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方肌起止点拔罐放血合脊柱调衡治疗各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斜方肌起止點拔罐放血合脊柱調衡治療各型頸椎
病臨床觀察
頸椎病是中老人的常見病、多發病,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及人們、工作方式的轉變及長時間的伏案工作、使用電腦、空調、風扇、駕車及長時間坐姿不當等原因,頸椎病的發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

隨著脊柱生物力學的發展,頸部肌肉的力學作用與頸椎穩固平衡之間的相互關係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和研究。

斜方肌為頸項部的淺層肌肉,其肌肉的勞損可引起頸椎的平衡失調,導致頸項部疼痛僵硬等症狀,筆者通過臨床發現斜方肌起止點走拔罐、刺絡放血可直達病所,消散筋結,通經止痛,脊柱調衡有效恢復脊柱的穩定性,緩解肌肉或血管痙攣,改善頸椎病患者的症狀,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共86例,源於2010年5月~2013年5月來我隊門診患者,其中頸型50例,神經根型17例,椎動脈型12例,交感神經型6例,脊髓型1例。

1.2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及文獻綜合修訂病、證分型標準。

頸型(氣滯血瘀證):頸部肌肉僵硬,後伸受限、壓痛明顯,伴上肢放射痛,肌肉萎縮,肌力減退,感覺障礙,舌質紫紅有瘀點,少苔,脈細澀;神經根型(氣血兩虛證):頸部僵硬,活動受限,一側或兩側肢體疼痛和放射痛,伴有手指麻木、手指無力,持物墜落,頸肩部及枕部疼痛,枕部感覺障,少言懶言、面色蒼白,舌質淡、苔薄白,脈虛弱;椎動脈型(肝腎兩虛證):頸肩及枕部疼痛,噁心嘔吐,頭暈頭痛,耳鳴,視物不清,腰膝酸軟,上肢屈伸不利或麻木,畏寒喜溫,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弱;交感神經型(脾腎陽虛證):頭沉頭暈偏頭痛,不思飲食,四肢發涼,視物不清,腰膝酸軟,溫熱則舒,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脊髓型(痰濕瘀阻型):上一側或雙側肢體麻木,酸軟無力,甚者可痙攣性癱瘓,四肢下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弱或消失),眩暈頭痛,肢體沉重,活動困難,舌質淡、苔白膩,脈弦滑。

1.3納入標準
①符合頸椎病的診斷標準;②年齡26~76歲,性別不限;③1個月內未接受其他治療。

1.4排除標準
①腦源性疾病;②合併有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③孕婦;④骨關節結核、腫瘤等;⑤椎管內占位性病變;⑥有高位脊髓壓迫者。

2治療方法
2.1推拿:第一步,肌肉放鬆。

患者裸背,俯臥於治療床上,囑其放鬆伸長頸項,醫者立於側後方,先在患者項背、肩胛骨脊柱旁兩側肌肉塗上少許液體石蠟油,用拇指指腹或掌根進行推揉、點按頸項部雙側、斜方肌、肩胛區的肌群,使肌肉逐層放鬆,手法滲透有力,至肌肉溫熱,約5min。

第二步,反應點松解。

用一指禪推法、拿法和彈拔法,在斜方肌起點穴位,包括天柱、風池,頸部椎體棘突旁壓痛處相應夾脊穴;斜方肌止點穴位,包括肩胛骨內上角阿是穴及曲垣、巨骨的陽性反應點,則重點彈拔或按揉,手法輕重適宜以患者能忍受為度,約5min。

2.2走拔罐、刺絡放血:術者選擇適號玻璃罐進行走罐法,刮拭經絡督脈風府—腰陽關,膽經風池—天宗,膀胱經天柱—膀胱俞。

頸部自上而下,肩部由內向外,用力均勻,反復刮走10~20次,至皮膚潮紅,大部分患者會呈現鮮紅色、暗紅或紫色的痧斑,再于斜方肌起
止壓痛點以碘伏消毒後用梅花針快速叩刺3~5次,並拔火罐,其他部位沿經絡走向在背肌拔罐並留罐,時間為5min,起罐後,擦除瘀血後消毒,以滾法放鬆肌肉。

以上治法每7d1次,6次為1個療程。

2.3整脊法:①頸椎復位法:患者俯臥位,醫者站其側後,患者面側向右側,術者一手輕按患者面頰部,一手輕按右肩胛區,左右搖動2~3下,待患者放鬆,再用力加壓閃動,椎此時多聽到關節復位時彈響“咯嗒”聲即告整複,同法復位左側。

②胸椎復位法:術者以右手掌要按壓在痛椎棘突左側(緊靠棘突旁),術者左手掌根按壓在同一椎的右側(緊靠棘突旁),雙手呈交叉垂直狀,囑患者深呼吸數次,待患者充分放鬆,在呼氣之末,雙手同時猛然施力向胸前下壓1-2下,瞬間撤力,同樣按此法作用於痛椎上、下椎,此時局部均可聽及胸椎小關節復位的響聲,說明復位成功。

③腰部斜扳:患者側臥,在下側的上肢抱頭,下肢自然伸直,在上側的下肢自然屈髖屈膝,使脊柱略呈一弧形,術者一手抵住患者肩前部,另一手抵住臀部,先用前後搖晃使患者軀幹放鬆,兩手同時用力反向扳動,可有“喀”聲,示意手法成功。

此手法要穩、准、巧,用力要適當,要用巧力、閃動力,忌用蠻力暴力,60歲以上慎做,有畏懼者不做。

3 療效觀察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訂療效評定標準。

由疼痛程度、症狀持續時間、夜間的針刺或麻木感、疼痛對睡眠的影響、對社交活動的影響,搬抬重物、讀書或看電視、工作或做家務和駕駛汽車等方面進行綜合判定。

治癒:原有各型症狀消失,肌力正常,頸、肩、肢體功能恢復,能參加正常活動和工作;顯效:原有各型症狀減輕,肢體功能明顯改善,能參加正常活動和工作臨床主症及兼症完全消失≥2/3;有效:臨床主症及兼症完全消失1/3-2/3;無效:臨床主症及兼症完全消失<1/3,或無任何改善。

治療結果
所有86病例均在1個療程結束3個月後判定療效。

治癒70例占81%,顯效13例占15%,有效3例占4%,無效0,總有效率100%。

討論
頸椎病多由於頸項部日常活動頻繁,發生勞損,包括頸椎骨質增生、頸項韌帶鈣化、頸椎間盤退行性變致頸椎間隙狹窄及椎間關節囊、黃韌帶增厚等病理改變。

當這類勞損改變影響到頸部神經根、脊髓或主要血管時,則出現肩臂疼痛、麻木、眩暈、癱瘓等一系列症狀,臨床上統稱為頸椎病。

《素問•痿論》所說:“宗筋主束骨而利關節也。

”經筋為病,筋結必瘀,氣血失運,經脈不通,不通則痛,表現為轉筋、筋痛、痙攣、疼痛等。

十二經筋行走於體表,不入內臟,其中剛(陽)筋分佈於項背和四肢外側,經筋約束關節、屈曲關節、維持人體正常運動功能的作用與西醫所闡述的肌肉維持關節的平衡和穩固作用相一致。

斜方肌起止點有多條經脈通過,風池、天柱分別是膽經和膀胱經脈上穴位,頸部夾脊穴與督脈鄰近,巨骨、曲垣分別位於大小腸經脈上,斜方肌起止點刺絡放血、拔罐可調節經絡、行氣活血、消炎止痛的目的。

《素問•經筋》載:“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風池、天柱、巨骨、曲垣穴均是陽經經脈上穴位,手足三陽經筋又結於頸項部,解剖位置上處於斜方肌起止點路線上,故刺絡放血,可良性刺激頸項之經筋,可直達病所,消散筋結,使骨入其位,筋歸其槽,筋絡順接,氣血通達,通則不痛。

人的脊柱是一個整體,脊柱是人體的支柱,脊柱及其周圍的軟組織構成了人體軀幹部的平衡系統,當脊柱的生物力學發生改變時,脊柱生理曲度的改變會不同程度地造成脊柱平衡失的失穩,引起局部疼痛、僵硬、活動受限等症狀。

脊柱調衡可激發多條經脈經氣,以疏通經絡、調理臟腑、宣暢氣血,精血得以上注於頭部,髓海得以濡養,頭暈頭痛得以改善而達
到治療目的。

因此,恢復脊柱的穩定性是治療本病的關鍵之一。

本症的中醫治療以“通則不痛”“正則通”為原則,重在活血通絡,理氣止痛。

採用走罐療法通過火罐的負壓吸附與溫熱按摩作用,可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血液迴圈加快,並通過神經—內分泌調節血管舒、縮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緩解頸背部肌群的緊張狀態,消除頸部肌肉痙攣,改善骨活動度,軟組織及枕後神經的壓痛,改善頸椎周圍組織的營養和血液供應。

經筋痛點放血符合《靈樞•九針十二原》“菀陳則除之”的治療原則,楊繼洲也在《針灸大成》中指出刺絡放血的特異功效,曰:“蓋針砭所以通經脈,均氣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

”放血拔罐通過負壓吸引,直接將富含致痛物質的血液釋放出,加速局部瘀滯積血的排出,促進新鮮血液流動,改善局部微循環,促進損傷組織修復。

推拿和整脊復位發揮了鬆馳肌肉、韌帶、關節,分離組織間炎性粘連,恢復脊椎與脊椎、脊椎與軟組織、軟組織與軟組織的順應關係等作用,達到解除炎症反應與形態壓迫的目的。

本症在中醫整體觀的指導下,運用經筋理論、經絡理論,結合現代解剖學、生物力學,運用走拔火罐、推拿整脊手法和經筋痛點剌絡放血,解除了筋結點的緊張狀態,恢復了經筋系統的平衡狀態,調整了脊柱小關節結構,可大大提高頸椎病患者的療效,縮短療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