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臣狄青的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名臣狄青的故事
狄青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的战功。

但是狄青最后的下场并不好。

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名臣狄青的故事吧!
狄青
狄青世代为农,宝元年间,元昊叛宋,便应招入伍,投入抗击西夏军队的战斗。

当时宋军经常打败仗,士兵普遍产生了畏惧西夏军队的情绪,士气低落,而狄青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披散头发,戴着铜面具,手持利刃冲入敌阵,往往所向披靡,从而大大鼓舞了士气。

在对西夏战争的4年中,狄青经历大小25战,身上留下了8处伤痕仁宗得知他的威名和事迹后,打算召他进京询问御边方略,后因战事紧迫,狄青难以离开前线,就让他画出作战地图送至京师。

狄青士兵出身,当时脸上仍然留着从军时的刺字。

仁宗曾专门下诏让他将脸上的刺字印记用药除去,狄青却这样回答仁宗:“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是因为有这印记,臣愿意留着印记,用以激励军心,所以不敢奉诏。

”仁宗由此更加器重和信任这名爱将。

宋夏议和后,仁宗便立刻将狄青升为马军都指挥使,后又授以枢密副使。

皇佑年间,广源蛮侬智高入侵,先后攻陷宋朝数州之地,并围困广州达两月之久,朝廷派遣的增援部队屡战屡败,仁宗感到极度失望,又一次想到了狄青。

狄青也在仁宗最需要他的时候主动请战,并向仁宗保证,有能力平定叛乱,慨然说道:“我起自行伍,要报效国家,唯有上阵杀敌,愿亲率大军,前往平叛,誓将贼首捕获,押至殿门之下。

”仁宗听罢狄青的陈述,非常感动,似乎看到了宋军胜利的希望,便让狄青统一指挥岭南诸军。

狄青到前线后,最初按兵不动,令大军休整10天。

侬智高得到情报,放松了警惕。

不料狄青在侬智高防守松懈的第二天,一昼夜急行军,率大军越过了昆仑关,在归仁铺摆好了阵形。

侬智高失去了昆仑关天险,只得拼死力战,其兵势很盛,宋军前锋孙节力战而死,前阵眼看抵挡不住,诸将大惊失色。

这时,狄青从容站起,手持一面白旗
向上一挥,他从西北带过来的蕃落骑兵从左右两侧同时杀出,直插敌阵。

狄青能顺利讨平侬智高,除了自身善于用兵,另一方面则离不开仁宗的信任。

时人曾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评论:“为将之道有三:曰‘智’、曰‘威’、曰‘权’。

观狄青讨伐侬智高,狄青可谓是能施其智而奋其威,在当世都是绝无仅有的。

然而狄青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好的发挥,是由于仁宗将指挥大权授予了他。

这就是得君之权的典型。

假使狄青没有得到君主的专任之权以方便他行事,他何以会创下如此辉煌的战功。

”按宋朝惯例,武将领兵出征,一般要遣文臣为副,以宦官监军。

仁宗却毅然破例行事,独任狄青全权负责岭南军事。

至捷报传来,仁宗大喜道:“朕常观魏太祖曹操雄才大略,然而多是谲诈的手段;唐庄宗李存勖也算是豪杰,行军打仗,基本上没有失败的,但即位后,沉迷于游猎而没有节度,对臣子的赏罚也不讲规则。

仁宗欲拜狄青为枢密使时,朝野舆论大哗。

宰相庞籍援引了祖宗先例,劝说仁宗道,曹彬战功卓着,但太祖当时也只是赏赐给他大量金帛,而未予枢密使职位。

然而,仁宗居然在大臣们极力反对的情况下,仍将没有什么过失的枢密使高若讷罢免,以狄青补枢密使。

狄青被拜为枢密使,何以会有如此的轰动?其原因之一是升迁的速度过快,二则是以武人的身份擢升为枢密使。

这两条均与赵宋的祖宗家法相左,完全违背了太祖立国以来防制武人的国策。

枢密院为掌控军政的最高权力机构,在重文轻武的宋代,自太祖、太宗以来,武臣出掌枢密院渐成忌讳,最后形成专以文臣为枢密使的惯例。

仁宗这一有悖常理的任命为狄青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狄青之死
对种种关于狄青的传言,仁宗虽然并非全信,群臣对狄青的攻击和猜测,仁宗也一直有所保留,但他毕竟不能无动于衷,因为这些终究都直接关系到自己的皇位和性命。

终于,至和三年(1056),性情文弱的仁宗又一次在极度的矛盾中,在朝野舆论的巨大压力下做出了无奈的决定,罢狄青枢密使,出外知陈州。

据说,狄青将行时,对旁人说:“我此行必死无疑,陈州有一种梨,叫青沙烂,今去此州狄青必
烂死。

”这表明,狄青似已预感到了不祥之兆,也意识到陈州之行定然不会给自己带来平安。

第二年,狄青因承受不了因朝廷疑忌而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暴病死于陈州,年仅50岁。

仁宗得知,悲痛万分,赠官中书令,并亲自题其碑曰“旌忠元勋”。

狄青死后得到如此高的荣誉和礼遇,这是仁宗对一代名将的最后交待,更是他内心无限愧疚的流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