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联姻”百联:新零售创新启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里“联姻”百联:新零售创新启航
作者:暂无
来源:《上海信息化》 2017年第4期
文/王如晨
2017年年初的新零售“第一案”,是马云与阿里巴巴的一次历史性回归。
身为中国电商第
一品牌,阿里巴巴在坐稳互联网江山后调转矛头杀回传统零售行业,试图通过商业要素重构实
现更长远的发展。
这不仅意味着线下与线上力量的真正融合,也折射出产业融合进程已进入最
复杂的周期。
2017年2月20日,阿里巴巴与百联集团在上海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基于大数据和
互联网技术,在全业态融合创新、新零售技术研发、高效供应链整合、会员系统互通、支付金
融互联、物流体系协同六大领域全方位合作。
两大巨头的“联姻”震惊业界,百联股份当日开
盘即封涨停。
马云回沪“还愿”
单纯就零售业态整合而言,阿里巴巴曾先后投资三江购物、银泰、苏宁云商。
这三块“试
验田”已经为阿里巴巴带来了各类创新实践机会,阿里巴巴为何会再度出手,并选择百联集团?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阿里巴巴多年对外合作中最为隐秘的战略举动:它既是马云个人的“还愿”,也是阿里巴巴集团临危应变的战略升级。
它着眼于更大、更复杂的生态构建,既是
业务布局,也是政经策略;既有宏观考量,又有市值管理;不但深入本地,更波及全球。
众所周知,马云与阿里巴巴品牌的形象塑造始于上海,其早期创业项目得到信息产业主管
部门的有力扶持,并于2003年一2006年期间频频出镜当地电视节目。
通过一个业内熟知的掌故,可以深刻感受到当地政府对马云的价值认同:2008年上海“两会”期间,时任上海市委书
记的俞正声在谈及“服务经济转型”时,向政协委员们抛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像马云这样
的人,在我们这儿没有成长?”这个问题后来被演化为著名的互联网论辩“上海为何出不了马云”,也几乎成为近十年来上海不断反思自身产业结构、创业环境、文化特征的动力源。
在某种程度上,上海是马云被政府作为创新经济符号集中审视的关键一站。
阿里巴巴当年
选择离开,但从未真正放弃这个顶尖商业巨头云集的创新中心。
时隔几年,蚂蚁金服旗下核心
业务支付宝在上海设立据点,后将总部扎根于此。
截至目前,支付宝在上海浦东陆家嘴软件园、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都有分支。
这既与上海的金融中心定位有关(云集着海内外诸多
金融机构,产业链完整,且互联网金融发达),又与支付宝中长期的战略目标(拓展全球市场)匹配。
2016年,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其推出的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被上海市
常务副市长周波称赞“供不应求”,相关合资公司表现也非常符合上海国企混改方案的路径:
先增量,后存量。
但这类布局并不能代表阿里巴巴平台的核心价值。
阿里巴巴的核心主体是电商,马云有十足的理由回沪“还愿”,完成一次18年之后的历史性回归。
阿里牵手百联
此次阿里巴巴与百联集团的战略合作,看上去隆重而正统。
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周波、马云、逍遥子的出席,传递出不同于寻常商业合作的味道。
被产业界誉为“商业航母”的百联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多元化全业态零售集团,在全国范围
内拥有4700余家网点,遍布200多个城市,是由原上海一百集团、华联集团、友谊集团、物资集团重组而成的商贸流通巨型样本。
与阿里巴巴之前合作过的苏宁、银泰、三江相比,百联集
团有两大不同。
首先,这是一家业态非常复杂、完整、管理水准高超的中国零售标杆企业,自2014年转型,百联投资了价值过亿元的商品营销资源来发力020,它正在谋求全渠道模式的革新,它的举动
代表着上海服务业的转型动向。
其次,这是一家上海市国资委全资拥有的典型国企,与生俱来的体制特征意味着其开放变
革的周期不会很短,在混改窗口期下,其任何对外合作都不会随意为之,一定带有某种深远的
战略愿景。
阿里巴巴虽拥有银泰、三江、苏宁等“试验田”,但三家业态远不如百联集团丰富。
银泰、三江是阿里巴巴的“自耕地”,但业态单一,体量与整体影响力欠缺;苏宁虽然规模庞大,管
理能力很强,能带给阿里线下经验、门店支撑、物流合作资源,但很难渗透至商超、便利店等
多元化消费场景。
百联集团虽然在规模方面不及苏宁,但胜在业态丰富,不但能补充阿里巴巴线下消费场景
的不足,而且可以给阿里巴巴技术解决方案创造机会。
此外,百联集团总部位于上海,当地拥
有的服务业水准、客户群,都比其他三家更具头部价值。
与百联集团达成战略合作,也更容易
引起国际市场关注,更具品牌影响力。
可以从逍遥子的遣词造句体会百联集团与其他合作伙伴的巨大差异:他将后者称为“试验田”,而将阿里巴巴与百联集团的合作比喻为“特区”。
开辟“特区”本身就是一次变革,它
表明这项合作幕后有异常艰难、复杂的谈判,在意志、资源、开放维度上一定非常罕见。
新零售第一案
此次合作是2017年阿里巴巴“五新”战略中新零售的第一案,它不会仅仅简单迎合董事局主席马云的口味,而一定带有某种深意。
首先要看到周期的挑战。
2016年10月,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提出“五新”,强调它是影响
未来30年的战略,并对不思变革的传统企业发出威慑,口吻罕见地恢复了前些年的凌厉风格。
这引发社会关注,也带来诸多争议。
以宗庆后为代表的众多知名企业家借助央视二套节目质疑
马云,称其为阿里巴巴现有业务板块代言,却漠视实体经济,其中新零售与新制造遭遇的争议
最多。
这个周期对阿里巴巴而言,是一个敏感时刻。
它不但事关具体业务布局,更涉及未来10
年的战略认同。
阿里巴巴必须借助更多合作,证明“五新”战略愿景的合理性。
虽然有了银泰、三江、苏宁,并开始具体而微地生成各种解决方案,但这远远不够。
它们业态过于单一,无法集中展示
阿里的平台技术实力,无法确立愿景的价值。
而牵手百联集团则赢得一场巨大的背书。
阿里巴巴的战略诉求并不是仅仅证明新零售的价值,而是考虑到业态、市场影响力、国际
影响力、未来复杂的深水区改革参与机会……如果以此为标准,中国现有零售企业中没有谁比
百联集团更适合作为合作标的。
这一合作案放在2017年开春公布,似乎无声地回击着近期不断质疑的产业界。
而敏锐的资本市场或许早已意识到其中内涵,短短几个交易日,阿里巴巴股价重新进入上升通路。
当然,此举也对竞争对手们构成直接挑战。
过去一段时间,京东与线下阵营的合作如火如荼,从永辉到沃尔玛,京东商超图谋越来越明显。
而它的物流体系不但新增了众包概念,而且
进入一轮开放进程。
在这轮周期中,其接连获得了腾讯、沃尔玛及其他机构增持。
2017年,京
东的市场态势开始大幅上扬。
阿里巴巴不可能因为对手在单一业态的猛力冲刺乱了心智,它有自己的节奏。
而此次与百
联集团的合作,正是基于其自身节奏展开的全新战略版图。
融合共赢的创新典范
上海的金融、制造、大流通、服务等诸多领域,都将成为互联网行业渗透的沃土。
细心的产业人士可以发现:几乎每个周期,上海都会诞生不同于其他区域的新经济模式,
如过去几年的020、互联网金融等。
此次百联集团与阿里巴巴的战略合作,将为传统商业与新
兴业态的融合共赢树立标杆,成为新的创新型典范,引领全球商业模式创新。
而回到实际合作运营层面,双方虽提到六大合作,但并没有透露是否涉及资本层面。
在
“战略合作”发布会上,双方多次强调合作案也是上海国企混改案例,上海常务副市长周波亦
强调这是一场“结婚仪式”。
双方都没有否认潜在资本合作,而逍遥子表示,无论股权投资还
是业务投资,都是为了实现阿里巴巴的长远战略目标,尤其服务阿里“新零售”,服务“五新”,但阿里巴巴从不做财务投资者。
与百联集团合作,重要的是双方在业务共享、趋势判断、决心层面高度一致。
此外,百联集团的业务涉及诸多商业领域,面临着新重构机会,双方合作
谈判的细节默契,就是如何促进便利店脱胎换骨,衍生出新型的便利店、社区超市、百货商场
和购物中心。
首先,通过逍遥子的表态可以看到,虽然上海国企混改方案中提到过引入多元投资、优化
股权结构,但仍强调“战略投资者”优先。
“必要时可引入财务投资”是逍遥子向上海市政府
传递的强烈决心和意志,这是双方信任到达相当高度后才会出现的表达方式。
其次,逍遥子一直强调“商业要素重构”,又多次强调百联商业要素丰富,对后者投资价
值表示了高度认同。
最后,逍遥子强调了阿里巴巴的投资标准:一是能获取增量用户,二是能增加用户体验,
三是关于整个变革性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而三者之上最重要的一点,是“绝对不选择在二级市
场上为了短期市场收益追赶资本热潮、炒作热点概念的对象作为合作伙伴”。
由此可以看到,阿里巴巴与百联集团之间没有披露资本层面的潜在合作,但已在核心细节
处达成了深厚的相互信任,不排除双方或许采用一些过渡性手段。
而这种高度复杂的合作案对
双方经验提升、价值认同、合作深度有很高要求。
面向未来,它们都没有任何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