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黄帝内经_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人们顺应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进行养生调节,就能未病先防、健康长寿,反之则会患病夭折。
那么四季怎么养生呢?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希望对你有用!四季养生原文及释文[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
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那么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根底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
君主之官:心养生之道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
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像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满意为“君主之官”,掌管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修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
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说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
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方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
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
比方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病症: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
那么出现这些病症,中医有哪些好的方法呢?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
清心火最正确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
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黄帝内经和道家养生精髓
黄帝内经和道家养生精髓
养生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活动的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实质上,养生就是保养五脏,使生命得以绵长的意思。
《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关于养生有这么一句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今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人这一辈子的养生精髓,基本上都在这里面,黄帝内经当中的养生精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个方面:
第一个“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就是《道德经》里面所说的“少私寡欲”。
这种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的各方面。
第二个养生之道就是《道德经》所指出的:“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第三个就是《庄子·刻意》说的:“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
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
庄子养生倡导的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才能形与神俱,长命百岁。
四季养生原则(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四季养生原则(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如何四季养生,《黄帝内经》中说“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指出养生与自然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只有顺应自然物候的更替和变化,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养生、益寿延年。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其中的《四气调神大论》(节选)一篇讲述了四个季节不同的养生原则: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生长发育推陈出新的季节,自然界充满着一片新生的景象,万物欣欣向荣。
应该晚睡早起,在庭院中缓缓散步,披开头发,舒松衣带让形体舒展,使自己精神状态与自然界生发之机相适应。
对于春天赋予人的生发之气不要随便损害、劫夺和克伐它。
这就是与春季相适应的保养生发之气的道理。
若违背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及肝气,以致供给夏季长养的力量就少了,那么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季的三个月,是万物茂盛秀丽的季节。
由于天地之气不断上下交换,所以一切植物都已开花结实。
这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不厌恶炎夏之日,不发怒,让精神象万物开花成秀那样充实,使腠理保持阳气的宣通。
这就是与夏季相适应的保护长养之气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那就要伤及心气,到秋季就容易发生疟疾,以致供给秋季收敛的力量就少了,到冬季还会发生更严重的疾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季的三个月,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
此时天高气爽,秋风劲急,地气清肃。
这时人们应早睡早起,一般起居时间与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使精神安定宁静,来缓和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使神气收敛,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外来因素扰乱意志,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与秋季相适应的保养收敛之气的道理。
(完整版)皇帝内经呼吸法养生之道
慢呼吸养生,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深,深呼吸,就 是一呼一吸都要到头;长,时间要拉长,放慢;匀,要匀称;细,就是要 细微,不能粗猛。 开始呼吸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加以练习,久而久之就 会变得自然,还可以加强呼吸功能,促进肺循环。同时,加强腹内的 自我按摩,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增强胃肠蠕动。但要注意用鼻呼吸, 不要用嘴呼吸。
除了慢呼吸,古人的慢养生概念还包括慢用脑、慢动作、慢吃、 慢睡、慢说话、慢散步,然后达到慢心跳、慢呼吸、慢消耗,进入慢 节奏的生命状态,最终达到慢衰老。
现代人虽不必完全拘泥于古代养生法, 但对上班族来说, 慢养生 应成为快节奏生活的调剂。8小时工作时间内,可以保持快节奏,下 班后,就要放慢脚步,将紧绷着的弦放松一下。白天紧、晚上松,如 此“快中求慢”,有张有弛,能让生命之弦有弹性。
和灸、雀啄灸和往返灸。
自我艾灸时多用艾条灸,因为艾条使用方便,也好控制。
取坐位,全身自然放松,呼吸平稳,心无杂念,将所施灸的部位 暴露出来。灸时要注意防止火星落在皮肤上,避免烫伤。
悬灸上肢穴位:内关。
悬灸下肢穴位:涌泉、足三里、三阴交。
被动艾灸法
被动艾灸也就是请他人帮助施以灸疗,艾柱灸与艾条灸均可以, 可根据情况选用。一般艾柱灸难度大一些,需要用心学习操作;艾条
慢呼吸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深,深呼吸,就是一呼 一吸都要到头;长,时间要拉长, 要放慢;匀,要匀称;细,就是要细微, 不能粗猛。
呼吸周期保持6.4秒可延寿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人们总是匆匆忙 忙上班、风风火火出行,就连喘气的频率都比以前快了不少。最新研 究表明,现代人呼吸速度比古人快了1倍,每次只用3.33秒。殊不 知,如此快节奏却是养生大忌。 中国自古的养生都强调生命活动要有 张有弛,其中最重要就是慢呼吸养生。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解析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解析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圣典。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健康指导。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养生方法。
一、阴阳平衡黄帝内经强调阴阳平衡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阴阳是古代哲学中的两个对立面,代表了宇宙万物的两种属性。
在人体中,阴阳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保持阴阳平衡可以促进人体的健康。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许多方法来调节阴阳平衡,如饮食调理、运动锻炼、情绪调节等。
饮食方面,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选择不同的食物,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
运动方面,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情绪调节方面,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的压力和消极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二、五行调理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五行理论,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
人体也受到五行的影响,通过调理五行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根据五行理论,黄帝内经提出了相应的调理方法。
比如,金属对应肺,木对应肝,水对应肾,火对应心,土对应脾。
通过调理五脏对应的五行,可以促进脏腑功能的平衡,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三、经络保健黄帝内经中强调经络的重要性。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运行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调节气血的流动,保持身体的健康。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许多经络保健的方法,如按摩、针灸、拔罐等。
按摩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增强气血的流动。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拔罐可以通过负压的作用来促进经络的通畅,排除体内的湿气和毒素。
四、调节作息黄帝内经中提到了合理的作息对于养生的重要性。
合理的作息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物钟,保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黄帝内经中建议人们早睡早起,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早晨起床后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促进气血的流通。
晚上睡觉前要保持心情平静,避免过度的兴奋和紧张。
五、心态调整黄帝内经中强调心态对于养生的影响。
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
《黄帝内经》养生的精髓
《黄帝内经》养生的精髓《黄帝内经》养生的原则有两条:一是调摄精神和形体,提高防病、抗老机能;二是适应外界的环境,避免外邪侵扰。
《黄帝内经》首篇《上古天真论》中的两段话是养生的精髓。
第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内经》强调人可以活到百岁,人之所以没能活到百岁、尽享天年,而是半百而衰、英年早逝,主要有如下原因:第一,饮食不节——“以酒为浆”,恣食过饱,损伤脾胃。
第二,酒色太过——“醉以入房”,花天酒地,伤精竭液。
第三,起居无常——“以妄为常”,日夜颠倒,损神劳形。
第四,情志不佳——“不时御神”、放逸其心,损伤心神。
第五,劳作太过——“不知持满”,逆于生乐,极力劳形。
人要想健康长寿,“度百岁乃去”,就要遵循《黄帝内经》提出的五大养生原则:第一,顺应自然:“法于阴阳”——顺四时而知寒暑。
不违背天时气候,冬天注意保暖,夏季时常纳凉。
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反之就要生病。
第二,导引吐纳:“和于术数”——运动锻炼。
导引是我国古代的呼吸运动(导)与肢体运动(引)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现今的保健操、跑步、爬山、游泳等运动锻炼也能起到保健的目的。
“和于术数”关键在于“和”字,采用任何一种健身方法,都要做到适中。
第三,饮食养生:“食饮有节”——不过饱过饥。
饮食要注意定时定量,不要过寒过热、食嗜辛咸。
如果不加以节制,暴饮暴食,超过脾胃的受纳运化的能力,就会损伤脾胃。
第四,起居养生:“起居有常”——睡眠有规律。
早晨睡懒觉不起床,晚上熬夜不睡觉,都是对身体有害的生活方式。
睡眠是天然的补药,睡好子午觉。
睡眠可以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和体力,从而达到防病强身,益寿延年的目的。
解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解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之一,集中了古代医学家对养生之道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
在这部经典中,黄帝内经阐述了养生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指导。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进行解读。
一、养生的概念养生在黄帝内经中被定义为“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过程。
黄帝内经认为,身体的健康与周围环境、饮食、运动等多个因素有关。
因此,通过调节这些因素,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二、均衡饮食黄帝内经强调了均衡饮食的重要性。
根据经典中的观点,饮食应当根据个体的体质、季节和地域特点进行调整。
其中,五谷、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物的搭配要合理,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取。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到了“以时食”和“不嗜滋味”两个原则,即饮食应该遵循季节和自然规律,并避免偏食和过食。
三、适当运动黄帝内经认为,适当的运动对于养生至关重要。
通过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体质。
然而,黄帝内经也强调了运动的方式和节奏的选择。
个人的体质和年龄应该根据来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不宜过度运动或者长时间不运动。
四、调节情绪情绪状况对于身体的健康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帝内经提出了情志调摄的观点,认为通过调节情绪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负面情绪如愤怒、忧虑和悲伤等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调节情绪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五、合理作息黄帝内经认为,合理的作息安排是养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和修复,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此外,根据古人的观点,早晨起床、午休和晚上睡眠的时间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规律的作息可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结语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养生经验和方法。
通过均衡饮食、适当运动、调节情绪和合理作息等多个方面的调整,我们可以达到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然而,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是不同的,因此,在养生过程中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和选择。
只有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才能真正起到养生的效果。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黄帝内经》又称《内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它帮助人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智慧,教会你简单生活,颐养生命,让人受益一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气,席百岁乃去”。
1法于阴阳《内经》提出“天人相应”学说,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人相应”学说指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离不开自然环境,要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会引起疾病,影响寿命。
法于阴阳即效法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为阳令,春时阳生,夏时阳盛。
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以养人体之阳。
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
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
炎热夏季,人们应善处阴凉以避大热,避免过食冷饮;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
秋冬为阴令,秋阴收,冬阴藏。
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
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
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
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2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术数”即各种养生之道,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
“和于术数”就是说进行运动养生一定要坚持“和”的原则,既不能太过,也不要不及,人们需恰当运用各种运动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不但强调以“静”养神,同时也非常重视以“动”养形体(动以强身)。
所谓动,就是指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包括吐纳、导引、按跷、散步以及各种体育活动。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黄帝内经》又称《内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它帮助人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智慧,教会你简单生活,颐养生命,让人受益一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气,席百岁乃去”。
1法于阴阳《内经》提出“天人相应”学说,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人相应”学说指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离不开自然环境,要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会引起疾病,影响寿命。
法于阴阳即效法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为阳令,春时阳生,夏时阳盛。
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以养人体之阳。
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
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
炎热夏季,人们应善处阴凉以避大热,避免过食冷饮;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
秋冬为阴令,秋阴收,冬阴藏。
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
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
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
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2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术数”即各种养生之道,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
“和于术数”就是说进行运动养生一定要坚持“和”的原则,既不能太过,也不要不及,人们需恰当运用各种运动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不但强调以“静”养神,同时也非常重视以“动”养形体(动以强身)。
所谓动,就是指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包括吐纳、导引、按跷、散步以及各种体育活动。
注:按跷,用手或脚为患者按摩;导引,原为古代的一种将呼吸运动与肢体运动结合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保健体操近似。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全书
4
补气务必多食益气健脾的食物
5
人参善补气,脾肺皆有益
6
补气血,千万别陷入误区
三 认清自己是 什么体质,把养 生养到实处
四 湿热体质:养生重在 疏肝利胆,祛湿清热
1
湿热体质宜重“四养”
2
脚臭其实是脾湿造的“孽”
3
湿热体质易生“痘”,平衡火罐 可防治
4
冬虫夏草不适合湿热体质的人
三 认清自己是什么体 质,把养生养到实处
五 阳虚体质:调养重在扶阳固本, 防寒保暖
01
单阳 虚击体此质处与输阳入气你不的足正的文差 别
02
阳虚体质,多吃点养阳、补阳食物
03
十个胖子九个虚,胖子也要补身体
04
现代人的阳虚体质,多是冰箱“冻”出 来的
三 认清自己是什么体质,把养生养到实处
六 阴虚体质:养生重在滋阴降火,镇静安神
四 钻石之旅——《黄帝内经》中 的养生精要
0 1 由工人伐木想到的:正气存内,邪不可 干
0 2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健康长寿的 根本
0 3 不拘一格,因人施养——《黄帝内经》 养生原则
0 4 饮食、起居作息当与自然相应 0 5 顺四时以适寒暑,避六淫各有主时
二 补足真阳百病 消——阳气是人体最 好的治病良药
B
疾病分阴 阳,防治
各有方
C
亚健康是 轻度阴阳
失衡
D
运动就可 以生阳, 静坐就可
以生阴
三 认清自己是什么 体质,把养生养到实 处
三 认清自己是什么体质,把养生养到实处
A
C
E
二 平和体质:养 生要采取中庸之道”
四 湿热体质:养 生重在疏肝利胆,
祛湿清热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之道张焱副教授单位:长春中医药⼤学部门:医学系职位:副教授《黄帝内经》中的养⽣之道诠释《黄帝内经》中的养⽣之道是中医长寿之道的理论基础,是研究⾝体健康益寿延年的理论。
总结了两千年以来古代⼈类养⽣长寿的经验,对养⽣之道做了⾼度的概括。
如在《索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上古之⼈,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笔者以此为基础,诠释对中医养⽣的认识,使古⽼的中医养⽣之道发扬光⼤,为当今⼈类的健康造福。
1.《黄帝内经》中的法于阴阳云:“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这⼀理论作为养⽣防病的思想,更主要是要认识到⾃然界变化的规律。
并遵从这⼀规律。
从⽽减少疾病的发⽣。
因此《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天⼈相应”的观点。
这⼀观点主要阐明了“⽓候与养⽣长寿”的关系和“环境对养⽣长寿”的影响。
《素问·四⽓调神⼤论》中具体论述了顺应四时阴阳、调摄精神的养⽣⽅法,是“法于阴阳”思想的具体体现,四时阴阳的盛衰消长,表现为⾃然景象、⽓候各异,使万物⽣长收藏。
在⾃然界中,⼈必须要适应四时之⽓,⽅能使⾃⾝的阴阳之⽓得以平衡。
⼜以顺四时⽽养⽣长收藏之⽓来论述“法于阴阳”的精神实质。
如《素问·四⽓调神⼤论》云:“春三⽉,此谓发陈,天地俱⽣,万物以荣,夜卧早起,⼴步于庭,被发缓⾏,以使志⽣”,以适应阳⽓的⽣发,⽣机萌动,万物⽣发欣欣向荣的⾃然景⾊,⼈类精神活动要愉快⽆杀罚夺之意,即为“养⽣之道”。
“夏三⽉,此谓蕃秀,天地⽓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厌于⽇”,以适应夏季阳⽓的隆盛、万物蕃秀之特点,精神焕发,热情洋溢,亦谓“养长之道”。
“秋三⽉,此谓容平,天⽓以急,地⽓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万物收成,天⽓劲急,地⽓清肃,阳⽓收敛。
则应早卧早起,意志安宁,精神收敛于内,以缓解秋天的肃杀之⽓对⼈体的影响,即“养收之道”。
“冬三⽉,此谓闭藏,⽔冰地坼,⽆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光”,阳⽓闭藏,必得太阳升起⽅可起床,⽅可避免阴寒之⽓的侵袭,故⽇:“去寒就温”,即“养藏之道”。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就中医而言,“养生之道”应该是养“生、长、收、藏”之道,广义的是更多地指养护生命的意思。
而生命轨迹是应该呈曲线,有起有落的。
这才是:顺应天地的养生之道。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黄帝内经养生道家始祖黄帝所著《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影响世界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大致包括摄生(养生、预防)、阴阳、藏象(脏腑之生理、病理反映,并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之功能)、经络(十二经、奇经八脉)、论治(包括治则和治法,治法如针、砭、灸、汤药、药酒、按摩、纳气、温熨及贴药等外法)、药性理论、天时应象运气学说等。
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形成医学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治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七十二候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
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说是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也是现代中医学研究发展的可靠基石。
《内经》一书中还有许多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内容,涉及四季养生方法、预防、针灸、调摄等诸多方面,至今都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防病治病。
特别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当前更为世人关注和瞩目。
而且,还将一如继往地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黄帝内经》还蕴藏了很多哲理科学,主张以医道医德尽显人道品德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恬淡虚无的道家养生观。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民以食为天古人云:民以食为天。
饮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与健康也是密切相关的。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有此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给我们提供了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全面的饮食指南:既要吃得杂而全面,又要吃得有主次之分。
在中国营养学会推出的膳食配比中,第一强调的也是要多吃五谷杂粮。
然而,《黄帝内经》里的饮食之道远不止此,它还蕴含着更多的饮食要义、饮食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学习。
饮食要合理均衡《黄帝内经》倡导“谷肉果蔬,食养尽之”,就是指人们的膳食要均衡,不可偏颇。
谷肉果菜都是饮食营养的基本物质,而且有各自不同的性味功能,最好是均衡搭配食用,以保证营养全面,培补人体的精气。
可是现在有的孩子吃的都是精心加工出来的精细食品;有的人怕患高血压、心脏病不敢吃荤;也有不少人为了保持好的体形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结果得不偿失,出现了各种病症。
吃“精品”的孩子脾胃越来越弱,“不敢吃荤”的人气血渐渐不足,“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的人面色一天天向“菜色”靠近。
吃得杂一点,谷肉果蔬都接受。
即使吃粮食,也要细粮、粗粮相结合,谷物豆类相宜。
古人说得好:“烹龙炮凤何足贵,劝君杂食颐天年。
”与西方国家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而很少谷物的膳食结构相比,它大大减少了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及结肠癌等众多疾病患发的概率,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健康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饮食要节制适时《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把“饮食有节”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主张“谨和五味”、“饮食有节”的饮食方式,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的不良生活习惯。
过节或聚会时,人们常常会失去节制,暴饮暴食,结果吃出了肥胖病,吃出了高血压,吃出了肝硬化。
要健康,无论何时都应该做到“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已饥方食”,吃起来味香爽口,虽吃的是粗茶淡饭,却胜于美味佳肴;“未饱先止”,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要吃得过饱过撑,“每餐七八分饱,健康长寿活到老”,“七分饱”最养生。
(完整版)皇帝内经呼吸法养生之道
皇帝内经呼吸法养生之道《黄帝内经》立论的最大特点在于透过天人关系,对气的范围及涵义做了多层次的分析,从“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观点出发,阐述自然界与个体生命之间的运化规律。
下面给大家分享黄帝内经呼吸养生法,喜欢养生的朋友值得一看哦。
黄帝内经呼吸养生法《黄帝内经》中黄帝问岐伯:“怎么通过呼吸来养气?”岐伯认为:人体应根据“五十营”调节呼吸节奏。
所谓五十营,是指经脉之气在人体内按一定规律运行,一昼一夜间循行全身五十周。
这就强调要采用一种深长而缓慢的呼吸形式,经过换算相当于一呼一吸6.4秒。
是古人呼吸养生的最佳节奏。
把呼吸放慢,并不是指一大口气一大口气地呼吸:而是要有意地关注呼气和吸气,不用太在意呼吸本身,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下腹部,关注腹部的升降起落就可以了。
升起的时候腹部隆起到顶点,收缩也是收缩到极点,这样就会把呼吸放慢。
起落一开始要用点力,渐渐地,就不必用力,非常自然。
慢呼吸一组做60次,每天至少要做2组,然后逐渐地让其变成一种自然的呼吸。
慢呼吸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
深,深呼吸,就是一呼一吸都要到头;长,时间要拉长,要放慢;匀,要匀称;细,就是要细微,不能粗猛。
呼吸周期保持6.4秒可延寿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总是匆匆忙忙上班、风风火火出行,就连喘气的频率都比以前快了不少。
最新研究表明,现代人呼吸速度比古人快了1倍,每次只用3.33秒。
殊不知,如此快节奏却是养生大忌。
中国自古的养生都强调生命活动要有张有弛,其中最重要就是慢呼吸养生。
《黄帝内经》曾指出,人体应根据“五十营”调节呼吸节奏。
所谓五十营,是指经脉之气在人体内按一定规律运行,一昼一夜间循行全身五十周。
这就强调要采用一种深长而缓慢的呼吸形式,经过换算相当于一呼一吸6.4秒,是古人呼吸养生的最佳节奏。
慢呼吸养生,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
深,深呼吸,就是一呼一吸都要到头;长,时间要拉长,放慢;匀,要匀称;细,就是要细微,不能粗猛。
开始呼吸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加以练习,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自然,还可以加强呼吸功能,促进肺循环。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陈贵祥,王珍,贾海英,解放军306医院,体检中心《黄帝内经》距今已2000多年历史,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书籍,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方法和预防法则,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不仅被中炎黄子孙关注和传承,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其价值被不断挖掘并越来越凸显。
《黄帝内经》谈养生“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知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养生要顺应四季,天人合一。
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
人体本身有一个健康预警系统,如果生长与收藏出了偏差,身体就会发出健康的警示,而平时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变化,有时其实是体内一些病变的外在信号。
如果能敏锐地观察、解读这些信号包含的健康"消息",那么就可以防治"未病"。
大自然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春夏之际,阳气生发释放,万物萌芽生长,生命的能量活跃于外;秋冬之时,万物萧索肃杀,生命的能量收藏。
而四季不仅仅体现在一年之际,人体也有四季之分,肝对春,应养"生",心对夏,应养"长",肺对秋,应养"收",肾对冬,应养"藏",脾为季节交替,应保"化"。
人生也有春夏秋冬,生长壮老,幼时为春,生机勃发,青年为夏,成长成熟,中年为秋,收获内敛,老年为冬,修藏生息。
中华宝藏《黄帝内经》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养生智慧)
中华宝藏《黄帝内经》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养生智慧)智慧)9944">[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則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译文]:春天的三月,是草木发芽、枝叶舒展的季节。
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一同焕发生机,万物因此欣欣向荣。
人应当晚睡早起,多到室外散步;散步时解开头发,伸展伸展腰体,用以使情志宣发舒畅开来。
天地使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时候一定不要去扼杀,赋予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权利一定不要去剥夺,勉励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行为一定不要去破坏。
这乃是顺应春气、养护人体生机的法则。
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肝气,到了夏天还会因为身体虚寒而出现病变。
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春天生机不旺、以致供给身体在夏天茂长时所需的正气缺少的缘故。
夏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繁盛壮美的季节。
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之气已经完全交会,万物开始开花结实。
人应当晚睡早起,不要对天长炎热感到厌倦,要使情绪平和不躁,使气色焕发光彩,使体内的阳气自然得到宣散,就像把愉快的心情表现在外一样。
这乃是顺应夏气、保护身体机能旺盛滋长的法则。
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心气,到了秋天又会由生疟疾。
究其原因,则是由于身体在夏天未能得到充分长养、以致供给秋天的收敛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
黄帝内经的饮食与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的饮食与养生之道黄帝内经饮食养生饮食是人体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是保持机体健康的一大要素。
首先应“谨和五味,食宜清淡”。
《黄帝内经》非常强调多样化饮食,极力反对偏食、偏嗜五味。
主张人体生命必须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饮食五味对五脏具有滋养作用,但如果过于偏嗜某一味,就会造成五味失衡,营养失调,而对身体产生危害。
所以,在日常饮食以及饮食养生中,五味调和是最基本的法则。
故《素问·生气通天伦》一再强调指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现代饮食宜以清淡为主:倡导“三少一多”即少脂,少盐,少糖,多素。
其次要“定时定量,寒温适中”。
《内经》极力主张饮食应当适量,反对暴饮暴食,反对饮食过量或不足。
饮食的温度,不可过热,也不可过凉,要做到寒温适中。
正如《灵枢·师传》所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至邪僻也。
”有健康谚语云:“调饮食,莫过饱,心不顺,赏花草”。
黄帝内经夏季养生1.理论渊源夏季养生,主要源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2.经文内涵《内经》认为,天地自然具有四时生长收藏的气候变化规律及特点,一定的气候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发生就会有具体的内在联系,春温、夏热、秋燥、冬寒的特点,对应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特征,对于人体的气血阴阳的运行以及疾病的产生就有不同的趋向性,如夏季的三个月,自然界天地阴阳之气不断相交,植物开花结果,万物处于生长的状态,称之为蕃秀。
此时人体阳气外泄,气血运行加速,精神较为振奋,工作效率也相应较高。
作为养生人们应该晚睡早起,适应夏天的太阳,不发怒,让精神充实饱满,并使腠理宣通,卫气疏泄,心情舒畅向外,这是与夏季相应的保养“长气”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及心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UOXUE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致用·养生ZHIYONG ·YANGSHENG·君主之官:心养生之道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
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像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
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
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
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
比如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
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
中的之道YANGSHENGZHIDAOZHONGDE 。
HUANGDINEIJING (76)ZHIYONG·YANGSHENG致用·养生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
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
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在众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三七功效第一,灵芝有非常好的养心安神作用,石斛养心阴补心气效果最佳,安神助眠酸枣仁效力最强。
将军之官:肝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刚强急躁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如果一个人老是发怒,轻则血压偏高,重则促使肝纤维化。
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伤肝”的典型案例。
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和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态平和对于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肝藏血,我们可以从指甲与眼睛的状况来判断肝血的盛衰。
人手上的指甲是肝血盛衰的晴雨表,如果指甲比一般人要薄、脆、白,那就是肝血不足。
肝开窍于目,如果眼睛经常干涩,易迎风流泪,就表明肝阴血不够。
肝木系统功能异常,常会出现口苦、头晕目眩、眼干涩、目赤肿痛、两肋胀痛、烦躁易怒、血压高、血脂高、指甲干枯等症状。
那么我们如何调养呢?酸味、青色、“呼(hu)”这个发音都与肝相关,归属肝木系统。
因此乌梅、醋、山楂等酸味的食品,薄荷、芹菜等青色的食品,都是养肝佳品。
此外,菊花、洋葱、荔枝、木瓜、桃、鲤鱼等食物也是养肝食物的代表。
生活中多发“呼(hu)”这个音对肝功能也有帮助。
很多人发怒时,会感觉两肋位置胀痛。
这是由于肝经从两肋经过。
在中医养生文化中,拍打两肋有助于肝经气血运行,是养肝简便易行的好方法。
对于肝火旺的人,常拍打两肋或者胆经,有助于清泄肝火。
在众多的养肝仙草中,枸杞益肝明目第一,灵芝保肝解毒最佳,天麻平肝阳功效最显。
对于肝系统功能失衡的人群,服用百通胶囊,可以缓解肝风上炎引起的高血压,减轻口苦、头晕目眩等症状;使用枸杞胶囊在滋补肝肾的基础上,能够减轻眼干涩、目赤肿痛等症状;而对于长期饮酒,有脂肪肝、酒精肝的人群,则需多服用久宝纳豆胶囊。
后天之本:脾胃养生之道中医所讲的脾,并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概括了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的综合功能(其余的心、肝、肺、肾四脏,则是指中医学中的心火系统、肝木系统、肺金系统、肾水系统)。
脾在五行中属脾土系统,是人体气血的“生产工厂”,生理功能为“主运化”,就是将食物消化成为营养物质(也就是气血),并将其运送到全身各处。
历代医家均非常重视脾胃的养生作用。
《黄帝内经》指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
”这就是说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后天之本”,是五脏气血生化的源头。
脾胃功能好坏与人的情志也有密切关系,过思则伤脾。
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之所以只活54岁就死了,就是因为他过于操劳、思虑过度造成不思饮食、脾胃衰弱,最终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撒手人寰。
中医有一个了解人体气血盛衰状况的小窍门,就是观察口唇的色泽。
如果口唇色泽苍白或者黯淡无色,就表明脾气不足,制造出的气血不足,这个人多半是气血亏虚。
脾胃系统的异常,常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恶心、呕吐、打嗝、烧心、腹泻便秘、胃炎、胃肠溃疡等症状。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症状的有无,来判断脾胃功能是否良好。
如果出现了这些症状,说明脾胃系统出了问题,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中医认为黄颜色、甘甜味、“嘘(xu)”这个发音都与脾胃相关,归属于脾土系统,能够调养、补益脾胃之气。
所以脾胃不好的人,适宜穿黄颜色的衣服,居室的颜色可77·GUOXUE多用黄色。
饮食上应多吃黄色和有甘甜味的食品,如小米、番薯、玉米、南瓜、黄豆等都是滋养脾胃的佳品。
在我们身体里面也蕴藏着调养脾胃的力量。
如民间就有“每天按摩足三里,等于吃只老母鸡”的说法,也就是说常拍足三里穴可以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除此之外,也可做腹式呼吸、按摩腹部或者静蹲来强健脾胃系统。
在中药养生中,灵芝、人参、纳豆、白术、茯苓、獐宝都是益气健脾的良药。
经过高科技提取浓缩而成的中药保健品则更优于药材本身。
人体的宰相:肺养生之道《黄帝内经》说:“肺系一身之气,司呼吸、主皮毛,开窍于鼻。
”因此,肺被称为人体的宰相,掌管生命的气机运行。
悲伤会阻滞人体气机的运行,故过悲则伤肺。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郁郁寡欢、悲悲切切,最终因肺病而死,是大悲伤肺的典型例子。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不必要的悲伤情绪,否则有害于肺。
如果病邪犯肺,导致肺气宣降出入失调而不得解,常有以下症状出现:咳嗽、气短、咳血、易感冒、慢支、哮喘、鼻炎、慢性咽炎等。
时间长了,气郁化火就会造成皮肤粗糙、痤疮等。
按五行学说,白色、辛味、“咝(si)”这个发音都与肺相关,归属于肺金系统。
因此白色的银耳、百合、梨均是养肺阴之佳品;辛味的姜汁、洋葱、香菜等可开肺气,风寒感冒时服用最佳。
生活中多发“咝(si)”这个音对肺功能也有帮助。
在人体经络穴位中,迎香穴是治疗鼻炎的,常按摩这个位置,能有效防止鼻炎;檀中穴是调理肺之气机的要穴,常敲打此处,对于多种肺部疾病均有良效。
调养肺脏的仙草中,养肺阴枫斗第一;补肺气冬虫夏草最佳;灵芝功效最全,既能养肺气又能调理肺气。
对于易感冒、咳嗽者和慢支、哮喘人群,可长期服用久润枫斗晶养肺阴而减轻呼吸系统症状。
慢性咽炎人群适合服用以莲子、川贝母为主要成分的咽爽含片。
由于肺主皮毛,患有家族性色斑的女性,通过调理肺气可减轻色素沉淀。
先天之本:肾养生之道《黄帝内经》认为肾为“藏精之所,主骨生髓”,意即为生命的发动机,故古代医家又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藏精主生殖系统,如果生殖系统出现问题,就说明肾的精气不足了,要赶快补充精气。
老百姓常说“耳大有福”,背后的原理就是肾开窍于耳,肾气充足则耳大饱满、精力充沛,做事业自然拼劲十足、无往不利。
曾国潘说“功名看气宇,事业看精神”即是此意。
经常耳鸣或者听力下降的人,就表明是肾气不够用了。
什么是肾主骨呢?中医认为,人的骨骼强健与否,由肾精气盈亏所决定。
骨质疏松的人要补养肾的精气,肾的精气足了,骨骼就强健有力了。
人静坐的时候会有很多生理反应,其中一个反应就是满口生津。
这代表你的肾气、肾精得到补充了,因为在五行学说里唾液归属于肾水。
所以肾阴虚的人口里会经常干,缺少唾液,这就是肾精不足了。
反之,会出现腰膝酸软、手脚冷、体虚乏力、耳鸣、脱发、牙齿松动、骨质疏松等症状。
按照五行养生学说,黑色、咸味、“吹(chui)”这个发音均与肾相关,归属于肾水系统。
咸味的海产品多补肾,以海参、海虾为代表;黑色的黑芝麻、黑小豆、乌鸡都是补肾佳品;另外猪腰子、核桃、韭菜也是补肾良品。
日常生活中多发“吹(chui)”这个音对肾功能也有帮助。
腰为肾之府。
中医认为腰膝酸软就是肾虚。
经常转动腰,对肾就有好处,传统养生里面叫“晃龙”。
太极拳或者气功站桩,都有一个要点叫松腰,就是通过松腰来调养肾气。
在腰上有个要穴叫肾俞穴,经常拍打肾俞穴,对肾的精气有很好的调养作用。
补肾仙草中,力量温和持久而不伤身的枸杞、玛咖为第一,对于肾气不足虫草最佳。
对于男性人群,可长期服用玛咖胶囊和枸杞胶囊,来补充肾气,提高体力、精力等。
女性肾虚可服用枸杞胶囊来补充肾气,减轻腰膝酸软、手脚冷、耳鸣、眼花等症状。
致用·养生ZHIYONG·YANGSHENG78GUO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