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强调综合措施。
复苏“终极目标”概念: ● 尽快恢复、维护良好的血液灌流, ● 提供组织充足、有效的氧供, ● 清除氧债,纠正酸中毒, ● 恢复正常需氧代谢,中止细胞死亡。
应用终极目标概念指导复苏,可 及时调整DO2和VO2的紊乱,避免过 高 或过低补液,有指导意义。如何按终 极目标补液复苏??最近,RobertN 提出实现“终极目标”的监测方案 (指 标体系):
P:100-110次/min, R:20-24次/min BP:正常, 尿量:80-100ml/h Hb:<=150g/L, Hct:<=0.5
认为:休克期补液目的不单为纠正容量不 足,应达三个目的:
●纠正显性失代偿性休克。尽快改善机体 缺氧,使组织氧供和氧耗恢复正常。
●纠正隐性代偿性休克。迅速恢复胃肠道 及其他组织器官的血供,使组织Phi恢复 正常。
内容:
●伤后第一个24h ◇胶、晶体: 成人:1.5ml/kg/1%BSA, 婴幼儿:2ml kg/1%BSA, 儿童:常用1.75ml kg/1%BSA。 胶:晶=1:1、1:2 或视情而定 胶、晶总量1/2,伤后6-8h内补给。 ◇生理需要量(水分) 成人:2000-2500ml/kg/day 儿童:70-100ml/kg/day 婴幼儿100-150ml/kg/day,平均输给。 ◇伤后第一个24h输液总量可达W的20%。
依据血流动力学监测数据,将达血 流动力学正常时实际需要晶、胶、水量 统计、回归。
1995年,提出新的输液公式:
伤后第一个24h: 晶、胶体各:0.9ml/kg/1%BSA, 晶:胶=1:1 水份:5%GS 3000-3500ml。
由于大面积烧伤后渗出速率最快时段是伤后0.5-2h, 要求:◇ 伤后立即快速、充分扩容,
80-90年代,304医院应用Swan-Ganz导管和CO2 张力计,监测、指导休克期补液后发现:传统公式输 液量太小,不能满足灌流需要,尿量30-50ml/h太少, 需提高至80-100100100ml/h。
现行补液方法可使伤员度过休克期,但是在“代偿性 休克”状态下度过,遗有隐性低灌流、缺血缺氧性损 害和器官功能障碍,烧伤面积大、深度多、并吸入性 损伤的伤员更甚,需要改良。
过敏,肾损害,出血倾向-血液稀释、 带负电荷,影响血型鉴定(包裹RBC, 封闭抗原位点)等。 容量效力:1.45,低分子较中分子好。 有效扩容时间:中分子较低分子长。
◇ 羟乙基淀粉(玉米,多糖): ▲ 706代血浆—6%羟乙基淀粉氯化钠过射液。 △ 分子量与白旦白相似,扩容。 △ 大分子物质,封闭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免疫抑制。 △ 用量1000ml/day,不宜过大。
输给第一个24h预算量的一半。 ◇ 主要根据尿量进行输液监控。 ◇ 为防过量,第一个24h最大输液量为10%W。 ◇ TBSA>50%,按50%计算,总量<10000ml。
评 价:
TBSA<50%的伤员可平稳度过休克期大 面积伤员输液量明显不足--超低补液,面积 越大不足越明显。
TBSA>50%伤员大多因补液量不足,死 于休克及与休克有关的并发症。
◇ 线粒体功能
● “终极目标”复苏,是一个科学概念, 适用各类休克,已取得较佳效果。
● 终极目标如何认定?科学性、疗效,待 验证。技术、设备,待更新。
● 临床实际应用,有一定难度,待完善。
强调综合治疗, 提高休克复苏质量
无论是严重烧伤本身或烧伤休克,机 体病理(病生、病解)改变,都是全身性 的。早期休克防、治,“补液”是重要措 施,但对严重烧伤伤员除补液外,还应着 眼于预防和减轻脏器功能损害,强调综合 治疗。
对烧伤休克期补液(量)的认识
烧伤后毛细血管(微静脉) 通透性增强,大量血浆成份外渗, 血细胞的破坏,极易发生(烧伤 性)低血容量性休克。
(烧伤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特 点:
◇ 有效循环容量减少(慢性、持续) ◇ 心室舒张期充盈压降低 ◇ 心排量减少 ◇ 组织缺血缺氧 ◇ 器官功能障碍。
上述病理过程一般持续48h,伤后 48h常称“休克期”。
死亡率都优于对照组。
● 应用有创监测行高动力复苏,科学、可行。
反对者认为: 休克补液的基本目的是纠正组织缺血、
缺氧。“超高动力复苏”补液,势必导致组织 大量积液,增宽氧的弥散距离,降低细胞的 氧利用度。不但达不到抗休克目的,反而加 重组织缺氧和脏器功能障碍。
支持者提供的报告提示:良好疗效 未能重复,前瞻性对比研究未显示优越 性,输液量多,组织水肿,创面加深, 感染加重,并发症和死亡率反而增高, 特别是“腹腔间隙综合征”明显增多。
◇ 0.5-1h内,‘静注’液体1500-3000ml, ◇ 3-4h内,输入计划量的30%, ◇ 8h内,输入计划量的60%。
伤后第二个24h: 晶、胶体各:0.7ml/kg/1%BSA 晶:胶=1:1 水份:5%GS 3000ml。
认为复苏满意的指标是: 第一个24h总入量达
意识清楚,不烦燥,口渴明显减轻,消化道症 改善(恶心、呕吐、腹胀、出血)
●清除氧自由基,减轻再灌注损伤。
烧伤早期复苏补液的基本问题尚未 完全解决。对重危烧伤休克期复苏输多少 液体?输什么?怎么输?输液靶点—end point?--指标体系?特别对“量”和
end point争议多,尚待完善。
休克期液体复苏主张: ● 早--伤后立即开始,尽可能早。 ● 快—尽可能快地恢复血供—静注。 ● 足—液体量要足。 ● 调个性化 ● 依据“终极目标”(end point)输液
出。
△剂型: 6%,容量效力:1,有效扩容时间:4~8h。 10%,容量效力:1.45,扩容时间:4~8h。
◇价格昂贵、传播疾病。
全血:
◇严重烧伤后不仅血浆成分丢失,血细胞也大量 破坏,不利氧输送,特别是三度面积大的伤员。
◇伤后早期有血液浓缩的问题,不宜输血。 ◇开始复苏时宜尽快输人电解质、水分及血浆等胶体。 ◇伤后6-8h血浓缩减轻后再输全血。输血量约占全天
总输液量的10%左右。 ◇全血库存时间不宜超过2w,避免细胞碎片对微循环的
水分:3000ml 胶:晶=1∶1-1∶2(面积、深度、病情) ◇儿童:胶晶体: 水分:100-150ml/kg(年龄) 胶:晶=1∶1-1∶2(面积、深度、病情)
怎么补 ?
过去认为,伤后6-8h为渗出高峰,故应在 伤后8h内输入预算胶晶量的一半。目前证实, 渗出速率最快的时间段是伤后0.5-2h,因此入 院后即应尽快输液,在伤后3-4h内输入胶晶总 量的30%,伤后8h输人总量的60-65%可能更 符合实际需要。水分平均输给。
● 直接因休克死亡的病人数大量减少,为 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 是烧伤治愈率提高的关键原因之一,也 医学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
● 传统复苏输液的主导思想:低限过渡--保守。 担心输液过量,诱发肺、脑水肿和心衰。
● 临床发现85%伤员是在“代偿性休克”状态 下
度过休克期,遗有稳性低灌流损害和酸中毒。
● 高动力复苏伤员的DO2、VO2、CI、并发症 和
补什么 ?(胶、晶、水) ● 胶体:血浆、白旦白、全血和代血浆。改善因 血浆成分外渗所致的低胶体渗透压,有效维持血浆 容量。
常用胶体: 血浆:渗出的主要成分,适量补充是理想的, 新鲜血浆来源困难,冻干血浆禁用不利长时间保 存和运输传染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和血行传播疾 病。
白蛋白: ◇维持胶体渗透压主要物质。 ◇渗出液中含量相当血浆白蛋白浓度的90% ◇适量补充可维持胶体渗透压,减少渗出 ◇稀释成6%或不稀释输入。浓度高于血浆 有利于提高胶体渗透压,减轻水肿。
▲贺斯(HAES-德国)--羟乙基淀粉生理盐水溶液。 △ 平均分子量:200000D(13000-780000D), △ 渗透压:308mosm/L,PH:(酸性), △ Na+:154mmol/L,Cl:154mmol/L(高
氯), △ 70000D的贺斯是维持血容量的有效成分。 △ 肾阈70000D,高分子成份经淀粉酶降解后肾排
1958年,上海瑞金医院在世界上首次成 功抢救钢铁工人邱财康 (TBSA82%,三度 23),创造了奇迹。
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是休克期补液量在 Evans公式的基础上改良--不设上限,胶:晶 =1:1。
此后世界上出现的诸多输液公式皆不设上限, 为成功抢救TBSA>50%的伤员奠定基础。
总结、统计600例无呼吸道烧伤 或其他并发症,平稳度过休克期伤 员的补液情况后,1965年提出国内 第一个胶、晶型补液公式。
不利影响和加重高钾血症。
血浆代用品:临床常用多糖和旦白质类水溶 液。三类产品: ◇ 右旋醣酐(葡聚糖):最常用的血浆扩容剂。
高分子:平均分子量10万以上, 中分子:平均分子量7万,可维持容量6-12h。 低分子:平均分子量2-4万,可维持容量3-4h。 小分子:平均分子量1万。
剂型:6%中、低分子(NS或5%GS)溶液。 用量:成人<2000ml/day,儿童<20ml/kg/day。 不良反应:封闭网状内皮--免疫抑制(大分子),
前负荷指标
● 压力—CVP、PAWP ● 右心室射血分数>=120ml/m2 ● 降主动脉血流(食管超声测量) ● 脉博图型分析—反映心博量
后负荷指标
● 血压 ● 血管张力(脉博图型分析) ● 心排出量 ● 食管超声测量
心率
● 最佳心率60-100次/min<120次/min ● 心率变率:下降,预后差 ● 冠脉灌注压>60mmHg ● 心率、压力乘积:预计心肌需氧量
微循环监测
● 全身灌注目标--
◇ 氧供 DO2=CI*13.4*Hb*SaO2 ◇ 氧耗 VO2= CI*13.4*Hb*(SaO2-SmVO2) ◇ BD 轻(2-5)、中(-2--14)、重(>-1目标--
◇ 胃张力计检测Phi—胃粘膜组织PH值 ◇ 测量舌下组织PCO2(意义同乳酸) ◇ 直接观察舌下组织微循环
补多少 ? 第一个24h ◇成人:胶晶体:1.75ml/kg/1%BSA
水分:3000ml 胶:晶=1∶1-1∶2(面积、深度、病情) ◇儿童:胶晶体:2.0ml/kg/1%BSA 水分:100-150ml/kg(年龄) 胶:晶=1∶1-1∶2(面积、深度、病情)
第二个24h ◇成人:胶晶体:1.5ml/kg/1%BSA
☆ 提高补液抗休克水平 ☆ 休克期综合抗休克措施
● 碱性药物、利尿剂的应用 ● 维持呼吸功能、改善心功能 ● 山茛菪碱、氧自由基清除剂的应用 ● 镇静剂、激素 ● 抗生素的应用 ● 早期喂养。
提高补液抗休克水平
补液是抗低血容量休克的关键措施。 烧伤休克期补液,补多少?补什么?怎么 补?
总的原则: ● 因‘需’定量,因人而异,强调个性化。 ● 公式预算量为基础,按需补给,适时调 整。
● 伤后第二个24h ◇ 胶、晶体:第一个24h输入的胶、晶体量 1/2(平稳度过的实际需要量,不是公式 预算量)。 ◇ 生理需要量:同上。 ◇ 提出血容量监测的指标体系,即: 主要指标:神志、尿量、P和R、末梢循环。 参考指标:BP、CVP、Hct、电解质和生化。
实践证明:
● 传统的复苏补液方法能使多数烧伤病人 度过休克期。
(大面积>48h,中、小面积<48h)
补充循环血量,有效液体复苏,是烧 伤后抗休克治疗最重要的基本措施。
休克期补液的基本原则:
◇ 烧伤后体液丧失量与BSA和W成正比。 ◇ 丢失的液体类似血浆,应补充血浆、电解质和水。
胶、晶总量2ml/kg/1%,胶:晶=1:1。 ◇ 伤后体液立即丧失,6~8h达高峰,伤后第一个8h应
对伤后进院时未发生休克或尚处“代偿性休 克”的伤员应估算“巳丢失量”,并尽快补足。
巳 发生“失代偿性休克”的伤员,由于体液分布失 控--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或丧失,微循环障碍(损 害)程度不同(甚至麻痹),对补液的要求“无 章可循”,应根据输液反应和监测指标,适时调 整输液计划。
体 会: ◇ 进院后应在保障心、肺安全的前提下,尽快 补足伤后丢失的血容量。 ◇ 找到每小时“进出量”的“平衡点”,稳定补 给。 ◇ 强调床边监护,及时调整输液的质和量。 ◇ 强调个性化和综合措施。 ◇ 现行监测指标综合评估血容量,基本可行。
复苏“终极目标”概念: ● 尽快恢复、维护良好的血液灌流, ● 提供组织充足、有效的氧供, ● 清除氧债,纠正酸中毒, ● 恢复正常需氧代谢,中止细胞死亡。
应用终极目标概念指导复苏,可 及时调整DO2和VO2的紊乱,避免过 高 或过低补液,有指导意义。如何按终 极目标补液复苏??最近,RobertN 提出实现“终极目标”的监测方案 (指 标体系):
P:100-110次/min, R:20-24次/min BP:正常, 尿量:80-100ml/h Hb:<=150g/L, Hct:<=0.5
认为:休克期补液目的不单为纠正容量不 足,应达三个目的:
●纠正显性失代偿性休克。尽快改善机体 缺氧,使组织氧供和氧耗恢复正常。
●纠正隐性代偿性休克。迅速恢复胃肠道 及其他组织器官的血供,使组织Phi恢复 正常。
内容:
●伤后第一个24h ◇胶、晶体: 成人:1.5ml/kg/1%BSA, 婴幼儿:2ml kg/1%BSA, 儿童:常用1.75ml kg/1%BSA。 胶:晶=1:1、1:2 或视情而定 胶、晶总量1/2,伤后6-8h内补给。 ◇生理需要量(水分) 成人:2000-2500ml/kg/day 儿童:70-100ml/kg/day 婴幼儿100-150ml/kg/day,平均输给。 ◇伤后第一个24h输液总量可达W的20%。
依据血流动力学监测数据,将达血 流动力学正常时实际需要晶、胶、水量 统计、回归。
1995年,提出新的输液公式:
伤后第一个24h: 晶、胶体各:0.9ml/kg/1%BSA, 晶:胶=1:1 水份:5%GS 3000-3500ml。
由于大面积烧伤后渗出速率最快时段是伤后0.5-2h, 要求:◇ 伤后立即快速、充分扩容,
80-90年代,304医院应用Swan-Ganz导管和CO2 张力计,监测、指导休克期补液后发现:传统公式输 液量太小,不能满足灌流需要,尿量30-50ml/h太少, 需提高至80-100100100ml/h。
现行补液方法可使伤员度过休克期,但是在“代偿性 休克”状态下度过,遗有隐性低灌流、缺血缺氧性损 害和器官功能障碍,烧伤面积大、深度多、并吸入性 损伤的伤员更甚,需要改良。
过敏,肾损害,出血倾向-血液稀释、 带负电荷,影响血型鉴定(包裹RBC, 封闭抗原位点)等。 容量效力:1.45,低分子较中分子好。 有效扩容时间:中分子较低分子长。
◇ 羟乙基淀粉(玉米,多糖): ▲ 706代血浆—6%羟乙基淀粉氯化钠过射液。 △ 分子量与白旦白相似,扩容。 △ 大分子物质,封闭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免疫抑制。 △ 用量1000ml/day,不宜过大。
输给第一个24h预算量的一半。 ◇ 主要根据尿量进行输液监控。 ◇ 为防过量,第一个24h最大输液量为10%W。 ◇ TBSA>50%,按50%计算,总量<10000ml。
评 价:
TBSA<50%的伤员可平稳度过休克期大 面积伤员输液量明显不足--超低补液,面积 越大不足越明显。
TBSA>50%伤员大多因补液量不足,死 于休克及与休克有关的并发症。
◇ 线粒体功能
● “终极目标”复苏,是一个科学概念, 适用各类休克,已取得较佳效果。
● 终极目标如何认定?科学性、疗效,待 验证。技术、设备,待更新。
● 临床实际应用,有一定难度,待完善。
强调综合治疗, 提高休克复苏质量
无论是严重烧伤本身或烧伤休克,机 体病理(病生、病解)改变,都是全身性 的。早期休克防、治,“补液”是重要措 施,但对严重烧伤伤员除补液外,还应着 眼于预防和减轻脏器功能损害,强调综合 治疗。
对烧伤休克期补液(量)的认识
烧伤后毛细血管(微静脉) 通透性增强,大量血浆成份外渗, 血细胞的破坏,极易发生(烧伤 性)低血容量性休克。
(烧伤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特 点:
◇ 有效循环容量减少(慢性、持续) ◇ 心室舒张期充盈压降低 ◇ 心排量减少 ◇ 组织缺血缺氧 ◇ 器官功能障碍。
上述病理过程一般持续48h,伤后 48h常称“休克期”。
死亡率都优于对照组。
● 应用有创监测行高动力复苏,科学、可行。
反对者认为: 休克补液的基本目的是纠正组织缺血、
缺氧。“超高动力复苏”补液,势必导致组织 大量积液,增宽氧的弥散距离,降低细胞的 氧利用度。不但达不到抗休克目的,反而加 重组织缺氧和脏器功能障碍。
支持者提供的报告提示:良好疗效 未能重复,前瞻性对比研究未显示优越 性,输液量多,组织水肿,创面加深, 感染加重,并发症和死亡率反而增高, 特别是“腹腔间隙综合征”明显增多。
◇ 0.5-1h内,‘静注’液体1500-3000ml, ◇ 3-4h内,输入计划量的30%, ◇ 8h内,输入计划量的60%。
伤后第二个24h: 晶、胶体各:0.7ml/kg/1%BSA 晶:胶=1:1 水份:5%GS 3000ml。
认为复苏满意的指标是: 第一个24h总入量达
意识清楚,不烦燥,口渴明显减轻,消化道症 改善(恶心、呕吐、腹胀、出血)
●清除氧自由基,减轻再灌注损伤。
烧伤早期复苏补液的基本问题尚未 完全解决。对重危烧伤休克期复苏输多少 液体?输什么?怎么输?输液靶点—end point?--指标体系?特别对“量”和
end point争议多,尚待完善。
休克期液体复苏主张: ● 早--伤后立即开始,尽可能早。 ● 快—尽可能快地恢复血供—静注。 ● 足—液体量要足。 ● 调个性化 ● 依据“终极目标”(end point)输液
出。
△剂型: 6%,容量效力:1,有效扩容时间:4~8h。 10%,容量效力:1.45,扩容时间:4~8h。
◇价格昂贵、传播疾病。
全血:
◇严重烧伤后不仅血浆成分丢失,血细胞也大量 破坏,不利氧输送,特别是三度面积大的伤员。
◇伤后早期有血液浓缩的问题,不宜输血。 ◇开始复苏时宜尽快输人电解质、水分及血浆等胶体。 ◇伤后6-8h血浓缩减轻后再输全血。输血量约占全天
总输液量的10%左右。 ◇全血库存时间不宜超过2w,避免细胞碎片对微循环的
水分:3000ml 胶:晶=1∶1-1∶2(面积、深度、病情) ◇儿童:胶晶体: 水分:100-150ml/kg(年龄) 胶:晶=1∶1-1∶2(面积、深度、病情)
怎么补 ?
过去认为,伤后6-8h为渗出高峰,故应在 伤后8h内输入预算胶晶量的一半。目前证实, 渗出速率最快的时间段是伤后0.5-2h,因此入 院后即应尽快输液,在伤后3-4h内输入胶晶总 量的30%,伤后8h输人总量的60-65%可能更 符合实际需要。水分平均输给。
● 直接因休克死亡的病人数大量减少,为 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 是烧伤治愈率提高的关键原因之一,也 医学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
● 传统复苏输液的主导思想:低限过渡--保守。 担心输液过量,诱发肺、脑水肿和心衰。
● 临床发现85%伤员是在“代偿性休克”状态 下
度过休克期,遗有稳性低灌流损害和酸中毒。
● 高动力复苏伤员的DO2、VO2、CI、并发症 和
补什么 ?(胶、晶、水) ● 胶体:血浆、白旦白、全血和代血浆。改善因 血浆成分外渗所致的低胶体渗透压,有效维持血浆 容量。
常用胶体: 血浆:渗出的主要成分,适量补充是理想的, 新鲜血浆来源困难,冻干血浆禁用不利长时间保 存和运输传染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和血行传播疾 病。
白蛋白: ◇维持胶体渗透压主要物质。 ◇渗出液中含量相当血浆白蛋白浓度的90% ◇适量补充可维持胶体渗透压,减少渗出 ◇稀释成6%或不稀释输入。浓度高于血浆 有利于提高胶体渗透压,减轻水肿。
▲贺斯(HAES-德国)--羟乙基淀粉生理盐水溶液。 △ 平均分子量:200000D(13000-780000D), △ 渗透压:308mosm/L,PH:(酸性), △ Na+:154mmol/L,Cl:154mmol/L(高
氯), △ 70000D的贺斯是维持血容量的有效成分。 △ 肾阈70000D,高分子成份经淀粉酶降解后肾排
1958年,上海瑞金医院在世界上首次成 功抢救钢铁工人邱财康 (TBSA82%,三度 23),创造了奇迹。
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是休克期补液量在 Evans公式的基础上改良--不设上限,胶:晶 =1:1。
此后世界上出现的诸多输液公式皆不设上限, 为成功抢救TBSA>50%的伤员奠定基础。
总结、统计600例无呼吸道烧伤 或其他并发症,平稳度过休克期伤 员的补液情况后,1965年提出国内 第一个胶、晶型补液公式。
不利影响和加重高钾血症。
血浆代用品:临床常用多糖和旦白质类水溶 液。三类产品: ◇ 右旋醣酐(葡聚糖):最常用的血浆扩容剂。
高分子:平均分子量10万以上, 中分子:平均分子量7万,可维持容量6-12h。 低分子:平均分子量2-4万,可维持容量3-4h。 小分子:平均分子量1万。
剂型:6%中、低分子(NS或5%GS)溶液。 用量:成人<2000ml/day,儿童<20ml/kg/day。 不良反应:封闭网状内皮--免疫抑制(大分子),
前负荷指标
● 压力—CVP、PAWP ● 右心室射血分数>=120ml/m2 ● 降主动脉血流(食管超声测量) ● 脉博图型分析—反映心博量
后负荷指标
● 血压 ● 血管张力(脉博图型分析) ● 心排出量 ● 食管超声测量
心率
● 最佳心率60-100次/min<120次/min ● 心率变率:下降,预后差 ● 冠脉灌注压>60mmHg ● 心率、压力乘积:预计心肌需氧量
微循环监测
● 全身灌注目标--
◇ 氧供 DO2=CI*13.4*Hb*SaO2 ◇ 氧耗 VO2= CI*13.4*Hb*(SaO2-SmVO2) ◇ BD 轻(2-5)、中(-2--14)、重(>-1目标--
◇ 胃张力计检测Phi—胃粘膜组织PH值 ◇ 测量舌下组织PCO2(意义同乳酸) ◇ 直接观察舌下组织微循环
补多少 ? 第一个24h ◇成人:胶晶体:1.75ml/kg/1%BSA
水分:3000ml 胶:晶=1∶1-1∶2(面积、深度、病情) ◇儿童:胶晶体:2.0ml/kg/1%BSA 水分:100-150ml/kg(年龄) 胶:晶=1∶1-1∶2(面积、深度、病情)
第二个24h ◇成人:胶晶体:1.5ml/kg/1%BSA
☆ 提高补液抗休克水平 ☆ 休克期综合抗休克措施
● 碱性药物、利尿剂的应用 ● 维持呼吸功能、改善心功能 ● 山茛菪碱、氧自由基清除剂的应用 ● 镇静剂、激素 ● 抗生素的应用 ● 早期喂养。
提高补液抗休克水平
补液是抗低血容量休克的关键措施。 烧伤休克期补液,补多少?补什么?怎么 补?
总的原则: ● 因‘需’定量,因人而异,强调个性化。 ● 公式预算量为基础,按需补给,适时调 整。
● 伤后第二个24h ◇ 胶、晶体:第一个24h输入的胶、晶体量 1/2(平稳度过的实际需要量,不是公式 预算量)。 ◇ 生理需要量:同上。 ◇ 提出血容量监测的指标体系,即: 主要指标:神志、尿量、P和R、末梢循环。 参考指标:BP、CVP、Hct、电解质和生化。
实践证明:
● 传统的复苏补液方法能使多数烧伤病人 度过休克期。
(大面积>48h,中、小面积<48h)
补充循环血量,有效液体复苏,是烧 伤后抗休克治疗最重要的基本措施。
休克期补液的基本原则:
◇ 烧伤后体液丧失量与BSA和W成正比。 ◇ 丢失的液体类似血浆,应补充血浆、电解质和水。
胶、晶总量2ml/kg/1%,胶:晶=1:1。 ◇ 伤后体液立即丧失,6~8h达高峰,伤后第一个8h应
对伤后进院时未发生休克或尚处“代偿性休 克”的伤员应估算“巳丢失量”,并尽快补足。
巳 发生“失代偿性休克”的伤员,由于体液分布失 控--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或丧失,微循环障碍(损 害)程度不同(甚至麻痹),对补液的要求“无 章可循”,应根据输液反应和监测指标,适时调 整输液计划。
体 会: ◇ 进院后应在保障心、肺安全的前提下,尽快 补足伤后丢失的血容量。 ◇ 找到每小时“进出量”的“平衡点”,稳定补 给。 ◇ 强调床边监护,及时调整输液的质和量。 ◇ 强调个性化和综合措施。 ◇ 现行监测指标综合评估血容量,基本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