时注意作业的趣味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