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载畜能力及草畜平衡状况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3-15;修订日期:2007-02-05。

基金项目:国家气象中心“生态气象业务技术应用研究”课题资助;中国气象局新技术推广项目(CMATG2006M01)。

第一作者简介:钱拴(1964-),女,河南新密人,学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国家级农业与生态气象研究和服务工作,发表论文30多篇。

E-mail:qians@cma.gov.cn!通讯作者。

自然资源学报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
第22卷第3期2007年5月Vol.22No.3
May,2007青藏高原载畜能力及草畜平衡状况研究
钱拴1,毛留喜1*,侯英雨1,伏洋2,张海珍2,杜军3
(1.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2.青海省气象局,西宁810001;3.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气象局,拉萨850001)
摘要:青藏高原草地植被和牲畜是影响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研究此两项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对于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论文利用2003—2004年青藏高原天然草地产草量观测资料,经过GPS定位,与NOAA/AVHRR植被指数建立了天然草地产草量反演模型及不同区域尺度天然草地年最大产草量、载畜量估算模型;同时,利用粮食、油菜、青饲料等农业产量和林地面积等资料,估算了青藏高原精、粗饲料的载畜能力,分别
建立了天然草地以及考虑补饲后的草畜平衡监测模型,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县、
地、省等不同区域天然草地以及区域总体牲畜承载能力和草畜平衡状况。

结果表明:青海和西藏在天然草地和农业等其它补饲共同承载下,2003—2004年年平均最大载畜能力分别为3140×104、2865×104只标准羊单位,超载率分别为16%、78%,两省平均超载率为45%。

分地州来看,两省除青海的果洛州和玉树州实际牲畜数量没有超过当地的最大承载能力、青海海西州和西藏林芝地区草畜基本平衡以外,其余
地州均有不同程度的超载,其中果洛州和玉树州天然草地牲畜超载率分别为-11%、-26%,利于“
三江源”地区天然草地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青海黄南州、海北州、海南州、西宁市、海东地区和西藏昌都、那曲、阿里地区牲畜超载率为45%~97%,西藏拉萨市、
日喀则、山南地区达115%~153%,这些地区应适当降低牲畜数量或加大补饲力度,以减轻对当地生态承载的压力。

青海牲畜超载的县主要位于东部,西藏超载的县主要位于西部和南部大部地区。

关键词:天然草地;补饲;载畜能力;超载率;青藏高原
中图分类号:F316.3;S81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037(2007)03-0389-10我国草原面积近4×108hm2,约占国土面积的40%,但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且每年以200×104hm2的速度增加。

草原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不仅直接影响到牧
民的生产生活和牧区的经济发展,而且造成水土流失、
江河泥沙淤积、沙尘暴迭起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草原大面积退化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超载过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
素[1~3]。

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特殊,天然草地面积有11842.2×104hm2,约占其国土面积的2/3,为全国天然草地面积的1/3[2],在我国畜牧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

近几十年来,在人口膨胀、牲畜头数增加以及气候干暖化的多重因素影响下,青藏高原草地沙化、荒漠化加剧,退化严重,造成的水土流失使黄河及长江的许多支流频频发生断流现
象,已严重威胁到了“中华水塔”的安全[3~6]。

草地植被和牲畜是影响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两大
主要因素,因此研究青藏高原天然草地载畜能力和草畜平衡问题,对于国家制定政策,尤其
390
自然资源学报22卷是青藏高原地区的政策,实行以草定畜,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10多年来,我国学者已对北方某些区域的草畜平衡状况进行了探讨。

如:李博等在锡林郭勒盟进行了草畜平衡动态监测试验[7],建立了NOAA卫星比值植被指数与产草量的线性相关模型,研究盟、旗县区域的载畜量和草畜平衡状况;李建龙等人用NOAA卫星估测了新疆阜康县草地产草量、载畜量以及草畜平衡问题,得到了较好的效果[8]。

张慧等进行了黑河流域草地利用率和载畜量研究[9]。

杨正礼等利用Miami模型计算了高寒草地气候生产潜力、草地生产潜力和草地载畜量等,分析了五大区域草地牲畜的超载情况[10]。

周咏梅等建立了青海省青草产量与遥感植被指数的线性估产模型,计算了载畜量[11,12]。

李韬等研究了气象卫星监测西藏牧草长势的方法[13]。

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青藏高原及其行政区域天然草地的载畜能力及草畜平衡状况的研究,还少见报道。

为此,本研究利用青藏高原牧草地面观测资料、牲畜、粮食、林地等统计数据和遥感资料,以青海、西藏两大草原省天然草地为对象,研究不同行政区域天然草地及其补饲后的载畜能力以及草畜平衡问题,为各级政府了解青藏高原草畜平衡状况、制定草地政策、促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建设和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1资料及其处理
本研究所用的牧草地面产量资料为青海22个牧草监测点2003—2004年牧草生长期间5—8月每月月末观测的产草量,单位为kg/hm2,经过GPS定位[4]。

所用的卫星遥感植被指数为NOAA卫星2003—2004年每年5—8月每天NOAA/AVHRR卫星遥感数据。

所有的卫星数据都经过了大气校正、几何校正,最后生成等经纬度投影、分辨率为0.01°的NDVI数据集。

根据牧草监测场几何中心点经纬度,在NOAA卫星NDVI图像上以牧草监测中心点为中心取3×3个像元(0.01°×0.01°)的NDVI平均值,作为该观测点的NDVI值。

为了进一步消除云和大气的部分干扰,对以天为时间分辨率的NDVI进行月最大值合成,取月最大NDVI值与月末观测的牧草产量相对应。

牲畜资料以及计算补饲所需的粮食、青饲料、青稞等产量和林地面积等资料来自《青海统计年鉴》、《西藏统计年鉴》及《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大牲畜(牛、马、骡、骆驼)、猪、羊(山羊、绵羊)等为年末存栏数,资料年代为1951—2004年;粮食、青饲料、青稞、小麦、杂粮、薯类、油菜等产量资料以及林地面积等资料年代为2003—2004年。

研究中所用的1:4000000数字化中国草地类型图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用以判断NOAA/AVHRR像元中的草地和非草地。

2研究方法
2.1年度最大产草量估算
国内外研究表明,遥感植被指数与牧草的高度、密度、生物量等密切相关[7,8,11~17],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青藏高原草地产草量与NDVI之间的关系,建立青藏高原产草量遥感反演模型。

根据中国草地资源[2],对青海和西藏各大类草地面积所占国土面积的统计结果表明:青海省草地类型与西藏大致相同,都主要是由高寒草甸类和高寒草原类两大类草地组成,其余草地类型所占的面积比例较小。

略有不同的是西藏荒漠类草原比青海多7%左右;另有不足0.2%的暖性和热性草丛、灌草丛类,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图1)。

本文所用的青海22个草
3期钱拴等:青藏高原载畜能力及草畜平衡状况研究地生态观测站资料,60%的点位于高寒草甸类,32%的点位于高寒草原类,8%的点位于其它草原类,与青藏高原实际草原大类所占比例的分布基本一致,因此本研究利用能够代表青藏高原牧草产量状况的青海省22个牧草观测站产量资料,建立牧草单产估算模式。

由于西藏暖性和热性草丛、灌草丛类草地面积很小,可以略不计。

2.1.1青藏高原牧草单产反演模型
利用2003年和2004年两年5—8月每月月末牧草单产实测资料,经过GPS定位后,与相应处理好的NDVI进行分析,二者之间存在很好的指数关系:
yi=138.51e0.05xi(1)
式中,yi为第i像元月末牧草单产,单位为kg/hm2;xi为第i像元月最大NDVI。

由于一些站点某些年份或月份存在缺测或观测质量不高等问题,建模样本为101个,R2=0.7096,通过了0.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

2.1.2行政区域月度产草量估算模型
根据县、地、省行政区域内每个像元的月末单产估算值,计算该区域的月末牧草总产。

具体计算方法:首先计算行政区域内每一个草地像元的面积,然后根据草地像元面积和单产估算值,计算所要行政区域的牧草总产:
xi=Fi3600・L
3600
(2)Rt=1105ni=1!yi・xi
(3)式中,xi为行政区域第i个草地像元的面积(km2);Fi为第i个草地像元纬圈周长,单位为
km,与地球椭圆体的长轴、
短轴半径及像元的纬度有关;L为经度周长,为常量,即L=40007.033km;n为行政区域内草地像元数;Rt为行政区域的月末牧草总产(104t)。

2.1.3行政区域年度最高产草量估算
在月度牧草总产量估算的基础上,求取县、地、省等行政区域牧草生长期间逐月的最大产草总量,即为年度最高产草量。

Rtmax=max(Rtj)(4)
式中,j为牧草生长的月度,青藏高原牧草每年春季返青,夏季7、8份生长量达到最大值,因此
图1青海和西藏17大类草地占国土面积比例
Fig.1Proportionof17typesofgrasslandinQinghaiandTibettothelandarea391
392
自然资源学报22卷j取5、6、7、8;Rtj为第j月度牧草总产量;Rtmax为年度最高总产草量(104t)。

2.2行政区域年最大载畜能力估算
载畜量的大小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草地面积、牧草产量、可利用程度等。

本研究考虑了上述因素,根据县、地、省级年最高产草总量,以及标准羊需草量,估测载畜量。

其模型为:
Za=103・Rtmax・u
(5)
d・t
式中,Rtmax为县、地、省级年最高产草总量(104t);u为草地适宜利用率;d为牲畜日食草量(kg/d);t为放牧天数;Za为县、地、省等区域级天然草地载畜量(104只标准羊单位)。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草地适宜利用率是不同的[9,10]。

为此,本文利用青藏高原地区不同草地类型的草地综合利用率[10],即青东河湖区草地综合利用率为68%,柴达木区为55%,藏南谷湖区为70%,藏东川西区为66%,高原中部区为61%,作为本研究的草地利用率。

牲畜日食草量,以标准羊需鲜草量为单位,即4kg/d;放牧时间为全年,即365d[4]。

2.3行政区域草畜平衡状况监测
在不考虑补饲的情况下,根据天然草地的载畜能力,省、地、县区域的草畜平衡监测模型为:
Gs=Zr-Za(6)
Cs=Gs/Za・100%(7)在考虑补饲的情况下,某行政区域的载畜能力为天然草地和来自农业、林业等其它补饲的总体承载能力,草畜平衡监测模型为:
Gs:=Zr-(Za+Zb)(8)
Cs:=Gs:/(Za+Zb)・100%(9)
Zb=Zj+Zc(10)式中,Gs、Gs:分别为现有天然草地以及考虑补饲情况后的某一行政区域的载畜能力与当地现有牲畜数量之差(104只标准羊单位);Cs、Cs:分别为现有天然草地以及考虑补饲情况后的某一行政区域的牲畜超载率;结果为正时,表明牲畜超载,结果为负时,表明牲畜欠载。

Za为天然草地的年最大载畜量,即式(5)计算结果。

Zb为来自农业、林业等补饲的牲畜承载量,包括精饲料承载牲畜量Zj和粗饲料承载牲畜量Zc,其中精饲料有小麦麸皮、油菜油饼、粮食淀粉渣、青稞酒渣等,粗饲料包括秸秆、青饲料、可食落叶等;Zj、Zc各项按各地州年粮食、小麦、油菜、青稞、杂粮和薯类等产量以及林地面积折算[10];Zr为当地实际牲畜数量,即标准羊单位,根据统计年鉴牲畜年末存栏头数折算,大牲畜折算系数为5.0,山羊为0.8,绵羊为1.0[10,17]。

由于青海和西藏地县级统计羊的数据没有细分绵羊和山羊,因此,必须以羊为基础进行折算。

通过对1978年以来青海和西藏两省牲畜数量的分析结果来看,青藏高原绵羊数量占所有牲畜数量的60%以上,位居首位,为山羊或牛的数倍,因此研究过程中统一将羊的折算系数定为1.0,大牲畜折算系数为5.0。

在考虑补饲问题时,由于本研究只获得了青海和西藏地州级以上范围的农业产量和林业面积资料,故在计算县级牲畜是否超载时,不考虑补饲情况,将农业、林业比重相对较大的青海西宁市和海东地区以及西藏拉萨市、日喀则、林芝等地部分县去掉,只考虑两省以草地为主县的天然草地载畜能力以及草畜平衡问题。

而地州级以上行政区域载畜能力和牲畜是否超载问题,则分补饲与否两种情况分别计算分析。

3期钱拴等:青藏高原载畜能力及草畜平衡状况研究
3933结果分析
利用式(1)估测2003年和2004年每月青藏高原NDVI图像上每个像元的牧草单产。

然后,利用式(2)、式(3)计算青海、西藏所辖县、地州区域2003年和2004年5、6、7、8月每月的产草总量,再根据式(4)分别计算2003年和2004年各个县、地州的年最高产草总量。

最后利用式(5)计算县、地州草地最大载畜量。

根据实际牲畜量,利用式(6)、式(7)研究县天然草地的草畜平衡状况;利用式(6)至式(10)分别研究地州级以上天然草地以及考虑补饲情况后的牲畜承载能力和草畜平衡状况。

3.1青藏高原县级天然草地载畜能力及草畜平衡状况
图2(见图版Ⅱ)显示的是青藏高原县级2003—2004年两年平均天然草地牲畜超载率。

可看出,青海西部和南部大部分县、西藏西北部部分县实际牲畜数量没有超过天然草地的最大承载能力,对于保护该地区草地生态环境十分有利。

青海东部和西藏大部分县天然草地牲畜处于超载状态,其中部分县超载率达100%以上。

青海西宁市、海东地区为农区,牲畜饲养除牧草以外还有农业供给,西藏东南部地区牲畜饲养还有农业、林业等其它饲料来源,因此,本文未分析其草畜平衡状况。

从青海和西藏县级天然草地的整体载畜能力来看,牲畜未超载的县数为全部的14%;超载的为86%,可见,两省大部分县牲畜相对于天然草地的承载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超载情况。

3.2青藏高原地州级载畜能力及草畜平衡状况
地州级天然草地以及考虑补饲后的载畜能力和牲畜是否超载的计算结果见表1。

可看出,青藏高原各地州的载畜能力差别很大,大部分地州实际牲畜量都不同程度地超过了天然草地以及补饲后的最大承载能力。

其中,青海玉树州和果洛州牲畜实际数量低于天然草地的最大承载能力,利于草地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青海海西州、西藏林芝地区天然草地的牲畜超载率在7%~10%之间,加入补饲后,可载畜量与实际牲畜数量基本达到了平衡。

从青海省来看,玉树州和果洛州天然草地可载畜量最高,2003—2004年平均最大载畜量分别达837×104、742×104只标准羊单位;其次是黄南州、海北州、海南州、海西州,2003—2004天然草地年平均最大载畜量为265×104~331×104只,农业等其它补饲承载量不足21×104只。

西宁市和海东地区主要为农业区,2003—2004年平均农业补饲载畜能力达80×104~112×104只,而天然草地平均最大载畜量为43×104~51×104只,牲畜的喂养主要靠农业。

从实际情况来看,青海省各地州2003—2004年两年平均牲畜数量在200×104~660×104只之间,玉树、果洛州牲畜量最多,为650×104只左右;其次是黄南州,为593×104只;海北州、海南州牲畜量为464×104~506×104只;海西州、海东地区、西宁市牲畜量为200×104~319×104只,与青海省各地州可载畜能力的排序情况基本一致。

从各地州实际牲畜量与当地最大可载畜量的对比结果来看,除玉树、果洛州没有超载、海西州基本平衡以外,青海其余地州均有不同程度的超载,超载率在46%~100%之间。

通过对青海玉树州和果洛州2003年和2004年的逐年计算分析,发现玉树州2003年天然草地牲畜欠载率为24%,2004年进一步上升到27%,果洛州由2003年的牲畜超载率2%转为2004年的欠载率21%,表明2003—2004年期间,两州实际牲畜量在逐年减少,或天然草地可载畜能力在逐年增强,这一结果证明了青海省2003年在“三江源”地区实施“退草还牧工程”和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以来,当地的草地植被逐年得到恢复,牲畜超载的情况得到了控制[18,19]。

从西藏自治区来看,牲畜的饲养主要靠天然草地,拉萨市、日喀则、山南、林芝和昌都地
自然资源学报22卷区虽有来自农业和林业等其它补饲,但其补饲的承载能力很低。

从天然草地的载畜能力来看,那曲地区2003—2004年平均最大载畜量达877×104只,载畜能力最高;其次是昌都地区,两年平均最大载畜量为674×104只;日喀则地区和阿里地区分别为341×104和273×104只;拉萨市、林芝和山南地区为170×104~180×104只,载畜能力最低。

从实际情况来看,西藏各地两年平均牲畜量在190×104~1530×104只之间,差异很大。

那曲地区实际牲畜量最高,达1525×104只;其次是昌都和日喀则地区,分别为1063×104、1015×104只;拉萨市、
山南和阿里地区牲畜量在390×104~460×104只之间;林芝地区为196×104只,牲畜量最少。

各地实际牲畜量与天然草地以及补饲后的牲畜最大承载能力的排序基本一致。

从实际牲畜量与当地天然草地以及补饲后的最大载畜量相比结果来看,西藏除林芝地区超载不足10%外,其余地区牲畜超载率为45%~153%。

3.3青藏高原省级载畜能力及草畜平衡状况
畜牧业是青海和西藏的支柱产业。

青海省1951年牲畜头数有784×104只,2004年达
2197×104只,增加了近两倍,其中大牲畜增加了103%,羊增加了209%。

西藏1951年大牲畜头数为242×104只,羊有710×104只;2004年大牲畜头数增到668×104只,羊达1816×104只,分别增长了176%和156%。

可见,近50多年来,青藏高原畜牧业发展较快,牲畜饲养的数量呈增长态势,加大了对草地供给能力的需求和掠夺。

表12003—2004年青藏高原地州级天然草地和补饲后的载畜量与当地实际牲畜量及其草畜平衡状况
Table1Balancebetweentheactualnumberoflivestockandthelivestockcarryingcapacityofprefecture-level
naturalgrassland,afteraddedforageinQinghaiandTibet,2003—2004省地州可载畜量/(104只标准羊)实际牲畜
量/(104只
标准羊)牲畜超载量/(104只标准羊)牲畜超载率/%天然草地
精、粗天然草地天然草地天然草地天然天然草地青海海北州
302.917.9320.8505.7202.8184.866.957.6西宁市
43.280.1123.2200.8157.677.5364.862.9海东地区50.6
111.2161.8318.2267.6156.4528.896.7黄南州330.88.6339.4592.6261.8253.279.174.6海南州297.2
20.9318.1464.9167.7146.856.446.2海西州265.4
19.8285.1284.819.4-0.37.3-0.1果洛州742.4
2.6745.0659.5-82.9-85.5-11.2-11.5玉树州837.3
9.6846.9623.5-213.8-223.4-25.5-26.4全省2869.7
270.73140.33649.9780.2509.527.216.2西藏昌都地区673.7
28.7702.51063.0389.3360.557.851.3林芝地区178.4
15.1193.5196.017.62.59.91.3那曲地区877.2
8.1885.31525.0647.8639.773.872.3拉萨市170.6
40.9211.5455.0284.4243.5166.7115.1山南地区170.3
26.9197.1429.0258.7231.9152.0117.6阿里地区272.6
1.7274.3399.0126.4124.746.445.5日喀则地区341.3
59.9401.21015.0673.7613.8197.4153.0全区2684.1
181.22865.45085.02400.92219.689.477.5青海和西藏
5553.8451.96005.78734.93181.12729.257.345.4注:超载量、超载率中“+”表示超载,“-”
表示欠载。

394
3期钱拴等:青藏高原载畜能力及草畜平衡状况研究
395表1表明,青海省天然草地2003—2004年两年平均最大载畜量为2870×104只羊,实际牲畜量为3650×104只,超载780×104只羊,超载率为27%;考虑农业等补饲后,青海省总体载畜能力为3140×104只,超载率为16%。

西藏天然草地两年平均最大载畜量为2684×104只羊,实际牲畜量为5085×104只,超载2401×104只,超载率为89%;考虑农业等补饲后,超载率为78%。

整体来看,2003—2004年青海和西藏两省天然草地平均最大载畜量为5554×104只,实际牲畜量为8735×104只,超载了3181×104只,超载率达57%;加入补饲后,两省牲畜超载率为45%。

另外,从青海和西藏两省天然草地以及补饲的牲畜承载能力(表1)也可以看出,天然草地的载畜能力是补饲的12倍,牲畜的喂养主要靠天然草地,因此要想使青藏高原草地得以休养生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关键在于要减轻高原天然草地过多的牲畜压力,防止牲畜超载。

4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估算青海和西藏两省天然草地的载畜能力和来自农业、林业等其它补饲的
载畜能力,综合评估了2003—2004年青海和西藏的草畜平衡状况,结论如下:(1)青海和西藏天然草地年最大载畜能力分别为2870×104、2684×104只标准羊单位,实际牲畜数量均超过了天然草地的最大承载能力,其中青海省超载率为27%,西藏为89%,两省总体牲畜超载率为57%。

加入补饲因素后,两省年最大载畜能力分别为3140×104、2865×104只标准羊单位,牲畜超载率分别为16%、78%,总体超载率为45%。

(2)分地州来看,青海和西藏除了青海的果洛州和玉树州牲畜数量没有超载、青海海西州和西藏林芝地区基本达到平衡以外,其余地州均有不同程度的超载。

其中果洛州和玉树州天然草地牲畜欠载率分别为11%、26%,利于三江源地区天然草地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青海黄南州、海北州、海南州、西宁市、海东地区和西藏昌都、那曲、阿里地区牲畜超载率为45%~97%,西藏拉萨市、日喀则、山南地区牲畜超载率达115%~153%,需要降低牲畜超载率。

(3)分县来看,青海西部和南部大部分县、西藏西北部个别县牲畜没有超过当地的承载能力,利于该区域草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但西藏大部分县以及青海东部县牲畜超载率在20%以上,部分县超载率达100%以上,这些地区仍需降低牲畜数量或加大补饲力度,以达到草畜平衡,减轻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

(4)本文研究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青藏高原2003—2004年牲畜承载能力和超载情况,但草畜平衡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对于县级草畜平衡问题,需要进一步收集农业等其它资料加进补饲,研究含有农业、林业等不同补饲来源的县级载畜能力和牲畜是否超载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贾幼陵.加强草畜平衡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N].农民日报,2003-03-03(2).[JIAYou-ling.Strengtheningthebalancemana-gementbetweengrassandlivestockinordertorealizesustainabledevelopment.Farmer’sDaily,2003-03-03(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畜牧兽医司和全国畜牧兽医总站.中国草地资源[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Lives-tockVeterinaryDivisionandtheNationalLivestockCommissionVeterinaryTerminusofMinistryofAgriculiture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ChineseGrasslandResources.Beijing:ChinaScienceandTechnologyPress,1996.]
[3]王庆锁,李梦先,李春和.我国草地退化及治理对策[J].中国农业气象,2004,25(3):41~48.[WANGQing-suo,LIMeng-xian,LI
396
自然资源学报22卷Chun-he.GrasslanddegradationandmanagementmeasuresinChina.ChineseAgricultureMeteorology,2004,25(3):41-48.][4]王江山.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WANGJiang-shan.EcologicalEnvironmentMonitoringSysteminQinghaiProvince.Beijing:MeteorologicalPress,2004.]
[5]张海峰,刘锋贵,周强,等.青海南部高原高寒草场退化机理及生态重建[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4):115~120.[ZHANGHai-feng,LIUFeng-gui,ZHOUQiang,etal.DegradationmechanismofthegrassinQinghaiPlateauanditspreventionandcontrolcountermeasures.JournalofNaturalDisasters,2004,13(4):115-120.]
[6]邹学勇,董光荣,李森,等.西藏荒漠化及防治战略[J].自然灾害学报,2003,12(1):17~24.[ZOUXue-yong,DONGGuang-rong,LISen,etal.DesertificationanditspreventionandcontrolstrategyinTibet.JournalofNaturalDisaster,2003,12(1):17-24.][7]李博,史培军,陈晋,等.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畜平衡动态监测试验[A].中国北方草地畜牧业动态监测研究[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LIBo,SHIPei-jun,CHENJin,etal.DynamicmonitoringexperimentforbalancebetweengrassandlivestockintheXilinggeleRegionoftheInnerMongolia.ResearchonDynamicsMonitoringofGrazingEcosystemintheNorthernChina.Beijing:ChinaAgricultureScienceandTechnologyPress,1993.]
[8]李建龙,任继周,胡自治,等.新疆阜康县草畜平衡动态监测与调空研究[J].草食家畜,1996,17(增刊):32~43.[LIJian-long,RENJi-zhou,HUZi-zhi,etal.ThestudyondynamicmonitoringandcontrollingofforagelivestockbalanceinFukang,Xinjiang.Grass-feedingLivestock,1996,17(sup.):32-43.]
[9]张慧,沈渭寿,王延松,等.黑河流域草地承载能力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4):514~520.[ZHANGHui,SHENWei-shou,WANGYan-song,etal.StudyongrasslandgrazingcapacityintheHeiheRiverBasin.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2005,20(4):514-520.]
[10]杨正礼,杨改河.中国高寒草地生产能力与载畜量研究[J].资源科学,2000,22(4):72~77.[YANGZheng-li,YANGGai-he.Potentialproductivityandlivestockcarryingcapacityofhigh-frigidgrasslandinChina.ResourcesScience,2000,22(4):72-77.][11]周咏梅,王江山.青海省草地资源卫星遥感监测方法[J].应用气象学报,1996,7(4):507~510.[ZHOUYong-mei,WANGJiang-shan.AmethodofmonitoringgrasslandresourceinQinghaiProvinceusingsatellitedata.QuarterlyJournalofAppliedMeteorology,1996,7(4):507-510.]
[12]周咏梅.青海省草地资源评价模型[J].中国农业气象,1997,18(1):38~40.[ZHOUYong-mei.EvaluationmodelofQinghaigrasslandresources.ChineseAgricultureMeteorology,1997,18(1):38-40.
[13]李韬,扎西央宗.利用气象卫星资料估计牧草长势方法的研究[J].气象,1993,19(3):29~32.[LITao,Zhaxiyangzong.Studyonmethodofestimatinggrassgrowthwithmeteorologicalsatellite.MeteorologicalMonthly,1993,19(3):29-32.]
[14]CDibeila,RFaiver,FRuget,etal.RemotesensingcapabilitiestoestimatepastureproductioninFrance[J].Int.J.RemoteSensing,2004,25(23):5359-5372.
[15]LiJianlong,LiangTianggang,ChenGuangong.EstimationgrassyieldsusingremotesensingandGIStechnologiesinChina[J].NewZealandJournalofAgricultureResearch,1998,41:31-38.
[16]TaylorBF,DiniPW,KidsonJW.DeterminationofseasonalandinternationalvariationinNewZealandpasturegrowthfromNOAA-7data[J].RemoteSensingofEnvironment,1985,17:177-192.
[17]许鹏.草地调查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XUPeng.GrasslandInvestigatingandProgramming.Beijing:ChinaAgriculturePress,1992.]
[18]韩官却加,贾乃泉,牛海林,等.青海省果洛州草原退化及退牧还草情况的调研报告[J].攀登,2003,22(4):82~85.[HAN-GUANQue-jia,JIANai-quan,NIUHai-lin,etal.InvestigationandresearchreportongrasslanddegradationandTuimuhuan-caointheGuoluozhouinQinghaiProvice.Climbing,2003,22(4):82-85.]
[19]姜辰蓉,伏洋.三江源地区植被逐年恢复[N].青海新华社,2006-12-12.[JIANGChen-rong,FUYang.Vegetationcomebackyearbyyearin“Sanjiangyuan”regionfrom2003.QinghaiXinhuashe,2006-12-12.]
3期钱拴等:青藏高原载畜能力及草畜平衡状况研究
397
LivestockCarryingCapacityandBalanceBetweenCarryingCapacityofGrasslandwithAddedForageandActual
LivestockintheQinghai-TibetPlateau
QIANShuan1,MAOLiu-xi1,HOUYing-yu1,FUYang2,ZHANGHai-zhen2,DUJun3(1.NationalMeteorologicalCenter,Beijing100081,China;2.QinghaiMeteorologicalBureau,Xi’ning
810001,China;3.LhasaMeteorologicalBureauofTibet,Lhasa850001,China)
Abstract:Grasslandandlivestockarethemainfactorsaffectingeco-environmentoftheQinghai-TibetPlateau.Itisthusveryimportanttostudythemandtheirrelationforprotectingeco-environmentandpromotingeconomicdevelopment.Accordingtothemeasurementdataofgrassyieldfrom2003to2004positionedbyGPS,grassyieldestimatingmodelshavebeenbuiltwithnormalizedvegetationofNOAA/AVHRR,andtheestimatingmodelsforthemaximumannualtotalgrassproductionandcarryingcapacityondifferentregionalscaleshavebeenbuilt.Livestockcarryingcapacityofaddedforagefromfood,rape,succulence,forest,etchasbeenestimated.Themodelsofbalancebetweencarryingcapacityofgrasslandoraddedforageandactualnumberoflivestockshavebeenbuilt.Carryingcapacityandbalancestateofcounty,prefecturalandprovinciallevelhavebeenanalyzed.Theresultsareasfollows.ThemaximumannuallivestockcarryingcapacityofgrasslandwithaddedforageforQinghaiandTibetare3140×104and2865×104standardsheep/y,buttheactuallivestocknumbershaveexceededthemaximumlivestockcarryingcapacity.Theovergrazingrateis16%forQinghaiand78%forTibet,withaverageofbothbeing45%.OvergrazingexistsofdifferentdegreesinothermanyadministrativeregionsofQinghaiandTibet,exceptforGuoluozhouandYushuzhouofQinghaiwhoseactualnumberoflivestocksdoesnotexceedthelocalmaximumcarryingcapacity,being-11%and-26%separately,itisadvantageoustorestoregrasslandandprotecteco-environmentof“Sanjiangyuan”areaoftheQinghai-TibetPlateau.ThebalancebetweenlivestockcarryingcapacityandactualnumberoflivestocksisfoundinHaixizhouofQinghaiandNyingtriofTibet.Overgrazingwitharateof45%-97%isfoundinHaibeizhou,Huangnanzhou,Hainanzhou,Haidong,XiningofQinghaiandChamdo,Nakchu,NgariofTibet;and115%-153%inLhasa,Shigatse,LhokaofTibet.Itisnecessarytodecreaselivestocknumberorprovidemoreforageinordertosolvethecontradictionbetweencarryingcapacityandfeeddemandsoflivestock.CountiesofQinghaiexperiencingovergrazingaremainlylocatedintheeasternpartoftheprovinceandamajorityinthewesternandsouthernpartofTibet.
Keywords:naturalgrassland;addedforage;livestockcarryingcapacity;overgrazingrate;Qinghai-TibetPlatea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