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选编练题13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选编练题题(13)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全国与“电子商务”关联度最高的城市,杭州一骑绝尘
....,阅读数大幅度领先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这背后是杭州电子商务产业连续6年保持30%以上高增长的发展态势。

②成都地铁站口的工作人员待人和蔼亲切,不论你是健全人还是残障人,本地人还
是外地人,他们都能等闲视之
....。

③几场秋雨过后,光雾山景区秋意渐浓,层林尽染,红叶青松相映成趣,绚丽的色
彩堆成了一幅重彩油画,真可谓人间仙境,秀色可餐
....。

④参加了今年高考作文阅卷的陈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令人担忧,
语句不通、表意不明、层次不清、文不加点
....的低分作文越来越多。

⑤云南景区有一些玉器商人为牟取暴利,大量仿制古玉器诱骗玉器爱好者,造成了
目前玉器市场上鱼目混珠
....的局面。

⑥今年是建军90周年,全国各地正以各种形式纪念缅怀革命先烈,颂扬他们敢为天
下勇的英雄气概,溢美之词
....不绝于耳。

A.①②③B.③④⑤
C.①③⑤D.②④⑥
解析:选D ①一骑绝尘: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在某一方面超过同行很多,有巨大的优势。

也有用于形容如同骑着一匹快马一般飞奔,远离尘世的意思。

②等闲视之:把这件事看成平常的事,不加重视。

多用于否定句中,此处宜用“一视同仁”。

③秀色可餐:一是指女子姿色美丽诱人,二是形容自然景色优美秀丽。

④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此处望文生义,与语境不合。

⑤鱼目混珠: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⑥溢美之词:过分夸奖的话语。

此处褒贬误用。

2.(病句)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
A.12月3日,中国高铁再次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时速,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的“高铁奇迹”,中国高速铁路网构建又登上一个新台阶。

B.除了有关曹禺的剧目演出外,国家话剧院在今年也推出了大型话剧《肖邦》,这是为纪念世界音乐大师肖邦诞辰200周年而创作的精品巨制。

C.广州亚运会不仅收获了赛场上拼搏进取的动人故事,收获了亚洲各国各地区和谐相处平等竞争的友谊,也收获了举办大赛与优化城市发展、提高人民生活相互促进。

D.微博就像一个信息的自由市场,若要其不偏轨,需要传播者、制造者、接受者和有关监管机构等各方面共同努力。

答案:A(B搭配不当,“除了……,还……”。

C成分残缺,最后一个“收获”缺少宾语“的经验”。

D语序不当,正确的的顺序应该是“制造者、传播者、接受者”。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众所周知,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是人类赢得主体性存在的两种重要途径。

,,,,,。

①悲哀的是,人类时常是货币的奴隶
②不幸的是人类的确改造又创造了世界,却常常受到自身创造物的束缚和统治
③人们希冀,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最大限度的人的解放
④这也就是许多思想家都指出过的“异化”
⑤人的主体性为自己的创造物所统摄,解放自己的过程却时常被自己的创造物剥夺了自我
⑥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人类创造了“货币”,带来了经济交往便利,使人类获得了一种经济自由
A.③④⑤⑥②①B.⑥①④⑤③②
C.⑥③②①④⑤D.③②④⑤⑥①
答案 D
解析③句中的“获得最大限度的人的解放”,即“人类赢得主体性存在”,而“这一过程”则指“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所以承接起始句,应该从③句开始。

⑤句是对“异化”的具体解释,所以⑤句必须接在④句之后,而④句开头的“这”所指代的是②句所表述的内容,且②句恰好与③句构成转折,衔接紧密。

⑥①两句是举“货币”的例子,它需要“异化”被充分论述作为前提条件。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地铁是以在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大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地铁建于地底,①。

地铁运量大,使用电能,节约能源,减少城市污染。

地铁速度快,准点率高,②,既快捷又经济,民众乐于搭乘。

总之,与其他城市交通工具相比,③。

答案(示例)①可以节省地面空间②票价实惠③地铁是最佳公共交通工具
二、古代文化知识
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人”,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也可泛指平民、百姓。

B.春秋战国时期,士死了叫“薨”,而诸侯的死则称为“不禄”。

C.“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D.“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

如《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一句。

答案 B
解析“薨”指的是诸侯死,而“不禄”指的是士死。

三、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秦搜刮钱财斤斤计较,但使用起来却视如敝屣的情形。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作者矛盾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每句1分)
四、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董判官
高适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

“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既悲
既壮,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

B.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

与此同时,
还流露出一股羡慕之情。

C.诗人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于边塞的“多雨雪”和“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而
是诗人实写关塞的景物特点。

D.颈联和尾联把雨雪、风尘之苦和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放在一起写,运用对
比手法,使诗歌顿生波澜。

E.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
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2.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
【参考答案】1.BD [B项“即受重用”夸大或无中生有。

D项“对比”错,应为“先抑后扬”。

]
2.①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防贡献良策,为祖国立功奋不顾身;②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

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

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

《国语·周语上》载厉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

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

《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

”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做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歌则不同。

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

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

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

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

这一转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

这一形态与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治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这一性质,除决定“诗”最初的作者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
了“诗”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

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

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

且由于政治演说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

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

将诗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

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

诗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不过,即使是使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

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

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

诗则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

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

(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与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的的歌不同源。

B.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

C.“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形式上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

D.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

[解析] A“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的的歌”于文无据。

C以偏概全,不光是“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

D中“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是不准确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诗在当时社会承担着政治言说的两方面功能,一是可以补察时政,二是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

B.第一段中引用《国语》和《礼记》,论证了“诗”的产生与当时统治阶级的礼乐政治活动的紧密联系。

C.通过与“歌”的大量比较分析,本文重点论述了“诗”的起源、作用和所承担的
更多的社会功能。

D.本文作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歌”无法满足统治者教化百姓的需要,因而才产生了“诗”这种形式。

[解析] 重点论述了“诗”分析不当,本文只是论述了诗、歌二者的起源以及各自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B.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因为它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C.早期的歌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

D.“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后,诗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

[解析] C把歌和音乐割裂开来,是不正确的,因为原文第二段“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这两者是一体的,另外借助音乐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的是“诗”而不是“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