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公开课一
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感受山川之美。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山川之美。

(2)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闲人"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的,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就喜欢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山川之美的文章——《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

历宋、齐、梁三朝,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

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
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山中宰相’"。

卒谥“贞白先生”。

(三)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答谢中书书》是给一个姓谢的任职中书的朋友的书信。

(四)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一文正是如此。

(五)字音教学
晓雾将歇(xiē)
猿鸟乱啼(yuán)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lín)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六)课文朗读赏析
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七)疏通文意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词句。

教师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重点讲解以下词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之:的;共谈:共同谈论。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入云:耸入云端;见底: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俱备:都具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将歇:将要消散;乱鸣:此起彼伏地鸣叫。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颓:将要坠落;沉鳞:水中潜游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自从;康乐: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奇:奇丽景色。

)(八)文本探究
文中作者描绘了山川的哪些美景?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预设: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全文围绕哪个字来写景?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
答案预设:全文围绕“美"字来写景。

写景的句子有: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案预设: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第一层:(第1句)
概述山川之美的无穷魅力。

第二层:(第2-5句)具体描绘山川之美。

第三层:(第6--7句)以感叹总括前文,再以名人证实此说。

本文美在哪里?
答案预设: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九)深入理解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案预设: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表达了期望能与谢灵运比肩的感情。

这两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用意?
答案预设:内容上: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结构上:以抒情、议论来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十)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描绘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

(十一)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仿照课文,写一篇描写自然美景的短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月亮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它常常寄托着人们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其诗、词、赋、散文成就极高,且擅长书法和绘画。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团练副使,受到监视,近乎流放。

不得签署公文,没有俸禄,亦不得离开此地。

但他仍有进取之心,月夜游承天寺正是这种心情的释放。

(四)字音教学
怀民亦未寝(qǐn)
水中藻、荇交横(zǎo)(xìng)
盖竹柏影也(bǎi)
(五)课文朗读赏析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

(六)疏通文意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词句。

教师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重点讲解以下词句:
解衣欲睡(解衣:解开衣服;欲睡:打算睡觉。


月色入户(入户:照进门里。


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起行:起来走到户外。


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为乐:共同游乐。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至:到。


怀民亦未寝(寝: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水中藻、荇交横(交横:交错纵横。


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七)文本探究
按表达方式给这段话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

答案预设:
第一层:(第1句)月夜在庭中散步。

(记叙)
第二层:(第2句)欣赏月下的竹柏影。

(描写)
第三层:(第3句)抒写复杂微妙的情怀。

(抒情,议论)
分析课文内容: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月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答案预设:交代了时间、人物、夜游的原因。

(2)苏轼和张怀民是什么关系?
答案预设:朋友。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想与步于中庭。

这句话体现了什么?
答案预设:苏轼和张怀民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什么特点?
答案预设: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的特点。

“闲人”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预设:“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

既含有自嘲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夜游赏月;又颇有自许意味——此等美景,只有富有雅趣之人才能欣赏。

(八)深入理解
本文表达的情感有哪些?
答案预设:
贬谪(zhé)的悲凉
漫步的悠闲
赏月的欣喜
人生的感慨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预设:苏轼是一个乐观豁达、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的人。

尽管他被贬黄州,处境艰难,但他仍能保持积极的心态,欣赏自然之
美,享受生活的乐趣。

(九)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被贬黄州时的复杂微妙的情感,既有贬谪的悲凉,又有漫步的悠闲,还有赏月的欣喜和人生的感慨。

文章语言简洁,意境优美,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十)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课外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感受他的文学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