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第四单元课题3 离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 离子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
在第3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本课题介绍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
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重点。
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就必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教学作一个铺垫。
因此教材编写了第一段“核外电子的排布”。
第一段教材要讲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它有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电子层的理解有一定困难,这是教学的难点,但不是教学的重点。
此处只要求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有一个初步了解就可以了。
至于原子结构示意图,仅仅作为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教学上不作要求,习题上也不要求会画。
教学建议如下:
1.教学力求直观。
方法是采用电教手段和生动的比喻,此外要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所学概念的含义。
2.掌握分寸。
课程标准对于本课题的内容要求不高,只要能形成初步观念就可以了,所以教学上不必深究。
课时分配:1课时
整体设计
实用文档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
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教学难点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教具准备
实用文档
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分子、原子的概念及特征。
导入新课
这里有从我们存在的宏观世界中截取下来的三幅图片,你能从中找到你所熟悉的物质吗?它们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
[图片展示]铁、水、食盐
[分析]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食盐是由离子构成的。
同分子和原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构成物质的第三种粒子——离子。
要知道离子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还得从原子的内部构成谈起。
推进新课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这一电子围绕氢的原子核在核外的“巨大”空间里高速运动。
在具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实用文档
[动画演示]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
[分析]核外电子的运动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我们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电子层最多时有七层。
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分层运动,也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思考]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
[回答]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只有一个电子层时不超过2个)。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方便地表示原子的结构。
有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知识,我们可以用形象、简洁的图示表示原子的内部构成情况。
下面我们以氧元素为例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小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画圆圈标核电荷,正号写在前,弧线呈扇面,数字一条线。
[展示] 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实用文档
[分析]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时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思考]1.不同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它们的结构是否稳定?
2.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原子总是力求使自身的结构趋于或达到稳定结构。
金属与非金属元素通过何种方式可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3.不同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有怎样的关系?
举例说明:
[分析]1.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这种结构被视为稳定结构,所以稀有气体具有“化学惰性”,一般情况下不易和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实用文档
3.元素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过渡]上述带电的原子叫离子。
带正电的原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原子叫阴离子。
阴、阳离子是如何结合形成化合物的呢?
二、离子的形成
[图片展示]Na+、Cl-、NaCl的形成。
[分析]通过结构示意图我们可以知道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而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在这个反应中,每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Na+),每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
钠离子与氯离子由于静电的作用结合成稳定的化合物氯化钠(NaCl)。
[动画演示] 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
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小结]像氯化钠这样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还有很多,一般地,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成的。
例:氯化镁、氯化钾等。
[提问]那如何来表示离子的符号呢?
实用文档
[分析]就像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一样,离子用离子符号来表示。
离子符号是用来表示离子的化学符号。
离子符号表示式为X n+或X 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
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
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2
4
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离子的写法:先写出元素符号,再在右上角标明该离子带的电荷数,注意“+、-”在数
;两个镁离子:2Mg2+。
字后面。
例:3个硫酸根离子:3SO-2
4
[课堂练习]
1.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________________,它的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
2.比较氢原子和氢离子:
答案:1.氢离子H+ 2.1 0 0 1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离子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用粒子的观点看物质与物质的变化,会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深刻、更接近本质。
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物质与其构成粒子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板书设计
离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核外的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
3.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4.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二、离子的形成
1.离子的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的分类⎩⎨⎧)(:)(:原子得电子带负电荷的原子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带正电荷的原子
阳离子
3.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4.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5.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P 80习题1、2
2.下列各微粒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3.化合物MCl2中,M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可能为()
A.1
B.10
C.11
D.12
4.朝核问题引起了国际关注,核问题的关键是核能的如何利用。
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那么()
A.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
B.该元素是金属元素
C.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D.该原子核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5.用化学用语表示:
①氮元素________________②2个氢分子________________③3个镁离子________________答案:2.D 3.D 4.A 5.①N ②2H2③3Mg2+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创设了多个学习情境,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活动。
借助观察“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以表格的形式进行知识类比,归纳三类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目特点及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样处理能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究性学习,让学实用文档
生饶有兴趣地、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
备课资料
离子
1.基本概念
离子是原子或原子团由于得失电子而形成的带电微粒。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绕核运动的电子则带负电荷。
原子的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因此原子显电中性。
如果原子从外获得的能量超过某个壳层电子的结合能,那么这个电子就可脱离原子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
一般最外层电子数较少的原子或半径较大的原子,较易失去电子;反之,则较易获得电子。
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轨道达到饱和状态(第一周期元素2个电子,第二、第三周期元素8个电子)时,性质最稳定。
碳正离子
2.分类
当原子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时,核外电子数多于核电荷数,从而带负电荷,称为阴离子。
当原子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时,核外电子数少于核电荷数,从而带正电荷,称为阳离子。
3.相关属性
在化合物的原子间进行电子转移而生成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电离过程所需或放出实用文档
的能量称为电离能。
电离能越大,意味着原子越难失去电子。
离子化合物,即阴、阳离子间以某种作用组成的化合物,如可溶于水的酸、碱、盐,当在水中溶解并电离时,恒定条件下,处于离子状态的比例和处于分子状态的比例达到动态平衡,称为离子平衡。
实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