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解答题同步优质(Word版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解答题同步优质(Word版含答案)
一、压轴题
1.[ 问题提出 ]
一个边长为 ncm(n⩾3)的正方体木块,在它的表面涂上颜色,然后切成边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木块,没有涂上颜色的有多少块?只有一面涂上颜色的有多少块?有两面涂上颜色的有多少块?有三面涂上颜色的多少块?
[ 问题探究 ]
我们先从特殊的情况入手
(1)当n=3时,如图(1)
没有涂色的:把这个正方形的表层“剥去”剩下的正方体,有1×1×1=1个小正方体;
一面涂色的:在面上,每个面上有1个,共有6个;
两面涂色的:在棱上,每个棱上有1个,共有12个;
三面涂色的:在顶点处,每个顶点处有1个,共有8个.
(2)当n=4时,如图(2)
没有涂色的:把这个正方形的表层“剥去”剩下的正方体,有2×2×2=8个小正方体:
一面涂色的:在面上,每个面上有4个,正方体共有个面,因此一面涂色的共有个;
两面涂色的:在棱上,每个棱上有2个,正方体共有条棱,因此两面涂色的共有个;
三面涂色的:在顶点处,每个顶点处有1个,正方体共有个顶点,因此三面涂色的共有个…
[ 问题解决 ]
一个边长为ncm(n⩾3)的正方体木块,没有涂色的:把这个正方形的表层“剥去”剩下的正方体,有______个小正方体;一面涂色的:在面上,共有______个;两面涂色的:在棱上,共有______个;三面涂色的:在顶点处,共______个。

[ 问题应用 ]
一个大的正方体,在它的表面涂上颜色,然后把它切成棱长1cm的小正方体,发现有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96个,请你求出这个大正方体的体积.
2.已知M,N两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分别为m,n,且m,n满足:|m﹣12|+(n+3)2=0
(1)则m=,n=;
(2)①情境:有一个玩具火车AB如图所示,放置在数轴上,将火车沿数轴左右水平移动,当点A移动到点B时,点B所对应的数为m,当点B移动到点A时,点A所对应的数
为n .则玩具火车的长为 个单位长度:
②应用:一天,小明问奶奶的年龄,奶奶说:“我若是你现在这么大,你还要40年才出生呢;你若是我现在这么大,我已是老寿星,116岁了!”小明心想:奶奶的年龄到底是多少岁呢?聪明的你能帮小明求出来吗?
(3)在(2)①的条件下,当火车AB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P 和点Q 从N 、M 出发,分别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和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和向右运动.记火车AB 运动后对应的位置为A ′B ′.是否存在常数k 使得3PQ ﹣kB ′A 的值与它们的运动时间无关?若存在,请求出k 和这个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一般情况下
2323
a b a b ++=+是不成立的,但有些数可以使得它成立,例如:0a b .我们称使得2323
a b a b
++=
+成立的一对数,a b 为“相伴数对”,记为(),a b . (1)若()1,b 为“相伴数对”,试求b 的值;
(2)请写出一个“相伴数对”(),a b ,其中0a ≠,且1a ≠,并说明理由; (3)已知(),m n 是“相伴数对”,试说明91,4m n ⎛⎫
⎪⎝+⎭
-
也是“相伴数对”. 4.如图①,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将一直角三角板如图摆放(90MON ∠=).
(1)若35BOC ∠=,求MOC ∠的大小.
(2)将图①中的三角板绕点O 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图②,使边OM 恰好平分BOC ∠,问:ON 是否平分AOC ∠?请说明理由.
(3)将图①中的三角板绕点O 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图③,使边ON 在BOC ∠的内部,如果
50BOC ∠=,则BOM ∠与NOC ∠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5.如图,数轴上点A ,B 表示的有理数分别为6-,3,点P 是射线AB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 ,B 重合),M 是线段AP 靠近点A 的三等分点,N 是线段BP 靠近点B 的三等分点.
(1)若点P 表示的有理数是0,那么MN 的长为________;若点P 表示的有理数是6,那么MN 的长为________;
(2)点P 在射线AB 上运动(不与点A ,B 重合)的过程中,MN 的长是否发生改变?若不改变,请写出求MN 的长的过程;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6.已知A ,B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用a ,b 表示,且点B 距离原点10个单位长度,且位于原点左侧,将点B 先向右平移35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
A ,P 是数轴上的一个动点.
(1)在数轴上标出A 、B 的位置,并求出A 、B 之间的距离;
(2)已知线段OB 上有点C 且6BC =,当数轴上有点P 满足2PB PC =时,求P 点对应的
数;
(3)动点P 从原点开始第一次向左移动1个单位长度,第二次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第三次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第四次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点P 能移动到与A 或B 重合的位置吗?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若能,第几次移动与哪一点重合?
7.定义:若90αβ-=,且90180α<<,则我们称β是α的差余角.例如:若
110α=,则α的差余角20β=.
(1)如图1,点O 在直线AB 上,射线OE 是BOC ∠的角平分线,若COE ∠是AOC ∠的差余角,求∠BOE 的度数.
(2)如图2,点O 在直线AB 上,若BOC ∠是AOE ∠的差余角,那么BOC ∠与∠BOE 有什么数量关系.
(3)如图3,点O 在直线AB 上,若COE ∠是AOC ∠的差余角,且OE 与OC 在直线
AB 的同侧,请你探究
AOC BOC
COE
∠-∠∠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定值;若不是,请说
明理由.
8.如图,已知点A 、B 是数轴上两点,O 为原点,12AB =,点B 表示的数为4,点
P 、Q 分别从O 、B 同时出发,沿数轴向不同的方向运动,点P 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点
Q 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设运动时间为t ,当PQ 的长为5时,求t 的值及AP 的长.
9.如图1,在数轴上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是6,-6,∠DCE=90°(C 与O 重合,D 点在数轴的正半轴上)
(1)如图1,若CF 平分∠ACE ,则∠AOF=_______;
(2)如图2,将∠DCE 沿数轴的正半轴向右平移t (0<t<3)个单位后,再绕顶点C 逆时针旋转30t 度,作CF 平分∠ACE ,此时记∠DCF=α. ①当t=1时,α=_________;
②猜想∠BCE 和α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3)如图3,开始∠D 1C 1E 1与∠DCE 重合,将∠DCE 沿数轴正半轴向右平移t (0<t<3)个单位,再绕顶点C 逆时针旋转30t 度,作CF 平分∠ACE ,此时记∠DCF=α,与此同时,将∠D 1C 1E 1沿数轴的负半轴向左平移t (0<t<3)个单位,再绕顶点C 1顺时针旋转30t 度,作C 1F 1平分∠AC 1E 1,记∠D 1C 1F 1=β,若α,β满足|α-β|=45°,请用t 的式子表示α、β并直接写出t 的值.
10.已知点O 为直线AB 上的一点,∠EOF 为直角,OC 平分∠BOE , (1)如图1,若∠AOE=45°,写出∠COF 等于多少度;
(2)如图1,若∠AOE=()090n n ︒<<,求∠COF 的度效(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 (3)如图2,若∠AOE=()90180n n ︒<<,OD 平分∠AOC,且∠AOD-∠BOF=45°,求n 的值.
11.已知∠AOB 和∠AOC 是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角,OD 是∠BOC 的平分线. (1)若∠AOB=50°,∠AOC=70°,如图(1),图(2),求∠AOD 的度数;
(2)若∠AOB=m 度,∠AOC=n 度,其中090090180m n m n <<,<<,<+且m n <,求∠AOD 的度数(结果用含m n 、的代数式表示),请画出图形,直接写出答案.
12.已知,,a b 满足()2
440a b a -+-=,分别对应着数轴上的,A B 两点. (1)a = ,b = ,并在数轴上面出,A B 两点;
(2)若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向x 轴正半轴运动,求运动时间为多少时,点P 到点A 的距离是点P 到点B 距离的2倍;
(3)数轴上还有一点C 的坐标为30,若点P 和点Q 同时从点A 和点B 出发,分别以每秒
3个单位长度和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C 点运动,P 点到达C 点后,再立刻以同样的
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 ,点Q 到达点C 后停止运动.求点P 和点Q 运动多少秒时,
,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并求此时点Q 对应的数.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压轴题
1.[ 问题探究 ] (2)6,24;12,24;8,8;[ 问题解决](n-2)3,(n-2)2,12(n-2),8; [ 问题解决 ] 1000cm 3. 【解析】 【分析】
[ 问题探究 ] (2)根据(1)即可填写; [ 问题解决 ] 可根据(1)、(2)的规律填写;
[ 问题应用 ] 根据[ 问题解决 ]知两面涂色的为n-12(2),由此得到方程n-12(2)=96, 解得n 的值即可得到边长及面积. 【详解】 [ 问题探究 ]
(2)没有涂色的:把这个正方形的表层“剥去”剩下的正方体,有2×
2×2=8个小正方体: 一面涂色的:在面上,每个面上有4个,正方体共有 6个面,因此一面涂色的共有24个;
两面涂色的:在棱上,每个棱上有2个,正方体共有12 条棱,因此两面涂色的共有24个;
三面涂色的:在顶点处,每个顶点处有1个,正方体共有8 个顶点,因此三面涂色的共有8 个… [ 问题解决 ]
一个边长为ncm(n ⩾3)的正方体木块,没有涂色的:把这个正方形的表层“剥去”剩下的正方
体,有_32n -() _____个小正方体;一面涂色的:在面上,共有__22n -()
____个; 两面涂色的:在棱上,共有__122n -()____个; 三面涂色的:在顶点处,共_8____个。

[ 问题应用 ]
由题意得,n-12(2)
=96,得n=10, ∴这个大正方体的边长为10cm ,
∴这个大正方体的体积为101010=1000⨯⨯(3cm ). 【点睛】
此题考查数字类规律探究,正确理解(1)是解题的关键,由(1)即可得到涂色的规律,由此解决其它问题.
2.(1)m =12,n =﹣3;(2)①5;②应64岁;(3)k =6,15 【解析】 【分析】
(1)由非负性可求m ,n 的值;
(2)①由题意可得3AB =m ﹣n ,即可求解;②由题意列出方程组,即可求解; (3)用参数t 分别表示出PQ ,B 'A 的长度,进而用参数t 表示出3PQ ﹣kB ′A ,即可求解. 【详解】
解:(1)∵|m ﹣12|+(n +3)2=0, ∴m ﹣12=0,n +3=0, ∴m =12,n =﹣3; 故答案为:12,﹣3;
(2)①由题意得:3AB =m ﹣n , ∴AB =
3
m n
-=5, ∴玩具火车的长为:5个单位长度, 故答案为:5;
②能帮小明求出来,设小明今年x 岁,奶奶今年y 岁,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组为:40
116y x x y x y -=+⎧⎨-=-⎩ ,
解得:12
64x y =⎧⎨=⎩

答:奶奶今年64岁;
(3)由题意可得PQ =(12+3t )﹣(﹣3﹣t )=15+4t ,B 'A =5+2t ,
∵3PQ ﹣kB ′A =3(15+4t )﹣k (5+2t )=45﹣5k +(12﹣2k )t ,且3PQ ﹣kB ′A 的值与它们的运动时间无关,
∴12﹣2k =0, ∴k =6
∴3PQ ﹣kB ′A =45﹣30=15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关键是用代数式表示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和方程思想. 3.(1)94b =-;(2)92,2⎛
⎫- ⎪⎝
⎭(答案不唯一);(3)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相伴数对”的定义,将()1,b 代入2323
a b a b
++=+,从而求算答案; (2)先根据“相伴数对”的定义算出a 、b 之间的关系为:94a b =-,满足条件即可;
(3)将将,a m b n == 代入
2323a b a b ++=+得出4
9m n ,再将4
9
m n 代入91,4m n ⎛
⎫ ⎪⎝+⎭-得到491,9
4n n -+-⎛⎫ ⎪⎝⎭,分别去计算等式左右两边,看是否恒等即可. 【详解】
解:(1)∵()1,b 为“相伴数对”,将()1,b 代入
2323
a b a b
++=+得: 112323
b b ++=+ ,去分母得:()151061b b +=+ 解得:94
b =- (2)
2323
a b a b ++=+化简得:94a b =- 只要满足这个等量关系即可,例如:92,2⎛⎫
- ⎪⎝⎭
(答案不唯一) (3)∵(),m n 是“相伴数对” 将,a m b n == 代入2323
a b a b ++=+: ∴
2323
m n m n ++=+ ,化简得:49
m n 将49m
n 代入91,4m n ⎛
⎫ ⎪⎝+⎭-得到:491,9
4n n -+-⎛⎫ ⎪⎝⎭
将:491,94
a n
b n =-
+=- 代入2323a b a b
++=+
左边=
49
149 94
2336
n n n
-+--
+=
右边=
49
149 94
2336
n n n
-++--
=
+
∴左边=右边
∴当(),m n是“相伴数对”时,
9
1,
4
m n
⎛⎫


+

-也是“相伴数对”
【点睛】
本题考查定义新运算,正确理解定义是解题关键.
4.(1)125°;(2)ON平分∠AOC,理由详见解析;(3)∠BOM=∠NOC+40°,理由详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MOC=∠MON+∠BOC计算即可;
(2)由角平分线定义得到角相等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即可得出结论;(3)根据题干已知条件将一个角的度数转换为两个角的度数之和,列出等式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 (1) ∵∠MON=90°,∠BOC=35°,
∴∠MOC=∠MON+∠BOC= 90°+35°=125°.
(2)ON平分∠AOC.
理由如下:
∵∠MON=90°,
∴∠BOM+∠AON=90°,∠MOC+∠NOC=90°.
又∵OM平分∠BOC,∴∠BOM=∠MOC.
∴∠AON=∠NOC.
∴ON平分∠AOC.
(3)∠BOM=∠NOC+40°.
理由如下:
∵∠CON+∠NOB=50°,∴∠NOB=50°-∠NOC.
∵∠BOM+∠NOB=90°,
∴∠BOM=90°-∠NOB=90°-(50°-∠NOC)=∠NOC+40°.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角的运算、余角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题中等量关系进行角度的运算.
5.(1)6;6;(2)不发生改变,MN为定值6,过程见解析
【解析】
(1)由点P表示的有理数可得出AP、BP的长度,根据三等分点的定义可得出MP、NP的长度,再由MN=MP+NP(或MN=MP-NP),即可求出MN的长度;
(2)分-6<a<3及a>3两种情况考虑,由点P表示的有理数可得出AP、BP的长度(用含字母a的代数式表示),根据三等分点的定义可得出MP、NP的长度(用含字母a的代数式表示),再由MN=MP+NP(或MN=MP-NP),即可求出MN=6为固定值.
【详解】
解:(1)若点P表示的有理数是0(如图1),则AP=6,BP=3.
∵M是线段AP靠近点A的三等分点,N是线段BP靠近点B的三等分点.
∴MP=2
3
AP=4,NP=
2
3
BP=2,
∴MN=MP+NP=6;
若点P表示的有理数是6(如图2),则AP=12,BP=3.
∵M是线段AP靠近点A的三等分点,N是线段BP靠近点B的三等分点.
∴MP=2
3
AP=8,NP=
2
3
BP=2,
∴MN=MP-NP=6.
故答案为:6;6.
(2)MN的长不会发生改变,理由如下:
设点P表示的有理数是a(a>-6且a≠3).
当-6<a<3时(如图1),AP=a+6,BP=3-a.
∵M是线段AP靠近点A的三等分点,N是线段BP靠近点B的三等分点.
∴MP=2
3
AP=
2
3
(a+6),NP=
2
3
BP=
2
3
(3-a),
∴MN=MP+NP=6;
当a>3时(如图2),AP=a+6,BP=a-3.
∵M是线段AP靠近点A的三等分点,N是线段BP靠近点B的三等分点.
∴MP=2
3
AP=
2
3
(a+6),NP=
2
3
BP=
2
3
(a-3),
∴MN=MP-NP=6.
综上所述:点P在射线AB上运动(不与点A,B重合)的过程中,MN的长为定值6.【点睛】
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1)根据三点分点的定义找出MP、NP的长度;(2)分-6<a<3及a>3两种情况找出MP、NP的长度(用含字母a的代数式表
6.(1)A 、B 位置见解析,A 、B 之间距离为30;(2)2或-6;(3)第20次P 与A 重合;点P 与点B 不重合. 【解析】 【分析】
(1)点B 距离原点10个单位长度,且位于原点左侧,得到点B 表示的数,再根据平移的过程得到点A 表示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A 、B 的位置,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A 、B 之间的距离即可;
(2)设P 点对应的数为x ,当P 点满足PB=2PC 时,得到方程,求解即可;
(3)根据第一次点P 表示-1,第二次点P 表示2,点P 表示的数依次为-3,4,-5,6…,找出规律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1)∵点B 距离原点10个单位长度,且位于原点左侧, ∴点B 表示的数为-10,
∵将点B 先向右平移35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 , ∴点A 表示的数为20, ∴数轴上表示如下:
AB 之间的距离为:20-(-10)=30; (2)∵线段OB 上有点C 且6BC =, ∴点C 表示的数为-4, ∵2PB PC =, 设点P 表示的数为x , 则1024x x +=+, 解得:x=2或-6, ∴点P 表示的数为2或-6; (3)由题意可知:
点P 第一次移动后表示的数为:-1, 点P 第二次移动后表示的数为:-1+3=2, 点P 第三次移动后表示的数为:-1+3-5=-3, …,
∴点P 第n 次移动后表示的数为(-1)n •n , ∵点A 表示20,点B 表示-10, 当n=20时,(-1)n •n=20; 当n=10时,(-1)n •n=10≠-10,
∴第20次P 与A 重合;点P 与点B 不重合.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数轴,绝对值,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的综合应用,正确分类是解题的关
键.解题时注意:数轴上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关系.
7.(1)30°;(2)BOC ∠+∠BOE =90°;(3)为定值2,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差余角的定义,结合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BOE 的度数;
(2)根据差余角的定义得到BOC ∠和AOE ∠的关系,
(3)分当OE 在OC 左侧时,当OE 在OC 右侧时,根据差余角的定义得到COE ∠和AOC ∠的关系,再结合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求出
AOC BOC COE
∠-∠∠的值. 【详解】 解:(1)如图,∵COE ∠是AOC ∠的差余角
∴AOC ∠-COE ∠=90°,
即AOC ∠=COE ∠+90°,
又∵OE 是BOC ∠的角平分线,
∴∠BOE =COE ∠,
则COE ∠+90°+COE ∠+COE ∠=180°,
解得COE ∠=30°;
(2)∵BOC ∠是AOE ∠的差余角,
∴AOE ∠-BOC ∠=90°,
∵AOE ∠=AOC ∠+COE ∠,BOC ∠=∠BOE +COE ∠,
∴AOC ∠-∠BOE =90°,
∵AOC ∠=180°
-BOC ∠, ∴180°-BOC ∠-∠BOE =90°,
∴BOC ∠+∠BOE =90°;
(3)当OE 在OC 左侧时,
∵COE ∠是AOC ∠的差余角,
∴AOC ∠-COE ∠=90°,
∴∠AOE =∠BOE=90°, 则
AOC BOC COE ∠-∠∠ =90COE BOC COE
∠+︒-∠∠ =COE COE COE
∠+∠∠ =2;
当OE 在OC 右侧时,
过点O 作OF ⊥AB ,
∵COE ∠是AOC ∠的差余角, ∴AOC ∠=90°
+COE ∠, 又∵AOC ∠=90°
+COF ∠, ∴COE ∠=COF ∠,

AOC BOC COE ∠-∠∠ =90COE BOC COE
∠+︒-∠∠ =9090COE COF COE
∠+︒-︒+∠∠ =COE COF COE
∠+∠∠ =COE COE COE
∠+∠∠ =2.
综上:
AOC BOC COE
∠-∠∠为定值2. 【点睛】 本题属于新概念题,考查了余角、补角的知识,仔细观察图形理解两个角的差余角关系、互补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8.13
t =
,233AP =或t =3,AP =11.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以分两种情况:①当P 向左、Q 向右运动时,根据PQ=OP+OQ+BO 列出关于t 的方程求解,再求出AP 的长;②当P 向右、Q 向左运动时,根据PQ=OP+OQ-BO 列出关于t 的方程求解,再求出AP 的长.
【详解】
解:∵12AB =,4OB =,∴8OA =.
根据题意可知,OP=t ,OQ=2t .
①当P 向左、Q 向右运动时,则PQ=OP+OQ+BO ,
∴245t t ++=,∴13t =
. 此时OP =13,123833AP AO OP =-=-=; ②当P 向右、Q 向左运动时,PQ=OP+OQ-BO ,
∴245t t +-=,∴3t =.
此时3OP =,8311AP AO OP =+=+=.
【点睛】
本题考查数轴、线段的计算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解答.
9.(1)45°;(2)①30°;②∠BCE=2α,证明见解析;(3)α=45-15t ,β=45+15t ,3t 2
= 【解析】
【分析】
(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
(2)①首先由旋转得到∠ACE=120°,再由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CF ,再减去旋转角度即可得到∠DCF ;
②先由补角的定义表示出∠BCE ,再根据旋转和角平分线的定义表示出∠DCF ,即可得出两者的数量关系;
(3)根据α=∠FCA-∠DCA ,β=∠AC 1D 1+∠AC 1F 1,可得到表达式,再根据|α-β|=45°建立方程求解.
【详解】
(1)∵∠ACE=90°,CF 平分∠ACE
∴∠AOF=
12
∠ACE=45° 故答案为:45°; (2)①当t=1时,旋转角度为30°
∴∠ACE=90°+30°=120°
∵CF 平分∠ACE
∴∠ACF=60°,α=∠DCF=∠ACF-30°=30°
故答案为:30°;
②∠BCE=2α,证明如下:
旋转30t 度后,∠ACE=(90+30t)度
∴∠BCE=180-(90+30t)=(90-30t)度
∵CF 平分∠ACE
∴∠ACF=
12
∠ACE=(45+15t)度 ∠DCF=∠ACF-30t=(45-15t)度 ∴2∠DCF=2(45-15t)= 90-30t=∠BCE
即∠BCE=2α
(3)α=∠FCA-∠DCA=12
(90+30t)-30t=45-15t β=∠AC 1D 1+∠AC 1F 1=30t+12
(90-30t)=45+15t ||45βα-=︒
|30t|=45° ∴3t 2
=
【点睛】 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角的旋转,角度的和差计算问题,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定义,找出图形中角度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0.(1)22.5° (2)1 2n° (3) 120
【解析】
【分析】
(1)由∠AOE=45°,可以求得∠BOE=135°,再由OC 平分∠BOE ,可求得∠COE=67.5°,∠EOF 为直角,所以可得∠COF=∠EOF-∠EOC=22.5°;
(2)由(1)的方法即可得到∠COF=12
n°; (3)先设∠BOF 为x°,再根据角的关系得出方程,解答后求出n 的值即可.
【详解】
解:(1)∵∠AOE=45°,
∴∠BOE=135°,
∵OC 平分∠BOE ,
∴∠COE=67.5°,
∵∠EOF 为直角,
∴∠COF=∠EOF-∠EOC=22.5°,
(2))∵∠AOE=n°,
∴∠BOE=180°-n°,
∵OC 平分∠BOE ,
∴∠COE=
12
(180°-n°), ∵∠EOF 为直角, ∴∠COF=∠EOF-∠EOC=90°-12(180°-n°)=12
n°, (3)设∠BOF 为x°,∠AOD 为(x+45)°,∠EOB 为(90-x )°,OC 平分∠BOE , 则可得:∠AOD+∠DOC+∠EOB=∠AOB+∠EOC . x+45+x+45+90-x=180+
12(90-x ), 解得:x=30,
所以可得:∠EOB=(90-x )°=60°,
∠AOE=180°-∠EOB=180°-60°=120°,
故n 的值是120.
【点睛】
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定义,邻补角定义,角的和差,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11.(1)图1中∠AOD=60°;图2中∠AOD=10°;
(2)图1中∠AOD=
n m 2+;图2中∠AOD=n m 2-. 【解析】
【分析】
(1)图1中∠BOC=∠AOC ﹣∠AOB=20°,则∠BOD=10°,根据∠AOD=∠AOB+∠BOD 即得解;图2中∠BOC=∠AOC+∠AOB=120°,则∠BOD=60°,根据∠AOD=∠BOD ﹣∠AOB 即可得解;
(2)图1中∠BOC=∠AOC ﹣∠AOB=n ﹣m ,则∠BOD=
n m 2﹣,故∠AOD=∠AOB+∠BOD=n m 2+;图2中∠BOC=∠AOC+∠AOB=m+n ,则∠BOD=n m 2
+,故∠AOD=∠BOD ﹣∠AOB=
n m 2-. 【详解】
解:(1)图1中∠BOC=∠AOC ﹣∠AOB=70°﹣50°=20°,
∵OD 是∠BOC 的平分线,
∴∠BOD=12
∠BOC=10°, ∴∠AOD=∠AOB+∠BOD=50°+10°=60°;
图2中∠BOC=∠AOC+∠AOB=120°,
∵OD 是∠BOC 的平分线,
∴∠BOD=12
∠BOC=60°, ∴∠AOD=∠BOD ﹣∠AOB=60°﹣50°=10°;
(2)根据题意可知∠AOB=m 度,∠AOC=n 度,其中090090180m n m n <<,<<,<+且m n <,
如图1中,
∠BOC=∠AOC ﹣∠AOB=n ﹣m ,
∵OD 是∠BOC 的平分线,
∴∠BOD=
12∠BOC=n m 2
﹣, ∴∠AOD=∠AOB+∠BOD=n m 2+; 如图2中,
∠BOC=∠AOC+∠AOB=m+n ,
∵OD 是∠BOC 的平分线,
∴∠BOD=
12∠BOC=n m 2
+, ∴∠AOD=∠BOD ﹣∠AOB=n m 2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解此题的关键在于根据题意进行分类讨论,所有情况都要考虑,切勿遗漏.
12.(1)4;16;(2)83秒或8秒;(3)点P 和点Q 运动4,8,9或11秒时,,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此时点Q 表示的数对应为20,24,25或27
【解析】
【分析】
(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出a 、b 的值即可解决问题;
(2)设运动时间为t 秒,根据点P 到点A 的距离是点P 到点B 距离的2倍,分点P 在点B
的左、右两侧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3)设点P和点Q运动y秒时,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分四种情形:当点P未到达C处且在Q点左侧时;当点P未到达C处且在Q点右侧时;当点P到达点C处后返回且Q 在P的左侧时;当点P到达点C处后返回且Q在P的右侧时,分别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解:(1)∵a,b满足|4a-b|+(a-4)2=0,
∴4a-b=0,a-4=0,
∴a=4,b=16,
故答案为:4;16;
点A、B的位置如图所示.
(2)设运动时间为t秒,则AP=3t,点P表示数为4+3t,
当点P在点B左侧时,PB=16-(4+3t)=12-3t,∴3t=2(12-3t),解得t=8
3

当点P在点B右侧时,PB=4+3t-16=3t-12,∴3t=2(3t-12),解得t=8,
∴运动时间为8
3
或8秒时,点P到点A的距离是点P到点B的距离的2倍;
(3)设点P和点Q运动y秒时,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从运动开始到结束过程中存在如下符合题意的四种情况:
当点P未到达C处且在Q点左侧时,有PQ=AQ-AP,∴12+y-3y=4,解得y=4;
当点P未到达C处且在Q点右侧时,有PQ=AP-AQ,∴3y-(12+y)=4,解得y=8;
当点P到达点C处后返回且Q在P的左侧时,有12+y+4+3y=52,解得y=9;
当点P到达点C处后返回且Q在P的右侧时,有12+y+3y-4=52,解得y=11.
即点P和点Q运动4,8,9或11秒时,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此时点Q表示的数对应为20,24,25或27.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非负数的性质,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构建方程解决问题,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