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
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
针对“考证热”愈演愈烈的形式,学者们对于“考证热”现象的分析和评论也很多,可谓是褒贬不一。

那么,“考证热”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社会发展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欢迎阅览。

摘要:
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在高校中不断蔓延,最近几年,“考证热”更是急剧升温。

大学生考证是为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增加获胜的筹码,但“考证热”同时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大学生考证热现象的成因、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
大学生“考证热” 成因影响建议
1993年,我国开始推进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目前我国已对90多个职业实施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随之全国各大高校掀起了一股“考证狂潮”,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都加入了考证大军。

我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我院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显示,全院学生考证率高达87%,剩下的暂时没考证的同学,有近94%的同学有考证的打算。

不仅如此,其中有95%的同学打算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证书,82%的大学生希望在大学期间能拿下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证书。

作为高等教育者,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一社会现象,既要支持和鼓励学生的这种进取心,又要正确地引导,使学生认清考证的利弊,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大学生“考证热”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热衷的几类证书
当今受大学生青睐的证书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必考型或通用型证书
一般来说,这类证书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共同组织的,是大学生必考的,也是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的证书,因此成为大学生在校期
间的“必修课”。

比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等等。

2.职业资格证书
此类证书种类最多,是从事某种职业必备的“敲门砖”,也是公司企业在招聘时比较看重的证书。

包括教师资格证、外贸跟单员证书、会计资格证、司法考试证书、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证书,等等。

3.各种能力型证书
主要是英语能力型和IT软件能力类证书,如托福(TOEFL)成绩证书、雅思(IELTS)成绩证书、商务英语等级证书、微软系统管理员(MCSA)证书、ACCP软件工程师证书,等等。

(二)大学生“考证热”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考证热”的成因并不是单一的。

其中,有外在原因也有内在原因。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分析。

1.国家政策因素
1993年起,我国开始推进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以前,只要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就等于一辈子端上了铁饭碗,而现在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要求大学生既要有学历,又要具备某一职业资格才能进入就业市场。

教师、律师、会计、护士、医生都有相应的资格证书。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职业目录》,规定了90个必须有职业资格才能进入的行业。

从此,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的“敲门砖"。

2.社会因素
自加入WTO,我国不断融入全球经济市场,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这加大了学生就业的压力。

此外,用人单位也普遍认为职业资格是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

在招聘员工时,用人单位把大学生是否具备职业资格证书看作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在某种程度上,用人单位的这种态度是引发“考证热”最直接的原因。

此外,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也需要人们不断升级、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大学生多一门证书,就为自己找工作增加了一个筹码。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考证族之列。

3.学生个人因素
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高峰的来临,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及“持证上岗”制度的实行,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危机意识不断增强。

很明显,在职场上,那些手握一种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胜算几率自然大很多。

为了在毕业后尽快谋求一份好的职业,众多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纷纷加入考证大军,以此增加自己的砝码。

另外,很多大学生感觉大学时代空闲时间较多,他们以此来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不想虚度光阴。

也有不少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课程不感兴趣,希望在毕业后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因此就想通过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拓宽就业渠道。

还有些同学考证是受到教师的引导及周围同学的影响。

二、大学生“考证热”的影响
以上分析了“考证热”出现的原因,不难看出,这一现象的出现是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的,我们在看到考证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出其消极的影响。

只有全面客观地看待这一现象,我们才能给予正确而理性的建议和引导。

(一)“考证热”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促进高校创新体制,引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

“考证热”的出现使高等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审视当前高校的教育模式,使他们意识到市场经济情况下,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式已经落伍了,不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高校工作者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专业课程的设置、教育方式、教材知识结构;关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使学生在完成规定必须完成的学分的同时,能自主选择;积极推进双学位制,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交叉型、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有助于大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综合技能。

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大的大背景下,需要冷静思考,弄清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以明确今后奋斗的大方向,这有助于学生作出适当的职业规划。

另外,考证其实也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学生选择好
要考的证书,就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这一过程有助于不断地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激发智慧和潜能。

通过考证,学生开始主动地关注社会发展的需要,尽早地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

同时,大学生通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改变过去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传统教育中的一些弊端。

(二)“考证热”的负面影响
1.学生盲目跟风,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大学生考证存在一定的盲从性,他们往往一哄而上地选择社会上的一些热门证书,比如金融、法律等,而忽视自己的专业和社会上的一些“冷门”专业。

殊不知,这些被忽略的'专业恰恰是最需要人才的领域,也是更适合某些大学生发挥潜力的专业。

2.学生一头扎进考证热潮,影响学校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些大学生为了准备考试,宁愿旷课,即使是勉强来到课堂,也不参加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临近考试的时候,有的同学逃课去参加各种考前辅导班。

这给其他听课的学生和教师带来不良的影响。

3.价值取向功利化,不利于学生人格精神的塑造。

教育的根本在于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人文精神素养,塑造完美人格精神。

而在整个考证过程中,一些学生忽略自己的兴趣爱好,完全是为了考证而考证,价值取向功利化,精神素养得不到进一步提高,浪费了在大学教育过程中美化人格精神的机会。

“考证热”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理性地对待。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应该给予理解和宽容考证的学生,又要适当地引导,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证观。

三、对大学生“考证热”的建议
(一)政府高度重视培训市场的管理和调控
政府应高度重视培训市场山共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认真清查社会上的培训机构,规范培训市场,取缔不合法机构,严格检验培训许可证书的可靠性。

加强管理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以确保
培训机构能伟学生提供真正有用的培训。

(二)用人单位树立正确的用人观
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应该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应只凭学生手中的证书数量来衡量。

学生的证书只能反映该学生在某一方面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

用人单位应以科学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三)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证观
学生在面对五花八门的证书时眼花缭乱,多半会感到迷茫;加上有些培训机构浑水摸鱼,通过虚假广告,夸大其词,骗取学生钱财。

学校要加大对学生考证的积极引导,避免造成大学生人力财力的浪费。

高校不应为了追求毕业生就业率,大肆鼓励学生考证。

学生盲目考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大学生要理性对待考证
学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证书再好也只是找工作的“敲门砖”,要想在职场上长胜不败,必须看自身的综合素养。

大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在把本专业学精学透的基础上,考适合自己的证书。

不要盲目跟风,舍本求末。

参考文献:
[1]闻建华.对大学生“考证热”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5下):170-171.
[2]肖河水,阳德华.浅析大学生的“考证热”[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6-68.
[3]张楠.理性看待大学生“考证热”现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8):49.
[4]康忠伟.大学生“考证热”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42-43.
拓展:大学生作弊现象调查报告
高校乃是高材生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地方。

大学生,也被一致认为是高素质者。

然而如今,大学生作弊现象越来越常见,更有部分学生对作弊见怪不怪、不以为耻。

日前,一项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六成
受访者表示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在大学期间作过弊。

最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对2000人进行了一项调查,有2/3的受访者感到如今大学生作弊现象普遍,50.6%的受访者建议严格考场纪律,坚决杜绝大学生作弊。

在受访者中,有51.2%是在校生或毕业大学生。

2/3受访者表示大学生作弊现象普遍
就读于湖南某高校汉语言学院的徐雯大一上学期英语课程挂科了,补考时还是不及格,需要重修。

在跟同学交流时发现,有同学作弊通过了考试,于是她也有了这种想法。

大一下时她在英语考试中作弊了:“当时我的室友坐在我前面我能看见她放在桌上的答题卡,于是就抄了,最后顺利的通过了考试。


这次的经历尝到了甜头,大二时她开始在其他科目考试中作弊。

她试了不少方法——考前探查考场、将答案写在纸巾上、把重点答案先写在桌子上等。

她发现考试结束老师收卷时最混乱,可趁机走动看看别人的考卷,把没确定答案的题目迅速做好。

这些都是在期末考试时才用,而且每次都能成功。

平时的测验监考太松,她会直接拿书出来看或使用手机。

徐雯的情况并非个案,有60.4%的受访者确认自己或周围同学在大学时有过作弊行为,66.6%的受访者感觉大学生作弊现象普遍,21.9%表示非常普遍。

山西一高校毕业生王檬在大二时选修了经济学作为第二专业。

经济学涉及到很多数理、统计学的课程,而文科生的她数学不太好。

为了通过考试,她开始作弊。

“我和几个同学在考试时会分工合作,有人负责找以前的考试题,有人整理答案,有人将答案缩印。

”王檬说,在双学位考试中作弊现象很常见,作弊的同学彼此间并不会觉得不好意思。

在她看来,不公正的考试现象也很多,她曾在参加秘书证考试时听到老师直接向学生保证交钱保过,该老师在给分时也会照顾与自己亲近的学生。

此次的调查表发现,有54.0%的受访者认为作弊可耻。

然而竟有12.6%的受访者觉得不可耻,33.5%表示不好说。

对于作弊行为,54.3%的受访者认为是不诚信的表现,53.4%认为是对别人的不公平,
34.7%表示应严惩作弊的学生。

然而,有三成受访者认为作弊是可以理解的,5.7%的受访者表示这不算什么。

上海社科联和上海信用研究会联合开展的2017年“上海高校学生信用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将作弊行为排在失信行为的最前面,说明多数学生对作弊还保持正确的认识。

半数受访者表示要严格考场纪律
徐雯表示,高中翘一节课老师可能就会打电话叫家长,但大学翘一个月的课可能都没人发现。

文科专业大一课程比较枯燥,她完全没有学习兴趣,不作弊就过不了考试。

“很多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对考试应付。

平时不学习,临时抱佛脚。

”湖南大学法学院2013级辅导员王耿翔认为,大学生作弊主要是害怕挂科。

当挂科的担忧超过了考试作弊被抓的担忧时,学生就极可能作弊。

但大学生作弊也有一些客观上的原因:“现在的考试形式、评价体系过于僵硬单一,对课程只注重最终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平时的表现。

当然,学校防作弊的措施也有待完善。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38.3%的受访者认为一些学生只想混文凭,38.0%认为部分学生觉得不作弊吃亏,37.2%表示有些学生对考试持应付态度,36.6%指出作弊代价太低。

除此之外,还有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同学间互相包庇、考试难度大等原因。

而且一旦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部分学生作弊会影响到老师对每个同学的公平评价,也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

从学校角度来说即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也破坏了校风。

一旦形成思维定式,将来工作遇到困难就会想找捷径。

怎样才能杜绝作弊现象?50.6%的受访者建议严格考场纪律,47.7%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46.7%表示加大惩罚力度,41.3%觉得应创新考试方式,40.9%建议加强诚信教育,38.5%表示要完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王耿翔认为,学校应改善对学生的考核机制。

不仅要看考试成绩,也要注重平时的表现。

当然,学校也要加大对考试作弊行为的惩处力度。

洪玫认为,杜绝作弊要从他律和自律两个方面入手。

自律是要提升个人素质,他律一方面要靠学校建立并执行相关制度,
一方面建设个人信用体系及其数据库。

完善奖惩机制,让守信者获益,让失信者付出成本。

高校应加强信用方面的宣传,让学生懂的维护自己的信用。

“学生的信用意识提高了,进入社会后也能带动身边的人,这样整个社会的信用程度就提高了”。

你在大学时有作过弊吗?作弊行为时不守信的表现,是对他人的不公平,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如果是自己不够努力学习,那就应该调整状态。

即便是看到别人在作弊,既然知道这是不守信的行为,那又为何要学习?总而言之,不管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作弊行为总是应被禁止的。

下载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