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1.土壤微生物量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土壤微动物体内所含的生物总量。
它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导因子,对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下图示意岷江上游河谷各类植物土层在1-10厘米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量分布。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土壤微生物量的分布特点是
A.春夏季多,秋冬季少B.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C.夏秋季多,冬春季少D.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答案】C
【解析】土壤微生物量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土壤微动物体内所含的生物总量,图中土壤微生物量的分布特点是夏秋季多,冬春季少,所以C正确。
【2】引起土壤微生物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土壤有机质含量B.土壤温度和温度
C.海拔高度和降水D.植被疏密和温度
【答案】A
【解析】土壤微生物量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土壤微动物体内所含的生物总量,它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导因子,对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引起土壤微生物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土壤有机质含量。
【3】与春季相比,秋季土壤微生物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A.有大量凋落物进入土壤B.高温多雨微生物繁殖快
C.气温回升生物生长旺盛D.土壤温度和温度高
【答案】B
【解析】与春季相比,秋季土壤微生物量高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多雨微生物繁殖快,所以B正确。
2.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要退出《巴黎协定》,这一行为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A.发展和公平的观念B.公平和环境的观念
C.环境和权利的观念D.发展和权利的观念
【答案】B
【解析】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成全球性问题,这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故而对于全球性气候问题,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要退出《巴黎协
定》,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和环境的观念。
【点睛】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可持续发展代人的利益。
3.陆地冰川的变化与海平面升降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下图甲为欧洲三次不同冰期时冰川界线的分布位置,图乙为相应时期内我国南部沿海某地的海岸线位置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甲图所示的三次冰期界线中,与乙图所示的海岸线a、b、c依次对应的是
A.①②③B.③①②C.③②①D.①③②
【答案】B
【解析】图中①线出现的纬度最高,也就是温度较高,冰川覆盖的范围小,对应的应是b线;③线出现的纬度最低,也就量温度最低,冰川覆盖的范围最大,对应的是a线。
选B正确。
【2】乙图中的Q处在不同时期海岸线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该处
A.抗海浪侵蚀能力很强B.为海拔较高的陡崖处
C.位于泥沙淤积严重的河流人海口D.内外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
【答案】B
【解析】Q处是海拔较高的陡崖,在冰川影响大的时期与冰川影响小的时期,其冰川范围变化不大。
海岸抗侵蚀能力强、河口处的泥沙淤积、内外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都只是在海平面没有升降时,才有可能出现海岸线不变的情况,当海平面有升降变化时,就不可能维持海岸线的不变。
选B正确。
,
4.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
下表示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完成
下列各题。
【1】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
A.稀疏灌木B.草地C.农田D.建设用地
【答案】C
【解析】积雪厚度越深,表明形成积雪的条件越好。
所以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积雪最后的农田,故选C。
【2】造成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A.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消融速度较快
B.草地植被萎缩,积雪紧实度小,消融速度较快
C.农田地表裸露,反射率大,消融速度慢
D.建设用地有高大建筑物,加快雪的消融
【答案】B
【解析】由表中数据,稀疏灌木积雪结束时间268日较晚得出,消融速度不快,所以A错;地表的紧实度越小,越有利于积雪消融,草地积雪结束266日较早,所以B对;农田积雪结束264日较早,说明消融速度最快,所以C错;高大建筑物的遮阳作用,减缓积雪的消融速度,则D错。
故选C。
【3】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A.积雪的保温效应,改变了土壤温度B.积雪反射率高,使大气温度增高
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答案】A
【解析】积雪覆盖地表,具有保温作用,改变土壤温度,所以A对;积雪的反射率高,可以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大气温度,所以B、C错;地面积雪融化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形成地表径流,所以D错。
故选A。
5.下图为“吉林省土壤类型及年无霜期天数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吉林省各地年无霜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松原年无霜期较通化长
B.受纬度因素影响,呈现由南向北减少的趋势
C.抚松因地势较高,年无霜期较短
D.受海陆分布影响,呈现由东向西增加的趋势
【答案】AC
【解析】由图中等值线可知,松原年无霜期天数在140天到160天之间,而通化在120天到140
天之间,松原年无霜期较通化长;图中等值线大致南北走向,从数值变化可以看出,无霜期天数
大致由东向西增加;抚松位于长白山区,地势较高,气温较低,无霜期较短;图中无霜期大致由
东向西增加主要和地形地势有关。
【2】黑土、黑钙土、暗棕壤肥力较强的原因有 ( )
A.地势平坦,平原面积大B.植被丰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C.冬季寒冷,冻土广布D.温度较低,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答案】BD
【解析】该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植被丰茂,枯枝落叶进入
土壤后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该地纬度高,温度低,有机质分解慢,大量有机质在土壤中积累,
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6.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上图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A.年降水量少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对应月降水量的关系,可知降水量多的
夏季,滑坡次数也多,所以图1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夏季降水多,年降水量少,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易引发滑坡。
【2】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A.流速减小B.流速加大
C.水位涨落D.水位稳定
【答案】C
【解析】三峡水库蓄水后,流速减慢了,水位稳定了,这不会引起滑坡,库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水位涨落,导致沿岸地区土质疏松。
【3】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渔业天然捕捞量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A.水生植物增加B.水体富营养化
C.鱼的种类增加D.水面面积扩大
【答案】D
【解析】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库区水面面积明显增加,水量也增加,鱼的生存空间增大了,所以水面面积扩大是渔业天然捕捞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水生植物增加和水体富营养化不利于渔业的繁殖,鱼的种类不一定增加。
【考点】该题考查水库库区自然地理特征及其整体性。
7.下列叙述属于乙图中A环节的是( )
A.夏季降水集中,冬季温和湿润
B.植被破坏严重,容易形成红色荒漠
C.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
D.河网稠密,径流量大,水能丰富
【答案】C
【解析】乙图中A环节由亚热带季风气候指向红壤贫瘠,表示该地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受夏季风影响,该地夏季高温多雨,因此有机物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和部分矿物质缺乏,土壤贫瘠,C正确。
【点睛】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母质是土壤中矿物质的来源,气候条件通过影响植被、影响矿物质淋溶、影响有机质分解等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生物是土壤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地形通过影响植被、碎屑物质堆积条件等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
8.陆地冰川的变化与海平面升降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图甲为欧洲三次不同冰期时冰川界线的分布位置,图乙为相应时期内我国南部沿海某地的海岸线位置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甲图所示的三次冰期界线中,与乙图所示的海岸线a、b、c依次对应的是
A.①②③B.③①②C.③②①D.①③②
【答案】B
【解析】图中①线出现的纬度最高,也就是温度较高,冰川覆盖的范围小,对应的应是b线;③线出现的纬度最低,也就量温度最低,冰川覆盖的范围最大,对应的是a线。
选B正确。
【2】乙图中的Q处在不同时期海岸线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该处
A.抗海浪侵蚀能力很强B.为海拔较高的陡崖处
C.位于泥沙淤积严重的河流入海口D.内外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
【答案】B
【解析】Q处是海拔较高的陡崖,在冰川影响大的时期与冰川影响小的时期,其冰川范围变化不大。
海岸抗侵蚀能力强、河口处的泥沙淤积、内外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都只是在海平面没有升降时,才有可能出现海岸线不变的情况,当海平面有升降变化时,就不可能维持海岸线的不变。
选B正确。
,
9.读某国地理环境要素关系图,回答下面小题。
【1】该国最可能是指( )
A.印度尼西亚B.英国C.日本D.新西兰
【答案】C
【解析】印度尼西亚为热带气候、英国、新西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只有日本符合表格信息,选C。
【2】图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B.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D
【解析】结合表格,位置影响了气候,气候、地形影响了植被、河流等,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选D。
【3】某科考队赴该国实地科考,科考笔记记录以下景观变化,其中哪一项是最不可信的( ) A.同种植物开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逐步推迟
B.山脚森林茂密,山顶白雪皑皑
C.该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的北界纬度明显低于其他国家
D.该国的传统民居多为木制结构
【答案】C
【解析】结合上面题目,该国为日本,其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区受到海洋湿润气流及暖流的影响,分布的北界纬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选C。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乌尤尼盐湖水水深随季节而变化,雨季水深约2-20米。
因为它的湖面上几乎全部覆盖着一层厚
厚的盐壳,中部达6米厚,所以在地理称谓上人们把它称为“盐沼”。
雨后,盐沼倒映着整个天空,湖天一色,蔚蓝空灵,美得妙不可言,这就是传说中的“天空之镜”。
上图示意乌尤尼盐湖的位置。
下图示意乌尤尼盐湖附近的年内各月降水量。
简述乌尤尼盐沼的形成过程。
分析乌尤尼盐沼被称为“天空之镜”的原因。
(3)某摄影师欲拍摄完美的镜面效果,联系当地地理环境特点,说明选择拍摄时机的地理条件。
【答案】(1)地处内陆高原山间盆地,年降水量少(低于200mm);纬度低,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天空无云)光照强烈,湖水蒸发,形成内陆盐沼;
(2)高原地区地势平坦,地表起伏小;年内有积水季节,湖泊面积大,湖水浅,湖面光滑;湖
水含盐量高,(会自然结晶成为一片白色的湖面),反射率高;海拔高,空气洁净,天空蔚蓝。
(3)应该选择在雨季(12月至次年2月)来临,雨水注满湖泊时;天气晴朗,能见度高;没有
大风,湖面平静的时候,才能让这面平静的大镜子得以反射出最纯净的天色。
【解析】(1)从图中的经纬度和等高线可以判断该为南美内陆高原山间盆地,再降水量图看年
降水量少(低于200mm);纬度低,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天空无云)光照强烈,湖
水蒸发,形成内陆盐沼;
(2)从图中看等高线稀疏,高原地区地势平坦,地表起伏小;再从面积看年内有积水季节,湖
泊面积大,湖水浅,湖面光滑;湖水含盐量高,湖面会自然结晶成为一片白色的湖面,盐反射率高;当地海拔高,空气洁净,天空蔚蓝,呈现出如镜的现象。
(3)雨季湖面大,天气晴朗,能见度高;再加上没有大风,湖面平静的时候,才能让这面平静
的大镜子得以反射出最纯净的天色。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号称是“世界干极”,平均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
然而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影
响(赤道附近的偏东信风减弱,致使流向太平洋西部的温暖海水滞留在东部),2015年9、10
月沙漠中休眠已久的花的种子迅速生长,形成“沙漠花海”的自然奇景。
下图为阿塔卡马沙漠位置
和相关地理景观示意图。
(1)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气候在阿塔卡马沙漠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2)结合材料,解释2015年9、10月份阿塔卡马沙漠出现花海的原因。
【答案】(1)该地区年均温较高,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致使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植被稀疏;沙漠广布,土壤贫瘠;自然地理环境总体表现为“干旱”的突出特征。
(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升高;导致位于太平洋东部的阿塔卡马沙漠附近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增多;雨水下渗和当地的高温促使沙漠中的种子迅速发芽、生长、开花。
【解析】(1)从各个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该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暖流的影响,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因此致使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水少所以植被稀疏;沙漠广布,土壤贫瘠;自然地理环境总体表现为“干旱”的突出特征。
(2)结合厄尔尼诺现象有关知识回答。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升高;导致位于太平洋东部的阿塔卡马沙漠附近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增多;雨水下渗和当地的高温促使沙漠中的种子迅速发芽、生长、开花。
12.下列草原植被,与祁连大草原形成原因相似是( )
A.天山伊犁草原B.呼伦贝尔草原
C.锡林郭勒草原D.川西巴塘草原
【答案】A
【解析】祁连山地处我国内陆地区,降水较少,在有冰雪融水补给的地区,常常形成草原。
天山伊犁草原地处西北内陆地区,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形成。
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的形成主要与夏季风有关;川西巴塘草原的形成主要与海拔因素有关。
13.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完成下列各题。
【1】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A.生物B.气候C.成土母质D.人类活动
【答案】C
【解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与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关系不大,A错误;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进行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风化壳逐渐加厚,但与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无关,B错误;岩石风化物即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C正确;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D错误。
故答案选C项。
【2】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②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对土壤发育的作用。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
跃的因素。
在成土母质上滋生出生物后,通过光合作用和根系有选择的吸收,慢慢地积累了有机
物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生物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和矿物养分归还给地表,加速土壤的形成。
因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
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意识有机质生物积累过程,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因此②④正确,故答案选B项。
点睛: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一) 母质因素 1、岩石风化的产物称成土母质,简称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2、多数土
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
3、母质层具有不同的质地层可影响土壤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
4、不同母质对土壤的次生矿物有影响。
5、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6、成土母质影
响土壤的质地
(二)气候因素 1、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而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及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的迁移转化过程。
因此决定了土
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2、气候影响次生矿物
的形成,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气候影响土
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气候影响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一般情况下,降水量增加和温度增高,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加强,土壤粘粒含量增多。
(三)生物因素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
造者,也是分解者,是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最活跃因素。
1、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成活体有机质,再以有机生物残体形式聚集于母质表层,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2、土壤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释放其中潜藏的能量和养分
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促进土壤肥力不断发展;还参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
3、土壤中的原生动物,
各种昆虫等的残体也是土壤有机质来源之一,它们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及翻动、搅拌
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
(四)地形因素 1、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主要表现在不同高度、坡度和坡向
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面辐射的差异。
2、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斜坡:排水快,物质易遭淋
溶-砾质薄层土壤。
低洼:易积水,细土粒和腐殖质易积累-土色较暗,土层深厚。
3、地形影
响成土母质的分配4、地形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
(五)时间因素土壤发育的时间(成土年龄)可说明土壤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是研究土壤特性和发生分类的重要基础。
土壤有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绝对年龄:是指土壤在
当前新风化层或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时起直到目前所经历的时间。
相对年龄:是指土壤发育的阶
段或发育的程度。
一般而言,绝对年龄越大,相对年龄也越大。
14.能把有机物变为无机物,重新归还到环境中去,具备该功能的是()。
A.生产者B.消费者
C.分解者D.非生物环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循环。
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分解者具有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
无机物,再归还到环境中去的功能。
15.下图为“吉林省土壤类型及年无霜期天数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吉林省各地年无霜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松原年无霜期较通化长
B.受纬度因素影响,呈现由南向北减少的趋势
C.抚松因地势较高,年无霜期较短
D.受海陆分布影响,呈现由东向西增加的趋势
【答案】AC
【解析】由图中等值线可知,松原年无霜期天数在140天到160天之间,而通化在120天到140
天之间,松原年无霜期较通化长;图中等值线大致南北走向,从数值变化可以看出,无霜期天数
大致由东向西增加;抚松位于长白山区,地势较高,气温较低,无霜期较短;图中无霜期大致由
东向西增加主要和地形地势有关。
【2】黑土、黑钙土、暗棕壤肥力较强的原因有 ( )
A.地势平坦,平原面积大B.植被丰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C.冬季寒冷,冻土广布D.温度较低,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答案】BD
【解析】该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植被丰茂,枯枝落叶进入
土壤后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该地纬度高,温度低,有机质分解慢,大量有机质在土壤中积累,
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16.牛肝地是发育在以红层软岩(红层软岩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碎屑沉积岩,岩性以砂岩、泥
岩、页岩为主)为主的区域,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土壤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部分组成。
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
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A.东北平原B.江南丘陵C.青藏高原D.河西走廊
【解析】读图可知,该地区的原生植被为常绿阔叶林,说明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故选B。
【2】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异B.地表形态变化
C.土壤肥力变化D.过度农业活动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该地区的原生植被为常绿阔叶林,说明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南方地区
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尖锐,过度农业活动是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
故选D。
【3】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A.土壤厚度增大B.土壤水分含量增大
C.土壤肥力提高D.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随着植物群落演替(由常绿阔叶林向牛肝地演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含水率下降,BC错误;土壤中有机质和水分含量的降低,将使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D正确;植物群落的演替伴随着植被保持水土功能的下降,将使土壤侵蚀加剧,土壤厚度变薄,
A错误。
故选D。
17.在不适合生长的季节里,树处于休眠状态,到了春天(或某些地方的雨季),树就开始生长了。
新的细胞长在上一年的树轮与树皮之间。
刚开始的时候,新生细胞长得比较大,形成的是
“早材”,随着季节的变化,以后长出的细胞就越来越小了,较小细胞的颜色也会逐渐变深,这时
形成的是“晚材”。
晚材与来年长出的早材之间会形成一道明显的界线,前后两条界线之间的那部
分木材,就形成了“树轮”,由于它代表树木生命中的一年,所以也称“年轮”,它是大自然的记录者。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影响树木“年轮”出现宽窄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A.风力强弱B.水热条件C.海拔高低D.土壤肥力
【答案】B
【解析】水热条件好的年份树新生细胞长的多,树木生长快,年轮就宽,相反年轮就窄;年轮与
风力强弱、海拔高低、土壤肥力关系不大,选择B。
【2】在自然界,有些地区的树木“年轮”不明显甚至没有,这些树木最有可能是
A.热带雨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