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突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改变了把德育课程仅仅视为传授学科知识的工具的状况。
到底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如何要求的?在教学实践应如何体现这些目标的要求?本文拟就此作了一些澄清、剖析和探讨。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体验、自我探索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
要深入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可以将它与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情意领域联系起来。
1964年,克拉斯沃尔在《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意领域》一书中,把情意领域的目标从低到高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1)接受(注意):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
(2)反应:指学生主动参与。
学习的结果包括默认、愿意反应及反应的满足。
与我们所说的“兴趣”类似,强调对特殊活动的选择与满足。
(3)价值化:指学生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
(4)组织:指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克服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
(5)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指个人具有长时期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致发展了性格化“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
从这五级情意目标来看,学生首先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和体验,表现出明显的赞同或反对,然后作出相对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的情感倾向,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信念。
可见情意领域主要涉及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兴趣和价值观等。
从这一意义上说,我国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刚好与情意领域相对应。
但是,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它们又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
其中,情感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不仅指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不仅指对待学习的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最基本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
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画面;而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意发展连续体。
二、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析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2)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3)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4)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5)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6)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7)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这些目标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
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
1.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
课程目标中无论是热爱生命、
孝顺父母、保护环境,还是尊重法律、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等,都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实践,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只有主动地对教材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内容进行探究,才能与老师上课所提到的问题产生共鸣,并在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后,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层面。
三、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学生的品德心理的发展是以认知、情感、行为三者为主体的综合发展。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更多的是看重学生的认知发展,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对某项技能是否掌握,运用得是否得心应手,而忽略了对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正确得价值观的形成。
造成学生的学习情绪低下,知行不能统一。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和促进学生在知情行方面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备课中首先考虑如何以认知的手段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做到以情导行。
具体来说,就是处理好新教材中的探究园、实践与评价和心灵导航的关系,带领学生通过活动的探究来领会导航上的知识点。
2.按情意发展的规律设计教学
根据克拉斯沃尔的情意发展的划分,学生的情意发展是从单纯的接受和反应开始,产生情感的倾向;经过内心体验而发生态度的变化;在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层面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这一过程去设计教学。
1)设立多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或开展多项活动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产生兴趣,表示认同,愿意接受,同时引起情绪上的变化,并产生情感上的体验。
例如:在七年级思想品德(粤教版)第一课《走进中学》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一个问卷调查,要求学生课前进行调查,了解学校的历史,学校有哪些知名校友,学校的图书馆、教学楼、生物实验室、音乐教室都在校园的哪些方位等,这个活动一下子降低了学生对中学生活的陌生感,帮助他们迅速融入中学生活。
在《悦纳自己》一课中,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按手指模的游戏,让学生体验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形成快乐接受自己的情感体验。
在《我与父母》一课中,又通过歌曲及事例引起学生对父母亲情的感受,激发起学生对父母的爱。
通过这些活动和体验,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和兴趣,产生想学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善于烘托情感氛围,选择恰当的易被学生接受的切入点。
在选择切入点时,既要考虑其中具有的丰富情感因素;又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来内化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会伴随着一些语言和行为上的赞同、反对等态度、价值观的倾向性,但是这些赞同和反对还仅仅是一种受情感或情绪的影响而产生的表面的倾向,很容易受他人的言语影响而改变。
因此,还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评价,并把这种评价内化成为他们固有的价值观。
而这种内化需要靠学生自己去探索,不断深化才能完成。
例如,在《生命宝贵》一课中,教师给出了有关生命的正反事例,学生在倾听了教师提供的许多相关事例后,都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对“自杀”这个话题,学生们讲得最多,有的不赞同自
杀,认为是愚蠢的行为,有的又认为在某些时候,自杀又是必要的。
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他们进行了一个课堂辩论,让学生自己去争辩。
随着他们的辩论,从一开始各有观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最后逐渐形成了两个观点:一是如董存瑞舍生炸碉堡等为国家、社会的自杀行为是正义的,值得敬佩的。
二是生命是宝贵的。
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困境,都不应该放弃生命。
这样经过学生的自我探索,就把基于情感情绪而产生的态度价值观倾向性,通过有机合理的整合,不断深化形成较为稳固系统的价值观。
对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研究,还有许多方面急待探究。
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