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卷高二化学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全解全析)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
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
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
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
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
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
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
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提升卷)
高二化学·全解全析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C
D
A
C
D
A
D
C
A
C
C
D
D
D
C
C
A
D
1.C 【解析】A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等,这些能源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不可再生能源在短期内无法恢复且随着开发利用储量越来越少,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A 正确;
B .相同质量的冰转化为水需要吸热,所以相同质量的水和冰相比较,冰的能量低,B 正确;
C .对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而言,反应条件与反应热无关,同温同压下,在常温和点燃条件下的相同,C 错误;
D .反应物大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所以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的高低,决定了该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D 正确;答案为:C 。
2.D 【解析】A .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分子,故A 正确;
B .升高温度,分子能量增大,可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使有效碰撞增多,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B 正确;
C .能量越低越稳定,已知4P(红磷, s)=P 4(白磷, s);∆H >0,则红磷比白磷稳定,故C 正确;
D .升温,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均增大,故D 错误;选D 。
3.A 【解析】A .实验室制备氢气是放热反应,故,A 符合题意;B .氯化铵分解得氨气是吸热反应,故,B 不合题意;C .碳酸钙分解得氧化钙是吸热反应,故,C 不合题意;
D .晶体与晶体混合是吸热反应,故,D 不合题意;故答案为:A 。
4.C 【解析】中和热是指稀溶液中,酸和碱每生成1molH 2O 时放出的热量,据此分析解题:
A .H 2SO 4与Ba(OH)2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是5.12kJ ,题干未告知H 2SO 4与Ba(OH)2的物质的量且反应中还生成有BaSO 4沉淀,该反应也放热,故无法知道该反应的中和热,A 错误;
B .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H +(aq)+OH -(aq)=H 2O(l) ΔH =-57.3kJ·mol -1,B 错误;
C .在稀溶液中,强酸与强碱反应的中和热为ΔH =-57.3kJ·mol -1,若将含有0.5molH 2SO 4的浓硫酸和含有
2234Al(s)+3O (g)=2Al O (s)ΔH ΔH<0ΔH 0>ΔH 0>22Ba(OH)8H O ×4NH Cl ΔH 0>
1molNaOH 的溶液混合能生成1molH 2O ,但由于浓硫酸稀释过程是放热的,故该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 ,C 正确;
D .中和热的数值57.3kJ·mol -1,表示所有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1molH 2O 和可溶性盐的反应热,D 错误;故答案为:C 。
5.D 【解析】n (NH 3)==mol ,则分解1molNH 3吸收17×2.72kJ=46.24kJ 能量,生成1molNH 3放出46.24kJ 能量,则生成2molNH 3放出2×46.24kJ≈92.4kJ ,故①错误,②正确;
③分解1molNH 3吸收17×2.72kJ=46.24kJ 能量,故③正确;④分解2molNH 3吸收92.4kJ 能量,而不是放出,故④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D 。
6.A 【解析】燃烧热是指1mol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本题要求计算正丁烷的燃烧热,即计算1mol 正丁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只有A 符合要求,故选A 。
7.D 【解析】A .加入催化剂,降低活化能,b 为加入催化剂的曲线,故A 错误;B .催化剂只通过改变活化能来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反应的热效应,故B 错误;
C .催化剂与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无必然联系,如KClO 3分解需要MnO 2催化剂,也需要加热,故C 错误;
D .图象分析判断反应是放热反应,热化学方程式要注明状态,同时和计量数有关,所以H 2O 2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2H 2O 2(l)=2H 2O(l)+O 2(g) ΔH= -2(m-n)kJ·mol -1,故D 正确;故选:D 。
8.C 【解析】A .由图可知:Na(s),故A 正确;
B .因为钾的金属性比钠强,所以在相同条件下,的△H 3',故B 正确;
C .根据反应的能量关系图可知:,故C 错误;
D .根据盖斯定律和反应的能量关系图可知:,故D 正确;故答案:C 。
9.A 【解析】已知:①Cu(s)+2H +(aq)=Cu 2+(aq)+H 2(g) ΔH 2=+64.39 kJ·mol -1②2H 2O 2(l)=2H 2O(l)+O 2(g) ΔH 2=-196.46 kJ·mol -1③H 2(g)+
O 2(g)=H 2O (1) ΔH =-285.84 kJ·mol -1-11g 17g mol g 117
()Na g ,®2>0H n 2K(g)2K (g)+®3<ΔH 458231Δ+Δ+Δ+ΔΔ=ΔH H H H H H +678Δ+Δ=ΔH H H 1
2
根据盖斯定律①+×②+③,整理可得:Cu(s)+H 2O 2(1)+2H +(aq)=Cu 2+(aq)+2H 2O (1)△H =-319.68 kJ/mol;选A 。
10.C 【解析】根据题意知,内氨的质量增加了,其物质的量为:
=,
,利用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
比计算得,,故C 正确。
故答案为:C 。
11.C 【解析】A . 10s 末时,生成0.6mol/LC ,由反应可知,生成1.2molC 的同时也生成1.2molD ,则v(D)
=,故A 错误;
B .由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得,生成1.2mol
C 时,消耗的A 的物质的量为1.8mol ,则A 的转化率=
,故B 错误;C .由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得,生成1.2molC 时,消耗的B 的物质的量为0.6mol ,则剩余的B 的物质的量为1mol-0.6mol=0.4mol ,故C 正确;
D .由以上分析可知,平衡时A 的物质的量为3mol -1.8mol=1.2mol ,B 的物质的量为0.4mol ,C 和D 的物质的量均为1.2mol ,则C 的物质的量分数为=,故D 错误;
故选:C 。
12.D 【解析】A .由图可知,无催化剂时,随反应进行,生成物浓度也在增加,说明反应也在进行,故A 错误;
B .由图可知,催化剂I 比催化剂II 催化效果好,说明催化剂I 使反应活化能更低,反应更快,故B 错误;
C .由图可知,使用催化剂II 时,在0~2min 内Y 的浓度变化了2.0mol/L ,而a 曲线表示的X 的浓度变化了2.0mol/L ,二者变化量之比不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a 曲线不表示使用催化剂II 时X 浓度随时间t 的变化,故C 错误;
D .使用催化剂I 时,在0~2min 内,Y 的浓度变化了4.0mol/L ,则(Y) ==
=2.0,(X) =(Y) = 2.0=1.0,故D 正
确;答案选D 。
13.D 【解析】A .由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逆反应为吸热反
1
2
5min 1.7g -1
1.7 g
17 g•mol 0.1mol ()1130.1mol
NH Δ/(Δ)0.01mol L min 2L 5min
n V t u --==
=´g g ()11231N (NH )=0.005mol L min 2u --=××()11
233H (NH )=0.015mol L min 2u u --=××-1-1
1.2mol
2L =0.06mol L s 10s
××1.8mol
100%=60%3mol
´ 1.2mol
1.2mol+0.4mol+1.2mol+1.2mol
100%=30%´υ()Y D D c t
4.0mol /L
2min 11L min mol --××υ1υ2
12´11L min mol --××-1-1min ´´mol L
应,升高温度,提供能量,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故A 正确;
B .加入催化剂后反应的活化能降低,但不能改变反应的起始状态,所以反应的焓变不变,故B 正确;
C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断键所需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成键所放的总能量,故C 正确;
D .恒温恒容条件下通入氦气,此时容器体积不变,则单位体积内O 2的活化分子数不变,故D 错误;故选:D 。
14.D 【解析】A 、平衡常数随温度变化,不随浓度变化,增大c(H 2O)或减小c(H 2),该反应平衡常数不变,选项A 错误;
B 、反应过程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改变温度平衡一定发生变化,平衡常数一定变化,选项B 错误;
C 、平衡常数是利用生成物平衡浓度幂次方乘积除以反应物平衡浓度幂次方乘积得到,固体和纯液体不写入
表达式,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选项C 错误;
D 、平衡常数是利用生成物平衡浓度幂次方乘积除以反应物平衡浓度幂次方乘积得到,固体和纯液体不写入
表达式,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选项D 正确;
答案选D 。
15.C 【解析】 A .,放在冰水中,温度降低,平衡向生成无色气体的方向
移动,所以颜色变浅;
B .与反应存在化学平衡:,使用饱和食盐水时,由于在水中溶解度
很大,可以除去杂质,同时由于溶液中的增大,化学平衡逆向移动,导致的溶解量、反应量
减小,因此可减少的损失;
C .体系颜色加深是因为压缩体积,的浓度增大,而加压平衡并未移动;
D .铁粉消耗溶液中的,使离子浓度降低,使平衡正向移动,溶液颜色
变浅或褪去,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选C 。
16.C 【解析】A. 图甲中根据该变量之比等于计量系数之比得到该图像表示的反应方程式为
,甲中容器体积未知,无法计量A 的反应速率,故A 错误;
B. 图乙:某温度下发生反应:,根据图中信息得到时刻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加入催化剂,可能是加压,故B 错误;
C. 图丙:对图中反应升高温度,正反应增大的速率大于逆反应增大的速率,说明平衡正向移动,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该反应平衡常数增大,故C 正确;
4
24
2[H ][H O]4
242[H ][H O]()()2242g N O g Δ0NO H <ƒ2Cl 22H O H Cl Cl HClO +-+++ƒ
HCl HCl ()
c Cl -2Cl 2Cl 2I 3Fe +3Fe +()333Fe SCN Fe SCN +-+ƒ2A 3B C +ˆˆ†‡ˆ22H (g)I (g)2HI(g)+ˆˆ†‡ˆ1t
D. 图丁,根据下面两根曲线得到P 2>P 1,从下到上,增大压强,C%增大,说明正向移动,即正向是体积减小的反应,即,故D 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
17.A 【解析】 A .根据,能够自发进行,<0,因此要在<0同时<0条件下自发进行,需要在低温下才能自发进行,故A 正确;
B .根据,能够自发进行,<0,>0同时>0时,需要在高温下才能自发进行,故B 错误;
C .H 2O(l)=H 2O(g) >0,,均小于0,因此推出<,故C 错误;
D .均小于0,S(s)=S(g) >0,,从而推出<,故D 错误;答案为A 。
19.(除标明外,每空1分)(1)环形玻璃搅拌棒 (2)确保硫酸被完全中和 (3)C
(4)abcd (2分) (5)不相等
相等
【解析】 (1)如图所示,仪器A 的名称是:环形玻璃搅拌棒,故答案为:环形玻璃搅拌棒;(2)NaOH 溶液稍过量的原因是:确保硫酸被完全中和,故答案为:确保硫酸被完全中和;(3)为了保证热量不散失,加入NaOH 溶液的正确操作是:一次迅速加入,故答案为:C ;
(4) a .NaOH 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后未及时将盖板盖好,热量散失较大,所得中和热的数值偏小,a 项正确;
m n p +>ΔG=Δ-TΔH S ΔG ΔH ΔS ΔG=Δ-TΔH S ΔG ΔH ΔS ΔH 21ΔΔ2ΔH H H =+12ΔΔH H 、1ΔH 2ΔH 12ΔΔH H 、ΔH 21ΔΔΔH H H =+1ΔH 2ΔH
b .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测得的热量偏小,中和热的数值偏小,b 项正确;
c .温度计测定NaOH 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插入稀H 2SO 4测温度,硫酸的起始温度偏高,温度差偏小,测得的热量偏小,中和热的数值偏小,c 项正确,
d .使用温度计搅拌混合液体,温度差偏小,测得的热量偏小,中和热的数值偏小,d 项正确,故答案为:abcd ;
(5)反应放出的热量和所用酸以及碱的量的多少有关,改用60 mL 0.50 mol/L 的盐酸与50 mL 0.55 mol/L 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生成水的量增多,所放出的热量偏高,所放出的热量不相等;但是中和热均是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1mol 水时放出的热,与酸碱的用量无关,所以改用60 mL 0.50 mol/L 的盐酸与50 mL 0.55 mol/L 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测得中和热数值相等,故答案为:不相等;相等。
20.(每空2分)(1)CH 4(g)+2O 2(g)=CO 2(g)+2H 2O(l) △H =-890kJ/mol (2)H 2S(g)+
O 2(g)===SO 2(g)+H 2O(l) ΔH =-a kJ/mol (3)N 2(g)+3H 2(g)===2NH 3(l) ΔH =-2(b+c-a) kJ/mol. (4)HF(aq)H +(aq)+F -(aq) ΔH =-10.4 kJ/mol
(5)S(s)+3F 2(g)═SF6(g) ΔH =-1 220 kJ/mol.
【解析】(1)0.5mol CH 4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液态H 2O 时,放出445kJ 热量,1mol 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热890kJ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 4(g)+2O 2(g)=CO 2(g)+2H 2O(l) △H =-890kJ/mol ,故答案为:CH 4(g)+2O 2(g)=CO 2(g)+2H 2O(l) △H =-890kJ/mol ,
(2) 已知H 2S 完全燃烧生成SO 2(g)和H 2O(l),H 2S 的燃烧热为a kJ·mol -1,则H 2S 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
式为:H 2S(g)+
O 2(g)===SO 2(g)+H 2O(l) ΔH =-a kJ/mol ,故答案为:H 2S(g)+O 2(g)===SO 2(g)+H 2O(l) ΔH =-a kJ/mol ;
(3) 已知:N 2(g)+H 2(g)=N(g)+3H(g) ΔH 1=+a kJ·mol -1
N(g)+3H(g)=NH 3(g) ΔH 2=-b kJ·mol -1NH 3(g)=NH 3(l) ΔH 3=-c kJ·mol -1
根据盖斯定律,将以上三个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即可得到N 2(g)+H 2(g)=== NH 3(l) ΔH =- (b+c-a) kJ/mol.,即得到N 2(g)+3H 2(g)===2NH 3(l) ΔH =-2(b+c-a) kJ/mol.故答案为:N 2(g)+3H 2(g)===2NH 3(l) ΔH =-2(b+c-a) kJ/mol.
(4) 已知:①HF(aq)+OH -(aq)=F -(aq)+H 2O(l) ΔH =-67.7 kJ·mol -1,②H +(aq)+OH -(aq)=H 2O(l) ΔH =-57.3 kJ·mol -1根据盖斯定律,①-②得:HF(aq)
H +(aq)+F -(aq) ΔH =(-67.7+57.3)kJ·mol -1=-
3
2
ƒ
3
2
3
2
1
232
1
232
10.4 kJ/mol ,故答案为:HF(aq)
H +(aq)+F -(aq) ΔH =-10.4 kJ/mol
(5) 已知1 mol S(s)转化为气态硫原子吸收能量280 kJ ,
F—F 键能为160 kJ·mol -1,S—F 键能为330 kJ·mol -1
,ΔH =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键能-生成物的键能=280 kJ·mol -1+3×160 kJ·mol -
1-6×330 kJ·mol -1= -1 220 kJ/mol , 所以 S(s)+3F 2(g)═SF6(g)
ΔH =-1 220 kJ/mol.,
故答案为:S(s)+3F 2(g)═SF6(g) ΔH =-1 220 kJ/mol.;21.(除标明外,每空1分)(1)0.079mol·L -1·s -1
0.395mol·L -1
79.0% (2分)
(2)X(g)+Y(g)2Z(g) (2分) (3)4H ++4I -+O 2=2I 2+2H 2O (2分) (4)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淀粉溶液 (6)CD
【解析】(1)10s 时,Z 的物质的量增加1.58mol ,其反应速率为: mol·L -1·s -1,X 的物质的量由1.20降低到0.41,其浓度较少量为:=0.395mol·L -1,Y 的物质的量由1.0减少为
0.21,其转化率为:
,故答案为:0.079mol·L -1·s -1;0.395mol·L -1;79.0%;
(2)由图可知X 、Y 为反应物,Z 为生成物,三者的变化分别为:0.79、0.79、1.58,变化量之比为1:1:2,
可得反应方程式为:X(g)+Y(g)2Z(g),故答案为:X(g)+Y(g)2Z(g);
II.(1)KI 具有强的还原性,能被氧气氧化成碘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H ++4I -+O 2=2I 2+2H 2O ,故答案为:4H ++4I -+O 2=2I 2+2H 2O ;
(2)由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改变的外界条件是温度,测量的是不同温度条件下显色的时间,可知其其探究的是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答案为: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为确定显示的时间,需要用到指示剂与碘单质出现显色,结合碘单质的性质可知应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故答案为:淀粉溶液;
(4)设计实验必须保证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条件,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而浓度条件在(3)已经控制一致,因此还必须控制不变的是试剂的量和试剂的添加顺序,故答案为:CD ;22.(除标明外,每空1分)(1)吸热(2)
(2分) 吸热
†‡2L =0.079
11.58m ol
0s 1.20mol-0.41mol
2L
1.0-0.21
100%=79.0%1.0
´†‡†‡222c(CO)c(H O)
c(CO )c(H )
××
(3)CE (2分)
(4) 增大压强或使用催化剂 降低温度或从体系中分离出H 2
【解析】 (1)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升高,反应①的平衡常数增大,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吸热,故答案为:吸热。
(2)依据反应③:CO 2(g)+H 2(g)CO(g)+H 2O(g),根据平衡常数的概念,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3=
;已知:①:Fe(s)+CO 2(g)FeO(s)+CO(g);②:Fe(s)+H 2O(g)FeO(s)+H 2(g);根据盖斯定
律将①-②可得③:CO 2(g)+H 2(g)CO(g)+H 2O(g),则K 3===,依据表格中的数
据分析,温度升高,
增大,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反应③正反应吸热,故答案为:;吸热。
(3)CO 2(g)+H 2(g)CO(g)+H 2O(g)反应是吸热反应,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要使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建立
的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
A .缩小反应容器的容积实质是增大压强,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平衡不移动,故A 不符合;
B .扩大反应容器的容积,压强减小,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平衡不移动,故B 不符合;
C .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进行,平衡正向移动,故C 符合;
D .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故D 不符合;
E .设法减小平衡体系中的CO 的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故E 符合;故答案为:CE 。
(4)①图甲中t 2时刻正逆反应速率同等程度增大,平衡不移动,所以改变的条件是增大压强或使用催化剂,故答案为:增大压强或使用催化剂;
②图乙中t 2时刻CO 2浓度增大,而CO 的浓度降低,即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改变的条件是降低温度或从体系中分离出H 2,故答案为:降低温度或从体系中分离出H 2。
23.(除标明外,每空1分)(1)吸热 80% (2分) 34295(2分)
(2)925℃
温度太高,会降低催化剂的活性(2分)
温度过高时,使题述反应的平衡逆向移动,导
致脱硝效率降低(2分)
【解析】(1)①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原则,温度下先达到平衡,则,条件下CO 的平衡浓度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故逆反应是吸热反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ƒ
222c(CO)c(H O)
c(CO )c(H )
×׃
ƒ
ƒ
222c(CO)c(H O)c(CO )c(H )
××222c(CO)
c(CO )c(H )c(H O)
1
2K K 1
2
K K 222c(CO)c(H O)
c(CO )c(H )×׃
1T 12T T >1T
②温度为时,CO 的起始浓度是,达到平衡后CO 的浓度是,消耗的CO 的浓度为
,NO 的平衡转化率与CO 的平衡转化率相等,为。
③温度为时,初始时CO 和NO 的浓度均为,达到平衡状态时,CO 和NO 的浓度均为
,消耗CO 和NO 的浓度均为,则:
平衡常数。
(2)①由图2可知,SNCR 脱硝技术的脱硝最佳温度为925℃,SCR 脱硝技术使用催化剂,若温度太高,会降低催化剂活性。
②SNCR 脱硝技术脱硝时发生的主要反应是放热反应,故温度过高时,使题述反应的平衡逆向移动,导致脱硝效率降低。
1T 12.0mol L -×10.4mol L -×1
1.6mol L -×1
1
1.6mol L
2.0mo 10l 0L
%80%--×´=×2T 12.0mol L -×10.1mol L -×11.9mol L -×()()
()()催化剂
22△
2N O g +2C O g 2C O g +N g 初始浓度/(m ol /L)
2.0
2.000转化浓度/(m ol /L) 1.9 1.9 1.90.95平衡浓度/(m ol /L)
0.1
0.1
1.9
0.95
ƒ
222
1.90.95
342950.10.1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