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第1篇: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研究性学习
将班上同学分为4个小组,分别搜集以下有关内容的资料:疫苗的发明与应用、免疫学在各种疾病的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器官移植搜集资料,形成本组的发言稿,并推选发言代表。
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免疫学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活。
课堂交流、讨论、小结免疫学的应用
组织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疫苗?对什么病起作用?
引导学生回顾人教版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中用来说明细胞膜的流动性的科学史: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
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
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其中的荧光标记法就是免疫荧光标记法,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先将已知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制成荧光标记物,再用这种荧光抗体与细胞膜上的相应抗原结合,使细胞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发荧光。
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
讨论:为什么器官移植难以成功?免疫抑制药物对人体免疫力起什么作用?如何解决供体器官短缺问题?展示交流搜集的有关疫苗的资料
回顾与思考
阅读、分析、讨论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感受免疫学的应用为治疗和预防人类疾病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认识计划免疫的重要性。
充分利用课本已有的科学史素材为教学服务,让学生感受免疫学技术对生物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充分认识到科学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也从器官移植供体不足
中认识到科学的局限性。
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唤起爱心。
引入科学史,建构调节网络的概念
提出疑问:20世纪以前,人们只知道神经调节,1902年,促胰液素的发现使人们发现了体液调节,随后,人们又发现了二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现在我们学习了免疫调节,免疫调节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有关吗?为什么把它们称为“完整的调节网络”呢?介绍资料:20世纪70年代末期,瑞士学者Besedovsky等首次获得了神经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证据,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假说。
近十多年来,在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中有了突破性进展,从分子水平上找到了两者之间的统一性。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神经免疫内分泌学。
思考、阅读、思考让学生感受到三大系统之间存在的有机联系,它们共同协调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主动构建调节网络的概念;同时也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研究的新进展,明白科学知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又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小结反馈板书设计
三、免疫学的应用
1、疫苗的发明与应用征服传染病
2、临床检测与科学研究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特性
3、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四、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再次回顾本节内容,掌握要点。
完成练习。
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课后拓展
查找资料:骨髓移植适合哪些病?骨髓库里保存的是什么?获取造血干细胞的方法有哪些?你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吗?查找资料与思考全面认识骨髓移植,消除因不了解带来的恐惧,唤起爱心。
教学反思
1、整合科学史教育的途径很多,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都给学生展现了一个广阔的天空。
2、教师对科学史素材的搜集、学习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提升的过程。
实现教学相长。
2、科学史的教育功能很多,但也不能奢望每一次整合都达到多种教育功能,只要能使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我们都不妨试一试,因为这是一条值得我们去探索的路!
第2篇: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免疫调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第四节,本节内容是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之一,但不同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作用,免疫系统可以对付入侵机体的病原体和体内出现衰老的、受损伤的和异常的细胞,学习完免疫调节可以形成稳态调节机制的整体网络。
个体生物学水平上需要维持稳态,后面学习的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层次上也需要维持稳态,所以本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知识目标
①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B细胞、T细胞的起源和分化;③概述免疫的类型;
④阐明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⑤说出体液免疫的过程(为本节重点及难点)。
2能力目标
进行观察、分析、识图和归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三、教学方法
高二学生在初中生物中学习过免疫与健康方面的知识,而且从小就接种过疫苗,所以对免疫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于简单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理归纳;对于复杂的内容,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在辅助教师的适当启发和点拨来解决。
依据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讲清抗原、抗体的概念等,建立起本节学习的新基础后,通过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体液免疫过程示意图,创设问题情境,
组织好学会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最后引导学生用图解的形式归纳出体液免疫的过程,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指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因此,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在不用多媒体资源的情况下达到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如下: 1.复习提问
内环境的概念?意义?等内容,目的是巩固旧知。
2.探究新知导入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却不能兑付入侵机体的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有时候我们感冒了,不吃药、不打针,也能自己好起来,这些方面机体是如何进行调节的呢?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3.新授
1(1)免疫系统的组成借助教材P35~36的图及相关文字,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三部分。
教师讲授淋巴细胞,T细胞与B细胞的起源,均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学生理解记忆,并且强调淋巴细胞的成熟场所不同,区别记忆,然后创设问题情境:列举淋巴器官有哪些?免疫活性物质有哪些?在胸腺成熟的淋巴细胞是哪一种?进行新知的巩固,提高课堂效率。
另外创设问题情境:几种免疫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什么?意在联系旧知,便于知识的前后联系。
(.2)免疫的类型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的知识以及阅读教材P36相关知识,组织学生总结归纳出免疫的类型、组成及其特点。
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教材中没有,由教师启发,与非特异性免疫的“非”字的差别,通过比较得出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3)抗原、抗体的概念
教师介绍最强大的防线是机体的第三道防线构成的特异性免疫,即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防卫功能。
特异性免疫高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要理解特异性免疫的过程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
引导学生看书,寻找抗原的概念,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入侵机体的病原体都是抗原吗?抗原都是蛋白质吗?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抗原
的实质。
抗体的化学本质,引导学生回忆必修1中蛋白质的功能,抗体的产生场所以及抗体与抗原的关系,引导学生看图2-15中的一部分。
关于抗体的分布,后面学习体液免疫的过程的时候再引入。
(4)体液免疫的过程
组织学生仔细观察P37图2-15,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
①什么是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由哪一种淋巴细胞介导的?目的是明确B细胞的作用。
② B细胞什么情况下能增殖分化?目的为明确抗原刺激后,机体会作出相应的免疫应答。
③ T细胞具有什么作用?目的是帮助理解呈递抗原的过程。
④ 吞噬细胞有什么作用?除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起作用外,还会在哪里起作用?目的是巩固本节新知,最终的抗原-抗体结合产物机体是如何消除的?强调并总结吞噬细胞的作用。
⑤ 浆细胞的产生途径有哪些?目的是能力提升,学会观察、分析、识图和总结。
⑥ 抗体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中与哪些细胞器有关?将细胞器换成细胞结构呢?目的是巩固本节新知。
⑦ 抗体的分布部位在哪里?能力提升,需要与内环境知识综合。
⑧ B细胞增殖分化,除浆细胞外还会产生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会起着怎样的作用呢?目的是引出二次免疫的特点及疫苗的免疫学应用,为下一课时作铺垫。
⑨ 如果切除胸腺,对体液免疫过程有什么影响?目的是能力提升,明确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⑩ 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表示出体液免疫的过程?然后同桌间互相讨论优缺点,展示概括较好的,教师进行评价,目的是突破重难点,最后由教师用多媒体给出规范的过程,便于学生进行统一理解记忆。
4.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以知识网络的形式归纳出本节的主要内容。
5.课堂练习
书后习题
1、2 2(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①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
②接触一次某抗原,记忆细胞就能长期记住该抗原的特征。
()
③机体自身的组织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2).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容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是由于()
A.非特异性免疫力减弱
B.体液大量流失
C.特异性免疫力减弱
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6.布置作业
练习册相关习题。
7.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讨论如何绘制体液免疫过程图解的时间应该多给一些,一定要在学生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便于记忆,方便应用;课堂练习针对性弱了些,如果能提前选好题以卷纸的形式人手一张效果会更好!教学是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创新与提高。
第3篇:《免疫调节》_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
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三)对教学目标的阐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5)培养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了解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2)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预防,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3)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四)重、难点的分析与突破
据以上教材、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1 落实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理解水平的内容,其中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学生初中就已经涉及,所以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达到学习目的。
本节的重点是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所起的作用。
学生预习,将“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人体的三道防线”放到预习展示中,将特异性免疫放到课内探究重点解决。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是一种合作活动也是一种体验。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资料搜集法、成果展示法、合作学习法、赏识性评价等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三、教具准备
幻灯片:学生搜集的资料汇总。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
本课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
(一)导入新课
教师:年前学校流感肆虐,表格展示我班感冒情况:感冒人数占71%、未感冒人数占29%,感冒打针人数占35.5%、感冒未打针人数占35.5%,然后提出问题串:人为什么会感冒?感冒了打针打的是什么药?感冒未打针的为什么也会好?为什么有的人没有感冒?
由问题串导入新课
(二)预习展示
学生完成学案预习展示相关问题,并由展示同学进行展示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免疫系统的功能
3、人体的三道防线?
4、免疫学的相关应用?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并完成练习题。
(三)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37页及图2—
15、2—16,归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完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图,然后完成相关思考:
1、连连看,免疫细胞的功能
2、浆细胞由什么细胞产生?从抗原刺激到产生浆细胞,一共有几条途径?
3、现有一幼鼠,先天无胸腺,此小鼠的丧失一切免疫能力,是吗? 学生首先阅读课本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完成学案相关问题。
合作探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学案相关问题。
(在此活动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各小组情况,确认差异,及时纠正错误,激励参与,注重过程评价。
本活动意在训练学生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资源共享,欣赏他人,提高自己的意识。
)
2 展示点评学生展示:
1、体液免疫过程
2、细胞免疫过程
3、免疫细胞的功能
4、浆细胞由什么细胞产生?从抗原刺激到产生浆细胞,一共有几条途径?
5、现有一幼鼠,先天无胸腺,此小鼠的丧失一切免疫能力,是吗? 教师进行精讲点评,并重点强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变式练习1.B细胞和T细胞共有的特点是()A.产生抗体B.产生记忆细胞C.导致靶细胞裂解D.与抗原特异性结合2.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浆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菌D.记忆细胞是由浆细胞分化产生的小结
教师依据板书,对本堂课内容进行小结,当抗原入侵人体时,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如何进行防卫功能?引导学生回答。
(四)课堂练习
学生进行练习,检测本堂课效果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并与前面所学知识相联系,完成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然后引出问题:动物是这样调节,植物呢?
设计感悟
免疫调节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学生很难理解。
因此教师应当通过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处理,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让一些复杂的概念变得浅显易懂,让一些过程变得更加直观,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很好地达成三维目标。
但在本课中,因为活动较多,
所以怎样安排教学使得学习变得容易些、愉快些、有效些,就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所以在课堂上,我特意设置了相应的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参与讨论,主动构建地整理知识,感受获得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在整个认知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入赏识性评价,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第4篇:《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第4节免疫调节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林祖荣
——本文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3:稳定与环境》教师教学用书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多而复杂,学生学习会感到比较困难。
教学时可以艾滋病问题为切入口,围绕艾滋病问题的讨论而逐步展开。
关于艾滋病的知识,学生通过初中生物学习已有所了解,近年来媒体的宣体,也使得艾滋病的知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对于艾滋病的问题的讨论学生应该是会比较感兴趣的。
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艾滋病及防治方面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可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其危害。
(2)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3)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
(4)我们应如何对待艾滋病病人?面对艾滋病,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5)你知道世界艾滋病日吗?历年的主题是什么?开展世界艾滋
病运动有什么意义?通过以上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能对艾滋病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认识到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一个人所面临责任和义务;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是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艾滋病的病因是什么?艾滋病的死因是什么?为什么艾滋病病人最后往往是患不同的疾病而死亡?为什么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揭示艾滋病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关系,引入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学习。
让学生联系初中所学的知识,分析讨论人体需要通过哪些途径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教师可指出,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病原体,吸入的气体中含有病原体,周围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得病,这是为什么?人被HIV感染后,也并不立即得病,一般有几年时间的潜伏期,这是什么原因?要求学生分析出人体防御病原体的途径以及其这些途径的特点,最后对人体的三道防线作归纳。
在三道防线中,第一、二道防线是比较好理解的,第三道防线是如何起作用的呢?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抗体,所以可从体液免疫开始讨论。
抗体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相关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进行分析。
如果觉得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和分析有困难,教师也可以通过问题带着学生一起进行分析。
要让学生分析清楚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与抗体形成的关系。
最后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归纳体液免疫的过程。
通过体液免疫机体只能消灭体液中的病原体,如果病原体侵入了细胞,抗体就无能为力了,消灭这些病原体通过什么途径呢?可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细胞免疫的教学,最后进行归纳。
在分析清楚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比较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从分析比较中引导学生考虑,在免疫过程需要哪些成分参与呢?引入免疫系统的组成。
由于已清楚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关于免疫相关的成分大多已涉及,此时只需引导学生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对免疫系统的组成进行归类就可以了。
前面讨论的主要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人体通过这种防卫功能,使机体能有效的防御病原体对人
体的危害,那么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越好呢?引导学生分析:如果机体对外来的物质不加选择地当成有害物质进行攻击,会有什么后果?如果机体把自身的物质当成异物进行攻击会有什么后果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列举一些过敏反应及自身免疫疾病的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从而使学生明确,正常的免疫功能是维持内环境稳定所必需的,但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都可能引起机体功能的紊乱。
免疫系统只有防御功能吗?可从艾滋病的死因引出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关于免疫学的应用,课本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其中疫苗应用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初中生物学中也已学习过,让学生作简要的回顾,然后例举一些实例作简要的分析即可。
利用免疫原理进行疾病的检测学生比较陌生,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加以分析和说明。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免疫学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一方面解决器官的排异问题,克服免疫抑制药物对人体免疫力下降的影响,通过器官克隆以及运用人造器官等方法解决供体器官等,都离不开科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解决目前供体器官严重不足的问题需要人们科学地认识器官移植,更需要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心。
最后,可要求学生收集关于艾滋病或器官移植方面的资料,在校内或社区举办一次相关的宣传活动。
第5篇:免疫调节教学设计解读
免疫调节
教学设计
琼海市华侨中学
王少芬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