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科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6第六章 物质的物理属性》word教案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复习:物质的物理属性(一)自主空间
教学目标
1.理解质量的概念。
2.知道测量质量的方法、正确使用天平。
3.理解密度的概念——物质的一种特性。
4.掌握密度的计算及应用。
5.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1.测量质量的方法、正确使用天平。
2.密度的概念——物质的一种特性。
3.密度的计算及应用。
教学流程
一、物体的质量
1、物体和物质:物质组成物体,即物体由物质组成;
2、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二、质量的单位
1、主单位:千克(公斤)kg
2、常用单位:吨(t ) 克(g ) 毫克(mg)
三、质量的测量工具
1、托盘天平的结构和作用(P3图6—1)
2、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
⑴调节:a.水平调节: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b.横梁平衡调节: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⑵测量:a.左盘放被测物体,右盘放砝码(左物右码);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
中央的刻度线(二次平衡分析)。
b.被测物体质量=右盘内砝码质量+游码所对刻度值
四、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属性实际上就是不变性)
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五、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观察各自m、V关系)
2、不同物质的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不同(观察两者m/V比值)
结论:同种物质m/V相同,不同种物质m/V不同——反映物质有种特性(密度)
六、密度ρ(从比值m/V分析出发)
1、定义: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密度。
2、定义式:ρ=m/V
3、单位:(主)千克/米3 kg/m3 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常)克/厘米3 g/cm3读作:克每立方厘米
换算关系:1g/cm3=1000kg/m3
4、常见物质密度ρ水=1.0×103kg/m3 ρ铁=7.9×103kg/m3ρ空气=1.29kg/m3水的密度是1.0×103kg/m3 ,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m3的水的质量1.0×103kg
水银的密度是13.6g/cm3,读作13.6克每立方厘米,表示:1cm3的水银的质量13.6g.
5、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1)密度大小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m、V无关
即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2) 对ρ=m/V 的理解:m与V成正比,m变ρ不变;V变ρ不变
不能说ρ与m成正比,与V成反比
例1:一满瓶油,油与瓶的总质量为1.46kg,已知瓶的质量为0.5kg,瓶的容积为1.2 dm3,求油的密度。
例2:体积相同的水和煤油,__________质量大,质量相等的水和油,__________体积大。
(ρ水>ρ煤油)
例3:一定量的水结成冰,质量__________,体积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一定量的冰化成水,质量__________,体积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例4: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1:2,体积之比4:3,密度之比为__________。
例5:如图中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关系的图像,根据图像分析,密度ρ甲 =_________kg/m3,ρ乙=_________k g/m3;体积为3dm3的甲物质质量为
_________kg,质量为1.8kg乙物质的体积为__________dm3。
例6:A、B两种物质的质量m和体积V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ρA__________ρ B
(填“>”、“<”或“=”)
教学反思
课题复习:物质的物理属性(二)自主空间
教学目标
1.理解质量的概念。
2.知道测量质量的方法、正确使用天平。
3.理解密度的概念——物质的一种特性。
4.掌握密度的计算及应用。
5.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1.测量质量的方法、正确使用天平。
2.密度的概念——物质的一种特性。
3.密度的计算及应用。
教学流程
一、密度的测定
1、体积单位:m3、dm3(升)、cm3(毫升)、mm3
换算关系:1m3=1000dm3=106cm3=109mm3 1L=1000mL
2、体积测量:量筒或量杯单位:mL
a.观察刻度线分布:量筒分布均匀,量杯上刻度不均匀,越往上越密。
(V=S×h)
b.观察量程:量筒0~250mL 量杯0~500mL 分度值:5mL
c.如何测量体积:①液体
②固体—放适量水,记下体积V1;浸没固体,记下体积V2,则V固=V2-V1
“适量”的含义:①能浸没固体;②所放液体浸没固体后体积不能超过量程
d.读数:视线与液面相平液面凹形—凹形底部为准
液面凸形—凸形顶部为准
3、测小石块密度
(1)原理:ρ=m/V(间接测量,直接测的是m、V)
具体方法: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或量杯测物体的体积,根据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
(2)实验器材:天平及砝码、量筒、小石块、水、细线
(3)实验步骤:a.用天平测出小石块质量m;
b.在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记下体积V1;
c.将石块浸没在水中,记下体积V2
d. 计算小石块的密度
4、测盐水密度
(1)原理:ρ=m/V
(2)实验器材:天平及砝码、量筒、烧杯、盐水
(3)实验步骤:a.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b.将烧杯中的盐水倒一些在量筒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下盐水的总质量m2;
c.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d. 计算盐水的密度
二、物质的物理属性:状态、硬度、密度、比热容、透明度、导电性、导热性、弹性、磁性(延展性、范性、韧性、熔点、沸点等)
例1.某同学在实验宝里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某种矿石的密度.采取了如下的实验操作:A.将矿石用细线系好后慢慢地放入量筒中并记下总的体积.
B.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C.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D.将矿石放在左盘中。
将砝码放在右盘中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E.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
(1)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只填标号)
(2)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如图甲所示偏向分度盘的右侧,此时应将平衡螺母
向调.
(3)用天平称矿石的质量,把矿石放在天平的左盘。
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量筒量出矿石的体积如图丙所示。
由此可知,矿石的密度ρ= kg/m3.
例2.小明去某古镇旅游时发现,米酒是当地的一种特产。
小店卖米酒和卖酱油都用竹筒状的容器来量取,但量取相同质量的米酒时所用的器具比量取酱油的要大一点,如图所示。
⑴请你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对这种现象作出解释:。
⑵小明在古镇买了一瓶米酒。
回家后,按下图所示A→B→C的顺序进行了实验,测出了米酒的密度。
由图所示数据求得米酒的密度为 kg/m3。
⑶按照小明的实验方案测出的米酒密度是偏大还是偏小?如何改进他的实验方案可使测出的米酒密度更准确?
教学反思
课题复习:从粒子到宇宙(一)自主空间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4、知道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
重点难点重点:分子动理论、摩擦起电、两种电荷。
难点:分子动理论、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流程
一、分子模型
1、分子的定义:分子是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3、分子很小。
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米。
二、分子运动
1:空气瓶倒放在二氧化氮瓶上(二氧化氮比空气重)——两瓶颜色相同,空气瓶中也充满二氧化氮
2:在冷水和热水中分别滴一滴红墨水——两杯水都变红了,热水中颜色变得快例:固体扩散:铝片和金片,表面光滑紧贴5年,切开后发现彼此进入1mm
大量事实证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扩散:两种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
三、分子间作用力
1、分子间有吸引力
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下面挂钩码亦分不开;
玻璃片放入水中,拉起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两个水银滴靠近会自动结合成一个水银滴。
2、分子间有相互排斥力
两种作用力并不矛盾:通常情况下,引力等于斥力;当距离过近时,斥力大于引力,表现为排斥;当距离过远时,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吸引。
当r=r0时,引力=斥力,分子处于平衡位置;
当r<r0时,引力<斥力,表现为斥力;
当r>r0时,引力>斥力,表现为引力。
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当分子间距离超过分子间距离十倍以上时,分子间作用力几乎为零,可忽略不计。
四、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
(1)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上电
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现象: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引纸屑、头发等轻小物体
现象:用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
(2)两种电荷: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
(3)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验电器:①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②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③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5)摩擦起电实质: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解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例1.A、B、C、D四个带电小球,A吸引B,但排斥C,C吸引D,已知B带负电,
则A带_______电;C带_______电;D带_______电。
例2.甲、乙、丙、丁四个带电小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已知丙带正电,则甲
带_______电;乙带_______电;丁带_______电。
例3.如果一个轻小物体靠近一个带负电的物体时被吸引,则该轻小物体()
3、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一定不带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
电
例4.如果一个轻小物体靠近一个带负电的物体时被排斥,则该轻小物体()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一定不带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
教学反思
课题复习:从粒子到宇宙(二)自主空间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4、知道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
重点难点重点:分子动理论、摩擦起电、两种电荷。
难点:分子动理论、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流程
一、原子结构
1.电子的发现:1897年,(英国)汤姆生发现电子,电子带负电。
2.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
3.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的发现:卢瑟福。
中子的发现:查德威克
二、夸克设想:盖尔曼
质子和中子都由三个夸克组成。
三、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
1.“量天尺”的单位
天文单位:以太阳到地球的平均距离为一个天文单位(1AU) 1AU=1.496×1011m 光年: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通过的距离(1l.y.) 1l.y.=9.461×1015m
2.宇宙从何而来
(1)谱线“红移”哈勃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
(2)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7亿年的一次大爆炸。
例1.用丝线悬挂着A、B、C三个通草球,其中任意两个靠近时都相互吸引,那么(). A.三个小球只有一个带电 B.三个小球都带电
C.三个小球中肯定有一个不带电,另外两个带异种电荷
D.三个小球中肯定有一个不带电,另外两个带同种电荷
例2.任取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相互摩擦则可能出现()
A.两个物体带等量的同种电荷 B.一物体带电,另一物体不带电
C.两个物体都不带电 D.一个物体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带负电
例3.将一个物体接触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先合拢后又张开,则说明物体带的是()
A.正电 B.负电 C.不带电 D.无法确定
例4.如图是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原子是由和
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组成.
电子
例5.如图所示分别为太阳系和原子结构模型,请你指出两者之间相似或不同的某一点:。
例6.人类在探索微观粒子的过程中,首先发现的是,它的发现说明了原子是的。
例7.下列粒子:夸克、原子、质子、原子核,按空间尺度由小到大进行正确排列的是()
A.夸克、质子、原子核、原子 B.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
C.原子、质子、原子核、夸克 D.质子、夸克、原子、原子核
例8.为了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数科学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B.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
的行星模型 C.近代科学家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粒子组成的
D.组成大自然的天体和微观粒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其中太阳是宇宙真正的中心
例9.1934年,卢瑟福等科学家通过核反应发现氢的同位素原子——氚。
氚可用“表示(其中“l”表示核电荷数),氚原子的模型如图所示,
图中“●”表示的粒子是
A.原子核 B.质子 C.中子 D.核外电子
例10.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一开始是一个“原始火球”,原始的火球发生了爆
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 _______________ (填“上升”、“下降”或“不
变”)到一定程度时,逐步形成了超星系团,星系团、星系乃至恒星和行星。
教学反思
课题复习:力(一)自主空间
教学目标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单位;
2. 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了解什么是弹力;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重点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原理。
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流程
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只要有力的作用发生,就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没有物体就没有力的作用;只有一个物体也没有力的作用
3、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不一定相互接触
4、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不一定产生力的作用
二、形变和弹力
1、形变: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弹性形变。
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力
3、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关系:
结论: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
(我们可由形变程度来判断外力大小)
三、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外力成正比(在一定范围内,作用在弹簧上的外力越大,弹簧伸长的长度越大。
)
2、构造:弹簧、指针、刻度盘、秤钩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拿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一名中学生重力约500N。
4、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测量超过量程的力;
(2)调零: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位置放好,调整指针指在零刻度处;
(3)测量时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伸长方向与所测力方向一致。
四、弹性势能: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
五、力的作用效果(怎样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1、改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使物体发生形变)
结论:在外力作用下,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由慢到快、由快
到慢、或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运动状态的改变:即物体速度大小或速度方向发生改变。
六、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1、形变程度与力大小关系
结论1:力的大小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形变程度与力的方向关系
结论2:力的方向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形变程度与力的作用点关系
结论3:力的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结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七、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例题:画出下列各力力的示意图
(1)放在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受到100N的水平向右的推力
(2)放在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0º角的斜向左上方的60N的拉力
(3)放在与水平地面成40º角的斜面上的箱子受到沿斜面向上的200N的推力教学反思
课题复习:力(二)自主空
间
教学目标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2.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3.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4.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滑动摩擦力大小;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重力(G):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简称物重(重、重量),
3、重力大小的测量———弹簧测力计
二、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
1、结论: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2、计算公式:G=mg
三、重力的方向
1、结论: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水平面向下)
2、应用:a、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或检查画是否挂正
b、水平仪:检查桌面、窗台是否水平
四、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的作用点
五、重力势能:被举高物体具有的能量
弹性势能与重力势能统称为势能。
六、摩擦力(f):接触面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接触面粗糙(2)有正压力(3)发生相对运动或未发生但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2、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
.........相反
....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
3、摩擦力的种类:
(1)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力:物体滑动时,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2)静摩擦静摩擦力:物体将要运动时,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3)滚动摩擦滚动摩擦力:物体滚动时,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滚动摩擦力。
七、影响滑的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测滑动摩擦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物体做匀速滑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物体所受摩擦力大小。
(二力平衡条知识)
2、(1)在木块上增减钩码,测摩擦力大小
结论1: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结论2: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结论3:相同条件下,变滑动为滚动,摩擦力变小。
结论4: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接触面积改变,摩擦力大小不变。
3、结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且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
八、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有益摩擦方法:
a、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
b、增大压力
c、以滑动代替滚动
2、减小有害摩擦方法:
a、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b、减小压力例如:载重汽车不能上坡时卸货。
c、以滚动代替滑动
d、使接触面脱离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