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游戏中的可能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戏中的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有关实例使学生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2、通过实际活动(如摸球),使学生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使学生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和同伴进行交流。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观察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态度,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能根据物体数量的多少判断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摸球箱、乒乓球、扑克牌、自制骰子、自制棋盘、
抽奖箱、各种奖品。

【教学方法】
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教学情境真实地搬到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真实地参与中积累与学习知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导入,将全班分成男生、女生队来一次较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体验
(一)活动1:摸球比赛
1、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是黄球。

比赛规则:分男、女生组来举行一次摸球比赛,谁摸到黄球的次数多,谁就获胜。

(男生箱内全是黄球,女生箱内全是白球)。

2、可能是黄球。

学生装球,进行一场公平的比赛。

(揭示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概念。

使学生会用可能、也可能描述事件。


(二)活动2:掷骰子
1、选择合适的骰子
两个骰子:一个正方体骰子,一个长方体骰子。

2、掷骰子走棋
(给学生讲明白为什么选用正方体骰子。

特制棋盘,有小礼品送
学生,学生兴趣非常高。


(三)活动3:摸牌游戏
1、教师现场变魔术
2、小组合作
活动要求:把5张牌和好后从中任意抽出一张,做好记录后把牌放回去,和好后再抽,轮流摸5次。

3、各组汇报实验记录
4、分析实验记录,得出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黑桃数量多,抽到黑桃的可能性大;相反,红桃数量少,抽到红桃的可能性小。

(魔术环节请学生帮忙,学生兴趣高涨。

学生边汇报,老师边记录。

注意多让学生总结,老师板书。


(四)活动4:抽奖
1、准备抽奖箱
一等奖:精美笔记本(1名)
二等奖:中性笔(5名)
三等奖:作业本(15名)
2、边抽奖边提问学生可能会抽到什么,为什么。

3、抽奖结束,针对奖品总结。

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的多少相关。

(学生气氛达到高潮。

充分体现数量多少决定可能性的大小。

再次强调二者的关系。


三、巩固拓展
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哪些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用语言描述出来。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引导,注意学生感情的升华、品格的培养。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归纳。

板书设计
游戏中的可能性
一定确定事件
不可能
可能不确定事件
也可能
数量多可能性大
数量少可能性小
《游戏中的可能性》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师做出适当引导,学生就会
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的。

所以教材选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些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及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游戏中的可能性》效果分析
本节课教师摒弃了由教师单向传播知识的教学模式,着眼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学生提供了具有娱乐性的一节数学课。

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主动性得到发挥。

几个游戏活动环环相扣,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的理解逐步深化、逐步提高。

在学生理解了“一定”、“可能”、“不可能”之后,又让学生运用它们进行解释和描述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既富有情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习的
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那么学生对这三个词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二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较准确,吃透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很好的衔接了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体现了精心预设,注重课堂生成。

三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多种游戏活动,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课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猜一猜、玩一玩、说一说等活动形式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

同时,又让学生将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及时抽象概括出来,上升为数学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在带有娱乐性的学习活动中习得知识,增长能力,体现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

《游戏中的可能性》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学习数学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涉及统计初步知识,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

一、教学内容
1.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感受“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大小”。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有关实例使学生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2、通过实际活动(如摸球),使学生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使学生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和同伴进行交流。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观察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态度,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编排特点
教材选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1、运用数据分析来体会随机性,强调对可能性大小的定性描述。

在可能性知识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概率素养的培养,增强学
生对随机思想的理解,使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简单随机现象中数据的随机性,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而不要把丰富多彩的可能性内容变成了机械的计算和练习。

2、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

本单元教材不仅利用丰富多采的呈现形式,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学习素材,同时注意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首先,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以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使学生初步了解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并逐步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其次,教材中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扑克牌、掷骰子下棋、抽奖游戏等,这些活动都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但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更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思考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对随机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注重方法的指导和知识的整理。

要体验随机现象中数据的随机性,就要求学生在进行相关试验活动或游戏活动时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例如摸球时不能看着球摸,也不能摸完一次后不摇匀球就接着摸,这样都不能很好地体现随机性。

教材在相关例题及习题中明确提出了“放回去摇匀再摸”“按要求涂一涂”“随意摸一张”等要求,对学生的试验和游戏活动进行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能更好地体验数据的随机性。

四、教学建议
1、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不确定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把握好教学要求。

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时,只要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使用有关术语进行解释,也不必要求学生求出可能性的具体大小。

3、本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认知基础,关注由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

4、有意识地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游戏中的可能性》评测练习
一、填一填
1、盒子里有5枚黑棋和2枚白棋,任意摸出一枚,有
()种可能,摸出黑棋的可能性(),摸出白棋的可能性()。

2、三张卡片上分别写着6、7、8,小明对小华说:“如果摆出的三位数是单数,你就获胜,否则就算我胜。

“这个游戏()获胜。

3、盒中装有红球和黄球共8个,任意摸一个,若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则盒中至少有()个红球。

二、判断题
某地的天气预报中说:“明天的降水率是80%。

”根据这个预报,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的“√”,错误的“×”)(1)明天一定下雨()(2)明天下雨的可能性很小()
(3)明天不可能下雨()(3)明天下雨的可能性很大()
三、请你设计
有红、黄、绿三色棋子若干个,根据要求分别在上面的每个盒子中放入8个棋子,应该怎样放?
1、从1号盒中摸出的一定是红棋子。

2、从2号盒中摸出的黄棋子比摸出的绿棋子的可能性大。

3、从3号盒中摸出的可能是黄棋子,也可能是绿棋子。

《游戏中的可能性》课后反思在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利用“亲
和性”的学习材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为学生创设了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不仅习得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在享受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喜悦的同时,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后归来,细细回想,本节课有几个让我感到欣慰的地方:
一、数学知识生活化
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游戏引入本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创设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游戏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课一开始,我设计有趣的“摸球”游戏中,我把两个盒子里放进各种颜色的小球,并将放小球的过程完整地展现给学生,然后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如“在一号盒子里会摸出什么颜色的小球,谁来摸一摸,如果再请同学来摸,还会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在二号盒子里会摸出什么颜色的小球?谁愿意实际摸一摸?”这些问题情境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等一系列探究活动,感受“一定”、“可能”、“不可能”形成的条件,使学生亲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随机性,尝到探索成功的乐趣。

几个游戏活动环环相扣,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的理解逐步深化、逐步提高。

在学生理解了“一定”、“可能”、“不可能”之后,又让学生运用它们进行解释和描述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了数学知识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既富有情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那么学生对这三个词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二、课堂教学活动化
“以活动为中心”,本节课以活动贯穿始终。

课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猜一猜、玩一玩、说一说等活动形式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

同时,又让学生将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及时抽象概括出来,上升为数学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大量观察、猜想、验证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可能”“一定”“不可能”等现象的体验。

三、学生学习自主化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

教学过程中,我立足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充分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展示自我的空间,通过实例丰富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让学生观察图意,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并能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在每个环节中,都是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
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维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对新知识的理解体验一次比一次升华,学生学得生动而充满活力,主动而富有个性。

反思实际的课堂教学,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1、在活动中,学生动手体验面不够广,如果每个小组都有操作的学具,使得人人动手体验,各个参与活动,更能达到好的效果。

2、在时间把握上做得不够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进一步。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

”在课堂中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让课堂朴实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浮华。

《游戏中的可能性》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的“统计与概率”部分中的“(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中提出: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2、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二、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概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的“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从第二学段起就安排了有关的学习内容。

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论正是研究不确定现象的规律性的数学分支。

《可能性》是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两方面的教学内容,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有关实例使学生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并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通过实际活动(如摸球等),使学生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使学生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和同伴进行交流。

(一)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有关实例使学生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并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1、结合生活中的有关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体验事件发生
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情境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呈现了学生熟悉的“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教师还可以利用买体育彩票、抽奖等现实题材来引入可能性的内容。

2、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由主题图的情境自然引出问题:“三张卡片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小明可能会抽到什么节目?”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一次一次的抽签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第一次,小明可能会抽到什么节目?这里让学生体会有三种可能,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小明抽到跳舞后,剩下的两张,小丽可能会抽到什么?体会有两种可能,并且不可能是跳舞。

最后只剩唱歌,小雪一定会抽到它。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观察、实践、描述和交流,结合具体问题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通过“做一做”的摸棋子以及掷骰子、连一连、涂色、生活中的数学等生活现象和游戏活动等,丰富对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二)借助多种形式的活动,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定性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
1、借助摸球、涂色等活动,使学生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
可能发生的结果,正向体会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能定性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

(1)通过摸球活动,正向体会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一是列出可能发生的结果。

通过摸球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试验后列出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也可以让学生先猜测后验证;二是通过统计规律,感受可能性的大小;接下来,让学生在收集、分析数据以及讨论交流统计结果的活动中,初步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统计规律性,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最后,引导学生根据试验的统计结果对下一次试验的情况进行推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

要注意让学生明白:单次试验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但当大量重复试验就呈现一种规律。

比如老师可以提问:再摸一次一定能摸到黄色的球吗?让学生体会:再摸一次,两种颜色的球都有可能,但是摸出黄色球的可能性大。

(2)借助涂色、扑克牌、抽奖等多种形式的练习活动,感受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积累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活动经验。

2、借助抽奖等活动的统计结果,逆向推理,体会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和同伴进行交流。

(1)通过统计规律,让学生感受可能性的大小。

借助抽奖等活动的统计结果逆向推理,来推测原来盒子里哪种颜色的球多,通过实际验证,进一步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统计规律性,感受可能性的大小。

(2)借助猜一猜、涂色、方案设计等活动感受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借助“抛硬币”的游戏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