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审题立意专题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立意: 1.转变思路,与时代接轨; 2.把握时代脉搏,承担青年责任; 3.在变革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跨过; 4.领会时代精神,唱出时代主旋律; 5.观念因势利导,发展顺时而变。
课后作业:
202X年江苏卷——审题立意,写下提纲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 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爱好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 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 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 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第一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出自《周易》,指同样的 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能相互融会,即志趣、意见相同的 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读懂这一句,需要考生有一定的古文积累 的功底。
第二句“人们总是关注自己爱好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 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用白话文的情势进一步阐释,将 “同声”“同气”界定为人们共同“爱好的人和事”“同类信 息”。此外,后面的“所塑造”,呈现了受这种“同类信息”环 绕后,人们所受的影响,用“塑造”一词,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题 人的立场,是认为这一影响总体是积极的。
具有的独到、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之上,要行文有度,不可弄巧成拙。
三、审题方法 1.主旨领会法(提炼中心) 2.关键词句法 3.由果溯因法 4.寓意揭示法(由物及人) 5.对象切入法 6.求同存异 7.寻找关系
02
(3.6周考)成都七中入学考试作文题: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从二十四节气开启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到“黄河之水 天上来”幻化成破冰五环,从运动员走过的冰雪雕刻的“中国门”和“中国窗”, 到焰火打造出的“空中迎客松”……中国的文化元素贯穿于整个开幕式的始终,向 全世界展现着中国文化的特殊魅力,获得了海内外观众的无数称赞。
1.材料解读:人的身体每天都是变化的,眼睛不明亮可以变得明亮, 耳朵不灵敏可以变得灵敏。但是如果生来身体就很强壮的人如果滥用强力 那么他的强也会变弱,天生体弱的人如果勤苦锻炼也会变得身体强壮。强 壮的人不必自喜,体弱的人也不必自我悲伤,先天的孱弱或许正是上天要 引导我通过努力作为来变强壮。
2.参考立意: 强弱可改,事在人为; 在“锻炼”中成长; 先天不足,后天可补; 自满者弱,自强者强 锻身锻心,强我强国 ……
审题
深圳口号艰巨起步,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追求高速发 第一则
展,摆脱贫穷是主旋律。 浙江口号调整脚步,改革开放必须继续前行,但要重 相异点 第二则 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 雄安口号迈开大步,进入新时代,接力奋斗,砥砺前 第三则 行,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相同点 不忘初心,改革开放永不停步。(论点)
任务驱动型作文,提供了明确的交际语境,将话题内容、作者身份、读者 对象、写作目的、写作文体、语言风格等作为题目的“规定成分”出现,考查 考生根据写作任务语境去设计写作主题、选择材料、选择材料的呈现方式(文 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蛮缠于局部的细节, 原则 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等现象。 多向性 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 原则 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因为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可以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 挑选性
提炼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挑选。挑选时要注意三点:①服从材料 原则
的整体;②观点比较新颖;③有理可讲,有话可说。
2.立意四原则
准 准确、鲜明。立意准确就是准确提炼材料的主旨,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
确”。“思想健康”就是要体现时代的正能量,抒发积极健康的感情。 理性、稳妥。所持观点中肯,不走极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
材料一:兼听、偏听 材料二:信息 材料三:个体、群体、思想
寻找三则材料之间的关系, 在关键词中建立联系来立意。
审题问题: 1.只写到其中一则材料,尤其是材料一。 2.材料的关键词概括不到位; 3.理不清三则材料的关系。
参考立意: 1.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世界里,青年人应该恪守追求真理,尊重事实, 敬畏常识,讲求逻辑的思想底线; 2.对于网络空间中的芜杂信息,年轻人不可盲从盲信,要学会甄别取舍,学会独 立思考、理性判断; 3.君子须有不和众嚣、独具我见的胆识; 4.网络空间,屡有“谎言惑众”的现象,亟待加强公众网络素养教育,以提高辨 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及思路: 1.由材料到现实,列举关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素材 2.点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中受欢迎的原因; 3.如何让传统文化得到广泛认同,尤其是年轻人的认同,甚至走出国 门,走向世界。
审题及写作问题: 1.主题词准确,但容易“狸猫换太子”,且较多同学扩写材料; 2.只举例,不分析; 3.大多数学生没论述受欢迎原因; 4.偏重写传统文化是什么,文化认同的三个层次(个人、国家、世 界),但忽略如何做; 5.怎么做这个问题上,个别同学能写到创新,但较浅显,且不与传承 结合。
202X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微博发了一条“跨过时空的同一天”的博文,引 发网友热议。1964年10月16日的《人民日报》报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003年10月16日的《人民日报》报道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美满成功;202X年 10月16日的《人民日报》报道神舟十三号发射美满成功。
这看似极为巧合,但巧合中又有着深刻的必然。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感悟 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
2.22语文月考
• 材料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 材料二:考察一个人判断力,主要考察他
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有无数可怜人,长期 生活在单一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 曲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 的最大原因。
• 材料三:当个人为孤立个体时,有着自己 鲜明的个性特征;当个人融入群体后,其 所有个性都会被群体湮没,个体思想就会 迅速被群体思想取代。
202X年全国卷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特区口号,深圳,1981 绿水青山也是银山——时评标题,浙江,2005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新区标语,雄安,202X 要求:环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
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来分析问题,行文缜密妥当。 深刻、集中。“深刻”指论证触及事物或问题的本质,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
深 因,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观点具有启示性。“集中”指作文环绕
一个主题深入开掘,不旁敲侧击,不零乱分散。 新颖、独到。指观点、材料、论证过程新鲜有创意,有个性特点,能给人
新 以新鲜的心灵感受与教益;但“新”建立在写作者对社会、生活、事物所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03
202X年全国新高考卷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 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 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 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 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审题立意 专题复习
01
任务驱动型作文,全称是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指在材料中增加 “任务驱动指令”,要求紧扣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的作文情势。其本质依 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任务,意在增强 写作的目的性,也能防止套作。这种作文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于事物或社会现 象的态度与看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表达的清楚与晓畅。
后两句可看作由材料的核心观点生发的具体场景和具体行为。 第三句“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 可感”可以看作由前两句核心观点生发的具体场景,出题人提倡考 生能多在现代语境下去考量“同类信息”对自我的“塑造”,如何 选择。 第四句“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 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 感动”进一步强化,当下受同类信息的环绕,会影响到“你未来的 样子”,并给考生提供了几个可以从小处下笔的具体场景。这一系 列具体行动,都应基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初衷生发而来, 且对未来自我的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文创开发风生水起,朝服布包、彩绘陶人俑晴雨伞,故宫 建筑微雕等很多“爆款”潮品早已名声在外……中国风搭配时尚感的“潮”式表现, 让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了当代生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表 达自我的方式。
某报举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 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