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建设思想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建设思想探析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国情,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对我国生态建设工作的方针原则、战略措施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蕴含了较为丰富的生态建设思想。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生态建设思想既是对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思想的继承,又是对马克思生态思想进一步的发展。
对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建设实践与理论进行反思和总结,为今天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寻求可供借鉴的因素,达到以史为鉴,较好地驾驭客观规律。
标签: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建设;思想
生态建设是指人类根据客观自然规律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保护、恢复和重建。
生态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认识到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决策,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的生态建设思想。
探析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建设思想,为今天生态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寻求可供借鉴的因素,达到以史为鉴,较好地驾驭客观规律。
一、水利建设与水土保持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从发展农业、治理洪涝灾害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为新中国生态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农业的命脉,关系国计民生。
从1929年春开辟赣南根据地到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也多次强调水利的重要性,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1〕。
“兴办水利务使增产成为可能,要做好兴修水利的计划〔2〕”。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多次过问水利工作,1949年12月,在全国农业、钢铁、航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水利与农业生产并重,水利要配合农业”〔3〕。
1955年,毛泽东发出了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工作的指示,在毛泽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思想和农业“八字宪法”的指导下,全国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
〔4〕
(二)水利建设与水土保持并举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江河治理工作,经过实地调查研究,提出了水利建设与水土保持并举策略。
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他了解到黄河的泥沙是从西北黄土高原冲下来的,并且年平均有十几亿吨泥沙送到下游,大量泥沙在下游河道淤积,造成黄河不断决口改道泛滥。
在随后的考察中指出:要把黃河的事情办好〔5〕。
对黄河的实地考察和了解,使毛泽东更直观的认识到上游地区由于开垦荒地、砍伐森林造成的严重泥沙流失,这为以后的开
展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在思想上做了初步的准备。
(三)全流域综合治理与利用,标本兼治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综合治理的同时还提出了标本兼治的治水思想。
在治理江河的过程中,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主张把治理与利用结合起来,有效地开展全流域治理过程中的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项目综合利用。
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中指出淮河的方针:“应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
在治理黄河时,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对黄河的水沙特点和流域特点,展开对黄河全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在上游采取了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在主要支流上修建水库;在干流上中游段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在下游河段实行加固防堤防和分洪滞洪,全流域的综合治理初步解决了黄河水患问题并且对其它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四)统筹兼顾,南北两利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治理江河的同时也提出了南水北调的设想。
形成了“蓄调兼施,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的方针。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并发出了《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除了各地区进行的规划工作外,全国范围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主要指长江水系)北调为主要目的地,即将江、淮、河、汉、海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规划”〔6〕。
1958年9月,丹江口水库大坝破土动工,从此拉开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大幕。
丹江口水利工程是长江流域规划的第一期工程。
为建设三峡水利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建国后的水利设施建设,基本解决了百余年来中国历史上的水涝旱灾对江河流域的威胁,对保障和促进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河流域的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保护了生态环境,为促进江河流域生态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林业建设保护思想
在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领导人都十分关注林业保护和建设,提出了“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合理采伐采育相结合;节约利用林业资源;大力发展经济林,走农林牧相结合的路子。
(一)绿化祖国,植树造林
“绿化祖国,植树造林”是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50年代发动的一个群众性造林运动这场运动是新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环境保护进行生态建设的初步尝试。
1958年,毛泽东发出了全国上下都要实现大地园林化和园田化的号召,同年8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7〕”。
中共第一代
领导集体中,朱德也表达过依靠群众造林绿化的主张,1958年11月10日,朱德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讲话中,提出了要普遍绿化西北和内蒙等地区沙漠和戈壁,使其变成“塞外江南”。
中国近代林学和林业杰出的开拓者,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林垦部(1951年改为林业部)部长梁希,根据多年观察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造林是保水保土最有效的途径〔8〕”。
(二)合理采伐,采育结合
合理采伐,采育相结合是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途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林业保护和建设实践探索过程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领导都提出合理采伐,采育相结合的林业保护思想。
周恩来深知林业保护和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出了“育林为主采育结合”的林业保护思想,他说:“植树造林是百年大计〔9〕。
”朱德对林业建设的有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朱德曾提出要采育结合、加强集约经营、充分利用资源等关系林业建设的观点。
1964年7月,朱德视察东北林区时指出,要合理采伐森林资源,建议实行轮伐作业,并搞些农副业。
1961年7、8月间,刘少奇对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和大兴安岭林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提出了要把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相结合,主张“两条腿走路”“我看大面积的还要充分利用天然更新,但要以人工更新为主〔10〕。
”
(三)节约利用,保护资源
节约资源,避免浪费可以少破坏环境。
毛泽东曾经指出要“制止一切滥伐和采伐当中浪费木材的现象”〔11〕。
建国后,周恩来就节约和保护林业资源也提出了一系列主张,林业保护方面周恩来指出对林业的开发利用“应制订各森林区的合理的采伐计划,并推行节约木材的社会运动”〔12〕。
刘少奇在东北深入林区调查研究时,指示林业工作人员要注意节约利用森林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森林资源,要做到充分利用,就要教育我们的职工要珍惜林区的一草一木,要树立大材大用、小材小用、物尽其用的思想。
”〔13〕
(四)发展经济林,农林牧相结合
通过发展经济林可以生产木料或其它林产品直接获得经济效益,既美化了环境又可以提高生活水平。
1958年11月,毛泽东在讲话中说:“要发展林业,林业是个很了不起的事业。
同志们,你们不要看不起林业。
林业,森林,草,各种化学产品都可以出。
所以,苏联那个土壤学家讲,农林牧要结合。
你要搞牧业,就必须要搞林业,因为你要搞牧场。
这个绿化,不要以为只是绿而已,那个东西有很大的产品。
森林这个东西是多年生,至少是二十五年生,这是南方;在北方,要四十五年到五十年。
我们将来种树也要有一套,也是深耕细作,养鱼,养猪,种树,种粮”〔14〕。
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林业建设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提出切实可行林业建设的思想,为新中国的林业资源发展和保护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三、环境污染治理思想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关于环境治理的起步相对较晚,主要是因为建国后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迫的切需要,再加上工业发展水平不高,污染环境问题显得并不十分突出,环境治理并未引起太多重视,但六七十年代國际上掀起的绿色思潮引起了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关注,环境污染治理也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
(一)高度重视环境污染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不承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有污染,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才有环境污染。
70年代初,全国范围内一系列的严重污染事件和国外保护环境的行动引起了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视。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关于环境污染治理谈得最多关注也最多首数周恩来,因此,他也被看作是新中国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建国初,针对国内外环境问题,周恩来要求相关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收集整理相关环境污染的资料。
经过初步了解,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保护环境有了一个比较明晰的概念,并对环境保护产生了紧迫感,因此,逐渐在全国展开了保护环境的宣传和治理工作。
(二)环境污染与社会制度无关
20世纪中叶,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一些人认为社会主义不存在环境污染,只有资本主义才会产生环境污染。
周恩来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同样也会造成污染。
周恩来敢于正视国内环境问题,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期间,大家就官厅水库污染、火力发电厂污染、黄河沿岸八省区对黄河水污染等问题,先后印发六期《简报增刊》和六期《环境保护情况反映》,供与会代表能比较准确地了解我国当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的情况。
周恩来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充满信心。
他说:“资本主义国家解决不了工业污染的公害,是因为他们的私有制,生产的无政府和追逐更大利润。
我们一定能够解决工业污染,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为人民服务的。
”〔15〕
(三)制定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总方针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全球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又称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环境宣言)。
中国派代派团参会,并旗帜鲜明的阐述了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问题上的主张,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工作方针。
通过人类环境会议,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了解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学习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方面的好经验,对制定国内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的文件方针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1973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将32字工作方针确定为环境保护工作方针,讨论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制定了《关于加强全国环境监测工作意见》和《自然保护区暂行条例》。
(四)环境污染以预防为主,开展“三废”综合利用
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不仅在理论上宣传要保护环境,在实践中周恩来特别强调要采取措施解决公害问题,主张以预防为主,开展“三废”综合利用。
周恩来强调经济建设中的废水、废气、废渣不能使它成为社会公害,要加强对三废的综合处理,不能让污染成灾再去治理,必须抓紧治理,应变“废”为“宝”。
1971年4月,周恩来在接见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在经济建设中要遇到公害,废水、废气、废渣不解决就会成为公害。
资本主义发达的美国、日本、英国公害很严重。
人们要认识到在经济发展中会遇到这个问题,要采取措施解决”。
1974年10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立,负责领导环境保护相关问题。
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新中国建设初期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生态建设思想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水利建设与水土保持、林业保护、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在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大力倡议下,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在全国迅速而有效地开展。
这说明,在上述展开的带有生态建设性质的实践行动上,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具有广泛共识的,并由此初步形成了中央第一代领导人的生态建设思想。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2.
〔2〕毛泽东与治水〔N〕.中国水利报,2003-12-20.
〔3〕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07.
〔4〕毛泽东与治水〔N〕.中国水利报,2003-12-20.
〔5〕黄河志总编辑室.毛泽东主席与治理黄河〔J〕.水利史志专刊,1992:05.
〔6〕信息导刊.拧紧南来的水龙头〔EB/OL〕.http:///GB/paper2836/12189/1097029.html,2006-02-23.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国家林业局.毛泽东论林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51.
〔8〕王贺春.中国近代林学和林业的开拓者梁希〔EB/OL〕.http:///content/2005-06/10/content_248718.htm,2005-06-10.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论林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51.
〔10〕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刘少奇论林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00.
〔11〕林利本.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关心我国环境保护事业〔J〕.山东环境,1994,(03).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论林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05.
〔13〕刘振德.我为少奇当秘书〔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164.
〔14〕中央档案馆保存.林业是个很了不起的事业〔J〕.中国林业产业2007,(02):04.
〔15〕刘东.周恩来关于环境保护的论述与实践〔J〕.北京党史研究,1996,(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