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区发展阶段及方向浅析(终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顺义区发展阶段及趋势浅析
顺义区作为北京重点新城、首都临空经济功能区和奥运水上项目所在地,近年来,紧紧围绕“同心全面建小康、打造绿色国际港”的战略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以赴办奥运,聚精会神建新城,心无旁骛谋发展,全区走出了一条产业优化升级、就业比较充分、人口总量控制、资源合理开发、经济社会协调、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

特别是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水上项目,标志着我区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可以说全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时期,要在新起点上攀登新高峰、谋求新发展,就必须对全区现阶段的发展阶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科学、清晰的认识和判断。

本文主要借鉴国际上关于区域发展阶段及趋势的基本理论,结合顺义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宏观角度和理论层面,对区域发展阶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对顺义区未来发展提出方向性建议。

一、关于区域发展阶段及趋势的理论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或发展阶段有多种理论和指标,不同的学者由于依据的理论和标准不同,往往得出不一致的结论,具有代表性的划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
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来看,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我们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该定律还归纳了工业化过程中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人均GDP 水平的一般关系(见表1)。

表1 人均GDP变动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的比重变化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成果的基础上,又侧重于从三次产业占国民收人比重变化的角度论证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在工业化起点,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都相应有所提高,且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幅度大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地位被第二产业所取代。

当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20%以下时,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到后期阶段,此后第二产业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

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型变化。

(三)钱纳里规律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通过对34个准工业国家经济发展的实
证研究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时间上看都会有序地经过六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化社会前期、工业社会中期、工业化社会后期、后工业化社会、现代社会),从一个阶段向更高阶段的升级都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化来推动的。

同时,钱纳里针对工业化的不同阶段,提出了以人均GDP、三次产业比重、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工业内部结构变化等主要判断标准(见表2)。

表2 钱纳里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判断标准
(四)霍夫曼系数
霍夫曼利用近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工业化过程中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霍夫曼定律,即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进行,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不断下降。

这个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称为“霍夫曼系数”。

当霍夫曼系数在2.5-5.0之间时,表示处于工业化的第一阶段;在 1.0-2.5之间时,表示处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在0.5-1.0之间时,表示处于工业化的第三阶段;在1.0以下时表示处于工业化的第四阶段。

(五)罗斯托理论
罗斯托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旧的主导产业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使命一旦完成,就要发生主导产业的更替。

旧主导产业的衰退和新主导产业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结构成长的不同阶段,罗斯托认定纺织工业是“起飞”阶段的古典式主导产业,钢铁、电力、煤炭、通用机械、化肥工业是成熟阶段的主导产业,汽车制造业是高额消费阶段的主导产业(见表3)。

表3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与相应的主导产业
(六)以消费结构为主要参照的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其变化趋势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支出中食品支出的比重会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见表4)。

表4 消费支出结构与收入水平(%)
二、顺义区正处于人均GDP8000—1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
我区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经济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全区人均GDP,2008年达到8000美元,按照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GDP,2008年达到10200美元。

借鉴上述国际学者衡量地区发展阶段的理论和标准,以人均GDP为主要依据,综合分析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化进程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化进程,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顺义区已经达到人均GDP8000—1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标志着我区正处于向工业化后期和城市化中期转变的拐点,区域经济将继续保持跨越式、可持续、加速发展的态势。

从阶段性特征分析,无论是从动力结构、功能结构、空间结构看,还是从运行结构、制度结构看,全区发展正在历经人均GDP8000—10000美元这样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标志着顺
义区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层次。

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总量迅速增加,人才资源加速聚集,产业结构向高端方向提升的势头强劲,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

经济社会形态发生重要的变化,城市建设国际化、生态化,城乡发展一体化、融合化趋势更加明显。

三、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区域发展判断
国内先进地区和国外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都说明了在这一阶段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将发生重要变化,呈现出一些共性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工业化中后期是资本积累的重要阶段和跨越发展的重要节点,经济发展处于变革升级的大调整阶段。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或保持较低水平,第二产业比重保持较高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与此同时,三次产业内部调整日趋合理化、高度化。

一是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按照一般经济发展规律,人均GDP1000—5000美元,经济处于起步和平稳发展阶段,经济和产业基础不断坚实,区域产业特色基本形成。

人均GDP5000—8000美元,经济发展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剧烈转变,工业制造业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劳动力大规模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

人均GDP8000—10000美元,经济发展处于变革优化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惯性加大,资源整合和利用更加合理,新技术得到迅速采用和不断扩张,新的主导产业部门确立并发挥巨大拉动作用。

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后,经济增长便步入发达经济阶段,工业制造业的贡献率下降,与医疗、
教育、文娱、旅游有关的服务产业迅速发展,服务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日益增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

就我区而言,由于经济发展的加速效应,全区由人均GDP1000美元发展到5000美元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由人均GDP5000美元发展到8000美元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

在这一过程中,与经济高增长相伴随的是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呈现出系统性的变化和发展特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基本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但是,从顺义区的发展过程看,特别是近七年来的发展实践看,区域经济高速度、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主要得益于重大工业项目的拉动效应,综合考虑世界整体经济环境、国内投资发展环境和中央、市委的政策取向,结合我区发展实际,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顺义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变,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临空经济区、北京重点新城的方向没有变,打造绿色国际港、构建现代文明和谐新顺义的目标没有变,随着中航工业等重大项目的引入,顺义区经济仍将保持超高速、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二是二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

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这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处地位的变化。

一般在工业化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份额,而以食品、纺织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和饮食、商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较小,因而,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呈现“一、二、三”的格局。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技
术进步速度加快,社会消费需求升迁,以机械制造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迅速上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随之变化为“二、一、三”或“二、三、一”的格局。

进入工业化后期,以金融、保险、医疗、教育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迅速软化,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随之演化为“三、二、一”的格局。

就我区而言,产业格局的发展历程基本符合上述阶段性表述。

实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升级。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趋势明显,二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三次产业发展由“二、一、三”格局变为“二、三、一”格局,并逐步向“三、二、一”格局转变。

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龙头作用凸显,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带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全区三次产业比重由1990年的33.6:51:15.4逐步调整到2009年一季度的2.4:43.7:53.9(由于国航、新华航和首都机场集团三家企业增加值从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统计到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提高,经济结构也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二三产业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三是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

这一时期,发展进入以自主创新和高科技产业为主的阶段,工业化内部结构发展到技术集约化阶段,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产业链趋于完善,各类产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方向发展。

就我区而言,都市型现代农业趋向高端高效,旅游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配送、优质籽种产业四大中心建设全面推进,以举办“花博会”为契机,着力打造特色品牌、丰富配套产品、完善产
业链条,都市型花卉产业迅猛发展,农业的生态、景观、服务功能将更加凸显;现代制造业注重品牌创新,继续坚持“五化”发展方向,通过技术创新、外向带动和产业集群等途径提高产业层次、占领市场制高点,项目引进将更加注重科技含量、市场前景、产业关联度等软指标,不断吸引、建设和依托重大工业项目,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提高企业研发实力,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区域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现代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业态更加丰富,档次和规模不断升级,以航空服务、仓储物流、现代商务、服务贸易为主导的临空指向型服务业,以广告会展、创意设计、出版印刷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金融、商务、信息中介、旅游休闲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在丰富产业支撑、提高群众收入、提升市民素质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二)城市建设步入加速发展期,城市化程度大幅提升
城市作为一个生产要素集中的结点,具备经济发展的聚积优势和规模效应,并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存在互动关系。

一是工业化促进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

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带动了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对应阶段表
二是城市化提升工业化运行质量。

在看到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城市化所带来的聚集效应又反过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提升工业化的运行质量。

突出的表现在工业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城市化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有助于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必然由以种粮为主和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有助于城市第二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移,实现以产值高度化、资产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劳动结构高度化为特征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提升整体产业结构;有助于推动第三产业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从简单的衣、食、住、行等的商业流通活动,扩展到为生产服务的广告、运输、批发、零售、金融、房地产等活动,为生活消费服务的旅游、文化、娱乐等领域以及一些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也成为第三产业的内容。

第三产业服务活动专业化的特性推动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其正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旺盛时期。

就我区而言,多年来坚持以城带乡、以业兴城,统筹推进重点新城建设,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生态型、亲水型城市特色鲜明,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呈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但是也应看到,全区农村户籍人口31.8万,占全区户籍人口总数的55.4%,比重依然较大;其中14.7万名农村劳
动力实质上已经进入二三产业,但仍是农民身份。

根据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和各国、各地区发展经验看,当城市人口比重超过20%以后,城市化进程出现加快的趋势,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5%后趋于平稳。

由此可见,我区的城市化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城市文明的普及率和城市化的全面推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群众需求层次日益提高,人才就业结构更具趋向性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居民收入和消费进入新阶段,人才和就业的结构优化更具趋向性。

一是消费结构显现富裕型特征。

居民收入和消费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消费结构开始明显升级。

从物质消费为主转变为非物质消费为主;生存资料消费比重将进一步降低,享受和发展资料消费比重上升;消费结构的变化越来越体现生活质量阶段的特征,各种高档消费品,如住房、汽车的有效需求持续上升,对服务消费的需求和质量要求意识将大大提高。

就我区而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5年的4772元提高到2008年的21470元,年均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的330元提高到2008年的10402元,年均增长13.1%。

同时,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总体均成下降趋势,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95年的50.8%,下降到2008年的33.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80年的57%下降到2008年的37.1%。

在未来发展中要大力构建满足不同阶层人群需求的消费市场。

培育特色消费。

建设特色商业街区,提升高端化特色消费市场的规模和档次,加强消费场所硬件设施建设,大力提供特色消费产品,加重其对拉动消费所起到的作用。

增加外来消费。

充分利用奥运会留下的文化旅游资源,增
加外来消费,发展高端旅游业,加大旅游产品、会展项目的开发力度。

释放精神消费。

精神消费将是消费升级的重要潜力,大规模释放精神文化消费(如电影院、剧场、网络、教育等),有助于扩大消费领域,丰富群众生活。

继续加大精神文化消费场所建设,培育精神文化消费产业,出台鼓励性措施并给予适当信贷补偿。

二是人才结构和就业趋势发生变化。

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人才向高端产业聚集、就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将更加明朗。

人才结构趋向高端、复合。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结构状况既是决定科学技术变革的主导力量,也是要素集聚的重要内容。

具有不同特征的人才,对于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从人才结构优化的国际趋势来看,人才结构优化呈现出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与引领型的趋势。

就我区而言,2002年以来,我区的人才资源在数量、层次、文化程度与以及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人口结构明显优化,高端人才占人口比重明显提升,已初步形成人才集聚优势(累计引进各级各类人才2445人,其中实用型高端人才185人,应届毕业博士39人、硕士644人、本科生1577人)。

就业人口向高端产业聚集。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就业在三次产业间呈现规律变化(三次产业劳动力的比重次序必然会同“一、二、三”向“三、二、一”转换)。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与医疗、教育、文娱、旅游有关
的服务部门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将日益扩大。

就我区而言,截至2008年底,我区共有劳动力就业249155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21749人,比重为9%;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104392人,比重为42%;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117556人,比重为47%;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5458人,比重为2%。

农村劳动力加速向高端产业、高效企业、高新岗位转移,城乡劳动力二三产业就业率达到89%。

四、顺义区发展方向浅析
当前的我区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国际化提升的关键时期,“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

在这个阶段,区域发展既有巨大的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

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区域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需要平衡的矛盾和问题更加棘手。

参照我区所处发展阶段的共性特征和趋势,结合区域实际发展情况及工作水平,我们应继续坚持“空港国际化、全区空港化、发展融合化”的发展理念,统筹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文化培育,立足功能提升,推进资源集聚,逐步实现产业高新化、消费高级化、居住生态化和社会和谐化发展。

一是建立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顺义区作为北京市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和重点新城,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环境优势,将建设成为连接国际国内的枢纽空港,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临空产业中心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是未来北京经济重心所在。

在巩固、提升已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产业体系:以花卉、籽种、深加工、设施农
业为代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高端高效,继续走在全市前列,农业的生产、服务、生态、社会四大功能齐全,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显著提高;以汽车、数控机床、微电子、航空发动机、航空复合材料等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高度发达,成为首都制造业的一面旗臶,基本确立顺义工业经济在北京工业经济中的重心地位,成为首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航空、会展、物流、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不断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产业集群,构建相对完备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成为首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点区域。

二是打造相对独立的城市体系。

按照“现代国际空港、区域产业引擎、绿色宜居新城”的重点新城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一港、两河、三区、四镇”城镇空间布局,以科学的理念规划城市,以科学的方式建设城市,以科学的手段管理城市,构筑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设施发达,对核心城区具有反磁力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现代化新城。

首先,建立地区性生产综合体,完善工业发展基础,形成独立产业支撑,吸引高端人口就业居住;其次,加强市政路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安排行政、文化、体育、医疗等中心,均衡布臵生活、娱乐、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群众生活需求、高端消费需求;再次,着眼生态宜居,大力加强城乡环境建设,逐步构建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一体化的新格局;第四,坚持“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城市管理方针,市场为向导、以社会效益为核心、以社区建设为重点,整合资源、完善功能、体现效能,努力实现
城市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系统化和法制化。

三是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区域特色文化是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引领,是区域聚合力的重要源泉,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满足需求的原则,逐步建设结构合理、发函均衡、设施完备、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区域性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引导群众树立首都意识、公德意识、环保意识,全面提升文明素质,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依托国际空港口岸吸收借鉴其他地区的优秀成果、交汇融合、为我所用,使我区成为北京东北部的信息集散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